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文創產品隨著國家大力發展文化產業而得以發展,高校傳承和發展嶺南文化,亦與文創產品有著不可分割的緊密聯系。如何將文化恰當地融入文創產品,如何讓文創產品跟隨時代不斷創新,如何將文創產品與市場進行更好的黏合,如何提升學生的市場連接能力,成為當下亟須解決的難題。本文以黃埔文化集團文創產品設計為例,基于我校與黃埔文化集團合作五年來的合作成果,詳細闡述了嶺南文化在文創產品中的設計、應用與創新,以供參考。
嶺南文化與高校設計教育之間的聯系
嶺南文化是中國悠久傳統文化的明證之一,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今,廣東多地已經鮮少看到富有嶺南文化特色的獨特區域文化,廣州三雕一彩一繡也并非時常活躍于人們的眼中。在現今的信息時代,人們的生活被電子產品所充斥,快節奏的生活和利益最大化的市場體系已經開始影響人們的傳統價值觀念,地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甚至有些文化在面臨著失傳。因此,廣東地區的各大高校都有責任引導和帶領學生傳承發展好嶺南文化。
傳承嶺南文脈,深耕嶺南文化。廣東地區的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時常依托區域文化進行設計,嶺南文化元素被廣東各大高校廣泛使用,教師帶領學生進行現代設計與傳統元素的有機結合,將極具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植入產品的設計中,讓學生設計的作品符合現代藝術審美的同時也能使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只有利用好嶺南地區豐富的文化資源,結合更多高新技術,設計出極具嶺南文化內涵的產品,才能促進文創產業的繁榮,推動嶺南區域經濟的發展,打造地方形象,弘揚嶺南文化特色。應用型高校的文創產品設計教育課程,特別是產品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需要緊隨國際的發展。
高校文創產品設計課程教學現狀
在現今的高校文創產品課程教學中,有的教師會占用較多的時間給學生講授文創產品設計相關的理論知識,布置單一的文創產品設計作業后就算完成了文創產品設計課程的教學工作,而這種教學方式是不利于培養學生成為應用型人才的。目前,高校文創產品設計課程存在以下幾點教學困境:
一、課程體系單一,教學模式與文創市場不相配
現今的高校文創產品課程,體系較為單一,教師僅僅在文創產品課程上傳授理論知識,學生也只是片面地學習,無法做出良好的設計,最終導致設計的文創產品質量不過關。這樣的教學模式也與文創產品市場不相匹配,學生的文創產品設計很難達到文創產業市場的需求,如此也嚴重影響了學生畢業后的就業前景和個人未來方向的發展。我們需要在高校和市場之間建立新的學習情境,讓教學模式變得更加生動靈活,也讓學生不僅僅拘泥于單一的技能崗位,教師可以更好地培養應用型人才。
二、產品創新不足,文化和設計創意結合不平衡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學生若想掌握好文化內容需要進行全面的學習,否則無法在設計文創產品的過程中將文化精髓表露出來。但這樣的教學方式也存在弊端,學生一味地將文化注入產品,可能會使得產品過于強調傳統文化而與設計的初衷背道而馳。
文創產業市場上的文創產品大多華而不實,空有一副好皮囊而缺了文化靈魂,傳統文化時常被設計喧賓奪主,文化和設計創意的結合不平衡導致文化輸出不足,文化傳播力度小,文化傳承目的弱,僅僅因為“好玩”“有趣”無法成為一個良好的文創產品。
但若想做出優良的文創產品,不僅僅要融合好文化,還需要與時俱進的創新。現今的文創產業市場,文創產品除了需要滿足產品的美觀需求外,還需要體現傳統文化的精髓。結合當下的社會環境和時代背景,還需要對產品的工藝、材質、包裝進行精雕細琢,從多個方面不斷挖掘創新。只有持續輸出優質的文創產品,才能做出最貼近文化內核的文創產品設計。
高校文創產品設計課程創新方法研究
文創設計是指與文化創意相關的設計形式,它是在吸收、借鑒、融合多種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對各學科知識進行整合并融入濃厚又多元的傳統文化特色,“再設計”出新的文化創意形式。文創產品設計需要把文化和設計進行恰當的融合,我們需要思考傳統文化+文創產品設計的新觸點,我國的文創產品設計也不再局限于對傳統文化的裁剪、拼湊,而是更加看重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從設計實踐應用出發,在實踐探索上建立一個有效的操作模式,即黃埔文化文創產品創新設計。本研究從學生實踐、課堂建設、連接市場三大部分逐步展開。以建立一個以“文創產品開發”為核心、以“當下語境和文化消費市場環境”為前提、以嶺南文化為基礎的“文創產品創新設計方向”。同時,在實踐中為其重組三大保障性平臺:其一,借助黃埔文化發展集團有限公司銷售大數據進行消費需求研究;其二,由文創團隊組成產品創意開發平臺;其三,借助相關創新設計比賽、創業大賽平臺,對接嶺南文化文創產品設計推廣及獲得專業領域認可。
在文創產品設計課程的教學上,除了常規的教學以外,我們通過校企合作與黃埔文化集團展開合作,嶺南文化在文化創意產品設計中的創新設計從黃埔文化內涵方面進行挖掘,結合黃埔在嶺南文化當中的現狀,開始探索一種適合黃埔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的創新方法。借助黃埔文化集團網上商城的平臺和推廣手段,將嶺南文化特色融入適合當代消費者需求和喜愛的產品設計中去,達到對嶺南文化真正意義上的傳承,讓更多人了解嶺南文化、喜愛嶺南文化,并通過創新的產品設計方法讓其發揚光大,實現文化的有效傳播。
一、產品連接市場,培養人才
“同質化”是標準化體系培養的結果,人才缺乏個性,作品缺乏創新;“文藝化”則是學科體系培養的結果,人才的市場連接能力不強,兩類人才均缺乏市場競爭力。本課題使課程體系直接接入黃埔文化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商業平臺,學校與企業共同打造教學團隊,實現了真實需求、真實項目、文化審美和創意價值的融通,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既有設計個性,又有市場連接能力。
“市場連接”的最大好處是專業建設、課程開發和教學設計、教學方法都與市場緊密連接,形成一整套同步互動機制。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我們也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市場連接能力;在課程開發中,我們將課程放置在市場中,按照文創產品設計全產業鏈的形式來設計課程的學習領域。
二、將三創融入課堂建設
“三創”即創新、創業、創造。在文創產品設計課程上,我們把“三創”融入課程內容,圍繞設計階段和創業模塊,開發創新創業和創客創造“項目包”,突破了從行動領域到學習領域的僵化流程的局限性。在開發課程的過程中,我們的項目《粵扇》為廣東文藝學院學生創客團隊提供了創新創業教育的新思路,獲得“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廣東省金獎。《粵扇》項目的成功是三創融入課堂建設的一個優良反饋,在文創產品設計課程上,我們也開始逐步將三創融合進課堂。
三、課堂即市場的創新理念
基于杜威“教育即生活”和“學校即社會”教育哲學,圍繞“新”與“創”這兩個核心詞,提出“課堂即市場”創新理念,把新時代新匠人的“新審美、新技藝、新連接”作為內容,以“創意、創新、創造”為路徑,開發創客課程,利用真實項目驅動,將教學設計、教學過程貫穿于文創全產業鏈,實現了課堂與市場的同步互動。
在學校和市場之間建立學習情境的直接連接點,讓學習情境的建立更加靈活,不拘泥于某技能崗位。這種設計直接面對市場銷售的形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實踐動力,對于文創產品設計類課程非常適合,實踐證明效果很好。
四、以點帶面輸出文化
嶺南文化涵蓋面廣,有廣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等。要完全了解并不容易。通過黃埔文化項目,從黃埔文化中提煉廣府文化的精髓,深入了解嶺南文化,為服務區域文化打下雄厚根基。提升學生對嶺南文化藝術的認識,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文創產品設計項目的教學指導與實踐
在日益發展的今日,我們越忘卻嶺南文化的可貴,就越需要一種儀式、一個物品來喚醒我們對時間和生活的感知。在融合嶺南文化進行文創產品設計項目的進程中,我們和黃埔文化集團達成合作,從黃埔文化出發,以臺歷為媒介,把黃埔文化創意設計與推廣這一商業研究課題作為課程作業,并嘗試連接市場。
一、形式再創,突破材質限制
2020年,我們設計的黃埔區首家原創插畫設計——閱埔日歷,在設計的過程中除了考慮到產品的社會價值和文化體現,還思考如何將產品設計得更加多樣化,從產品的材質上進行思考與分析,這一年在材質上進行了有別于市面上其他臺歷的創新。這是一款涵蓋文化且又實用的文創產品,材質上選擇了亞克力作為臺歷的支撐架,在形式上則使用了創新的手動撕開卡片臺歷的趣味玩法,它還是一個多功能手機支架,可持續循環使用。
閱埔臺歷在上線后的24小時內便被預訂超過100本。一周后,第一批量產的500本臺歷已經基本售罄。這種設計直面市場的創新形式,解決了高職院校“課堂”與“市場”難以密切連接的問題。
二、文化傳承,突破文化壁壘
2021年,我們更加注重文化的傳承,設計的“蘊鈺黃埔”主題臺歷,寓意蘊藏無數珍寶的黃埔長河,將點染黃埔的安和時光。從產品設計的角度使大眾重新認識嶺南文化,我們以周歷的形式最大限度地將嶺南文化展現出來,基于高端人群定位,設計木質框架,臺歷插入式存放,美觀典雅。包裝形式上,封面選自廣州現存最早的書院“種德庵”的設計畫面,用開門的方式打開包裝,是欣賞一份蘊藏珍寶的禮物,是揭開一段文化歷史的帷幕。對于文創產品設計來說,體現傳統文化和社會價值的其中一個元素便是材料能否被充分使用。在這一年的文創產品設計上,我們融入了較多的木材,這種材料不僅具備美觀性,也有很好的環保效果,可持續性循環使用,也把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環保思想與社會責任很好地體現出來。
三、維度轉換,突破平面范疇
2023年,我們不再滿足于平面范疇,在設計表現上,為了讓臺歷能快速和買家建立溝通的渠道,架起一座文化的橋梁,我們突破平面范疇,實現維度的轉換。在內頁插畫設計上融入AR技術手段,只需要掃一掃畫面內容就會出現相應的3D動畫,打破了大眾與嶺南文化之間的隔閡,更高效快速地帶領大眾了解嶺南文化。在文創產品設計中增加互動,有助于增強大眾對于嶺南文化的記憶,從而實現以點帶面輸出文化。
我國的傳統文化有著豐富的資源優勢,這也意味著我們的文創產品設計行業有著很大的發展空間。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文創產品課程,要做好課程、實踐、市場三個環節的有效融合,來進一步發揮對文創產品課程教育的促進作用。
以學校協同育人體系為平臺,以黃埔文化集團項目為契機,向內,精準構建課程體系,科學構建文化創意設計工作室;向外,學生經過專業工作室的學習,從服務中快速提煉產品需求,結合嶺南文化傳統工藝形式,進而創建以傳承嶺南文化理念為核心的衍生產品為拓展的文化產業體系。如此的教育方式可以增強學生的實操能力,促使學生在項目實踐中充分發揮個人潛能,從而形成人才培養、教科研、文化產業創新的互動式嶺南文化傳承創新發展體系。
作者簡介:
高嘉敏,女,1982年7月生,廣州人,漢族,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創意設計。本文系廣東省2021年度普通高校認定類科研項目(特色創新類)《面向工藝美術產業升級的“四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以廣東文藝職業學院為例》(課題編號:2021WTSCX186)研究成果。作者單位:廣東文藝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