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提出:新課標下的閱讀任務群設計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將整本書閱讀學習任務群設定為拓展型學習任務群之一,凸顯了其在提升學生閱讀力、思維力以及文化理解力方面的核心作用。然而,當前對整本書閱讀學習任務群的設計仍存在諸多問題,閱讀活動往往局限于制訂閱讀計劃、填寫閱讀單、完成閱讀筆記等,而缺乏深層次的邏輯結構和關聯性,難以引導學生深入文本內核,造成閱讀理解的淺層化傾向。整本書閱讀活動的特殊性在于其內容豐富、篇幅較長,需要學生持續投入時間與精力,展開跨章節、跨主題的整體性理解。
在小學中年級階段,學生的閱讀能力、語言表達和思維水平處于快速提升的窗口期,新課標要求學生在第二學段的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40萬字,這不僅對學生的閱讀速度與理解力提出了高要求,還需要閱讀任務群的設計能對學生的個體差異給予充分關注。任務群的設計應注重分層分步實施,采用多樣化的任務結構,讓學生在不同的閱讀層次中獲得符合自身發展的閱讀挑戰。
二、教學構思:基于深度學習構建“五維”教學模式
深度學習理念旨在全面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思維深度和實踐應用能力,可從知識輸入到輸出,構建五個維度的學習環節。
(一)情境導入
情境導入意在通過生動的情境創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增強學習動機。教師可以通過視頻、故事或問題等創設與學習主題相關的情境,使學生在真實或模擬的生活中找到學習的意義。
(二)知識建構
在知識建構環節,教師通過清晰的教學設計幫助學生逐步理解概念,形成基礎的知識框架。如采用系統的講解、直觀的示例以及引導性的問題設計,引導學生從淺顯的表層理解逐步走向深入。
(三)概念深化
概念深化環節旨在通過細致的類比、對比和延展性問題,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教師可以通過對知識點的細化和關聯性探討,使學生對學習內容有更為深刻的認識。
(四)問題探究
問題探究是指設定開放性問題,引導學生展開深層次分析。教師需要根據學習內容設計能夠啟發學生思考的問題,鼓勵學生通過自主探究、資料查找和小組討論的方式尋求問題的多元解決途徑。
(五)交流評價
交流評價是通過多樣化的交流和評價活動,幫助學生內化知識、深度反思并提升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多種展示機會,如演講、辯論、作品展示等,讓學生在分享閱讀體會和探究成果的過程中相互交流經驗與感受,從而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
三、教學實施:設計《中國古代神話故事》閱讀任務群
(一)情境導入:營造神話文化氛圍,激發閱讀興趣
1.教學準備
(1)精選《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精衛填海》等神話故事的相關視頻或插圖。
(2)制作故事導讀的PPT,涵蓋神話人物形象、故事背景及文化意義。
2.引入主題,激發好奇心
教師在課堂上提出問題:“你們知道我們祖先是如何想象天地的起源的嗎?”然后展示一段3分鐘的動畫短片,講述《盤古開天地》的故事,讓學生直觀感受開天辟地的震撼場景。通過這段簡短而有趣的動畫,學生可以初步了解神話故事中的瑰麗想象,產生對神話主題的興趣。
“如果你是盤古,你會怎樣創造世界?”
“在這樣一個神奇的世界里,你覺得還有哪些人物或故事存在?”
通過這些問題,教師引導學生進入神話情境,開始思考和暢想故事中的各種可能性。
教師繼續展示一組精美的神話人物插圖,如盤古、女媧、精衛等,讓學生感受這些人物的獨特形象與文化魅力。在展示時,教師適時加入簡單的講解,介紹每個人物的基本信息和故事背景。例如,在展示女媧圖像時,教師可以簡要講述女媧造人、補天的故事,使學生初步了解女媧在神話中的重要地位及其象征意義。
“你覺得這些人物形象給你什么樣的感覺?”
“如果讓你給這些人物添加一個特點,你會選擇什么?”
通過這些互動問題,學生不僅可以自由想象,還能逐步建立與神話人物的情感連接,產生進一步探索的興趣。最后,鼓勵學生帶著剛才提出的問題去深入閱讀《中國古代神話故事》整本書。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閱讀建議,如可以從最感興趣的神話人物故事開始閱讀,或優先閱讀和自己問題相關的章節。
(二)知識建構:系統理解神話人物和故事脈絡
1.復習與導入,激活已有印象
教師簡要回顧情境導入環節中學生所了解的內容,并通過提問的方式幫助學生回憶。例如:“大家還記得《盤古開天地》的故事嗎?”“你們對女媧有什么印象?”這些問題可以幫助學生快速回想起神話故事的初步內容,為接下來的深入學習打好基礎。
“大家認為這些神話人物之間有什么聯系?”
“除了盤古和女媧,你們還知道哪些神話人物?”
2.講解知識框架,展示人物關系圖
教師通過PPT展示神話人物關系圖,詳細介紹書中的主要人物及其關系脈絡。此時,教師可以從“創世神話”和“英雄神話”兩個角度出發,幫助學生理解不同神話故事的結構和特征。例如,教師可以將盤古的創世故事與女媧的造人故事放在同一類別中,說明它們都屬于“創世神話”,而將《精衛填海》與《愚公移山》放在“英雄神話”類別,說明其共同的英雄精神。
在講解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閱讀記錄卡上填寫每個神話人物的基本信息、主要事跡及其象征意義,以便更清晰地掌握人物和情節框架。
盤古的開天辟地講述了宇宙的起源,這是一個典型的創世神話。
女媧造人和補天體現了古人對生存和生命的向往,是創世神話的另一部分。
《精衛填海》和《愚公移山》中的人物都展現了堅持不懈的品質,代表了中國神話中的英雄精神。
3.分析關鍵情節,梳理故事脈絡
教師選擇書中幾個經典的神話故事段落,帶領學生共同閱讀并分析這些內容。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使用故事結構圖,引導學生逐步梳理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例如,可以讓學生在故事結構圖中標出盤古開天的起因、發展及其對后世的影響。
任務布置:
(1)請在記錄卡上填寫你們小組討論的人物關系和主要故事情節。
(2)寫下你認為最重要的神話人物的特征,并思考這些特征背后的意義。
通過閱讀記錄卡,學生能夠將散落的信息系統化,逐步形成對神話故事的整體理解。
(三)概念深化:類比分析神話主題,深化文化認知
1.導入活動:中外神話故事對比
教師以“中外神話大對比”引入主題,先回顧前一階段所學的中國古代神話故事情節,并向學生介紹其他文化中的類似神話(如希臘神話中的《普羅米修斯盜火》)。通過對中外神話中相似主題的簡單介紹,教師鼓勵學生思考為什么不同文化中會出現相似的神話主題,引導學生關注神話背后所蘊含的核心價值觀。
“你認為中國神話和西方神話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為什么在不同的文化中都有人類與自然斗爭的故事?”
通過這一導入活動,學生初步意識到不同文化中神話故事的共同性,并開始對比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內涵。
2.小組閱讀:對比中外神話主題
教師將學生分成小組,每組發放一套中外神話的故事片段(如《盤古開天地》與《普羅米修斯盜火》)。小組成員共同閱讀,并利用主題分析表提取每個神話故事的主要情節、人物特點、結局及所反映的主題。教師鼓勵學生記錄神話故事中的核心價值觀,如勇敢、犧牲、創造力等,并通過對比中外神話的主題,逐步理解不同文化對英雄主義和人類精神的不同詮釋。
小組閱讀任務:
(1)識別每個故事的主題(如開創世界、為人類犧牲等)。
(2)比較中外神話人物的行為、目標和精神品質。
(3)總結故事的主要價值觀,并記錄在主題分析表中。
通過小組討論和閱讀分析,學生可以在對比中更深刻地理解各個神話故事的文化背景和精神內涵。
3.類比討論:提煉神話故事中的核心概念
小組完成中外神話的閱讀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類比討論,幫助他們從故事情節中提煉出共同的核心概念。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創世神話”與“英雄神話”的共同特征,分析其中的人物精神與文化價值。通過討論,學生可以逐步理解這些神話人物象征著古人對自然和命運的挑戰、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等。
在完成討論后,教師指導學生將討論內容整理到主題分析表中。各組完成后,教師組織全班分享,各小組展示他們的主題分析表,分享對神話主題及其文化意義的理解。教師總結討論內容,將學生所提煉的核心概念進行歸納。
(四)問題探究:提出深度問題,提升思維能力
1.導入活動:引出探究問題
教師通過簡短的提問導入本環節,引導學生從思考神話人物的動機和行為出發,為接下來的問題探究做好準備。“為什么盤古愿意犧牲自己去開天辟地?”“精衛為什么堅持填海?”教師可以指出,這些問題并不只有一個答案,而是需要從多角度思考,引導學生帶著開放性問題進入探究環節。
2.提出開放性問題,進行分組探究
教師展示準備好的問題卡片,讓學生自由選擇一個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探究。問題可以涉及神話人物的動機、情節的象征意義、神話的現代啟示等方面。例如:
“《盤古開天地》的故事中,盤古的犧牲精神對今天的人類有什么啟示?”
“《精衛填海》的故事如何體現了不屈的民族精神?”
“為什么神話故事中常常會有英雄犧牲?這反映了怎樣的文化價值?”
學生根據所選問題分組討論,運用多種資源查找資料,分析神話故事的內涵,并記錄各自的見解。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通過查閱書籍或討論交流,深化對問題的理解,形成初步的觀點。
3.探究過程:通過討論與資料查找深入理解
學生在小組中圍繞所選問題展開討論,在討論過程中,教師可以提供指導性提問,幫助學生深入挖掘神話的象征意義和文化價值。例如:
“盤古的犧牲是否代表了古人對生命的某種態度?”
“在《精衛填海》的故事中,你認為精衛的堅持代表了什么精神?”
“不同文化中的英雄是否都表現出犧牲的精神?為什么?”
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通過查找資料進一步豐富自己的見解,引導他們在討論中整合多種觀點,形成更全面的認識。
(五)交流評價:多形式展示,鞏固理解并增強表達
1.活動導入:交流展示的意義
教師簡要介紹本環節的目標與活動安排,向學生說明通過展示可以有效地分享各自的探究成果,同時從其他同學的展示中獲得新的見解。教師鼓勵學生大膽展示自己對神話故事的理解,嘗試從中找到個人的表達風格,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
2.小組展示準備:制作展示海報或思維導圖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前一環節完成的探究內容,制作展示海報或思維導圖。
展示內容建議:
故事背景:簡述選擇的神話故事,如《盤古開天地》或《精衛填海》。
核心主題:展示小組在探究過程中提煉出的故事主題,如犧牲精神、英雄主義等。
探究成果:列出小組得出的主要結論或發現。
個人感悟:可以增加每位小組成員的感悟,展示他們對故事的獨特理解。
教師可在此過程中提供指導,幫助學生有效組織展示內容,確保主題鮮明、內容充實。
3.進行小組展示:舉辦“神話故事分享會”
每個小組派出代表解說他們的展示內容,介紹神話故事的背景、探究的問題、得出的結論和對神話精神的感悟。教師可以設定時間限制,讓每組在3~5分鐘內完成展示,并留出1~2分鐘的時間供其他學生提問。
展示環節引導:
鼓勵小組展示的學生自信表達,并與觀眾進行眼神交流。
提醒其他學生認真傾聽,記錄有疑問或啟發的地方,以便互動環節進行提問。
讓學生可以在真實的交流環境中鍛煉口語表達,增強信心,同時提升對神話內容的表達技巧。
4.互動提問與反饋:交流與反思
在每組展示結束后,教師引導其他學生針對展示內容提出問題,幫助展示小組進一步思考和反思。教師也可以適時提出一些引導性問題,幫助學生深化對神話故事的理解。例如:
“你們認為《精衛填海》的故事對我們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啟示?”
“在神話故事中,我們是否也能找到一些和現代生活相似的價值觀?”
在互動提問下,學生對展示內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并從他人的反饋中獲得新的啟發和反思。
5.總結反思:教師評述與學生自我評價
教師對各小組的展示和互動情況進行總結評價,表揚學生在活動中展現的創意、思維深度和團隊合作精神,并指出展示中需要提升的方面,引導學生在后續的學習中不斷改進和成長。
在學生自我評價中,讓他們思考自己在展示和探究過程中有哪些收獲與不足,并在筆記中寫下自我評價的內容,如展示中的感受、在團隊中的角色、探究中的收獲等,以鞏固和反思學習過程。
提出問題:
“在今天的分享會中,你最喜歡哪個小組的展示?為什么?”
“在整個探究和展示的過程中,你有哪些收獲?你覺得自己還可以在哪些方面做得更好?”
6.課后延伸活動:書寫“我的神話探究日記”
教師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以“我的神話探究日記”為主題,記錄自己在神話故事探究過程中的心得體會,可以包括探究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對神話人物的認識、展示活動的收獲等,幫助學生進一步反思探究過程,使其將學到的知識內化為個人經驗,形成終身閱讀習慣。
通過情境導入、知識建構、概念深化、問題探究和交流評價環節,學生在《中國古代神話故事》的閱讀探究中獲得多角度的文化認知。從神話故事中的英雄主義、犧牲精神到對自然與人類關系的思考,學生逐步領悟到神話不僅是故事,更是先人智慧和民族精神的傳承。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學會提出問題、合作探究、分享成果,并在反思中獲得成長。希望他們能夠帶著對文化的敬意和對世界的好奇,在未來的學習中繼續保持探究的精神,將閱讀視為自我成長和文化理解的橋梁,不斷豐富自己的人生體驗,感悟智慧的深度與廣度。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白云湖學區學校)
編輯: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