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農村普通高中在教師隊伍建設中往往因學校實際情況的不同而存在各自不同的問題。對此,學校應為教師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培訓和指導。慈溪市橫河中學在實踐中通過以德育德能力、課程建設能力、課堂改革能力、課題研究能力“四力”聚合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通過專業職稱與業務榮譽“兩翼”齊飛激勵教師自我增速,通過激發發展動機、優化教研方式、提供峰值體驗和強化評價促進驅動教師專業發展,從而推動農村普通高中教育質量的持續提升,助力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教師專業發展;教師隊伍建設;農村普通高中
強師才能興校,興校才能興教。2018年1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全面提升中小學教師質量,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教師隊伍[1],以推動現代教育改革進程。在此背景下,農村普通高中應全面提振師德師風建設,為教師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培訓和指導,讓教師秉持正確的教學理念與方向,站在課改前沿與主陣地,從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然而,農村普通高中在教師隊伍建設中往往因學校實際情況的不同而存在各自不同的問題。就慈溪市橫河中學而言,學校在70年的辦學歷史中,經歷了從普通高中到職業高中再到綜合高中(普高+職高)的變化,且時間各占三分之一左右,在這樣的變化中,教師容易產生專業迷失。目前,學校45周歲以上的教師占50%,年輕優秀教師流失情況嚴重,師資力量青黃不接。有鑒于此,學校進行了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實踐探索。
一、“四力”聚合,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
學校注重培養教師的以德育德能力、課程建設能力、課堂改革能力、課題研究能力等方面的專業能力,并將其聚合,使其有機融為一體,推動教師專業發展。
(一)培養以德育德能力,鑄就教師的專業靈魂,構建“尚美求真”新格局
在以德育德的理念引領下,學校將師德培養視為教師專業發展的靈魂。學校圍繞“人文為先·尚美求真”辦學理念和“臻善至美·向美而生——為學生美麗人生奠基”辦學目標,弘揚“嚴謹·修德·敬業·愛生”教風,著力培養坦誠、信任、尊重、協作的教師團隊精神,提高教師對學校發展的使命感,實現“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學校通過一系列活動鑄就教師的專業靈魂,構建“尚美求真”新格局。一是通過“七廉守正”活動,打造“制度固廉、花園品廉、書屋讀廉、案頭銘廉、課堂講廉、活動頌廉、書畫寫廉”的“七廉”品牌,讓全體教師共鑄風清氣正的育人環境。學校因此榮獲寧波市校園廉潔文化優秀成果獎和慈溪市主題黨日“紅點案例”獎,并被評為首批“清風示范校”。二是通過“尚美樂學有寬度、修身善思有深度、崇德明理有厚度、踐行服務有風度、求真務實有溫度、職業規劃有梯度、仰望星空有高度”等“七度鑄魂”活動,打造“七度”教育鐵軍。三是建成浙江省心理教育示范校,通過“三全育人”活動,實現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展示教師情懷,讓教師成為學生思想、學業、生活、心理的引導者,推動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二)培養課程建設能力,開啟教師的專業窗口,打造“唯美教學”新體系
課程建設為教師專業能力提升打開一扇窗,學校圍繞“核心素養·唯美教學”課程理念,充分利用本校辦學資源,大力培養全體教師的課程建設能力。學校要求教師落實國家課程,并開發豐富的校本課程,構建“唯美”課程體系,打造“唯美教學”新體系。目前,教師已開發完成了七大類共60門校本選修課程,如“名著導讀”“詩歌鑒賞”“慈溪方言”等文化傳承類課程,“VB”“創客”“地球迷”等科學探究類課程,以及勞動教育類課程、生命教育類課程、品德養成類課程、強身健體類課程、修儀向美類課程等。此外,學校讓每個教師按十大要素(課程背景、課程資源、課程理念、理論基礎、課程目標、課程結構、章節范例、課程實施、課例參考、課程評價)編制課程方案,直至完成教材建設,打造精品課程,為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提供更優質的教育資源。
(三)培養課堂改革能力,點燃教師的專業激情,探索“真美課堂”新形態
課堂是教師專業發展的主陣地,學校圍繞構建“真美課堂”開展課堂改革,讓教師通過上課、聽課、評課,以及同伴交流、師徒交流等方式,點燃專業激情,鍛煉課堂教學能力。“真美課堂”構建工作包括以下四個方面:一是探索課堂課型建構之美,讓教師探索新授課、復習課、講評課和實驗課等多種課型;二是探索課堂要素呈現之美,讓教師探索情境、問題等多種課堂要素呈現,提升課堂驅動力和教學品質;三是探索課堂流程優化之美,讓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用“共性六環法”,即強調目標導向、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總結歸納、鞏固拓展六個環節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個性六環法”,即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學生需求和教學環境,靈活運用情境導入、問題驅動、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展示分享與互動評價、總結提升、拓展延伸等六個環節,以滿足學生的多樣化學習需求,保障教學生產力;四是探索課堂效能精準之美,讓教師精準預判學情,推動高效課堂建設,促成教學質量的提升。
(四)培養課題研究能力,提升教師的專業高度,深化教育科研新視界
秉持“沒有質量過不好今天,沒有科研過不好明天”的理念,學校在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制度、構建校本研究共同體的基礎上,借助與高校的協作開展研究型教師團隊建設,培養教師的課題研究能力,提升教師的專業高度,深化教育科研新視界。學校主要圍繞四個方面開展相關工作:一是敘事研究,即圍繞多個主題開展教育敘事活動;二是行動研究,即以省級教科規劃課題為龍頭設立子課題,帶動教師卷入“行動—反思—改進”循環;三是專項研究,即推進各類專項課題設置,滿足教師小群體或個人的研究需求;四是保底研究,即要求專任教師每學期完成教科研“六個一”任務——研究一個教育教學問題、閱讀一本教育理論書籍、撰寫一篇教育教學論文、設計一節優質教學課、開展一次教育教學反思、參與一項教育科研課題,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全方位支持。
二、“兩翼”齊飛,激勵教師自我增速
在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過程中,專業職稱與業務榮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校將專業職稱與業務榮譽作為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兩翼”,注重兩者的平衡,促進兩者的共振,擴展兩者的效應,以激勵教師自我增速。
(一)注重專業職稱與業務榮譽的平衡
以往,教師們多熱衷于追求專業職稱晉升,卻忽視業務榮譽。很多教師在評上副高職稱后便不再追求業務上的精進,久而久之教學能力和課程研究能力都會有所下降,與職稱的匹配度也大大降低,這對學校教學質量的提升不利。因此,學校在中高級教師群體中開展骨干教師、名師培養,讓他們重回優質課和教科研賽道,注重專業職稱與業務榮譽的結構平衡,以此推動教師專業發展和學校跨越發展。
(二)促進專業職稱與業務榮譽的共振
學校按照不同層次的發展目標,設立分層考核標準和獎勵措施。一方面,實施骨干教師“成名工程”和名師“成家工程”,培養學科帶頭人,使其成為省、市知名教師或領軍教師。另一方面,對未取得中高級職稱和名優稱號的教師,采用師徒結對機制,實施“影子工程”,快速培養他們成為新銳骨干教師、校級骨干教師等。
為提高專業職稱與業務榮譽的“共振頻率”,學校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落實工作。
一是建立關聯評價體系。首先,明確對應標準,通過梳理專業職稱各個等級的能力、業績要求,同時分析業務榮譽所代表的技能水平和貢獻程度,建立兩者之間清晰的映射關系。例如,在教科研領域,獲得省、市級榮譽可以與高級職稱評審中的突出成果要求相對應,學校明確規定了此類榮譽在職稱評定中的權重和價值。其次,在明確標準的基礎上進行綜合考量,如在職稱評審過程中,除了傳統的學術成果、工作業績之外,將業務榮譽作為重要的參考指標之一,對獲得過重要業務榮譽的教師給予加分或特殊考量。
二是搭建溝通平臺。學校創建了一個涵蓋專業職稱評審機構和業務榮譽授予組織的信息共享網絡平臺。這個平臺可以及時發布職稱評審信息,業務榮譽評選標準、結果,使專業人員能清楚了解兩者的動態。同時,學校定期舉辦研討會、交流會,邀請職稱評審專家、榮譽授予方代表以及教育界專業人員共同參與,探討如何更好地促進專業職稱與業務榮譽的融合發展。
(三)擴展專業職稱與業務榮譽的效應
學校注重學科組建設,以提升學校的整體學科水平,并擴展專業職稱與業務榮譽的效應。例如,學校鼓勵骨干教師建設教學資源庫和個人博客,促進教師間的交流共享,目前已有眾多教師在相關平臺建立博客并取得良好效果。
三、多策并舉,驅動教師專業發展
在教師專業發展的過程中,學校還通過激發發展動機、優化教研方式、提供峰值體驗和強化評價促進等多種策略為教師發展提供強大驅動力。
(一)激發發展動機
為了推動教師專業職稱與業務榮譽的融合發展,學校激發教師的發展動機,使教師形成發展內驅力。相關工作分三個階段展開。首先是計劃階段,學校幫助教師設定明確的目標,為整個行動過程提供清晰的方向指引。教師可依據自身的專業職稱追求和業務榮譽期望,制訂詳細的發展路徑,形成五年成長計劃,并將該計劃細化到每年的教學成果提升、課程研發等具體工作中。其次是行動階段,這是將計劃付諸實踐的過程,需要強大的執行力和內驅力。教師依據專業職稱晉升對科研成果的要求和業務榮譽的評選標準,全身心投入教學實踐和教學研究,每一個實踐步驟、每一次數據調整都是向著目標前進的扎實步伐。最后是檢查階段,這是對行動效果的評估和反饋。通過與預設目標對比,教師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的進展情況,以便在爭取專業職稱或業務榮譽的過程中出現偏差時能夠及時調整策略。三個階段確保了教師專業發展過程的動態優化,使動機始終保持在正確的方向上。
(二)優化教研方式
學校鼓勵教師基于“六個一”任務優化教研方式,實現精細化教學,在教育技術應用、課程設計創新、跨學科融合、教育研究等多個維度實現業務能力提升。教師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跳出傳統教學的舒適區,去擁抱新的知識和技能,以適應現代教育發展的要求。如在教育技術應用方面,教師要學習并熟練使用在線教學平臺、多媒體教學工具等,將其有機融入課堂,提升教學效果。
(三)提供峰值體驗
在教師的職業生涯中,成就感和儀式感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滋養。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取得成果,無論是學生成績的顯著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良好發展,還是在教學研究方面有新的突破,都會獲得一種成就感。這種成就感會激勵他們持續投入教育事業。而儀式感則為教師的成長增添莊重與神圣的色彩。如學校舉辦優秀教師頒獎典禮,在莊重的氛圍中為獲獎教師頒發榮譽證書、獎杯,讓教師深刻意識到自己的付出得到了認可。這是對教師能力的肯定,可以讓新教師感受到教育事業的崇高,從而激發教育熱情。
(四)強化評價促進
學校倡導“讓所有教師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構建“積分制”評價管理體系,注重以積分為量尺,全面準確地衡量教師的工作。無論是精心設計的課程內容、富有創意的教學方法,還是對學生個體的關注與引導,都能在該評價管理體系中找到對應的價值體現。這種機制尊重每一個教師的獨特貢獻,突破了傳統評價管理體系的桎梏,促使教師展開良性競爭。
綜上所述,慈溪市橫河中學通過“四力”聚合、“兩翼”齊飛、多策并舉促進了學校教師的專業發展。在未來的教育實踐中,學校將與時俱進,持續深入地探索與完善教師培養體系,培養出數量更多、素質更高的優秀教師,以推動農村普通高中教育質量的持續提升,助力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EB/OL].(2018-01-31)[2024-09-10].https://www.gov.cn/zhengce/2018-01/31/content_5262659.htm.
*本文系2024年度浙江省教師教育規劃課題“基于教育高質量需求的農村普高教師‘一體兩翼四驅’專業發展策略研究”(課題編號:ZX202209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