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參加河南省“萬名中小學校長培訓計劃”培訓班期間,認真閱讀了李希貴校長的《重新定義學校》一書。在書中,李希貴校長以11篇報告的形式,從學校的辦學理念到組織變革,從適合每一個學生的課程體系到教師的專業(yè)成果研發(fā),從解決學校課程改革中遇到的問題到合理利用學校公共資源,從每一個學生在學習中的需求到對他們的成功引領等出發(fā),向我們呈現(xiàn)了一個能讓教師和學生自由呼吸的育人環(huán)境。
我所在的鄭州市管城回族區(qū)外國語潯江路小學,聚焦課程建設,賦能學校品質發(fā)展。學校堅持開放、包容、整體推進的教育思想,堅持“讓每一個生命與世界優(yōu)雅而美好地相處”的辦學理念,讓每一個兒童和諧發(fā)展、健康成長,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品質,正心正行,做“舉止文雅、談吐溫雅、內涵博雅、品德敦雅、氣質賢雅、學識慧雅”的和雅少年。
國家課程校本化
我們根據(jù)學校實際,將國家課程中相關內容與學校原有的特色課程內容進行整合,形成適合學校、貼近生活、立足學生發(fā)展的校本化課程內容。
一是道德與法治課程。我們將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與道德品質教育相關的內容進行單元式的校本化建構,通過重做課程方案、重置單元教學目標、重組單元學習板塊、重設單元學習任務及評價,形成道德品質教育系列校本課程內容。這樣的校本化課程建構,不僅豐富了國家課程的教學資源,還使學生在道德品質形成的過程中體驗現(xiàn)實生活與真實成長。
二是實踐課程。學校結合語文、數(shù)學、科學等學科,組建主題性學習、項目式學習團隊,開設綜合性實踐課程。綜合性實踐課程內容源于教材與生活,可以是一類問題的專題總結、一個未知結論的探索等。學校將課堂學習活動延伸到課外,使學生經歷收集數(shù)據(jù)、查閱資料、獨立思考等過程,在活動中學習、在實踐中成長。
校本課程普及化
一是陶笛進課堂。陶笛是一種蘊含深厚中華民族文化內涵、融入世界各地藝術家智慧的小型樂器。學校推行“陶笛進課堂”,每周每班一節(jié)陶笛課,在全校進行推廣普及,讓學生了解陶笛背后的文化故事,給每個學生種下音樂的種子。
二是教師學習陶笛。學校發(fā)揮教師的引領作用,以師帶生,師生共學,努力做好學生追夢路上的引路人。學校設置以音樂教師為第一梯隊、“雅之韻”教師陶笛社團為第二梯隊、其他教師為第三梯隊的梯隊培養(yǎng)模式,使每一名教師掌握陶笛吹奏的技巧,提升對學生陶笛練習的指導能力。
三是設置陶笛大課間、陶笛特色社團。學好陶笛,多實踐、多訓練是關鍵。為提升學生的陶笛吹奏能力,學校每周設置兩次陶笛大課間練習、兩次陶笛特色社團練習。
四是創(chuàng)新評價方式。學校根據(jù)學生的學習能力制定不同層次的評價標準,讓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都能享受成功、得到發(fā)展。周測評、月過關,十佳陶笛之星、陶笛風采班級評選等多樣的評價方式,讓每一個學生在學習陶笛的道路上都能綻放屬于自己的光彩。
特色課程個性化
學校根據(jù)勞動課程標準中各個任務群的內容,分別設計了以家庭美食、家庭種植、家務勞動等為主的家庭勞動,以手工創(chuàng)作、科技創(chuàng)新等為主的學校勞動,以敬老愛老、志愿者活動等為主的社區(qū)勞動,以了解二十四節(jié)氣、農作物種植等為主的實踐勞動,形成家園、校園、社園、田園四園聯(lián)動的系列勞動實踐課程,讓學生參與勞動的全過程,使他們真正成為勞動教育活動的主體,充分張揚個性。
兒童時期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生命歷程。學生參與課程的過程就是一個生命歷練、享受生命、感悟生命的過程。學校課程就是要讓學生在這樣的不同過程中,感受不一樣的精彩,豐富人生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