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語文教學中讀寫分離的現象較為普遍,限制了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本文提出了三大讀寫結合的教學策略:精讀文本啟發寫作靈感,仿寫佳句鍛煉表達能力,以讀促寫深化理解層次,這些策略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還能促進其思維發展和人文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初中語文;讀寫結合;教學應用
語文,作為基礎教育體系中的核心學科,肩負著培養學生語言文字應用技能、鍛煉思維能力及培育人文素養的重要使命[1]。如何巧妙融合讀寫教學,成為語文教育研究領域亟待解決的議題。本文通過理論探討與實踐檢驗相結合的方式,系統剖析讀寫結合的教學策略,希望能夠為一線教師提供操作性強的教學指導。
精讀文本作為讀寫結合教學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閱讀文本文字,更要深入文本內核探索其語言魅力、思想深度與藝術表現形式,進而激發其創作欲望與靈感。
例如,在教學《春》這一課時,教師先讓學生通過朗讀初步感知“春”蘊含的希望與活力,隨后引導學生逐段精讀,細品每一個詞句背后的意境與情感。教師運用提問、討論等多種教學手段,鼓勵學生深入挖掘文本的語言魅力。如,在解析“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這一句時,引導學生注意“偷偷”“鉆”等詞的精妙運用,體會這些詞匯如何生動形象地描繪出初春小草破土而出的情景,以及其中蘊含的勃勃生機。這樣的分析,不僅能夠使學生感受到語言的精妙,更能激發他們觀察自然、表達感受的靈感。隨著教學的深入,教師還引導學生關注文本的結構布局與思想深度。《春》一文通過描繪春草、春花、春風、春雨等幾幅生動的畫面,展現了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春天景象。教師引導學生分析這些畫面之間的內在聯系與情感遞進,理解作者如何通過細膩的筆觸表達對春天的熱愛與向往。此外,教師還鼓勵學生將閱讀所得轉化為寫作實踐,以“我眼中的春天”為題,模仿《春》中的語言風格與表現手法,描繪自己觀察到的春日景象;也可以從文本中汲取靈感,創作一篇關于自然、生命或情感的散文。
精讀文本不僅是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更是激發其寫作靈感、培養其創作能力的重要手段。通過這一策略的實施,學生能夠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礎上,將所汲取的養分轉化為自己的創作動力,進而在寫作的道路上不斷前行,實現自我超越。
仿寫佳句是鍛煉學生表達能力的有效方式。在仿寫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學習到不同的語言表現手法,還能強化審美意識,提高鑒賞能力。
例如,在教學《濟南的冬天》這一課時,教師帶領學生深入品讀了文中具有代表性的佳句,如“濟南的冬天是響晴的,溫晴的天氣讓人心生歡喜”,這句話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準確傳達了濟南冬天的氣候特點,同時蘊含了作者的情感態度。教師引導學生分析這句話的用詞、句式結構以及所傳達的意境,讓學生理解其精妙之處。隨后,提出了仿寫任務,要求學生選取課文中的一兩個佳句作為模仿對象,嘗試用自己的語言重新表達相同或類似的情感與場景。為了降低難度,教師鼓勵學生從簡單句式開始模仿,逐漸過渡到語言風格、修辭手法等方面的綜合運用。學生表現出了極大的創造力,有的模仿了老舍先生對自然景物的細膩描繪,如“雪花輕輕飄落,給濟南的屋頂披上了一層潔白的紗衣”,用生動的比喻展現了冬日雪景的柔美;有的學生則注重情感的表達,如“濟南的冬陽,如同一位溫柔的母親,用她那柔和的目光,溫暖著每一寸土地”,通過擬人化的手法,賦予了冬陽以生命力。
仿寫佳句對于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學生能夠在模仿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語言運用能力與表達技巧,進而形成具有個人特色的語言風格與表達方式。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進行仿寫練習,并為其提供豐富的優秀文本作為參考與借鑒對象,以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以讀促寫過程中,閱讀不僅是獲取信息的手段,更是激發思考、啟迪智慧的重要途徑;而寫作則是將閱讀所得進行整理、加工與創造的過程。通過以讀促寫,學生能夠在深化對文本內容理解的同時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與思維水平。
例如,在教學《雨的四季》這一課時,教師首先引導學生跟隨著作者的筆觸,穿梭于春雨的溫柔、夏雨的熱烈、秋雨的寧靜與冬雨的蕭瑟之間。在閱讀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細致觀察文本中的景物描寫、情感抒發以及語言運用,讓他們充分體驗四季的雨所帶來的不同感受與意境。在此基礎上,教師提出了寫作任務,要求學生選取其中一個季節的雨作為寫作對象,結合自己的閱讀體驗與生活感受,撰寫一篇關于雨的散文。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寫作任務,教師還進行了細致的指導,讓學生思考如何通過細膩的景物描寫來展現雨的特色與魅力,如何通過合理的情感抒發來表達自己對雨的獨特感受,以及如何通過恰當的語言運用來增強文章的感染力與表現力。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將自己的閱讀所得與內心感悟化作文字流淌于紙上:有的以春雨為題材,描繪了在細雨中漫步的溫馨場景;有的則選擇了夏雨,通過描繪雨中的雷電交加與萬物生長來展現大自然磅礴的生命力;還有的則聚焦于秋雨或冬雨,通過細膩的筆觸表達了自己對季節更迭與生命輪回的深刻思考。
教師實施以讀促寫策略,對于促進學生閱讀與寫作能力的同步提升,以及深化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具有重要意義[2]。學生能夠在以讀促寫過程中積累知識素材與情感體驗,為寫作提供豐富的素材;同時在寫作的過程中又能夠不斷反思與總結,深化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與感悟。
綜上所述,讀寫結合教學策略在初中語文課堂中的應用,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途徑。通過精讀文本啟發寫作靈感、仿寫佳句鍛煉表達能力、以讀促寫深化理解層次策略的實施,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得到了明顯提升,也促進了他們思維的發展和人文素養的培育。
參考文獻:
[1]姚建平.新時代背景下初中語文課堂讀寫結合教學情況探究[J].學周刊,2024(21):101-103.
[2]王添群.基于初中語文閱讀開展批判性思維教學的現狀分析[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2(06):185-187.
作者簡介: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區贛榆外國語學校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