摘 要:在耕讀文明形成演進歷程中形成的耕讀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育人作用。新時代,涉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汲取耕讀文化的育人智慧與價值,通過構建科學完善的耕讀文化課程體系、營造濃厚的校園耕讀文化氛圍、拓展耕讀文化實踐基地和活動,大力培養支農愛農新型人才,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關鍵詞:耕讀文化;涉農高校;思政教育;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G641" " " "文獻標志碼:A
為實現涉農高校思政教育和耕讀文化的融合發展,教育部制定了《加強和改進涉農高校耕讀教育工作方案》,明確未來要大力培養支農愛農新型人才,加強和改進涉農高校耕讀教育[1]。涉農高校思政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載體,與促進新時代涉農高校大學生樹立正確“三觀”緊密相關。本研究意在探究耕讀文化與涉農高校思政教育的內在聯系,二者融合發展的時代價值與實踐路徑,為實現思政教育高質量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提供經驗和借鑒。
一、耕讀文化與涉農高校思政教育的內在聯系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毛澤東同志認為“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農耕大國,耕讀文化建立在農業文明基礎上,滲透到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耕”狹義的概念即從事農業耕種和農業活動;廣義的概念即進行一切生產與勞作活動或致力于某種事業。“讀”狹義的概念即誦讀并理解書的意義,接受文化教育,學習知識,滿足精神文化的需求;廣義的概念即從事一切精神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耕讀文化是以半耕半讀為生活方式、以耕讀結合為價值取向的一種文化模式。
我國耕讀文化源遠流長,春秋戰國時期就有農家學派代表人物許行主張“君臣并耕”,進行耕讀教育。到了漢代,“耕”成了提升品德和修養的重要方式,《漢書·藝文志》提出“古之學者耕且養,三年而通一藝,存其大體”,注重實踐與修養的結合,強調邊耕種邊學習來精通技藝;西漢倪寬“帶經而鋤”一邊為人打工耕作掙錢,一邊誦讀經書;漢文帝等都很重視耕讀,親自參與農耕、推廣農業技術。晉代陶淵明“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開創田園詩派,在歸隱耕讀生活中找到人生意趣。宋代辛棄疾也有耕讀的體驗,他說“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體現了對農業的重視。明代徐光啟中秀才后,堅持參加農業生產勞動和讀書教書并重。明清之交的張履祥所撰寫的《訓子語》中指出“讀而廢耕,饑寒交至;耕而廢讀,禮儀遂亡”,重視“耕讀”的結合。清代楊秀元年輕時在鄉村教書,40多歲回鄉務農耕田,提倡半耕半讀、耕讀兼顧。清代楊雙山把“耕桑”作為治世首務,堅持邊耕作邊讀書教書。清末名將曾國藩傳承耕讀家風,在家書中要求家人堅持耕讀文化傳統,要求“吾家子侄半耕半讀,以守先人之舊,慎無存半點官氣。不許坐轎,不許喚人取水添茶等事。其拾柴收糞等事,須一一為之;插田蒔禾等事,亦時時學之。庶漸漸務本而不習于淫逸矣”。進入新時代,倡導耕讀文化,不僅是為了滿足人類的生存需求,而且是強調通過農業勞動和讀書學習提升個人修養和社會責任感。因此,挖掘耕讀文化的深刻內涵,能夠在與涉農高校思政教育融合過程中發揮其育人作用,為涉農高校培養支農愛農新型人才提供重要支撐。
思政教育即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通過教育手段對人們進行思想觀念、道德品質、政治態度等方面的教育。涉農高校思政教育是指涉農高校通過課堂教學、課外活動、社會實踐等多種形式,培養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中華民族自古就以農立國,耕讀傳家始終是中國人安身立命的基本方式。進入新時代,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和推進,“耕”與“讀”再次緊密相連,作為中華農耕文明的延續與傳承,耕讀文化中蘊含的品德培育、情懷塑造的價值得到進一步凸顯。涉農高校思政教育肩負著“用黨的最新理論成果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的使命,其塑造大學生精神面貌、價值取向的現實功能與耕讀文化中蘊含的勤勞樸素、自強不息、知行合一等優秀品質具有內在聯系,與耕讀文化塑造個人品德、家庭道德、社會公德的功能不謀而合。從二者的本質作用看,將耕讀文化融入涉農高校思政教育,能夠引導涉農高校大學生志存高遠、腳踏實地、躬耕實踐,實現個人價值。
二、耕讀文化融入涉農高校思政教育的時代價值
耕讀文化具有豐富的精神內涵和育人資源,將其融入涉農高校思政教育,能夠提升涉農高校思政課教學實效,助力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培養涉農高校大學生“三農”情懷,積極投身鄉村振興。
(一)增強涉農高校思政課教學實效的必然選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要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深刻揭示了思政課的本質屬性,思政課教學的目標是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耕讀文化是中國傳統哲學智慧和行為準則的集中體現,其蘊含著深刻的道德理念、人文精神及豐富的思政課教學元素,包括自強不息的奮斗觀、知行合一的實踐觀、飲水思源的社會觀、于家為國的家國觀等。將其融入涉農高校思政教育,可以豐富思政課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發揮主動性、能動性;耕讀文化的豐富元素在教學實踐中碰撞出的新火花能使思政教育內容進一步充實,涉農高校思政教育學科也能獲得新的發展動力。此外,耕讀文化蘊含的哲學思想也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思政理論的理解和掌握、更深入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和文化底蘊,從而提高涉農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和質量。
(二)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實要求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推進,西方社會思潮與意識形態不斷涌入,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造成一定沖擊,而耕讀文化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智慧,能幫助學生更好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形成背景和精神內涵,深刻認識其重要地位和當代價值。
將耕讀文化融入涉農高校思政教育,能幫助涉農高校大學生養成吃苦耐勞、勤勞奮斗的美德,充分認識到中國人民就是靠著勞動實現從吃不飽穿不暖到如今豐衣足食的轉變,勞動才是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根本力量,勞動美德的養成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不竭的精神動力。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耕讀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強調:“耕讀傳家、勤儉持家銘記在中國人的心靈中,是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重要精神力量。”耕讀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底蘊、人文底蘊和思政教育資源,若能得到充分開發和利用,將有助于加快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三)培養知農愛農新型人才的重要舉措
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推動鄉村振興戰略有效實施,關鍵在人才,關鍵在培養一批知農愛農新型人才[2]。耕讀文化融入涉農高校思政教育有助于增強涉農高校大學生對耕讀文化的理解、增強對農業農村農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培養其勤儉節約、自強不息、吃苦耐勞的精神品質。通過耕讀文化的熏陶,能夠厚植大學生的“三農”情懷,堅定扎根鄉村的理想信念,在提升思想道德水平的同時,通過“田間地頭”的思政課提升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助推其以專業技能服務“三農”,積極投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
三、耕讀文化融入涉農高校思政教育的對策建議
為充分發揮耕讀文化在涉農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育人作用,要結合時代發展,探索其融入涉農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徑,增強育人實效,推動思政教育高質量發展,進而助力鄉村建設與發展。
(一)用好課堂渠道,構建科學完善的耕讀文化課程體系
構建科學完善的耕讀文化課程體系是推動涉農高校實現思政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可以豐富涉農高校課程的文化內涵,提升其教學實效。
第一,開設特色課程。設立耕讀文化概論、鄉村社會與農耕文明、耕讀文化傳承經典課、耕讀文化概論、二十四節氣與農耕文明、中國農業文明史、農耕技術等必修或選修課程,系統介紹耕讀文化的起源、發展、內涵、價值及現代意義,結合現代農業、農村發展、農民生活的新變化,使大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耕讀文化的時代價值和活力;開設實踐課程,推動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讓大學生理解和運用傳統的農耕智慧和工具。
第二,融入核心課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必須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在現有的思政課中,思政課教師應精心策劃并巧妙地將耕讀文化的核心理念和生動案例融入教學內容,深入挖掘與耕讀文化相關的歷史背景、哲學思想、道德觀念等內容,通過專題教學、案例分析等形式,使涉農高校大學生能身臨其境地感受耕讀文化的深厚底蘊及其所蘊含的獨特魅力。比如,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中,以“耕讀結合”“知行合一”“耕讀傳家”的思想來向學生們講授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觀的重點內容,如“社會生活本質上是實踐的”,引導學生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3]。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程中,結合耕讀文化中蘊含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態觀念來講授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內容。在“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結合耕讀文化中蘊含的“艱苦奮斗、腳踏實地”的優良傳統講授如何創造有意義的人生。在“中國近代史綱要”課程中,結合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青年時期就踐行耕讀并重的理念,通過耕讀結合,最終成就光輝偉業。
(二)堅持環境熏陶,營造良性濃厚的校園耕讀文化氛圍
環境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校園文化氛圍作為推動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載體,應注重發揮其文化熏陶作用,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實現耕讀文化價值內化,發揮其隱性育人功能[4]。
第一,成立校園組織,塑造活動品牌。首先,在涉農高校內成立耕讀文化組織,如耕讀文化研修書院和社團,吸引校內對耕讀文化感興趣的師生共同研修耕讀文化。其次,開展耕讀文化相關活動,打造文化品牌。開展主題演講、農耕技能競賽、耕讀文化專題交流會、耕讀文化攝影展等主題活動,塑造一批“耕讀品牌”的校園實踐活動,強化校園文化氛圍的隱性育人作用。
第二,打造特色景觀,突出文化魅力。涉農高校在校園內打造以耕讀文化為核心的景觀建筑,包括路道景觀、區塊功能景觀、田園景觀、節點景觀等,在校園路道的路燈上設置與耕讀文化相關的詩句和圖案,在路標上設置與耕讀文化相關的標識與指引等;在校園的農作物區內,種植具有當地特色的農作物,展示農具和工具,設置與農業知識相關的展示展板等;在校園廣場上設置與耕讀文化相關的雕塑和裝置藝術,引導大學生更深入地了解耕讀文化和農業知識。
第三,利用多種媒介加強耕讀文化宣傳。第一,以傳統宣傳媒介為依托,加大宣傳欄、校園廣播電臺、校園報刊等傳統媒介的宣傳力度,讓耕讀文化宣傳在校園各處看得見、聽得到。第二,利用好互聯網重要渠道和網絡思政教育方式,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專題網站等新媒體形式,開設三農論壇、青年話耕讀等網絡專欄,將耕讀文化融入網絡思政,積極探索“互聯網+”新模式,對大學生進行思想引領和教育;展示模范教師、優秀師生在“三下鄉”社會實踐、田間課堂、助農志愿服務、農業生產實習等方面的風采,提升耕讀文化的時代性和吸引力。
(三)聚焦實踐育人,拓展耕讀文化實踐基地和活動
“耕讀”最終的目的是鼓勵實踐,引導被教育者在“躬行”上下功夫,因此,要讓涉農高校大學生直接深入農村的工作生活場景,以此獲得最真實的情感體驗。
第一,拓展耕讀文化實踐基地。涉農高校結合區域內的農業特色、農業發展歷史,加快建設耕讀文化實踐基地,為耕讀文化融入涉農高校思政教育提供實踐場所,打造一批“耕讀文化+思政教育”的特色品牌基地,促進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有機結合,為大學生進行實地學習和實踐提供支持。
第二,拓展耕讀文化實踐活動。涉農高校定期組織學生開展鄉村調研,圍繞鄉村治理、鄉村建設等相關主題開展實踐,助力鄉村振興;利用學生自身專業和鄉村振興的實際需求,向農民開展技術服務和技術培訓等活動,解決“三農”工作中的實際問題;組織學生開展關愛幫扶、農耕志愿服務等公益活動,在愛心援助中練就強農興農本領。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印發《加強和改進涉農高校耕讀教育工作方案》的通知[J].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21(11):45-47.
[2]楊娜,徐珂璠. 鄉村振興背景下耕讀文化融入涉農高職思政課的策略探析[J]. 智慧農業導刊,2024,4(5):127-130.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4]顧萍,周蘭萍. 耕讀文化融入涉農高校的現實困境及其實踐路徑[J]. 邊疆經濟與文化,2024(5):136-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