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玲
[摘要]自從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社會急迫需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應用型的人才,但由于受傳統教育的影響,綜合性高校培養出來的人才卻難以滿足社會的需求,而具有專業性特色的一些民辦本科院校,在近年來得到了快速發展。如何培養出更多更優的實際應用型人才,這對民辦本科院校接下來的發展又提出了嚴峻的考驗,本文認為迎接考驗的關鍵就是要在民辦本科院校中建設一支結構合理、德才兼備的師資隊伍。本文從民辦本科院校在轉型期內加強師資隊伍的重要性入手,分析了當前民辦本科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現狀,并提出了一些個人意見,希望能夠更好地促進民辦本科院校的師資隊伍建設工作。
[關鍵詞]轉型期 民辦本科院校 教師隊伍建設 問題與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20-0149-02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逐漸向應用型人才方向靠攏,這對高校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積極應對社會的需求,一些培養專業應用型的民辦高校得到了快速發展,尤其是在國家頒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后,更加速了民辦本科院校的發展。據中國社會科學網統計報道可知,截至2015年5月,全國高校共計達2845所,在2015年內高校增長為12%,其中近九成為民辦本科院校,可見這些民辦本科院校的誕生,不僅是我國長達數十年教育改革的產物,更是順應了當前國內高校發展的趨勢,也對我國高校在轉型期內達到培養更多更優實用型人才的目標產生了積極影響。[1,3]
一、轉型期間民辦本科院校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性
高校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培養出優秀的人才,而在人才培養和保障教學體系的過程中教師始終占據核心位置,只有高能力、高水平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優秀的高素質人才,因此,在高校中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是高校發展建設的關鍵。國家教育部為了加強高校師資隊伍的建設,在2007年就強調了加強“高校教學團隊與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并且又在2010年著重提出了“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可以看出建設高水平師資隊伍已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2]
建設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提高教學質量,始終是高等院校發展的目標,但由于民辦本科院校歷史背景、基礎條件等因素,致使師資隊伍的建設水平普遍較低,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民辦本科院校的可持續發展,而做好教師隊伍的建設的確能從根本上保證民辦本科高校的教學質量和可持續發展。因此,如何建設一支結構合理、德才兼備、富有創新精神的高水平教師隊伍,是民辦本科院校必須解決的重要課題。[3]
二、民辦本科院校教師隊伍建設的問題現狀
隨著時代的變化,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重視其實際應用能力,為了更好地培養出優秀的人才,民辦本科院校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不再看重原來教師數量的擴張,逐漸重視教師團隊質量建設的提高。但由于民辦本科院校大多是近年來專業比較成熟的民辦專科升級而來,辦學時間相對短、基礎設施薄弱,與公辦的高等學校相比,仍存在著明顯的差距,而在教師隊伍建設方面仍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本文通過調研,認為目前國內民辦本科院校在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整體素質有待提高
民辦本科院校的教師問題是專科院校在升級后遺留的歷史問題。當前民辦專科教師隊伍的來源構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公辦高校的退休教師,這部分教師大多具有較高的學歷和職稱,也是民辦本科院校師資隊伍構成的重要組成部分;二,兼職教師,這些人員主要是一些科研院校或企事業的單位人員到民辦本科院校中兼職上課;三,在讀的研究生,主要是指那些還在公辦高校就讀碩士學位或博士學位的研究生;四,專職教師,主要是民辦高校面向社會招聘的高校畢業生或者具有一定學歷的高校教師。這樣的人員構成,在加上長期以來教師隊伍的管理制度不完善,對其培訓機制不夠等,嚴重阻礙了民辦本科院校師資隊伍的建設,造成了師資隊伍建設不穩定,缺乏專職教師,嚴重影響了民辦本科院校的進一步發展。[1,3]
通過調研可知,當前在民辦本科院校的師資隊伍結構主要是以專職為主,兼職為輔,專兼相結合的方式,扭轉了之前歷史遺留的兼職教師占主要位置的局面,但仍存在著一些結構不合理的地方:一,年齡結構不合理,教師隊伍的年齡結構呈現出“兩頭重,中間輕”的現象,即在民辦本科院校師資隊伍中教學經驗豐富的公辦退休教師和從外引進的青年教師比較多,而缺少高水平的青年學科帶頭人,兩級分化的現象特別嚴重,這也是在民辦本科院校中普遍存在的現象;二,職稱結構不合理,在民辦本科高校中具有副高級以上職稱的教師所占的比例很小,具有中級和初級職稱的教師比例相當,教師隊伍整體職稱結構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將影響到高校的教學質量,對學校的整體發展也帶來不利的影響,三,學歷結構不合理,民辦本科院校中的教師雖然在教學的過程中將學歷由本科轉為了研究生,但是具有高學歷(如博士生及及以上)教師所占的比例仍然較低,出現了高校整體學歷水平較低,急需高層次的人才。[1,3]
(二)科研意識薄弱,需要進一步強化
要想全面提升高校的教學質量,教師在保證教學的前提下,還應該多去參與到科研工作中,增強科學研究能力。雖然民辦本科院校將自己發展的定位在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但增強教師的科研創新能力,卻能夠增強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而致使民辦本科院校教師科研意識薄弱,科研能力不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在民辦本科院校中,教師的課程量比較大,教師難以抽出更多的時間來進行科研;其次,民辦本科院校的教師在申請省市級等的項目時,相對于公立高校而言處于劣勢的位置,很難申請到資金額度大的項目;另外就是在民辦本科院校缺少相應的科研實驗器材,即使申請到了相應的項目,也難以如期完成。[2]
三、民辦本科院校教師隊伍建設的對策
針對以上在民辦本科院校在教師團隊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現狀,民辦院校應當根據本校的自身特色,從實際出發,制定合理地教師隊伍建設規劃,促進教師隊伍的發展,保障學校的教學質量,使民辦本科院校在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應用型人才。
(一)逐步建立完善民辦本科院校教師的社會保障制度
目前在享受社會保障方面,民辦本科院校同公立本科院校仍存在著顯著的差距,國家各教育部門應當制定相應的政策,并嚴格貫徹落實,保障民辦本科院校同公辦院校享受相同的福利待遇,提升民辦本科院校教師的地位,維護并改善民辦本科教師的權益待遇,積極提倡清理并糾正對民辦學校的歧視,從制度上努力造就一支結構合理、德才兼備的高校隊伍,促進民辦本科院校教師團隊的穩定,保障民辦本科院校的教學質量。[1,3]
另外,民辦本科院校內還應當明確教師的主體地位,在工資待遇上傾斜于教師,給予他們高的崗位薪酬;在情感上給予更多的關懷,重視改善教師的生活、工作環境等,增強教師主人翁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根據國家法律政策,盡快落實教師的生活保障問題。[2]
(二)學校領導高度重視,制定合理地規劃目標
眾所周知,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是民辦本科院校教學質量以及以后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學校領導應當高度重視師資隊伍,明確師資隊伍建設在學校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專業建設為龍頭,選拔青年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為重點,自足自我培養,改善師資結構,不斷完善師資機制,集聚學校的優勢資源建設一支以專為主、專兼結合,符合本校可持續發展要求的結構合理、高水平高素質的師資隊伍。[1,4]
(三)加大引進力度,堅持專兼結合,建設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教師隊伍
民辦本科院校應當按照高等教育教學的發展規律,認真做好學科專業規劃,根據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調整對人才的引進政策,努力吸收最實用的高端人才,優化師資隊伍,不斷壯大師資隊伍,并結合學科建設,有計劃地引進高層次的人次,發揮人才學科的團隊作用,形成學科團隊優勢,同時加強多渠道的自我培養,適應轉型期內的層次提成要求;另外,根據學科的需要加大對校外兼職教師的聘請渠道,加強對聘用教師的教學、評價等方面的管理政策,努力建設一支相對穩定的兼職教師隊伍。[1]
(四)將教學同科研相結合,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加強教師科研意識
民辦本科院校由民辦專科院校升格以來,為了增強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勢必要加強教師的科研能力,初步培養學生的應用創新能力和科研創新能力,另外,民辦本科院校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主要目標就在于提高教師的教學、科研水平,幫助轉型期內的教師快速適應本科教學。通過建立相應的制度,改善科研環境與工作條件,擴大同公立院校的科研合作,定期舉行學術交流,在實踐中摸索科學的科研評價考核機制,有力推進教學和科研的結合,引導教師潛心教學科研,在提高教師在完成本科教學基本功的同時,能夠強化教師的科研意識,增強學校的學術氛圍,多方面推進師資隊伍的建設。[1,5]
四、結束語
總之,在新時期下,民辦本科院校為了能夠更好地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在找準最有利于自身發展方向的前提條件下,學校領導應當對教師隊伍的建設給予高度的重視,多方面保障教師的生活,使教師在保障教學水平的同時努力提升自身科研能力,使民辦本科院校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王軍.民辦本科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問題與對策分析——以浙江樹人大學為例[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7(02):1-5.
[2]劉軼.民辦本科院校師資隊伍建設問題與對策[J].經濟研究導刊,2011(11):262-263.
[3]曾艷青.淺析民辦本科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問題與對策[J].價值工程,2011,30(36):191-192.
[4]李艷,薛海勤,陳江波.應用型本科院校 “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6,2(05): 24-24.
[5]葉懷凡.本科院校青年教師隊伍建設的問題與對策:基于四川省的調查[J].高教探索,2016(04): 110-116.
責任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