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任務驅動法是以明確的任務為導向,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驅動學生開展深度學習為目標的教學策略。將任務驅動法運用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能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具有較高的教學價值。文章基于任務驅動探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踐,簡要分析其實踐原則,并將任務驅動法運用于課前預習、課上探究、課后拓展三個環節,闡述任務驅動閱讀教學的具體實施步驟,旨在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任務驅動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運用任務驅動法,能以多元任務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通過任務推動學生主動學習,是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路徑。因此,教師要科學運用任務驅動法,全面、深入解讀教學內容,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學情設計多元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對文本展開深層次的探究,有效提高教學效率。
一、基于任務驅動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踐原則
1. 主體性原則
任務驅動法強調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即學生是閱讀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是閱讀教學活動的主導。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立足學情,設計適宜的任務,確保任務科學、合理、難度適中,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注重學生的學習體驗。
2. 關聯性原則
在基于任務驅動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保證設計的各項任務之間存在內在的邏輯關聯,通過任務的有效鏈接,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任務體系。具體而言,在設計任務時,教師要準確把握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可以將任務設計成層層遞進、相互關聯的形式,注重任務之間的銜接和過渡,以任務間的關聯引導學生展開深度學習。
3. 實踐性原則
任務驅動法旨在通過任務發散學生的思維,使其在完成任務時學會正確運用所學知識,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的任務,驅動學生積累閱讀經驗,在實踐中鞏固所學知識,提升閱讀能力與素養。
二、基于任務驅動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踐策略
1. 課前預習:預習任務幫助學生了解文本
將任務驅動法運用于課前預習環節,要求教師分析教學內容,結合學情設計一系列與文本內容相關的預習任務,以預習任務驅動學生閱讀文本、學習新知,通過標注生字詞、概括段落大意等預習任務,幫助學生初步了解文本,為后續學習奠定基礎。教師可以利用線上學習平臺設計預習任務,或采用任務導學案的方式為學生布置預習任務,要求學生自主完成,通過檢查學生的預習筆記或在課堂上提問學生來評價其預習效果。對于預習不充分的學生,教師要給予適當的指導和幫助,以任務驅動為實際教學做好前期準備。
例如,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以下統稱“教材”)三年級下冊《燕子》這篇課文以春天為背景,描寫了燕子的外形,以及飛行、休憩時的姿態,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燕子的喜愛之情。三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識字量,能基本完成對課文的閱讀,但在閱讀較長或較為復雜的課文時,還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幫助。課文中的“燕子”能夠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結合學情,布置如下預習任務。
任務1:識字與寫字。認識并會寫本課的生字詞,如“伶、俐、散、桿”等;掌握形聲字、會意字的規律,理解并記憶生字。
任務2:朗讀與想象。一邊朗讀課文,一邊想象畫面,感受春天的美麗和燕子的活潑可愛;嘗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課文中的畫面。
任務3:詞句理解。圈畫出課文中優美、生動的語句,如“一身烏黑的羽毛,一對輕快有力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湊成了那樣可愛的活潑的小燕子”等,嘗試通過換詞來比較、想象畫面,體會這些語句的優美和生動。
任務4:拓展學習。查找燕子的相關資料,如燕子的生活習性、遷徙路線等,加深對燕子的認識。
預習任務能夠驅動學生在課前展開預習,通過任務完成對閱讀材料基礎知識的了解,初步認識作者傳遞的情感,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教師通過學生的預習情況,了解學生的預習問題和閱讀水平,根據任務的完成情況調整教學策略,以任務驅動為后續教學活動作準備。
2. 課上探究:多元任務促進學生自主探究
任務驅動法可以激發學生對閱讀材料自主探究的興趣,啟發學生的思維,在完成任務、解答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對所學知識展開自主探究,加深對知識內容的理解與記憶。教師可以針對閱讀內容設計基礎、遞進、思辨的學習任務,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強化其批判性思維。
(1)基礎任務:自主閱讀文本內容。
基礎任務,即立足閱讀內容,通過基礎、簡單的閱讀任務,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文本,在任務的引導下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內容,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信息提取能力。在設計基礎任務時,教師可以根據文本內容設計與其主題、情節、人物等相關的任務,確保任務具有開放性與引導性的特點,以任務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索欲,幫助學生獲取有效信息。
例如,教材四年級下冊《鄉下人家》這篇課文通過描寫鄉村生活,圍繞著“房前屋后、幾場春雨過后、夏天的傍晚、秋天月明人靜的夜里”的景色,展現了鄉下人家樸實自然、和諧且充滿詩意的生活。教師可以布置以下基礎任務。
任務1:找出中心句。自主閱讀課文,找出課文中心句“鄉下人家,不論什么時候,不論什么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并理解中心句在課文中的作用;通過提煉中心句,了解課文主題,理解作者對鄉下人家的贊美與熱愛之情。
任務2:圈畫關鍵詞句。細致閱讀課文,圈畫出體現鄉下人家獨特、迷人風景的關鍵詞句,如課文中描寫瓜藤、花、雞、鴨等的語句,體會語言表達的精妙之處。
任務3:想象畫面。結合課文中的描寫,邊讀邊想象出相應的畫面,并在閱讀結束后分享自己的理解;結合具體詞句講述自己的閱讀感受,深化對課文的理解。
通過這些任務,學生能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理解課文大意,鞏固基礎知識,提高閱讀理解能力,為后續深度學習作準備。
(2)遞進任務:深度探究文本思想。
在完成基礎任務后,教師可以設計具有探究性和遞進性的學習任務,以任務驅動學生深入探究文本的思想內涵,通過嚴謹、縝密的任務鏈,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與深度探究能力。具體而言,在設計任務時,教師需要為學生設計更具挑戰性的遞進任務,按照由易到難、由淺到深的原則,讓學生根據遞進任務逐步深入分析文本,以進一步了解文本的內涵,幫助學生厘清思路,在深度探究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仍以《鄉下人家》這篇課文為例,教師可以細化學習任務,為學生設計完整的任務鏈,以任務驅動學生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任務1:細化課文,梳理內容。自主閱讀課文,并在閱讀后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課文描寫了鄉下人家的哪些景色和生活場景,主動梳理課文內容,了解課文結構。
任務2:深入研讀,體會情感。圍繞課文融入自己的理解進行分析,并深入研讀課文,抓住關鍵詞句,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畫出課文中能夠體現作者對鄉村生活的熱愛和贊美之情的關鍵詞句,并談談自己的理解,探究課文中蘊含的情感。
任務3:交流分享,深化理解。為課文配圖,描述每個畫面分別描繪了什么內容,并為每幅圖取名字,深化對課文思想感情的理解。
在完成上述三個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深度探究課文內容,以任務驅動實現深度學習,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以完整的任務鏈實現對課文內容的解讀,對閱讀有更深層次的認識。
(3)思辨任務:辯論探究文本主旨。
思辨任務,即在學生完成基礎任務和遞進任務后,圍繞文本主旨進行深入地探討和辯論,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批判性思維。在設計思辨任務時,教師可以圍繞文本內容為學生設計合適的辯論話題,讓學生結合自己對文本的理解與認識選擇話題、表達觀點,在辯論中深入理解文本主旨,最大化發揮任務驅動的教學價值。
仍以《鄉下人家》這篇課文為例,通過對課文內容的學習,學生了解到鄉村生活的美好、寧靜、和諧,感受到大自然的獨特魅力。為了引導學生深入探究課文主旨,理解課文的中心思想,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環境,為學生布置思辨任務,設置辯論話題:城市與鄉村,哪個更宜居?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和自己的生活經驗,對城市生活和鄉村生活進行深入對比和分析。教師讓學生分為正方和反方,圍繞“城市更宜居”與“鄉村更宜居”展開辯論,搜集關于城市生活、鄉村生活的資料,從環境、交通、教育、醫療、娛樂等方面進行對比,鼓勵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提出有說服力的觀點。
在這一學習任務中,隨著對話題的深度探究與辯論,學生能夠在思辨中探究課文主旨、理解課文的中心思想,通過生活經驗的遷移、對比,感受鄉村生活的美好。此外,學生的思辨能力、表達能力會得到提高,能夠從多個角度思考、評價問題,發展思維能力,通過任務驅動為未來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基礎。
3. 課后拓展:合作任務驅動學生分享交流
在完成課堂教學后,教師可以將任務驅動法用于課后拓展環節,設計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合作任務,通過對文本的延伸,讓學生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知識,通過相互分享和交流,鞏固閱讀學習成果。具體而言,在課后拓展環節,教師可以開展資料搜集、角色扮演等活動,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并要求每組完成一項任務,讓學生在分工合作的過程中發揮各自的優勢,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正確運用語文知識。
例如,教材五年級下冊《草船借箭》這篇課文改寫自《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相關內容,以“借箭”為主線,開篇以“周瑜對諸葛亮心懷妒忌”一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再寫諸葛亮借箭的準備和具體經過,體現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在閱讀課文時,通過對人物形象的分析,學生能認識到諸葛亮、周瑜、魯肅、曹操等人物的性格特點。在課堂學習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布置合作任務,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表演課本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在該任務中,學生可以分為若干個小組,每組6 ~ 10人,分別扮演諸葛亮、周瑜、魯肅、曹操、弓弩手等角色,自主制作道具、搜集材料,在理解故事情節和人物特點的基礎上,合作編寫劇本,包括對話、動作和場景轉換等,結合角色的性格特點、心理活動、臺詞內容揣摩表演方式,確保劇本的連貫性和合理性。在各個學習小組編排結束后,教師可以讓各小組在班級內進行表演,演出結束后集中點評,讓各小組分享對諸葛亮、周瑜、魯肅、曹操、弓弩手等角色的理解,以合作任務強化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文學創作能力,加深其對故事人物的認識與理解。
三、結束語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運用任務驅動法,不僅能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還能培養其批判性思維與自主學習能力,為其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奠定堅實基礎。任務驅動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教學任務,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探究中成長,通過完成任務實現學中做、做中學。對此,教師要繼續深化對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實踐探究,立足學情,優化教學設計,讓學生在任務中獲取積極的學習體驗,構建高效語文閱讀課堂。
參考文獻:
[1]劉琰.“任務驅動”式探究的小學語文課堂模式[J]. 華夏教師,2023(33):52-54.
[2]王敏明. 任務驅動:小學語文大單元學習的臺階[J]. 教師博覽,2023(33):4-6.
[3]李延慶. 基于任務驅動目標的小學語文大單元整合學習策略[J]. 當代家庭教育,2023(22):187-189.
[4]王月霞. 基于任務驅動的小學語文大單元整合學習策略研究[J]. 教育界,2023(30):86-88.
[5]談蕓. 任務驅動: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方式[J]. 求知導刊,2023(25):23-25.
[6]夏晶. 探討任務驅動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略[J]. 小學生作文輔導(上旬),2023(3):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