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概念統領下的單元整體教學是整合性教學要求的突破口,有利于解決碎片化教學問題,提高教學效果。然而,部分小學語文教師缺少大概念統領下的單元整體教學經驗,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基于此,以“舐犢之情”單元為例,以提取大概念、闡述單元目標、構建語文課堂為重點,提出了大概念統領下的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大概念;單元整體教學
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以下統稱“教材”)在落實語文核心素養培養要求的基礎上,采用雙線并行的形式組建單元結構,這為單元整體教學提供了依據。同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標準》)提出了“突出課程內容的時代性和典范性,加強課程內容整合”這一課程理念,驅動教師進行單元整體教學。單元整體教學是一個完整的學習單位。大概念是單元整體教學的統領。所謂的大概念是指具有認識論、方法論和價值論三重意義的概念,位于學科中心地位,反映學科本質、思維方式等,可以幫助學生在體驗真實情境的過程中靈活地遷移運用學習成果解決現實問題,由此實現知識的整合,體現知識的結構化和系統性。在整個過程中,學生還可以潛移默化地發展思維能力、遷移運用能力等,有利于提高核心素養發展水平。下面以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舐犢之情”為例,探究基于大概念的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策略。
一、選擇適宜路徑,提取大概念
大概念是單元整體教學的統領,提取大概念是實施單元整體教學的前提。教師可以從《標準》中提取大概念、從教學內容中提取大概念、從學生視角中提取大概念。教師需要根據教學需要,選用適宜的路徑來提取大概念。
例如,在進行“舐犢之情”單元整體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分析單元導語中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來提取大概念。具體地,本單元在人文主題(舐犢之情,流淌在血液里的愛和溫暖)、語文要素(體會作者描寫的場景、細節中蘊含的感情;用恰當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感受)的引領下編排了閱讀、口語交際、習作、語文園地等。其中,《慈母情深》《父愛之舟》《“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三篇課文均使用質樸的語言,借助場景、細節等描寫,展現出了發生在孩子與父親或母親身上的事情,表達出了父愛、母愛的偉大,以及作者對父親、母親的感激,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反復閱讀場景、細節的過程中感受“舐犢之情”。口語交際以“父母之愛”為話題,引導學生具體地寫出自己對父母之愛的真實看法。習作以“我想對您說”為話題,鼓勵學生告訴父母自己對某個問題的不同看法,或把想和朋友訴說的自己成長過程中的點滴煩惱寫成一封信,用恰當的語言寫下自己的心里話,讓他們了解你的想法,體會你的感情。語文園地中的交流平臺總結了三篇課文的主要寫作手法;詞句段運用重在引導學生探究三篇課文中的結尾的特點和場景描寫的作用。由此可見,整個單元圍繞場景描寫、細節描寫來引導學生掌握寫作方法,學會遷移運用所學知識,運用場景描寫、細節描寫來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基于此,教師可以提取本單元的大概念——借助場景描寫、細節描寫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二、應用KUD模式,闡述單元目標
KUD模式是一種教學目標設計模式,通過知識、理解和應用三個層次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和掌握知識。其中,K(Know)指知道,主要表達學生特定的理解、知識、技能和行為表現,用“認識、背誦”“理解、區分、歸類、理解”“總結、整理、評價”進行描述。U(Understand)指理解,主要表達學生形成的廣泛的理解,用“感受、體會、培養”“激發、主動”“明白、意識、啟示、價值”進行描述。D(Do)指做到,主要表達學生的行為,用“學會、觀察、使用”“選擇、預測、分析”“設計、創作、計劃”進行描述。KUD模式具有層次性、結構化的特點,可以為學生指明發展方向,促使學生循序漸進地獲得一定的發展。大概念統領下的單元整體教學具有整體性、層次性特點,離不開明確的教學目標。因此,教師可以在提煉大概念后,應用KUD模式來闡述單元整體教學目標,明確單元整體教學方向。
例如,在進行“舐犢之情”單元整體教學時,教師可以將教學目標闡述為以下三個方面。
學生將知道(K):(1)掌握本單元的32個一類字和28個二類字,夯實語言知識基礎。(2)通過探究不同語言材料間的關系來了解、掌握語用規則。(3)在特定情境中要認真傾聽他人,使用恰當的材料、語言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感受。(4)整理單元學習內容,總結學習方法。
學生將理解(U):(1)《慈母情深》一文中描寫母親動作、神態、語言方面的語句,感受母親的勤勞、無私、偉大;《父愛之舟》一文中在“我”夢中出現的場景及其背后蘊含的偉大的父愛,以及“我”對父親的懷念與感激;《“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巴迪父母表達愛的方式的語句,分析父親和母親為什么對巴迪的詩有不同的看法。(2)課文中人物的動作、心理、語言等描寫體現出的不同的表達愛的方式。(3)課文中采用的細節描寫、反復、倒敘等手法的作用。(4)親情的文化內涵。
學生將做到(D):(1)將本單元的學習成果應用于具體語言實踐活動中。(2)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提高思維的邏輯性。(3)回顧生活中讓人“鼻子一酸”的經歷,用適宜的語言、思維邏輯進行描述。(4)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對“舐犢之情”的理解。
隨后,教師可以圍繞教學目標,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精心構建單元整體教學課堂。
三、善用多種方式,構建語文課堂
1. 創設大情境,布置大任務
真實情境是大概念、大單元的前提。大情境是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情境,而不是為了教學或練習而創設的虛假情境。大任務是在大情境下,將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問題分解為具體的典型任務,驅動學生體驗相關活動,并因此積累知識、鍛煉技能、提升素養。大概念統領下的單元整體教學要以真實情境為依托,以典型任務為驅動,建立課堂與現實之間的緊密聯系,讓學生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因此,在構建課堂時,教師要結合單元整體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生活經歷,創設大情境,布置大任務。
例如,“舐犢之情”單元整體教學內容主要是借助場景描寫、細節描寫感知父母之愛,了解愛的不同表達方式,學會表達愛。在體驗家庭生活的過程中,孩子或與父母之間發生了動人的故事,或產生了一些不同意見。無論哪種情形,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父母對孩子的愛,以及孩子對父母的感激。在閱讀本單元三篇課文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受到真實、深厚的情感熏陶,產生強烈的表達自我的欲望。于是,教師可以創設真實情境“愛,就要表達出來”,引導學生回想發生在自己與父母身上的點滴小事,分析父母是如何表達對自己的愛的,建構個性化認知。隨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走進閱讀文本,結合大情境布置以下大任務。
任務1:通過探尋《慈母情深》《父愛之舟》中的場景描寫、細節描寫來感受母愛、父愛,知道“這就是愛”。
任務2:引導學生對比《“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中父愛、母愛的表達方式,感受父愛、母愛之間的差異,并將口語交際融入其中,引導學生交流、感悟父母之愛的不同表達方式。
任務3:結合閱讀、口語交際和語文園地開展多樣化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學會表達愛。
通過完成以上任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到課堂教學的初始階段,聯系發生在自己與父母身上的點滴小事,感受父母之愛。
2. 開展課堂活動
開展課堂活動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中之重,也是實現單元整體教學目標的重要途徑。在創設大情境、布置大任務之后,教師要以大情境為依托,以大任務和教學目標為依據,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開展適宜的課堂活動,引導學生積極體驗。
例如,“舐犢之情”單元整體教學目標之一是找出《慈母情深》一文中描寫母親動作、神態、語言方面的語句,感受母親的勤勞、無私、偉大。結合任務1和課文具體內容,教師可以先播放紀錄片《人生第一次》的片段,將學生帶入具體的場景。在此場景中,學生會發現每個人在人生的不同發展階段都離不開自己的父母,父母總是在背后默默地支持孩子,進而心靈受到觸動。教師可以在簡單介紹短視頻內容的同時,開門見山地指出父母與孩子之間有一種深厚的感情,這就是父母之愛,幫助學生奠定堅實的情感基礎。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以《慈母情深》這篇課文為重點,引導學生感受偉大的母愛。
具體地,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圈畫其中的環境描寫內容和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等描寫內容,反復誦讀,感受母親的辛苦和母愛的無私、偉大。隨后,教師引導學生展示閱讀成果,并進行細讀指導。以“震耳欲聾”一詞為例,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誦讀相關語句,設想震耳欲聾的含義,即形容聲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聾了。教師可以以震耳欲聾的含義為重點搭建問題支架,引導學生思考:“你想要待在這樣的環境中嗎?為什么?母親想要待在這樣的環境中嗎?她能做出和我們一樣的選擇嗎?為什么?”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能夠推己及人,從惡劣的工作環境聯想到“我”家的生活條件,從母親默默忍受惡劣的工作環境感受到她的無私付出,理解震耳欲聾的含義,同時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一些學生還會因此感受到環境描寫的作用,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彰顯人物身上的美好品質等,汲取寫作經驗。
經過“自讀課文—展示成果—問題驅動”的過程,學生能夠在發現課文中的環境描寫、細節描寫的基礎上,了解其發揮的作用,感受到動人的情感,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
3. 融入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貫穿單元整體教學全過程。有效的教學評價能夠起到診斷、促進的作用,可以推動教學查漏補缺,高效實現教學目標。因此,教師要以單元整體教學過程為著眼點,融入教學評價,體現“教—學—評”一致性。
例如,在教學《慈母情深》這篇課文的過程中,教師給予學生展示自讀成果的機會,這是教學評價的一種方式,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自讀情況,做好引導學生細讀課文的準備工作。教師在引導學生細讀課文的過程中搭建問題支架,也是在進行教學評價,可以使學生活躍思維,走進課文深處,深刻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在學生自讀《慈母情深》這篇課文后,教師可以引導他們自讀《父愛之舟》,圈畫其中的場景描寫、細節描寫內容,品味其中蘊含的偉大父愛。在學生自讀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化身為“小老師”,模仿教師的行為,選出學生代表,展示自己圈畫的場景描寫、細節描寫的內容,解讀課文細節中蘊含的深厚的父子之情,表達父親對“我”的愛。“小老師”則認真傾聽,發現學生代表存在的閱讀、表達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在整個過程中,教師可以“一心多用”。第一,了解“小老師”的行為,借助評價量表評價其態度、語言運用等情況,客觀地打出分數。第二,了解學生代表的自讀成果,發現其中存在的自讀問題。當“小老師”成功地引導學生代表探究、解決自讀問題時,教師可以給予他們表揚,讓他們積極體驗后續活動。當“小老師”未成功地引導學生代表探究、解決自讀問題時,教師可以彰顯教學智慧,運用適宜的方式引導“小老師”和學生代表解決自讀問題。在解決自讀問題的過程中,“小老師”不僅可以強化閱讀認知,還可以汲取經驗,積極開展后續活動。在教學評價的作用下,學生可以真正成為閱讀課堂的主人,積極體驗多樣化的閱讀活動,逐步實現教學目標。
總之,大概念統領下的單元整體教學的實質是以素養為本的整合性單元教學,重視大情境、大任務,強調教學活動化,注重“教—學—評”一致性。通過體驗大概念統領下的單元整體教學,學生可以在體驗真實情境、解決真實問題的過程中掌握不同的知識內容,主動地遷移運用學習成果,把握不同內容之間的關聯,構建知識體系,同時潛移默化地發展語文核心素養,提高語文學習效果。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選用適宜的策略提取大概念,并在大概念的指引下應用KUD模式闡述單元目標,以課堂為依托,創設大情境、布置大任務,開展師生互動活動,融入教學評價。
參考文獻:
[1]裴淑蕓. 以學習單為導引,觸發學生思維生長:大概念統攝下的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課例分析[J]. 教育界,2024(2):113-115.
[2]楊敏芬. 大概念統攝下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的實踐路徑:以統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教學為例[J]. 小學教學研究,2024(27):17-19.
[3]陳淑華. 大概念視域下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研究[J]. 新課程導學,2024(2):97-100.
[4]吳靜. 大概念視角下的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方法探析[J]. 讀寫算,2024(33):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