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本教育的最大特點就是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體,而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他們去感悟與探究。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基于學生主體,激發主動學習的意識;以學生為中心,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基于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能力;結合生本理念,實施差異化分層教學。通過以上策略,貫徹生本理念,使數學課堂大放異彩。
關鍵詞:初中數學;生本理念;課堂教學
一、引言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為義務教育學校在新時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提供了框架依據。學校要積極落實課程改革方案的要求,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標準》)指出,數學課程要培養的學生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初中階段,核心素養主要表現為:抽象能力、運算能力、幾何直觀、空間觀念、推理能力、數據觀念、模型觀念、應用意識、創新意識。從本質上來說,數學核心素養的內涵反映了學習主體的特征,意味著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應該形成和培養的對數學概念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在課程改革背景下,各校都在積極進行課堂教學改革,但是部分學校一直沒有徹底改變傳統的“填鴨式”課堂教學方式,導致目前的數學課堂教學中仍然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學生的學習方法不當,有些學生一旦遇到不會做的題目就習慣性用手機搜題;二是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他們認為數學知識枯燥乏味,缺乏學習積極性;三是課堂教學方式單一,往往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多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這樣的教學方式容易導致學生對教師的標準答案形成依賴,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和質疑精神。此外,學生沒有課后反思和總結的習慣,對小組合作學習的參與度也不高,這些因素都影響了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
如何讓學生學會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如何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如何最大限度地體現學生的主體性?這是現階段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本文所要研究的問題。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因此,課堂要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激發其主動學習的意識;課堂要注重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與培養;課堂要營造和諧的氛圍,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什么是生本教育?郭思樂教授提出,就是把為教師的好教而設計的教育轉向為學生的好學而設計的教育,實現學生積極、主動、活潑、健康地發展。基礎教育不僅要教授給學生具體的知識內容和某些既定的結論,更重要的是要把推導結論的整個過程視為一個實戰演練的場所,讓學生通過實戰演練提高綜合能力,進而能夠獨立應對復雜多變的新問題。在生本理念下,生本教學經過多年的沉淀與發展,已經逐漸被確立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模式,成為各地中小學校在實施課程改革時的重要參考依據。在當前的教育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將生本理念融入課堂教學實踐尤為重要。
二、生本理念下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實踐
1. 基于學生主體,激發主動學習的意識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已經逐步展現出多樣化、開放性的嶄新面貌。在這一背景下,教師需積極運用有效的教學策略,以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進而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濃厚興趣。在學習過程中,當學生積極深入思考與探索時,能夠真正掌握并內化數學課程所要培養的能力和素養。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以下統稱“教材”)七年級下冊“平移”一課時,為了達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師先讓學生觀察由平移形成的幾個圖案,分析這些圖案的共同點,感受平移現象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再結合教材中的“探究”欄目,要求學生在一張半透明的紙上畫出一排形狀和大小與例圖相同的雪人。學生大多具有一定的繪畫經驗,他們不難想象出可以照圖描畫,即把半透明的紙蓋在例圖上,先描出一個雪人,然后沿著同一方向陸續移動這張紙,再描出第二個、第三個……通過這樣的方式達到目的。接著,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相鄰的兩個雪人,找出三組對應點,分析這些對應點連線的位置和長短的關系,小組合作交流,得出平移的基本特征,并應用平移的基本性質完成作圖。
教師有效貫徹了生本理念,整節課充分利用實際生活中的平移現象,給學生提供生動、有趣的學習素材。在探究平移性質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對圖形進行觀察和動手操作,有效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教師在課堂上轉變角色,將學習的主動權歸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參與探究的全過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 以學生為中心,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
生本理念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積極營造和諧、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教師可以通過組織開展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自主學習、自由探索。
例如,在教學教材七年級下冊“平面直角坐標系”一課時,正式上課之前,教師提問學生:“同學們十一假期去哪里旅游了?”有的學生回答:“我去了北京故宮、天壇公園。”教師隨即引入:“現在我們都有手機導航,旅游時跟著導航就可以到達目的地。但是在我小時候,旅游時一般都要買一張地圖,你們知道怎么用坐標表示地理位置嗎?”接著,教師拿出一張北京市的地圖提問:“同學們說說自己想去什么地方?能用坐標表示出這些地方嗎?”學生交流討論,分享自己的想法。教師聽完學生的想法后,稱贊每名學生都積極動腦、敢于發言,從而引出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的知識。教師提示學生:“除了用這種方法表示地理位置,還有其他方法嗎?”有的學生提出了“用方位角實現海上救援”“用方向和距離表示平面內物體的位置”的方法。教師總結:“你們的回答很全面,相信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能夠在生活中自覺地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摒棄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踐行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主動為學生搭建在課堂上展示自我的平臺。當學生的分享與展示受到同學和教師的肯定、贊賞時,他們將會收獲強烈的滿足感和成就感,這將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和熱情。另外,教師應該將每名學生視為具有獨立人格和個性的人,并給予他們真摯的關懷與鼓勵。教師要致力于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輕松而愉快的課堂氛圍,將課堂的主動權真正交還給學生。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學生的思維能夠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中迸發出耀眼的火花。
3. 基于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能力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熱情尤為關鍵。探究數學知識是一個需要長時間積累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耐心引導,幫助學生發現自身的不足,讓他們提出新的問題,鼓勵他們積極尋找答案,完成知識的更新與儲備。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能更積極、主動地思考與探索。這樣,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不僅是知識與經驗的積累,更是思維與情感的深度碰撞。另外,教師可以組織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在實踐中要確保滿足以下五個條件:個體自愿參與是合作學習的動力;共同目標是合作學習的基石;小組成員間互補是合作的前提;履行個人責任是合作的保障,每名小組成員都要高質量地完成自己的任務,這是團隊目標得以實現的基礎;相互悅納與傾聽是合作學習的關鍵,不僅有助于提高團隊合作效率,還是影響合作學習質量與效果的重要因素。
例如,在教學教材七年級下冊“統計調查”一課時,教師先提出導入問題:“如果想要統計全班學生的出生年份主要集中在哪幾年,有哪幾種方法呢?”生1說:“可以采用舉手的方法。說哪一年,那一年出生的學生就舉手,然后統計人數。”生2說:“可以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教師表揚兩名學生的想法,接著作出評價:“生1提出的舉手方法比較簡便、快捷,但是調查對象不宜過多。生2提出的問卷調查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調查方式,采用這種方法可以解決調查對象過多的問題。”教師補充:“如果想進一步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在設計問卷時可以加上問題和選項。”隨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有的學生設計問卷,有的學生進行調查,有的學生記錄數據,有的學生計算百分比,還有的學生繪制條形圖和扇形圖。小組成員明確分工,通過合作交流獲得知識,在這個過程中不僅突破了整節課的難點,還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責任感,最后呈現條形圖和扇形圖時,學生既了解了統計圖的畫法,又培養了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4. 結合生本理念,實施差異化分層教學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多個維度對全班學生進行深入調查,并基于調查結果將他們分為三個層次:A層學生(優等生)、B層學生(中等生)和C層學生(學困生)。根據學生的層次,教師可以實施差異化的分層教學,設定不同層次的學習目標,采取分層備課、分層上課、分層作業的教學策略,讓每名學生都能獲得發展。
例如,在教學教材八年級下冊“平行四邊形的判定”一課時,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應該充分考慮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并據此將教學內容劃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是需要學生發散思維、逆向思考的題目,適合高水平學生挑戰和拓展;第二層是學生難以理解、需要掌握一定解題技巧的知識點,這部分內容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適合中等水平及以上的學生學習;第三層是學生容易接受、能夠直接運用的知識點,這部分內容通常較為基礎、容易理解,適合全體學生掌握。根據學生分層的具體情況,對于A層學生,教師應該注重對第一層內容的講解和訓練,以激發其創新思維,提高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B層學生,教師應該引入第二層內容,幫助他們掌握解題技巧、提高思維能力;對于C層學生,教師應該重點講解第三層內容,確保他們能夠扎實掌握基礎知識。通過分層備課,能夠更好地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提高教學效果。另外,教師還需要根據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分層上課。A層學生要理解并掌握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定理及推導過程,會運用平行四邊形的性質解決一些復雜問題;B層學生要掌握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定理,會做中等難度的題目;C層學生要會用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定理做一些簡單的題目。課后,教師可以布置難易程度不同的分層作業,其中基礎題占60%,必做題(較容易的綜合題目)占30%,選做題(變式題目和中考試題)占10%。A層學生做必做題和選做題,B層學生做基礎題和必做題,C層學生只做基礎題。
課堂上,教師實施分層教學后,不僅可以兼顧不同層次的學生,讓每名學生都能體現自身的價值,發現自己的閃光點,還可以將生本理念貫穿教學全過程,化解了學生的學習需求不斷增長與學習負擔不斷增加的矛盾,營造了和諧的課堂氛圍,使每名學生都能主動參與學習活動。
三、生本理念下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實踐總結
通過開展基于生本理念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實踐研究,筆者收獲頗豐,將研究心得總結如下。
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貫徹生本理念,可以有效喚醒學生主動求知的渴望,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進而促使他們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在踐行這一教育理念的過程中,筆者發現學生逐漸展現出自信的風采,他們敢于登上講臺,表達個人見解,眼中閃爍著自信的光芒,不再是沉默寡言、低頭不語的模樣,而是滿懷信心、昂首挺胸地闡述個人觀點。
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貫徹生本理念,能夠轉變課堂教學方式,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在此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不僅能優化學生的學習方式,解答學生的疑惑,還能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貫徹生本理念,不僅是出于對數學核心素養的深入理解和追求,更是為了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在生本教育實踐中,筆者發現學生不僅學會了自主學習,還學會了傾聽他人的觀點,學會了承擔責任、與他人合作,共同解決問題。
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貫徹生本理念,實施差異化分層教學,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被充分調動起來,確保各個層次的學生在扎實掌握了數學知識的同時,其數學核心素養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無論是基礎薄弱的學生還是能力優秀的學生,都能通過教師因材施教、分層教學的方式獲得不同程度的進步。
參考文獻:
[1]郭思樂. 生本教育和龍泉驛的課堂改革[J]. 教育科學論壇,2017(35):3-5.
[2]馮剛,宋金海. 生本視域下合作學習教學方法分析[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23):82-84,96.
[3]李井凡. 淺談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初中數學教學[J]. 數理化解題研究,2023(14):14-16.
[4]劉俠南. 生本引課堂" 分層促高效:生本理念指導下的初中數學分層教學策略[J]. 求知導刊,2019(41):43-44.
[5]齊軍. 生本教學內涵與過程的再思考:基于悟性認識的視角[J]. 教育發展研究,2013,33(10):56-5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