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縣思源實驗學校自辦學以來,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理念,實現了學校“跨越式”發展。下面,我重點圍繞學校文化與學校發展這一主題,跟大家分享一些思源實驗學校的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文化的詮釋
“文”最早見于甲骨文,像一個站立的人形。本義為“文身”,后又引申為“文字”“文飾”“文章”“文科”等。“化”本義是“變化”,后又引申為“教化”“造化”。關于什么是文化,最讓我欣賞的回答是作家梁曉聲的四句概括:根植于內心的修養,無須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什么是學校文化呢?學校文化是指學校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獨特氛圍和價值觀念體系。它是學校的精神家園,具有穩定性、共享性及強大影響力。作為一名校長,我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打造學校文化,以文化人。學校文化建設關鍵要在內涵上下功夫,在文化育人的實效性上做文章,體現突出的地域性和鮮明的時代性。淅川縣作為楚國始都丹陽所在地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是歷史悠久的楚文化發祥地和南水北調移民精神的孕育地。學校深入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楚文化、移民精神、淅川“三范”(范蠡、范曄、范縝)等文化資源,不斷改革創新,最終形成以“仁愛”理念和“三立”文化為核心的有內涵、有品位、有特色的學校文化,著力打造“一校一品、一校一色”的辦學特色。
學校文化包含的內容
意識形態文化。學校意識形態文化的確立,必須確保不能偏離教育方向,不能違背教育規律,不能脫離教育實際。學校應充分重視意識形態文化的建設,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為學生提供全面而深入的思想引導和教育。
理念文化。學校理念文化是學校精神的核心和主線,涵蓋了學校的教育理念、學校精神、“三風一訓”、辦學宗旨等方面。這些理念共同構成了一所學校辦學的指導思想,為學校的持續發展和學生的全面成長提供堅實的支撐,影響學校的辦學方向和教育質量。
場景文化。育人離不開環境。學校場景文化的打造,主要包含教室文化、樓道文化、道路文化、餐廳文化、宿舍文化等,重點是營造育人環境,既要充分體現校園的文化氣息,又要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校園場景能對學生的行為產生積極的引導和熏陶作用,收到“校園無處不育人”的效果。
制度文化。學校制度文化是學校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形成的,旨在維護學校秩序、促進師生發展的一系列規章制度和行為準則。規章制度既是學校管理的基石,又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要緊緊圍繞理念文化這個核心與主線,制定和完善一系列教育教學管理和師生行為規范,通過構建科學、合理、實用的制度體系,形成積極向上的校園氛圍,促進師生全面發展,為學校的常規管理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行為文化。行為文化是學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學校的精神風貌和師生的行為習慣。校長要有較高的政治站位、較強的政治敏銳性、寬廣的政治胸懷,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率先垂范帶著領導班子干,中層干部向領導班子看,教師向中層干部看,學生向著教師看,全體師生上行下效,推動學校文化落實、落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建設學校文化
建設意識形態文化。為了引導學生熱愛祖國、熱愛黨,培養學生正確的道德觀念和行為規范,學校通過思想品德課、思想政治課等課堂教學,系統地對學生進行德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如語文課堂中利用語言文字對學生進行價值引導和道德熏陶;外語課堂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讓他們了解并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建設理念文化。學校堅持以德育為龍頭,積極營造“大德育”氛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學校2017年以“抓重點、理思路、一舉成,干不好,你走人”的魄力和“開弓沒有回頭箭,為了你、為了我,為了我們的那份情,拼了”的決心,提出扛起發展責任,制訂三年發展規劃。2018年,學校提出打造德育強校的目標,樹立了以“立根、立夢、立責”為主題的“三立”文化辦學理念,確立了“為成長鋪路,為幸福奠基”的辦學宗旨,明確了“培養有大愛、有夢想、有素養、有擔當的國際視野型人才”的育人目標,最終形成了學校獨具特色的理念文化。
建設場景文化。學校積極構建場景文化,讓德育在學校文化中拓展。如大門口的校標:敦實的底座像一把熊熊燃燒的火炬,寓意為教育者炙熱的教育情懷和對學生殷切的愛;中間的翅膀寓意為學生在思源收獲豐碩的知識和健康的人格,德才兼備,在未來展翅高飛;最上面的水珠寓意為淅川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地,希望學生傳承好移民精神,飲水思源,回報家鄉,報效祖國。
建設制度文化。學校實行校長負責制,成立德育工作專班,并引入家長委員會,吸納各類社會專業人士進入德育工作領導小組,協調各方面力量參與德育工作。學校構建了四級德育網絡:一級網絡是以校委會、德育工作領導小組為領導的指揮、決策層,二級網絡是以德育處、教導處、少先隊、家長學校為核心的貫徹、操作層,三級網絡是以班主任、任課教師、家長為主的實施、戰斗層,四級網絡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自我規范、教育層。同時,學校加強對全體教職工進行德育培訓,建立了完善的德育培訓、考核和獎懲制度。通過實施“青藍工程”、舉辦專題講座、開展班主任基本功競賽和經驗交流會等多種方式,提高學校德育隊伍的整體水平。
此外,學校注重“制度管理”育人的作用,建立現代化學校管理體系,堅持完善育人評價、育分評價、育能評價相結合的多元智能評價體系。我們通過學校、教師、學生三位一體的構建,以嚴謹的態度和規范的制度,實施尺度與溫度并存的教育,在全校范圍內營造“人人育人”“時時育人”“處處育人”的氛圍,營造了思源學生守紀、文明的良好道德風尚。
建設行為文化。活動是德育最生動的載體,在活動中把德育認知內化為學生的德育行為,是德育工作產生實效的最佳方法。學校通過開展主題班會、節慶紀念日活動、共青團活動、少先隊活動等,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法律法規、安全健康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學校通過整合本校資源與社會資源,不斷豐富和拓展學生社會實踐的內容,利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色文化展廳、美育展廳等,因地制宜開展不同主題的實踐活動,收到入芝蘭之室而自芳的效果。
文化建設推動學校發展
文化建設在學校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不僅可以提升學校自身的品牌形象和社會影響力,還可以為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校園的和諧氛圍營造、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教育國際視野的拓展、師生凝聚力的增強、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及特色校園文化的打造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撐和保障,為學校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近年來,學校通過校園文化的打造和各項德育活動的開展,師生員工朝氣蓬勃。校園展現新風貌:隨手扔垃圾的少了,彎腰撿拾的多了。教師敬業新榜樣:涌現一批“先進教師”,得到了廣大家長和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學生習慣新常態:上學、放學路隊齊了,無序接送沒了。家校配合新風尚:親子共讀提升了家庭學習氛圍,營造了良好的家風;家長志愿者樹立了榜樣,帶動了學生,影響了社會。
德育是潤心育人、塑造心靈的工程。回顧幾年來的德育工作,我們積累了一定經驗,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也認識到工作中還存在許多不足。以后的工作中,我們將進一步創新德育工作方式,深掘教育資源,深化德育特色,以“德”潤心啟智,讓“育”落地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