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節日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民族情感,但是在現代化進程之中,多元文化的沖擊讓我國的青少年逐步開始忽視傳統節日文化的價值和意義,該現象顯然不利于文化的有效傳承。小學美術教學是進行學生審美情感、創造力和文化素養培養的關鍵課程,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進行傳統節日文化的融入,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提升其文化素養,同時也有助于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本文對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傳統節日文化的融入途徑進行了探討,期望對實際的教學工作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傳統節日文化 小學美術 DOI:10.12278/j.issn.2097-5309.2025.01.042
傳統節日文化是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比較重要的教學資源,但是在當前小學美術教育中的運用仍存在不足。該現象產生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部分教師對傳統節日文化的認識深度不足,另一方面則是由于傳統教育教學方式無法對學生的興趣形成全面的激發,從而導致教學效果不佳。
一、傳統節日文化融入小學美術教學的意義
節日是社會文化的集中體現,同時,不同的節日也被人們賦予了不同的意義。傳統節日是經過篩選的文化精華,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比如,春節代表了中華民族對來年生活的美好期許,清明節則代表了對先祖的追思和紀念,端午節則體現了深刻的愛國情懷、團結奮斗等精神。依托對這些傳統節日的學習,學生將形成獨特的精神世界,并點燃對于生活的熱愛之情。將傳統節日文化融入小學美術教育,可以讓學生的文化自信、文化創造力得到增強,原因是傳統節日本身也涵蓋了大量民族傳統美術資源?;趯@些資源的獲取,對傳統美術的了解和學習,將讓學生系統地認識到中華文化的深刻與偉大,而對應的美術資源應用,則會讓學生對民間美術的種類、創造方法和審美特征進行掌握,最終達到拓展學生思維,增強小學生審美素質,提高其審美水平的目的。
除了對學生的美術學習過程帶來直接的促進作用之外,傳統節日文化的融入也將起到促進優秀文化傳承、幫助學生實現跨學科學習以及增強對學生的德育滲透等作用。首先,在文化傳承方面,隨著相關節日文化在美術教學之中的融合,學生將在潛移默化之中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傳承,增強我國傳統節日的生命力。其次,中華傳統節日文化與歷史、文學等多個學科都存在緊密關聯,相應的融合過程將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發地展開跨學科的探索,并在這個過程中建立起更為完善和全面的知識體系。最后,傳統節日文化中蘊含的美好品德和價值觀也將讓學生的良好品格得到培養,對于學生未來的成長和發展十分關鍵。
二、傳統節日文化融入小學美術教學的問題
(一)教學資源有限,教學效果不佳
教學資源是一切教學活動開展的關鍵,在教學資源缺乏的情況下,傳統節日文化融入小學美術教育的過程,可能因為缺乏載體而失敗。就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教學資源有限的問題集中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1.教材資源的限制
教材是對教學工作形成指導作用的關鍵資源,但當前市場上并沒有專門針對傳統節日文化與小學美術教學的教材,部分教材雖然涉及傳統節日文化的內容,但整體質量參差不齊,無法滿足實際的教學需求。這種情況導致小學美術教育要實現傳統節日文化的融入,則必須進行校本教材的開發,而在校本教材開發過程中又必然對人力、物力等資源會形成更高的要求。
2.教具資源的限制
美術教學本身即需要大量的實物材料來進行支持,包括彩筆、顏料、紙張等,而傳統節日文化的融入,則勢必帶來教具材料范圍的進一步拓展,如剪紙、傳統工藝品等,這些材料的特殊性和多樣化特征更強,學??赡茈y以有效進行全面配置。
3.數字教學資源的缺乏
當前的教學工作已經無法脫離數字教學資源,相關材料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具直觀性和生動性的學習體驗,但這些資源的配置通常也需要學校有意識地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積累,從而形成可以應用于當前教學過程的數字教學資源。
(二)教學方法落后,教學目標不清晰
當前的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特別是在部分傳統觀念較強的學校,美術教學往往局限于對繪畫技巧的傳授,并將“畫得像”作為學生學習效果評價的唯一標準。這種教學方法和思路顯然對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有了限制。當教學工作的目標從傳統的實物轉變為抽象的節日文化之后,形象的繪畫和教學方式則無法讓學生對文化背后的內涵、價值有所認識。教師在教學之中如果僅僅讓學生模仿繪制傳統節日符號或圖案,則學生所能夠掌握的內容將局限于如何繪制圖形,無法對文化寓意進行拓展和認識,顯然與傳統節日文化融入小學美術的初衷相背離。
而教學方法的應用不當與教學目標的不清晰息息相關。實際上,在當前的小學美術與傳統節日文化融合的過程中,教師的教學目標往往籠統地劃定為“了解傳統文化”,具體內容和方向的缺失必然會導致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困惑。例如,部分教師在針對春節和美術教學融合的過程中,僅僅提出“了解春節的傳統習俗”,而究竟應當了解什么習俗?了解到何種程度?均沒有明確的目標,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容易陷入無所適從的狀態,影響到實際的教學效果。
(三)學生參與度不高,興趣調動不足
學生作為教學工作的主體,其是否積極參與到教學之中將對教學效果形成深遠的影響。從當前的小學美術與傳統節日文化融合教學的情況來看,學生的參與度不高、興趣寥寥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關鍵性問題,相關情況集中體現為對教師的講解、引導不依從,學習任務完成度低等。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小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認知程度通常相對較淺,這種情況是由于其年齡、生活經驗的限制所導致。由于沒有對傳統文化形成全面和系統的了解,學生難以充分感受到傳統節日文化的魅力和價值。其次,不同學生個體的興趣點和接受能力是存在巨大差異的,部分學生可能本身對于繪畫、傳統文化均無任何興趣,藝術感知能力較弱,在面對這種問題的時候,要讓學生的興趣和參與度得到提升,則必須將學生原本的興趣點、天賦與繪畫和傳統節日文化進行結合,在降低其參與難度的情況下,讓其逐步形成對于課程的興趣。
三、傳統節日文化融入小學美術教學的路徑
(一)促進校本教材開發,豐富教學資源
現階段小學傳統節日文化與美術教育融合的首要問題是教材資源不足,針對該情況,相關學校在教學工作推進階段應當有意識地進行布局,將校本教程的開發納入日程。在該過程中,學校需要組織美術教師團隊,自主展開對當地傳統節日文化現狀的調查,并將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美術資源作為校本教材開發的基礎。在此前提下,也需要對網絡上的開源教材和資源進行整合,根據地域特色展開適當的改編與整合。例如,某小學在將傳統節日文化融入小學美術教學的過程中,針對當地的中秋、春節等傳統節日文化編寫了校本教材,其中的美術教學和創造內容主要圍繞燈籠、剪紙等項目展開,由于這些項目與學生真實的節日體驗關聯性較強,因此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也比較強。
除了教材資源的問題之外,教具資源的開發也是必需的,因為不同地區的傳統節日文化特征存在差異,導致教具資源一般無法通用,該情況要求教師和學校自主進行教具資源的開發。在引導教師進行對應教具資源開發的過程中,建立相應的教具共享平臺,按照教師的教學進度和實際需求,實施個性化的調配,從而滿足實際的教學需求。例如,在某個學校的教學工作之中,已經形成了大量的剪紙材料資源,區域內另一個學校則擁有過剩的顏料、畫筆等常規教學資源,可以通過資源的相互調配,來幫助對應學校實現教具資源的補充。最后,相關學校和教師在美術教學之中,也需要積極創新對材料的利用,例如將日常生活之中的雜志、報紙、瓶蓋等作為基礎材料,將其應用于春節剪紙教學等活動之中,保證教學材料的進一步豐富。
(二)調整教學方法,明確教學目標
教學方法的適應性調整也是保證當前傳統節日文化有效融入小學美術教學的關鍵,實際工作之中,相關教師首先應當從單一注重對學生繪畫技巧的培養,轉變為引導學生創造力、想象力和文化素養的提升,只有通過這一思維的轉變才能保證學生可以真切地對傳統節日文化形成積極體驗。
以春節主題的美術教學為例,在這一教學工作之中,教師的核心教學目標是為了讓學生了解和掌握春節的傳統習俗,如貼春聯和放鞭炮,而實現的途徑是讓學生以美術創作的方式,來展現春節期間的氛圍、文化。該課程中,教師的教學工作展開步驟如下:1.引入。美術課程開始之前,教師詳細地為學生介紹了春節的起源、背景,并進行了一些春節相關的圖像資料展示,從而讓學生對春節形成初步的了解。2.討論交流。教師采取引導學生分組討論的方式,對自身在春節期間的感受、所見的習俗等進行分享,拓寬學生的視野范圍。3.構思。上述各項內容完成之后,教師才開始引導學生進行美術構思,讓學生思考如何用美術創作來展現春節的喜慶氛圍以及文化寓意。當學生完成構思之后,教師指導學生展開相應的美術創作,并在完成創作之后提供展示空間,實現對整個課程的有效貫穿。詳見表1。
當然,在路徑規劃之前,相關教師仍然需要將教學目標作為整個路徑的核心,只有在明確的目標指引之下,相應的教學路徑才能最終具有實際意義。而在教學目標的擬定階段,教師可以從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可評價性來分析其是否適當。在教學目標的支持之下,學生可以明確了解自身需要在學習過程中做什么,如何實現目標,從而起到促進教學效率提升、學習效果提高的作用。
(三)進行內容多元融合,增加教學互動性
不同學生的興趣不同。針對該情況,教師可以嘗試進行多元文化的融合,從而讓學生的興趣與傳統文化之間形成結合點,例如,結合學生喜愛的動漫、游戲等元素,展開與傳統節日文化相關的美術創作。同時,通過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策略,學生可以在相關過程中充分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比如,在進行以春節為核心的美術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首先展開對學生興趣的調查,該過程通過課堂上的調查問卷和討論來實現,在這一措施之下,教師比較準確地掌握了學生的興趣點。而為了保證多元文化能夠與傳統節日文化進行有效結合,教師讓學生自主進行自身喜愛的游戲、動漫文化的講解,并讓其在講解過程中,嘗試分析怎樣在節日繪畫之中對這些元素進行體現,從而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當然,為了對學生形成更強的啟發作用,教師也針對一些多元文化、傳統節日文化融合較為成功的作品進行了展示。當完成介紹之后,教師采取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進行互動,并按照學生的興趣將其分為多個小組,如游戲組、動漫組等,讓其在小組范圍內,提出創意。在創作階段則需要小組內所有成員共同討論和相互協作,思考應當怎樣完成美術創作任務,如繪畫、手工等,教師則在學生創作的過程中,為其提供一定的指導和協助。當學生完成創作之后,則讓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作品展示,并選擇代表進行作品創作思路、創作過程的闡述,教師則與學生共同對作品進行評價,引導學生反思。這一教學方法保證了學生的個體興趣、集體興趣、教學目標之間的統一,將學生的興趣點與傳統節日文化形成了緊密的結合,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創作熱情和興趣。同時,學生的美術創作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也得到了增強。
綜上所述,傳統節日文化融入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將對學生的審美能力、思維能力的提升,傳統文化的傳承有巨大的促進作用,但是在傳統的教學工作之中,因為教學方法應用不當、教學材料和資源的欠缺、學生興趣不強等,對教學活動效果的提升帶來了巨大的阻礙。針對這種現象,相關教師和學校需要根據當前的具體情況,對教學方法、思路進行研究,對教學資源進行拓展,以確保教學目標的最終實現。
參考文獻:
[1] 嚴芬《如何在小學“節日組詩”教學中滲透傳統節日文化》,《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0年第7期。
[2] 胡菲《小學美術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研究》,《教師》2024年第10期。
[3] 王麗《融傳統文化于小學美術教學的實踐與思考》,《大眾文藝》2023年第17期。
[4] 趙勇《每逢佳節倍傾心——“走進中華傳統節日”活動設計》,《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14年第12期。
[5] 楊娜《淺談將傳統文化融入小學美術教學的方法》,《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2年第11期。
(金娟,1981年生,女,回族,山東泰安人,大學本科,中小學一級教師。在一線工作二十四年,研究方向:小學美術教學方法、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有效融入美術課堂的策略、校本課程的開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