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英,正高級教師,浙江省德育特級教師,全國優秀教師。教育部“國培計劃”專家庫導師、七年級新課標《道德與法治》(人教版)編者。著有《班主任,可以做得這么有滋味》《課堂,可以這么有聲有色》《教育,可以這么生動有趣》《教育,向美而生》等。
從教24年,我從開始的跌跌撞撞,到基本適應,到小有所成,到持續發展,若說有什么捷徑,那應該仰仗的是覺察和自省。一路走來,我始終留一只眼睛看自己,“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讓我一次次回望自身,與自己的心靈展開深度對話。
自省時刻大多帶著陣痛,但終究會助自己不斷拓展新的疆域,打開新的視界,開創一個又一個新的可能,實現一次又一次的自我突破,不斷翻開人生新的一頁。
◎覺察
我習慣于提早五分鐘到下一節課的授課班級,每當上課鈴響起,我會站立在講臺上看學生們迅速回到自己的座位上,鈴聲結束,全體到位,和學生一起以飽滿的精神狀態開啟新一節課的旅程。
可有一次,我正準備開始講課時,聽到隔壁自己帶的班級還人聲鼎沸,全然不知上課的樣子。考慮到可能會影響其他相鄰班級,我趕緊走到他們窗臺外,神色冷峻地指了指廣播。學生們頓時明白了我的意思,一邊迅速回位置一邊疑惑地自語:“???上課啦?”
等下課,我進班級詢問。學生們七嘴八舌解釋:廣播關了,沒聽見上課鈴聲。我有幾分不悅,反問道:“怎么可能全班都沒聽見?”全班沉默,個個垂著頭。我頓時意識到這一句里帶著質疑,讓他們感覺到了不被信任。但我心里還是疑惑:為什么全班都沒聽見?于是我關閉了廣播,坐在講臺上填寫學生們的家校聯絡簿。
過了一陣,我忽然察覺到隔壁班學生突然安靜下來,再一看時間,原來已經上課了,而我也是確確實實沒聽到鈴聲,這才意識到學生們所言不虛。于是趕緊喊:“同學們,上課了!”等他們就座好,我再誠懇地說:“前面是我錯了,剛剛我做了實驗,關了廣播確實是聽不到鈴聲的,我錯怪你們了,向你們道歉。同時還要解決這個問題,萬一今后有老師需要把話講完先關了廣播,等下一節上課又聽不到鈴聲了。對這個問題,我們這樣做行不行,等老師一說下課就由這個最近位置的同學重新打開廣播,萬一這位同學忘記了,大家提個醒,萬一還是忘記了,那么當有同學發現別的班安靜下來了就喊一聲,告訴大家上課了。按時回座位是課堂的先機,我們不能錯失哦?!?/p>
事后一個孩子說,她第一次見到有老師當眾向全班道歉,而且只是因為一個微不足道的細節,這件事給了她非常大的觸動——原來道歉并不會丟面子,反而會贏得尊重,自己今后做錯了事也會及時道歉并主動補救。
有好幾次被問到“為何那么受學生喜愛”,這個故事可能就是一個切面,透露出其中的點滴緣由,那便是我比較能在一個具體的情境中覺察到自己的問題,并及時補救。而學生是我們的“精神后裔”,會傳承教師的某些精神基因,我們的模樣,會影響他們的精神長相,當我們心懷坦蕩和誠意對待學生,也會被他們這樣對待。于是,在不足一分地的教室里,師生之間坦誠相待,相互信賴,精神舒展且各得自在。
從本質上說,覺察是一種反思自我并與世界連接的能力,可以幫助人在走向偏狹時按下暫停鍵。正是這份自我覺察,讓我能第一時間發現自己的過錯,及時修復,立即止損。
這個故事是我教育歷程里一個很小的片段,只能算小插曲,但那個女孩的一番感言也反過來觸動到了我。曾數次聽到過老師們抱怨:“明明是他(某個學生)錯了,卻死不認賬”“某某的爹媽很護犢,總認為自己孩子很乖”……假設若是我們錯了,都坦然承認錯誤,并誠懇道歉,會不會那些“不認錯”的孩子或家長會少一些?我相信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教育無他,唯愛與榜樣”,誠哉斯言!當一個教師力求“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實則是走了一條捷徑。
成長的第一步是先醒來,覺察就是自己醒來,而非被人叫醒。所以自我覺察是一個起點,從自己開始,而唯有從自己開始才是真正的開始,如盧梭所言,“覺察是改變自己和周圍世界的第一步”。
◎自省
十幾年前,我有過一次深刻的教訓,差點失去“民”心。
當時,我中途接手了一個畢業班,沒多久,從科任教師口中得知,班級抄作業現象非常嚴重,又苦于沒有確鑿的證據,對方會不認賬,也就無法下手。
我思忖良久后,想好了主意,對全班說:“聽說咱們班有抄襲現象,現在是九月,既往不咎,那從十月算起,一個月后我會調查?!?/p>
一開始確實有敲山震虎的效果,但漸漸地,科任教師說又恢復了原樣,我猜到大家是覺得我沒有證據,只是嚇唬嚇唬。
十一月的第一個上學日,我拿了一摞調查表去班級,看起來神色平和,但學生們顯然感受了“殺氣”,迅速無聲地回到座位,等他們拿到調查表,臉色陡然沉了下來,因為表中設計了這樣三個問題:
“這一段時間里(十月),我抄過" " " " "的作業”;
“我給" " " " "抄過作業”;
“我還看到" " " " "抄過作業”。
這三個問題彼此牽連,相互牽制,編織成了一張密不透風的網。果真,無一漏網之魚,“抄襲者”悉數查獲,我兩分惱怒三分鎮定五分得意地站在岸上看著“魚兒”在網里撲騰。
此后,作業開始真實,卻糟糕得不敢想象,更要命的是學生不再親近我,總是處處小心地躲避著我,無論我如何表達好意,他們總是揣度我的用意。
我查明了真相,卻失去了他們的心。
其實一個學生愿意編織假象來取悅你,至少說明還在乎在你心目中的形象。如果你強行揭開他的面紗,可能讓你看到真面目,但最后的結果往往是,對方自暴自棄、破罐破摔,或是雙方走向對抗、兩敗俱傷。于是,我們可能會看到有學生公然犯錯給你看,不是因為他真實,而是表達對抗。
后來看到一則小故事,我明白了問題何在。這個故事是這樣的——
勘彌大師有一次要扮演一位徒步旅行者,為體現這個旅者的勞累和憔悴,上場前他特意解開了鞋帶。一弟子看見了,馬上提醒大師他的鞋帶散了,大師點頭致謝,蹲下來仔細系好。待弟子離開后,大師又將鞋帶解開。旁人很是不解,為什么不直接告訴弟子實情?大師答道,有些真相是不重要的,他能細心發現并熱心告訴我,對于他這是非常好的感受,我要先保護好他的這種感受,至于真相,將來會有機會告訴他的。
我愕然!勘彌大師的言行猶如一面明鏡,照出了我從未審視過的東西——有些真相并不重要,也顛覆了我一度引以為傲的東西——自以為明察秋毫。
有些真相如河蚌,如果你善意地保持距離,它有可能向你袒露潔白柔軟的內心;當你刻意去打探,它反而會緊緊包裹起來;如果你強行打開,它便死去。所以,對有些真相,需要給對方留點空間,這也是為自己留點余地,就好像行車時保持一定車距以便留有緩沖的地帶,讓彼此進退有據。
真相的價值,是由事情的“意義”和當事者“心的態度”來確立的。有些真相,不察,是愚;有些真相,不察,是善。兩者的區別,要用智慧來分辨。既不盲目輕信,失去自我——這是“缺鈣”的教育;也不妄加猜測,亂己身心——這是臆想的教育。如孔子所言:“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意思是,不預先揣度別人的欺詐,也不憑空猜測別人的不誠實,卻又能及早發覺欺詐與不誠實。誠不謬哉!
我深深反思,一直認為,教師應該明察秋毫,擁有一雙雪亮的眼睛,于細微之處發現蛛絲馬跡,讓犯錯的學生乖乖就范。這樣,既能及時救助學生險些迷失的心靈,又能良好樹立教師自身的威信。而今看,一雙雪亮的眼睛還要配上一顆柔軟的心才能真正發揮效力。這樣想著,猶如給自己的內在做了一次清洗。
自此,我對教育教學懷有更大的敬和畏。教育尤為重要的是心靈的建設和頭腦的豐富,教師不是要凸顯自己的強大,而是要幫助學生變得強大,并在這樣的過程中悄悄強大自己。
這件事是我教育經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點,每每遇見不順,我都會反觀自己,自問:問題在哪里?怎么發生的?如何止損并今后“避坑”?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可以實現預防?……這樣的自問自省,如同照一面鏡子,讓我把很多事情看得分分明明,從而保持清醒。
由此,我也漸漸懂得蘇格拉底那句“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意義”的深意,并因此獲得了連續性的成長。
一個懂得覺察和反思的人,會自成一個獨立且生長著的系統。正是通過覺察和反思,我們才能深刻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這個世界,知道“自己是誰”,此刻“在哪里”,該“去往何方”——能夠回答這三個人生的終極問題,我們就會活得深刻且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