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今社會,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和產業結構的深刻變革,工匠精神作為職業素養的核心要素,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特別是在高職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不僅關系到學生的個人成長和職業發展,更對國家的產業升級和創新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因此,探討在高職教育中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深入研究和實踐可以更好地理解工匠精神的內涵,以及在高職教育中如何有效地培養和弘揚這一精神,為國家的未來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關鍵詞:高職教育;工匠精神;必要性;可行性
引言
當前,我國已進入信息化發展時代,信息的高效交流不僅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領域,更對傳統教育模式,尤其是高職教育提出了全新挑戰。以往傳統的技能導向教育模式已無法適應社會對復合型人才提出的要求,這種模式下學生缺少持續發展的能力。因此,作為新時代發展下的高職院校,應主動承擔培養現代工匠精神的重擔,這不僅是為社會輸送專業技術人才的必要環節,更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為應對這些挑戰,高職教育必須更新教育理念,將工匠精神的培養融入日常教學中,以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價值觀,提升其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最終實現為社會培養應用型綜合人才的目標[1]。
一、高職教育中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一)教育中的表面化現象
高職教育中,應警示教育表面化現象。表面化的教育僅觸及表面知識,并未進行深層研究,由此對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十分不利。而這種現象不單單停留在教學內容上,更展現在教學態度與方式上。從教師層面來看,部分教師認為依照教學大綱,將書本內容講述一遍即為完成教學任務,顯然這是對教育工作的極大誤解。教學大綱與教材是教學的基礎,而真正的教育需要教師積極摸索,確保指導學生發現知識背后的深層含義。教師不應只看重知識傳授方面,還需要重視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從學生層面來看,如果學習態度不端正,把交作業和考試當成學習的唯一目標,那么學習就會停留在非常膚淺的層面。而學習應該是一種持續深入的過程,需要學生主動思考、探索和實踐,而不僅僅是完成任務或應付考試。這種教育表面化的現象,其實是工匠精神的一種缺失,工匠精神強調對工作熱愛、專注和精益求精。在教育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應該持有這種工匠精神,對知識和技能進行深入地鉆研,追求更好的教學效果和學習成果。因此在高職教育中需要滲透工匠精神,使教師和學生均能深刻理解,教育之目的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和提升,這樣才能真正擺脫教育表面化的現象,實現教育的深入和有效,培養出具有高素質和強能力的人才。這不僅是對教育的負責,更是對未來社會的負責[2]。
(二)學生自我價值認知不足
學生成長與學習期間,自信心的建立十分重要,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許多高職學生由于自我價值觀的偏差,常常陷入自卑陰影中,直接妨礙其未來的發展與學習的進步。這些學生往往因為自己的學歷是高職而自我貶低。這樣的心理狀態讓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缺乏自信,容易放棄。而工匠精神作為一種積極向上、追求卓越的精神,正是幫助學生重塑自我價值認知、提升自信心的良藥。工匠精神強調對技藝精湛追求、對工作認真負責,這種精神能夠讓學生認識到學習和提升自身能力的重要性,從而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未來的信心。因此,在高職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還能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同時,工匠精神的傳承和發揚也有助于培養更多具有專業技能和社會責任感的高素質人才,為社會的持續發展注入活力,讓學生在學習和實踐中不斷發掘和提升自我價值,增強自信心[3]。
(三)教學目標存在偏差
現如今,高職院校的教育目標存在明顯的偏離情況,過于注重短期效益與招生規模,而忽視學生的長期發展。這種行為不僅違背高職教育的初衷,也讓學校整體的形象與品牌影響力受損。因此,在高職教育中還需要積極引進工匠精神,注重教育中的精益求精、持續進步理念。工匠精神注重品質、耐心和專注,這些都是高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元素。通過弘揚工匠精神,教師和學生可以在長期的教學活動中形成穩定的學習習慣和良好的學習氛圍,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學校帶來持久的發展動力和良好的社會聲譽。高職院校該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目標,從長遠的角度考慮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只有通過持續地努力和改進,才能真正提升學校的檔次和質量,培養出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質人才[4]。
二、高職教育中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可行性
(一)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在高職院校教育過程中,學生思想政治水平與工匠精神培養同等重要,教師應提高對此的重視程度,并充分發揮其在教學中的作用。高職院校育人目標不單是提升畢業率,主要是為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專業技能強的人才。因此需要教育者深入探究,了解學生特點,并且采取適宜的教育方式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而言,通過多年的學習已經具備了一定文化基礎,因此為促進學生自身能力全面發展,需要學校全面執行正確的教育態度,尋找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嘗試提升學校教育水平與聲譽,讓學生在不斷的熏陶中奠定堅實基礎。因此,高職院校應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工匠精神的培育。教育者需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創新教育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技能教育相結合,從而培養出既有專業知識,又具備高尚職業道德的優秀人才[5]。
(二)專業教育培養工匠精神
在高職教育中,專業教育不單是一種技能的傳授,更是一種人生態度的塑造,而對于即將步入職場的高職學生而言,專業職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種教育不僅使學生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讓他們在激烈的職場競爭中嶄露頭角。基于當前現代社會,僅僅依賴書本知識已不足以應對復雜多變的職場環境。專業職業教育結合高職的不同專業特點,為學生量身定制實際應用場景,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真正做到知行合一。這種教育不僅關注學生的專業技能,更注重學生的職業精神,讓學生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只有具備持續學習和鉆研的精神,才能在職業生涯中不斷突破自我,實現個人價值[6]。
(三)構建具有工匠精神的校園氛圍
教育最終目的不單是傳授知識,更為關鍵的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以確保學生日后進入社會、面向工作崗位做好準備。學生在學校通過參與組織的各類實踐活動,鍛煉學生自己動手能力,久而久之,即可為日后職業生涯發展奠定基礎。而身為教師與學校領導,應努力為學生營造出的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通過良好的環境驅動,有望提升學生綜合能力,從而使學生受到身邊優秀學生激勵,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使他們更加專注于自己的學習和實踐。為豐富實踐教學內容,教師可以積極聯系相關行業的精英人士,邀請他們來校舉辦講座或分享會,這樣學生就能更直接地了解社會現狀,為自己設定明確的奮斗目標[7]。
三、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培養對策
(一)提高思想價值觀,將工匠精神深入滲透
高職院校在培養學生期間,應注重工匠精神的培養與弘揚。工匠精神實際上就是對工作的專注、精益求精、不斷創新態度,可以說是現代職業教育的重要內核。若要確保目標的順利實現,應當加深學生對工匠精神的理解與認識。作為高職院校的教師,應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確保學生在不斷地熏陶中形成正確職業態度與職業道德,讓學生真切領悟到工匠精神內涵,明白工匠精神不僅是對技藝的追求,同樣也是職業與人生態度。在當今信息化社會,高職院校可以利用互聯網和新媒體的便利,通過校園網站、官微、微信群聊、QQ群等平臺,廣泛宣傳工匠精神。這些平臺不僅可以發布關于工匠精神的文章、視頻,還可以邀請工匠本人或者工匠精神的踐行者來分享他們的故事和經驗,讓學生從真實的案例中感受工匠精神的魅力。此外,高職院校還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如“邁進新時代,中華美德職業行”“勞動模范進入校園”等,確保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親身體驗和學習工匠精神的真諦,接觸到各行各業的勞動模范和工匠,聽他們講述自己的奮斗歷程,感受對工作的熱情和專注。例如,交通學院可以舉辦“十大最美交通工匠”評選活動,邀請這些工匠走進校園,與學生分享他們的工作經驗和技藝歷練過程,通過分享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了解到工匠精神的內涵,體會到工匠們對工作的執著和熱愛,從而激發對職業的敬畏和對工作的熱情。由此可見,高職院校在學生培養期間,需要將工匠精神的培育放在首位,從而通過教師的思想教學與引導,讓學生樹立起對工匠精神的認同與追求[8]。
(二)增強教學活動實踐,使工匠精神熟透于心
工匠精神不僅是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態度,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代社會中,工匠精神同樣也成為企業與組織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所以應全面弘揚工匠精神,確保形成精益求精的優良作風。為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需要打造謹慎周密、腳踏實地、一絲不茍的匠心精神。在學習和生活中,學生應該養成良好的作風,不斷追求卓越,不斷完善自己。同時,還應該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和志愿者工作,讓學生走出學校環境,步入社會,培養學生樂于奉獻的精神。高職院校作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部分,需要主動承擔起培養學生工匠精神重擔,勉勵大學生全面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積極參與社會各項實踐工作中,以期提升創造精神、創新意識、實踐水平。例如,交通學院的學生可以利用暑期去自治縣進行下鄉活動,利用計算機技能為當地的生態農業進行宣傳,既可以讓學生深入了解農村和社區的情況,也可以讓他們在實踐中鍛煉自己的能力和素質。此外,各個專業的學生也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參與到社會實踐中去。例如,電腦專業的同學可以組建IT服務團隊,為廣大師生和社會單位提供電腦桌面一體化、圖片打印、證件拍照等服務;新媒體專業的同學則可以為校外單位提供媒體制作、宣傳和技術服務。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增強專業興趣和核心能力。在實踐中,學生能夠真正體會到奉獻社會的含義,發揚道德風尚,鍛煉出優良的工匠精神。這種精神不僅體現校園在人才培育方面的效果,也壯大學校在社會上的感染力。因此,應該大力推動實施社會實踐工作,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實踐中去,培養工匠精神和奉獻精神,為社會的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三)依托平臺載體,打造“術業專攻”特色
在培養工匠精神的過程中,應積極營造敬業奉獻、專注堅守的文化氛圍,深入傳承中華優秀傳統工匠文化,同時弘揚新時代勞模精神。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工匠熱情,助力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不斷磨礪和提升工匠精神。學生在新學期入學初期,應面向學生傳遞工匠精神核心價值,確保學生能夠從一開始就有自己的明確學習目標;師徒結對儀式則讓學生有機會親身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傳承和實踐;大國工匠事跡宣傳櫥窗,用生動的圖片和感人的故事,向學生展示工匠們的卓越技藝和無私奉獻。為進一步提升師生的技能水平,學院還創設了一系列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培育載體。例如,“工匠名師傳幫帶”活動,讓經驗豐富的工匠名師與學生結對子,手把手地傳授技藝。“勞模校園大宣講”活動則邀請各行各業的勞動模范來校園分享他們的奮斗歷程和成功經驗,激發學生對工匠精神的熱愛和追求。此外,學院還積極參與世界青年技能日等活動,不斷提升師生的技能水平和國際視野。在打造“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培育平臺方面,率先成立網絡空間安全學院,與網絡安全中心、安恒信息等企業聯合組建亞運衛士班,共同培養網絡安全領域的“白帽黑客”,為國家的網絡安全保駕護航。這種校企合作的模式,不僅讓學生有機會接觸到最前沿的技術知識,還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機會和就業資源。
結語
總而言之,高職教育中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已經得到了充分地論證。工匠精神不僅代表著精湛技藝和卓越品質的追求,更是現代職業人必備的核心素養。通過高職教育的培養,可以塑造出一批批具備工匠精神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支撐。同時,隨著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的不斷創新,高職教育中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可行性也日益凸顯。展望未來,工匠精神將在高職教育中綻放更加耀眼的光芒,為培養更多優秀的技術技能人才,為推動我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貢獻出不可或缺的力量。
本文系安徽省省級質量工程重大教學研究項目《數字化賦能中國智慧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項目編號:2023jyxm0383)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胡見前.職業教育思想下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4,43(07):89-92.
[2]葉曌,張等菊.高職院校詡揚“三種精神”的路徑研究——基于技能型社會建設背景[J].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4,28(04):43-49.
[3]陳國鋒,祝燕琴,郭長龍.高職院校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現實動因、實踐困境及優化路徑[J].現代職業教育,2024,(19):25-28.
[4]馮譜.基于職場需求的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養探究[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24,33(03):91-98.
[5]李娜,劉元姝.工匠精神視角下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研究[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01):108-110.
[6]馬超.勞動教育視域下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養的路徑[J].遼寧高職學報,2023,25(07):87-90.
[7]孫凱寧,孫勇.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路徑探析[J].教育與職業,2021,(24):89-92.
[8]陳嘉恩.高職教育類專業學生工匠精神培養路徑探索——以英語教育專業為例[J].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21,(05):51-53.
(作者單位: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宋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