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革命傳統作品的教學雖然形式多樣,但在教學效果上,學生對革命精神的認知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層次的探究。在面對革命人物復雜的心理活動時,學生難以憑借簡單的文本閱讀達到預期的學習目標。因此,如何利用更具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幫助學生理解革命精神,成為教師亟須解決的問題。
一、故事鋪陳革命情境,點燃情感火花
教師可以借助生動的革命歷史故事,利用多媒體手段將學生帶入特定的革命情境,幫助學生感受革命先輩為祖國奉獻、犧牲的偉大精神,從而培養其愛國情懷。將這一方法與“大思政”理念相結合,通過具體的情感促進學生對革命傳統作品的深刻理解。在此過程中,教師的主要目標是借助沉浸式的歷史情境教學,幫助學生建立對革命傳統作品的感性認知,增強其對祖國的認同感。
在“大思政”背景下,語文教學不僅是語言與文學知識的傳播,更是對學生思想和價值觀的塑造。革命傳統作品能夠為愛國主義教育提供絕佳素材。教師可以進一步將“大思政”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和社會環境結合起來,使學生通過學習革命傳統作品將革命精神與日常生活中的責任感聯系起來。
以《軍神》為例。此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軍神》中的主人公形象,幫助學生感受革命先輩的頑強意志,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在“大思政”視域下,教師引導學生對小學語文中的革命傳統作品進行深化學習,不僅是為了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更是為其未來在初高中階段逐步深化對革命精神的理解奠定基礎。
在實際教學中,首先,教師可以播放關于革命歷史的視頻,利用視頻幫助學生形象化地了解故事的歷史背景,讓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革命先輩的偉大精神,激發其情感共鳴和學習動機。其次,教師還可以展示相關圖片,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戰爭的殘酷。然后,教師引導學生朗讀課文,特別是朗讀對重點人物的對話、動作和神態描寫的部分,讓學生深入理解主人公在面對傷痛時的堅強意志。
在課文分析環節,教師借助問題引導學生體悟主人公的內心世界,讓學生思考醫生是如何發現其身份的,并為何稱其為“軍神”。通過深入地討論,學生不僅可以加深對文本的理解,還能逐步鍛煉自己的分析能力,為未來在初高中階段應對更復雜的問題做好準備。
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感悟進行分享,使學生在學習革命傳統作品的過程中,將革命精神內化為個人成長的動力,并將其與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責任感相融合,為后續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補充說明各環節的學習目標,具體如下。
1.播放革命歷史視頻教學環節,教師要幫助學生形象化理解故事背景,激發其愛國情懷。(教師利用音頻和視頻重現革命歷史場景,讓學生直觀感受革命先輩的英勇頑強;通過生動的歷史故事,初步激發學生對革命先輩的敬仰之情。)
2.展示相關歷史圖片的教學環節,學生進一步體會戰爭的殘酷。(展示革命戰爭時期的歷史圖片,幫助學生深刻理解革命傳統作品中的英雄氣概;學生通過視覺化歷史場景,能增強情感共鳴,更深入地感受革命精神的偉大。)
3.朗讀課文教學環節,學生深入理解主人公的頑強意志。(教師引導學生朗讀重點人物的對話、動作和神態描寫部分,通過分析文本幫助學生理解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學生通過朗讀和分析,深入理解主人公的革命精神,感受革命先輩的精神力量。)
4.問題討論教學環節,教學目標是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讓學生理解“軍神”稱號的含義。(教師提出關鍵問題,引導學生討論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及醫生如何發現其身份,為什么被稱為“軍神”。通過討論,讓學生深入理解主人公形象,培養其分析能力,為未來學習復雜的歷史知識奠定基礎。)
5.課后分享環節,教師要幫助學生將革命精神內化為個人責任感與生活的動力。(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和自身感悟進行分享,讓學生交流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革命精神。學生通過分享,不僅可以深化對革命傳統作品的理解,還能將革命精神內化為自己成長及生活的動力。)
二、人物細節深度挖掘,喚醒價值認同
教師可以聚焦革命傳統作品中的人物細節描寫,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革命者的精神內核。具體為教師引導學生從言行舉止、心理活動等多個角度剖析人物形象,通過細節的挖掘,使學生逐步形成對革命價值觀的認同。
這種教學方式能夠結合“大思政”理念,憑借對細節的關注,幫助學生理解革命精神的深刻內涵。在“大思政”框架下,這一方式還能培養學生對核心價值觀的深層認知,奠定其未來的學習基礎。
從實踐思路上,教師可以先選取革命傳統作品中的典型場景,幫助學生細致分析革命英雄的言行。(教師引導學生逐句朗讀、討論,深入剖析革命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舉動,幫助學生感受人物背后的信仰力量。)
以《我的戰友邱少云》為例。此課的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邱少云在戰斗中表現出的堅定信仰,幫助學生感受其為保大局而不惜自我犧牲的精神。通過對邱少云言行舉止的細節分析,學生能夠進一步認識到革命先烈對革命事業的無私奉獻精神,并逐步增強其對革命價值觀的認同感。
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逐句朗讀課文,重點關注邱少云被火焰吞噬時的神態描寫:“這個偉大的戰士,像千斤巨石,伏在那兒紋絲不動,直到犧牲前的最后一息,都沒發出哪怕是極輕微的一聲呻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反復朗讀這段文字,鼓勵他們仔細體會邱少云在生死關頭的沉著與無聲的堅忍。接著,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邱少云為何能有如此高的覺悟和紀律性,帶領學生從細節描寫中感悟邱少云內心堅定的信仰。隨后,教師安排小組活動,要求學生從課文中找出更多描寫邱少云心理活動和細微動作的句子,分析作者是如何通過這些細節來塑造人物形象的。
這種從細節到情感的層層遞進教學方式,能有效地結合“大思政”理念,使學生通過《我的戰友邱少云》一課更好地理解革命傳統作品中傳遞出的偉大價值觀。
三、精神脈絡縱橫延展,激發思想碰撞
教師可以將革命傳統作品中的歷史事件與當代社會實際情況相結合,幫助學生理解革命精神,并讓他們反思自己當下的社會責任。在小學階段,學生學習革命傳統作品不僅是為培養其閱讀理解能力,更是要讓其從中學習革命英雄的堅韌精神,感知個人與國家的緊密聯系,最終幫助他們形成完整的家國責任感。
“大思政”視域下的革命傳統作品教學,不僅要著眼于短期目標,更要關注學生未來思想政治素養的持續提升,確保每個階段的學習都能環環相扣、逐步深化。
以《青山處處埋忠骨》為例。此課的教學目標是在“大思政”下學習革命傳統作品,讓學生理解志愿軍戰士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偉大犧牲精神,感受個人與國家的緊密聯系,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通過這篇作品,學生不僅可以深入理解革命戰士在面對生死時所表現出的堅定信仰,還能反思當代社會是如何傳承革命精神的。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展示歷史電報,介紹志愿軍戰士毛岸英犧牲的故事,讓學生對歷史背景形成初步了解,并通過電報中的細節感受當時戰爭的殘酷和烈士的無畏精神。接著,教師播放相關的歷史視頻片段,幫助學生沉浸式地理解朝鮮戰爭的爆發和毛岸英等是如何壯烈犧牲的。然后,教師引導學生朗讀《青山處處埋忠骨》中的重點段落,特別是毛主席接到毛岸英犧牲消息后的情景描寫,體悟毛主席的沉默背后所承載的巨大痛苦。
之后,教師組織學生討論,鼓勵他們結合現代社會,思考今天的青年應該如何弘揚這些革命精神,如何在當下的生活中體現責任感。學生可以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挑戰,并討論如何像革命先輩那樣,用堅韌不拔的精神去克服困難、迎接挑戰。在整個過程中,教師通過歷史與現實的對照,層層引導學生反思并內化革命精神,為他們未來的學習奠定基礎。
補充說明各環節的學習目標,具體如下。
1.展示歷史電報,介紹背景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初步了解抗美援朝戰爭及毛岸英的犧牲,感受戰爭的殘酷和戰士的勇敢。(教師展示志愿軍戰士毛岸英犧牲的電報,講述電報中的細節,讓學生通過文字體會當時戰爭的嚴酷,感受志愿軍的犧牲精神。)
2.播放歷史視頻,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歷史背景,通過視覺化的方式增強對毛岸英等先烈的感知。(教師播放抗美援朝的歷史視頻片段,展示戰爭時期的真實場景,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志愿軍戰士在戰場上的英勇。學生通過視頻加深了對朝鮮戰爭背景和志愿軍犧牲精神的理解,并產生情感共鳴。)
3.朗讀文本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理解毛主席失去愛子后的沉默中所蘊含的痛苦與責任感,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師帶領學生朗讀《青山處處埋忠骨》的重點段落,特別是毛主席接到毛岸英犧牲消息后的描寫,通過分析毛主席的反應,幫助學生理解這一歷史情節中毛主席內心的情感波瀾。學生通過朗讀和分析,深入理解了文本中蘊含的家國情懷。)
4.聯系現實教學中,教師鼓勵學生將革命精神與當代生活相聯系,反思如何在現實生活中繼承烈士的精神品質。(教師提出問題:今天的青年應如何發揚革命烈士的精神。學生結合個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挑戰,討論如何像革命先輩那樣,用堅韌不拔的精神應對現實生活中的困難。學生通過討論,反思革命精神的現實意義,并從中獲得面對生活挑戰的動力。)
5.分享感悟過程中,教師幫助學生內化革命品質,將革命思想作為自身行動的指南,形成初步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教師引導學生分享個人感悟,讓學生結合生活中的實際情況談談如何在未來踐行革命精神,鼓勵學生將革命精神與個人責任感聯系起來,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學生通過分享和反思,進一步理解革命精神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形成對家國責任的初步認識。)
四、角色體驗身臨其境,感悟信念力量
教師可以讓學生扮演革命傳統作品中的人物,進行親身體驗。通過這種實踐活動,學生能夠更深刻地感受到革命者的堅定信仰,并在情感體驗中內化革命精神。在“大思政”視域下,這不僅僅是小學階段的教學任務,更是為學生在未來打下思想政治教育基礎,使其能夠逐步深化對革命信念的感知。
借助角色扮演,學生能夠更真實地體驗革命者在艱難環境下的情感,親身體驗他們面對的困境,深入理解革命信仰的力量,并逐步將這種精神內化為自己的思想意識。
在“大思政”框架下,小學階段的革命傳統作品教學不僅要關注當前的教學效果,還要為學生未來的思政教育鋪設認知路徑,使他們能夠在各個階段逐步深化對革命信念的理解。
以《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為例。此課的教學目標是在“大思政”視域下讓學生深入理解董存瑞在戰斗中表現出的堅定、頑強。學生通過親身體驗革命者所處的艱難環境,逐步內化革命精神,在情感上與革命精神建立深刻的聯系,為自身未來在初高中階段的思想政治學習打下基礎。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播放歷史視頻,幫助學生了解董存瑞的相關背景故事,并帶領學生分析其在生死關頭所作出的重大抉擇。接著,教師引導學生找出文中描寫董存瑞神態、言行的句子:“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橋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藥包,頂住橋底……”“同志們,為了新中國,沖啊!”幫助學生感受其面對敵人時的無畏。
然后,教師組織學生開展角色扮演活動。學生分組扮演戰士、連長和董存瑞,重現課文中的戰斗場景,特別是董存瑞沖向暗堡、托起炸藥包的關鍵場景。
在角色扮演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董存瑞面對生死時的內心感受,并鼓勵學生在表演中體驗董存瑞內心堅定的信仰及其所激發出的能量。通過這種身臨其境的體驗,學生能夠更深刻地理解董存瑞無私的獻身精神。
此外,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在課后反思,進一步幫助他們將革命精神與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責任感聯系起來。
五、實踐行動步步深入,凝聚家國情懷
教師可以將課堂所學的革命傳統作品內容延伸至課外,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這種方式不僅能讓學生在實踐中加深對革命精神的理解,還能夠將“大思政”理念融入日常生活,逐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教師借助課外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在實際行動中體驗并內化革命傳統作品中的精神內涵,深化其對革命精神的認同感,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為其以后的思政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實踐方面,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了解革命傳統作品中的英雄事跡,讓學生感知革命精神。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走出校園,參觀紅色教育基地,實地感受革命先輩的奮斗歷程,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大思政”教育從理論走向實踐。
以《狼牙山五壯士》為例。此課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學習革命傳統作品,讓學生了解五壯士在抗日戰爭中為保衛祖國勇敢跳崖的英勇事跡,體悟他們舍己為國的崇高精神,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
另外,借助課外延伸活動,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實際的社會實踐中加深對革命精神的體驗,逐步將愛國情感內化為個人責任感與使命感。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先講解課文,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狼牙山五壯士》的背景。然后,教師組織學生朗讀五壯士選擇跳崖前的場景,帶領學生分析他們的行為,學習他們的英雄事跡。
教師結合課堂內容安排課外活動,如帶領學生參觀本地的紅色教育基地,讓學生實地了解當時的戰爭情況。在參觀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記錄所見所聞,鼓勵他們寫感悟報告。
此外,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采訪活動。如聯系當地的抗戰老兵,讓學生了解更多抗戰英雄的故事,從而更全面地理解抗日戰爭中戰士的無私無畏、英勇奉獻精神。通過與老兵的交流,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五壯士精神的現實意義。“大思政”教育從課堂延伸至生活實際,為學生未來的思政學習奠定了情感與認知的基礎。
教師對革命傳統作品的教學不能僅停留在表面的知識傳授上,而是要將作品中人物的信仰與精神,通過細致的分析轉化為學生可以感知的情感,讓學生在與文本的互動中逐漸感悟革命精神背后的強大力量。這有助于教師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學生對當代社會責任感、使命感的思考。
小學階段的革命傳統作品教學,作為“大思政”教育理念下的重要環節,能夠為學生未來在更高年級接受思政教育打下堅實的情感和認知基礎,教師要為此繼續努力。
(作者單位:甘肅省蘭州市永登縣新城區小學)
編輯:蔚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