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樂教育對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藝術表現力和綜合素質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新《課標》的全面實施,小學音樂教學改革已成為教育界的一個突出而緊迫的話題。文章闡述了新《課標》要求下小學音樂教學改革的基本要求,指出傳統文化融入小學音樂課堂的意義、現狀,提出新《課標》要求下傳統文化融入小學音樂課堂的具體途徑,旨在為小學音樂教育注入新鮮活力。通過探索創造性的教學方法和利用傳統文化元素,教育工作者可以為學生帶來更好的音樂學習體驗。
關鍵詞:新《課標》 傳統文化 小學音樂 DOI:10.12278/j.issn.2097-5309.2025.01.046
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音樂教育家柯達伊在其著作《論匈牙利民間音樂》中表示,忽視一個民族自己的民間音樂,不能建設植根于民間傳統的民族音樂文化,就會導致世界舞臺上的文化解體。柯達伊強調,一個民族的傳統音樂文化是其民族精神的重要體現,是在豐富的世界文化中培育出來的。將民間音樂融入小學課堂可以讓青少年學生從小就沉浸在傳統文化中,這不僅能夠提升小學教育的整體質量,而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新《課標》要求下,將傳統文化融入小學音樂課堂的深遠意義在于為學生提供文化教育的同時提升教育整體質量。音樂課堂不僅僅是青少年了解、傳承、弘揚傳統文化的橋梁,還是提高學生道德水平、陶冶情操、促進智力健康發展和身心健康的有力工具。
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音樂課堂的意義
1.增強小學生的音樂素養
融入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可以提升小學生的音樂素養。通過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音樂教育,教育工作者可以讓學生全面了解文化背景,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傳統音樂通常涵蓋多種流派,每種流派都有其獨特的節奏、旋律和樂器,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調色板來豐富他們的音樂詞匯。對傳統音樂的探索使學生能夠深入研究不同音樂風格的復雜性,形成對音樂結構和形式的更深刻的理解。分析傳統作品的細微差別可以提高學生解讀復雜音樂的能力,培養更高的音樂敏銳度。此外,接觸傳統樂器和聲樂技術可以拓寬學生的聲音視野,使他們能夠認識和欣賞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多樣化聲音景觀。此外,傳統音樂具有參與性,通常涉及集體歌唱、舞蹈和演奏,為學生提供了超越理論知識的實踐經驗。參與這些音樂實踐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還可以培養學生與音樂的情感聯系。通過認識中國傳統音樂的豐富性,學生不僅能掌握其文化意義,還能培養對這些音樂傳統的興趣。教師帶領學生接觸各種形式的傳統音樂,包括民歌、地方戲曲、民族器樂,可以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加深與民族文化遺產的聯系,增強小學生對傳統音樂、傳統文化的自豪感和認同感,提升小學生的音樂素養。
2.提升小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
通過對傳統音樂的探索,可以提升小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審視不同時代的音樂作品,提供了解歷史背景的獨特窗口,反映每個時期的社會、政治和文化,深入了解地域習俗、社會狀況以及音樂作品中描繪的不同人物。在互動學習中,能夠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以及對歷史和文化的理解能力,有利于小學生綜合文化素養的提升。
3.提升小學生的審美水平
接觸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可以提高小學生的審美水平。傳統音樂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禮儀、節日、生產活動等各個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課堂教學和各種媒體形式積極弘揚傳統音樂文化,能夠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沉浸在這些文化表現形式的美感中,形成對傳統音樂固有的情感和對藝術元素的理解。
4.提高小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在教育深入改革和時代不斷發展的背景下,教師已經普遍認識到音樂教育是培養全面發展的個人的工具,因此,有策略地利用音樂欣賞不僅能夠傳授音樂知識,還體現了音樂知識背后所蘊含的哲理、觀念,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傳統音樂的歌詞和旋律中往往蘊含著深刻的道德和哲學信息。在教育背景下探索這些文化細微差別,為培養學生的道德素質和形成正確的社會價值觀提供了獨特的機會。此外,傳統音樂經常能夠反映其歷史和社會背景,為了解文化提供了一個窗口。通過讓學生接觸豐富的傳統音樂,教育工作者可以實現對道德困境、歷史事件和社會規范的討論。這種方法不僅培養了學生對文化的理解能力,而且還為學生提供了駕馭復雜事件的工具。音樂的參與性,特別是在團體活動和表演中,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團隊合作和相互尊重。傳統音樂通常涉及共同的敘述和協作的表達,能夠培養學生的社區意識和價值觀。參與植根于傳統文化的音樂活動可以鼓勵學生欣賞多樣性、理解差異性。
二、傳統音樂在小學音樂教育中運用的現狀
著名音樂教育理論家謝家興教授的研究表明,我國小學音樂教育中傳統音樂教學的現狀令人擔憂。他的文章《每個學生都能唱家鄉的歌》引起了人們對中國教育體系中一個普遍存在且長期存在的問題的關注。大量中小學生甚至大學生對家鄉傳統歌曲不熟悉的現象,反映出音樂教育與民族民間音樂保護之間的脫節。學校普遍缺乏對傳統音樂的了解,凸顯了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音樂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主流音樂教育與豐富的民族民間音樂遺產之間的脫節揭示了目前全國中小學音樂教育方法的缺陷。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必須認識到傳統音樂教育在加深對文化遺產的理解方面的重要性,教育工作者制定將傳統文化教育無縫融入現有學校課程的策略至關重要,使傳統文化音樂與當代情感產生共鳴,在過去和現在之間架起一座橋梁。此外,還應著力強調民族傳統音樂的表現力,以引起學生的興趣。教育工作者通過多種視角、多種渠道、多種形式,多方位、多渠道、多形式,向學生灌輸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積極讓學生接觸中國優秀的傳統音樂文化遺產,有可能增強民族自豪感,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
三、新《課標》要求下傳統文化融入小學音樂課堂的途徑
1.充實傳統民間音樂形式,豐富教材內容
新《課標》要求下,將傳統文化融入小學音樂課堂的有效途徑之一是注重豐富傳統民間音樂形式、豐富教材內容。地方教材作為特定區域內寶貴的傳統文化資源,需要地方政府、學者、教師共同加強建設。在傳統音樂文化領域,音樂教師應充分利用當地的傳統民間音樂資源,結合當代生活情境,與當地群眾藝術中心、文化管理機構合作,有利于弘揚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傳統音樂文化,通過音視頻錄制,可以全面收錄民歌、戲曲、樂曲、說唱、器樂、歌舞等傳統音樂形式。征集民間作品的過程中需要仔細考慮,重點挑選體現積極健康主題、適合小學生身心發展的作品。創建一個傳統音樂庫,反映當地文化的精髓,同時丟棄不相關的元素。音樂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選擇能夠向青少年學生展現傳統音樂文化魅力的作品,減少小學生對傳統民間音樂的抵觸情緒,為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2.深挖古詩詞融合特色,豐富教學內容
將古詩詞納入音樂課堂,可以讓學生隨著音樂的律動,走進古詩詞的天地,感受古詩詞的魅力。以唐代詩人孟浩然的《春曉》為例,這首五言絕句通過細膩的描繪展現了春天的生機與美好,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熱愛之情。將《春曉》融入課堂教學,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詩中的情感和意境,還能提升他們的音樂欣賞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朗讀《春曉》,在此過程中,教師應逐句分析詩句的含義,解釋其中的意象和情感,使學生感受到詩的韻律與節奏。通過這樣的朗讀,學生能夠體會到古詩詞的獨特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接著,教師可以通過選擇與詩詞主題相符的音樂來輔助教學,為學生創造一種全新的感受體驗。例如,可以選擇優雅而富有詩意的古樂,如《廣陵散》或《夜深沉》,作為伴奏音樂,讓學生在聽音樂的同時更好地感受詩的情境和情感。這樣的音樂與詩詞的結合,不僅能夠增強學生對古詩的理解能力,還能夠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幫助他們在音樂的啟發下體會古詩的美妙,最終提高其語言表達能力,提升其審美能力。
3.雙向交流與互動,促進傳統音樂文化傳承
目前,全國許多小學音樂教師缺乏對傳統音樂文化的接觸,缺少對傳統民間音樂深刻內涵的理解。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邀請民間藝術家到學校可以在增強學生對傳統音樂的理解,來自民間的藝術家雖然擁有文化知識,但可能缺乏對課堂教學的熟悉,會導致學生對傳統民間音樂產生潛在的誤解。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音樂教師和民間藝術家之間的有效溝通至關重要。音樂教師應在教學內容、進度和方法上提供指導,創新協作方式。此外,音樂教師應該沉浸在民間環境中,尋求民間藝術家的建議,并將傳統音樂負責任地融入他們的教學中。通過邀請民間藝術家傳授傳統音樂文化和音樂教師進行雙向交流和互動的模式,可以形成協同關系,由此增強民間藝術家繼承和傳播傳統民間文化的積極性,而且有助于傳統文化在教育背景下的健康合理發展。
4.唱家鄉曲,演家鄉戲
新《課標》要求下,將傳統文化融入小學音樂課堂的一個關鍵的途徑就是將唱家鄉歌和表演家鄉戲結合起來。鑒于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傳統音樂豐富多彩,音樂教師要全面掌握這一文化財富是不切實際的。因此,對傳統音樂進行有辨別力和有針對性的選擇對于有效的教學至關重要。在民歌領域,不僅要注重學習有廣泛影響的作品,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民歌。此外,當地代表性戲曲藝術的融入為課程增添了活力,為教授家鄉傳統音樂文化提供了合理、系統的途徑,也保證了學生快樂地學習、了解文化。為了促進這種文化融合,音樂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在閑暇時間組建歌唱小組和戲劇隊,為學生提供了課余排練的機會,也為學生提供舞臺表演的機會。在積極參與下,可以提高學生的演奏能力,同時促進當地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
5.傳承為主,革新為輔
傳統音樂走入小學課堂的關鍵是傳承,創新是支撐。傳承是保留民間音樂的原汁原味,創新是對傳統民間音樂的保存和發展的適應。在傳承傳統民間音樂的過程中,如何平衡好保持“原汁原味”的真實性和調整內容以契合黨和國家對中小學音樂課程的教育目標十分關鍵,這可能涉及有選擇地修改歌詞,以確保它們適合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同時保留民間音樂的原始旋律和曲調。適應是傳承過程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它確保傳統音樂與不斷發展的文化和教育景觀保持相關性,雖然可以根據課堂環境進行一些調整,但應保留民間音樂的基本文化屬性。例如,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將春節作為教學主題,在課前搜集整理傳統的與春節相關的音樂作品,在課堂上播放給學生,通過這樣的音樂體驗,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春節的文化背景以及節日所蘊含的情感。在感受了春節的音樂魅力后,教師為學生準備好各種樂器,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樂器,結合所學音樂知識進行創作。學生通過交流、觀察、學習等,可以根據自身對春節的感受、認知,創作出體現自己理解的春節音樂作品。這種創作活動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創造力,還能提高他們的表達能力,讓他們在音樂中找到自我,展現個性。此外,舞蹈和戲曲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可以融入教學中,以提高學生對傳統節日的認知。傳統音樂作品很多,關于春節的音樂作品也不在少數,比如《舞獅》《京劇雜劇》,教師可以在網上下載整理資源,讓學生了解不同的春節音樂。多元化的春節經典音樂作品,以不同方式呈現出來,可以為學生提供更直觀的理解,幫助他們掌握舞蹈和戲曲的基本元素。在觀看這些表演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表演者的動作、情感表達和服飾,鼓勵他們思考這些藝術形式與春節之間的聯系,增強他們對節日的認同感。
傳統音樂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內涵超出了單純的音樂表達。其表演與民俗風情交織在一起,濃縮了當地傳統、信仰和法規的精髓。傳統音樂不僅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還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精神支柱和增強民族凝聚力的關鍵力量。傳統音樂文化在塑造民族認同方面具有關鍵作用,必須將其融入年輕一代的教育中。小學階段是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階段,對于塑造未來的前景具有重要意義。將民族民間傳統音樂融入小學課堂,是一項具有戰略性和前瞻性的舉措。它不僅能夠滿足當前的教育需要,而且有助于國家的發展。這種融合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有力載體。它拓寬了小學生的視野,增強了他們的表達能力和創造力,有助于他們健全人格的塑造。傳承的過程應該是漸進的,強調穩步進展而不是眼前的結果。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同樣,文化理解和欣賞的培養需要時間,但對個人和國家的好處是不可估量的。
參考文獻:
[1] 楊宇琴《音樂課堂開放德育之花——新課標視角下談小學音樂教學的德育策略》,《新教育》2023年第11期。
[2] 何艷萍《新課標背景下小學音樂體驗式教學策略研完》,《考試周刊》2023年第15期。
[3] 高妮娜《新課標背景下信息技術與小學音樂課程的融合實踐》,《中小學電教(教學)》2023年第4期。
[4] 傅敏玲《樂思至美煥發新聲——新課標下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音樂創編的實踐與探完》,《文科愛好者》2023年第2期。
[5] 盛紅《新課標視域下小學音樂與舞蹈課程融合實踐的路徑探完》,《教學管理與教育研完》2023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