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用文獻資料法等對新媒體背景下體育文化的傳播進行研究。結果表明,新媒體下體育文化傳播呈現雙向傳播、媒介融合的新趨勢,體育文化傳播將注重創新型人才培養,注重通過規劃設計凝聚精神內核,注重“以人為本”,注重傳播內容和傳播效果,注重營造體育文化傳播品牌。新媒體背景下體育文化的傳播將結合新質生產力,通過體育和康養融合等增強體育文化的吸引力,促進體育文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新媒體" 體育文化" 體育康養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02-(2025)-03-100-3-ZQ
前言
新媒體具有豐富的文化價值,呈現出了優越的交流性和競爭性特征,在傳播體育文化方面,可以讓大眾了解同體育文化關聯的多種文化內容。新媒體技術以及多元化傳播模式,使得體育文化傳播更加前衛、科學。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強調要“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與體育、康養產業的融合發展是當今社會發展的重要趨勢,在新媒體背景下,傳播和發展體育文化已經從傳統的廣播、報紙、電視等媒介中脫穎而出,將充分發揮社交媒體、手機軟件、互聯網設備的優勢,利用新媒體平臺傳播體育文化和健康理念。
1、新媒體的相關闡述
新媒體屬于相對性概念。其中數字化和科學技術發展是新媒體產生的重要依托.它以網絡技術為前提,借助網頁終端、手機移動端等進行信息內容呈現,實現對更大區域的覆蓋,呈現出全天候特征。現階段,在產品研發、服務推廣、技術運營等層面,新媒體技術實現了新的創新。媒介之間彼此關聯,互相融合。也可從另一層面理解新媒體,借助數字信息化技術將全方位、多元化信息及娛樂體驗帶給用戶,呈現出嶄新的信息傳播方式。
新媒體在傳播中,其特征明顯,其中跨時空性最為顯著,受眾不受時間、地域的限制進行信息傳播,并對已發布信息進行檢索,其移動化特征顯著,使得人們的碎片化時間極為豐富,生活節奏更加緊湊。同時,能夠完成個性化設置,利用大數據精準推送信息,滿足人們不同的閱讀和欣賞需求。
如今,新媒體作為新興傳播方式,對比傳統媒體,其優勢顯著。以體育文化作為重要傳播內容,充分發揮媒介載體作用,以正確的價值觀念引導體育文化,并在傳統價值觀中充分融入體育精神,利用體育精神熏陶民眾,充分發揚相關項目中所含有的文化精神。
2、新媒體下體育文化傳播新趨勢
2.1、雙向傳播成為現實
新媒體環境下,體育文化傳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雙向性特征。一方面,傳統媒體如電視、廣播和報紙等依然是體育信息傳播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互聯網、社交媒體、移動應用等新媒體興起,為體育文化傳播帶來更為廣闊的空間及更為多元的途徑。
新媒體雙向性體現在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互動方面。新媒體平臺上,體育迷們不再只是被動接收信息,可以通過評論、點贊、轉發等方式參與到體育事件討論中,甚至影響體育內容的生產與傳播。例如,微博、Twitter等社交平臺上的熱門話題往往由用戶互動推動,而這些話題又會反過來吸引更多群眾的關注。
新媒體的雙向性還表現在內容的個性化與定制化層面。通過大數據分析體育與人工智能技術,新媒體平臺根據用戶的興趣、行為習慣推送個性化體育內容。用戶不再單一接收官方發布的信息,而是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關注特定體育項目、運動員或賽事,這種選擇性極大增強了用戶的參與感。新媒體雙向性在傳播的即時性和廣泛性方面也較為明顯。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實現了賽事的實時直播和點播,讓全球的體育迷幾乎同步觀看比賽,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同時,新媒體平臺的全球覆蓋性使得體育文化能夠迅速傳播到世界各地,促進了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
2.2、凸出的媒介融合趨勢
新媒體時代,愈發顯著的媒介融合趨勢得以呈現,人們從多重渠道獲取信息,并呈現出個性化特征,為充分迎合此發展形態,傳播體育文化的形式和內容都發生了改變,在某種程度上提升了用戶參與熱情,使得傳播效果越發優越。
內容層面,觀眾參與互動模塊的增加,像網絡轉帖、微博互動、抖音點贊分享等。網友之間互相討論體育文化;再者,在新媒體平臺中開通專欄,在其中開通互動版塊,以激勵、獎品等方式吸引更多人參與其中。
形式方面,傳播注重多元化方式的運用,比如,借助社交媒體、短視頻、直播等,為觀眾呈現更加多元的文化內容。新媒體呈現出了個性化、即時性、互動性的優點,使不同觀眾的偏好和需求得到滿足。比如2023年杭州舉辦的亞運會,此盛事將當地民眾對體育的熱情充分點燃,同時也引發了新的媒體“混戰”。登場的新媒體,像微博、3d技術、抖音視頻等,彼此之間相互競爭,都想成為此屆亞運會舉辦中的重要媒體方,以獲得亮點,提升自身影響力。
3、新媒體背景下體育文化傳播方法
在新媒體的浪潮下,體育文化傳播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傳播方式日益多樣化,體育文化得以跨越時空界限,觸及更廣泛的受眾群體。新媒體平臺如微博、抖音、微信等,為體育愛好者提供了實時互動和分享的渠道,使得體育賽事、明星動態、健身知識等信息迅速傳播,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體育生活。
3.1、注重創新型人才培養
新媒體下的傳播呈現出了移動優先、多途徑分發、再創造生產流程的特征與方向,但是如果業內缺乏專業性技術人才,勢必會對傳播文化力度產生影響。所以新媒體下進行體育文化傳播,應注重人才培養,應充分彰顯中國體育博物館的功能和價值。根據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基本情況,編輯適合的體育文化導刊,充分闡述中國體育文化淵源,感受其中的民族熱情,并以文化為核心進行深度研究,將其作為年度計劃充分納入體育總局事業之中。基于此,構建多學科相融合的團隊,其中涉及大數據、體育傳播、文化等內容,以數字化體育文化打造為核心,根據體育文化進行成果呈現,彰顯體育文化發展中的精神面貌和歷史內涵,充分感受其中的價值成分,構成圖文、影音多元一體化的知識形態。同時,國家體育總局應與教育、文化宣傳、民政等部門協調,對各方人士意見進行充分吸收和采納。從數字化角度形成體育文化多元化發展形態,充分發揮高校在育人方面的功能和價值。高校是培養一線技術人員的重要場所,尤其是體育類院校所培養的體育人才,他們結合多學科于一體,是復合型人才的重要體現。通過打造1+X技能與素養培養方針,實現人才規模水平與素養的創新性提升,有效迎合新媒體傳播的時代發展需求。
3.2、注重規劃設計,凝聚精神內核
新媒體下體育文化的傳播更需要抵抗文化權威,可以通過建立相關制度進行合理調整和優化。首先,通過建立相應數據庫,規范新媒體下體育文化傳播內容,打造體育文化數據庫。國家體育總局根據體育文化傳播基本情況制定戰略性目標,通過精準劃分體育文化資源類別,與多部門聯合,不斷豐富體育文化數據庫內容。在采集相關體育文化數據時,并非簡單音頻、視頻、文字和照片的疊加,而是充分發揮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5G技術優勢,實現技術更新和換代。比如,中央電視臺借助真人扮演、3D模型等,令敦煌壁畫內的投擲、游泳、角抵、涉獵等雕塑畫作凝固的形態根據創作時的場景舞動起來,并按照不同運動項目科學進行類別劃分,充分演繹動作,并由專家進行講解。這是一種體育精神的體現,彰顯了友誼、團結、公平競爭的態度。弘揚中華體育精神,講好中國體育故事,是新媒體下進行體育文化傳播的重要方向。新媒體下體育文化圍繞相關數據采集加工、分發、存儲傳輸、剪輯內容、編輯文件等方面展開。然而,其中所涉及的層次和內容相對復雜,必須建立一體化監管體系,對其中所存在的通俗化、不良信息等進行評定,進而進行整改和處罰,防止體育陷入庸俗、過度娛樂的陷阱之中。從相關產業政策角度推動體育數字化建設,實現企業、科研單位、院校間共同融合,不斷創新體育文化發展實驗室、科教中心,從創造性角度改造體育文化相關內容,以現代化角度挖掘其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價值,從跨國度、跨時空角度弘揚體育文化精神。
3.3、注重彰顯“以人為本”的理念
傳承與發揚體育文化是傳播體育文化的根本目標,讓公眾從全新角度認識體育文化,必須充分發揮新媒體平臺功能。體育文化在傳播與發揚中沖破了空間與時間束縛,使得體育文化在整個世界范圍內不受制約地進行有效傳播,所以在進行體育文化傳播時,要將科學、標準的體育價值觀念樹立起來,保證受眾積極融入、樂觀參與。此外,充分彰顯“以人為本”的理念,切實發揮新媒體短視頻優勢,使公眾能夠從新的角度認識和感受體育文化。
例如,2023年杭州舉辦亞運會,相關媒體和網站圍繞亞運會制定了多元化的視頻內容。杭州亞組委同快手、微博聯合,開展了多種線下線上活動,為健身人群提供運動康復建議;騰訊也推出了“迎戰亞運”欄目,通過不同方式進行運動健康知識的宣傳推廣。相關活動內容不僅使得觀眾觀賽感受更加豐富,而且充分發揮了媒體平臺功能,使得杭州亞運會向全球范圍傳播,各國人士通過媒體進行交流和互動。所以,在新媒體時代,應堅持“以人為本”傳播體育文化,切實發揮和彰顯新媒體技術優勢,不斷豐富其傳播途徑和方法,讓公眾從新角度認識和了解體育文化。
3.4、注重傳播內容,切實提升傳播效果
新媒體環境下,關注傳播內容是傳播體育文化的關鍵,傳播體育文化應以高質量內容為核心,只有這樣,才能提升體育文化自身所呈現出的影響力。所以,在進行內容制作時,應對文化內涵做到深度挖掘,充分迎合新媒體時代的文化傳播特征,高度整合新媒體技術與體育文化內容,使得體育文化傳播更具特色。
首先,在選擇體育文化內容時要保證趣味性。此外,充分劃分其類別,按照不同年齡階段人群,制定適宜的文化內容傳播途徑。比如,針對年輕群體,應將賽點視頻作為傳播重點;而針對中老年人群,應將中華傳統體育以及體育比賽講解作為重點與核心。
其次,新媒體環境下,傳播體育文化的途徑變得更加方便、快捷,呈現出開放性特征,這也造成虛假內容不斷涌現。在此背景下,為切實提升媒介傳播信用度,必須實現規范化傳播。此外,精準監督傳播內容,防止虛假內容的傳播,對虛假報道要予以堅決打擊,確保穩定、可靠的體育文化信息被公眾熟知。
最后,應當充分發揮新媒體平臺功能,以競猜活動的方式開展體育運動與文化傳播,確保用戶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興趣參與到活動中來。例如,借助快手、抖音等新媒體平臺,向觀眾發放虛擬貨幣,在揭曉結果時,能夠正確猜測的觀眾會獲得一定的兌換獎勵,激發群眾參與熱情,觀看比賽的頻次和人次也會逐步增加。
3.5、注重打造體育文化傳播品牌
新媒體環境下,各個國家間體育文化傳播變得更加頻繁,在國際化角度,為提升中國體育文化競爭力,應注意體育文化品牌豐富性打造。通過優秀運動員、教練團隊的培養,多元化賽事的舉辦,向世界范圍內有效傳播中國特有體育文化,從而在國際上提升體育文化合作與交流能力。
從社會化角度入手傳播體育文化,基于基本傳播主體需求,不斷創新傳播內容,使開發的體育文化產品更具影響力。例如,中央體育頻道通過報道專業體育團隊內容,彰顯電視臺功能,平臺的重要性逐步提升,成為體育文化傳播的重要媒介。CCTV5就是重要的體育頻道,是進行體育賽事報道、直播的關鍵平臺。此外,也將更加廣闊的體育運轉空間帶給了體育產業與運動員。
同時,各地方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實現資源價值,這也是進行特色體育品牌文化傳播和打造的關鍵。比如在全球范圍內,馬拉松賽事已經成為一種常態,馬拉松比賽在各個城市中都有所舉辦,也成了熱門賽事,吸引了大批體育愛好者參與其中,同時,媒體曝光度也在逐步提升,為在世界范圍內傳播本地體育文化作出了貢獻,樹立了城市的知名度和形象。
4、結語
新媒體浪潮下,體育文化的傳播方式發生了革命性變化。借助于互聯網、移動應用和社交媒體的廣泛覆蓋,體育賽事的實時直播、精彩瞬間的短視頻分享以及運動員與粉絲的即時互動,共同構筑了一個充滿活力的體育文化新生態。這種傳播方式不僅打破了地域界限,讓全球觀眾能夠同步體驗體育賽事的激情與魅力,還為體育愛好者提供了表達自我、分享觀點的廣闊平臺。隨著5G技術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發展,體育文化傳播的未來將更加令人期待。高清流暢的直播體驗、更加個性化的推薦算法以及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將使體育內容的呈現更加生動、互動性更強。此外,大數據分析等新興數字技術將幫助內容創作者更好地理解受眾需求,從而制作出更符合觀眾口味的體育節目和內容,通過體育和康養的融合等增強體育文化的吸引力,推動體育文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為體育文化的全球交流與融合注入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海米提·衣米提.論新媒體時代微信公眾平臺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應用[J].當代體育科技,2018,8(1).
[2]孟昭莉,高啟岳.互聯網時代下高校體育教學微信服務平臺構建與實踐[J].遼寧體育科技,2017,39(6).
[3]陳玉權.微信公眾號對高校體育教學的應用[J].科技經濟導刊,2017(15).
[4]萬清華.現代教育技術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意義及作用[J].現代營銷(學苑版),2011(6).
[5]詹崇將,陳小華.現代教育技術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現狀研究[J].湖北體育科技,2011,30(2).
[6]吳德利.現代教育技術在體育教學中的運用[J].成功(教育),2011(5).
[7]張偉.現代教育技術與體育教育整合的方法與實踐[J].河南城建學院學報,2011,20(1).
[8]曾偉.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環境下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J].青少年體育,2018(10).
[9]王迎春.現代媒體環境下高校體育教學微信公眾平臺構建的研究[J].科技資訊,2017,15(12).
[10]敬永紅.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高校體育管理系統的分析與設計[J].科技資訊,2017,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