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紅色教育是一個引導學生從未知向了解、認同、傳承紅色文化,步步深入發展的情感與生命歷程。江蘇省鹽城市明達高級中學著眼“傳承”紅色基因目標,緊扣“體悟”情境教學關鍵,夯實“認知”紅色教育基礎,探索建構“認知·體悟·傳承”紅色教育范式,為普通中學涵育學生紅色氣質、賡續紅色血脈提供實踐樣本。
【關鍵詞】認知·體悟·傳承 普通中學 紅色教育
“紅色是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鮮亮的底色?!盵1]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百年來在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不懈奮斗過程中形成的革命傳統,是中國共產黨的寶貴精神財富和豐厚政治資源,也是中小學教育的重要內容。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定語就是‘社會主義’,這是我們對培養什么人的本質規定。我們培養的人,必須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盵2]對中小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植入紅色基因,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需要,是增強學生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同的必然要求。
“現在的青少年長期生活在和平環境之下,沒有體驗過民族生死存亡的苦難,沒有經歷過血與火的考驗,沒有參加過艱難困苦的奮斗”[2],對近代中國的苦難史、屈辱史,以及新中國誕生的歷史了解不深。紅色教育是一個引導學生從未知向了解、認同、傳承紅色文化,步步深入發展的情感與生命歷程。當今時代,中國正遭遇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小學校尤其需要從歷史和現實的維度,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讓青少年學生理解“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就沒有社會主義中國,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深刻道理,夯實聽黨話、跟黨走的思想根基。江蘇省鹽城市明達高級中學著眼“傳承”紅色基因目標,緊扣“體悟”情境教學關鍵,夯實“認知”紅色教育基礎,探索建構“認知·體悟·傳承”紅色教育范式,堅持知行合一,在帶班治教、辦學治校過程中引導學生認識、體悟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做堅定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史料學習,了解“中國紅”,增進“紅色理解”
紅色文化認知是理解、認同和傳承紅色文化的基礎。學校積極發揮學科課程紅色教育作用,研發紅色教育專門課程,以課程教育的系統性幫助學生提升“紅色認知”,增進“紅色理解”。
1. 在學科課程學習中活化紅色教育
國家課程是學校課程的主體,學科課程蘊含著豐富的紅色文化教育資源。學校邀請有意愿的教師組建紅色教育課題組,吸納歷史、語文、政治、地理、音樂、美術等學科教師常態化開展跨學科教研,共同挖掘教材中的紅色資源,收集整理相關的紅色教育音頻、視頻、圖片以及文章故事等素材,分類建立資源庫。學科備課組結合各自學科教學需要,從資源庫中選擇紅色教育素材,科學靈活地嵌入課堂教學中,豐富、活潑學科課堂教學樣態;紅色教育課題組定期舉辦跨學科融合教學活動,著力整合多學科紅色教育內容,探索紅色教育專題教學形態,把教材中的紅色故事講活、講透。
2. 在史料背景學習中深化紅色理解
誕生于革命時期的紅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建黨精神、建國故事,每一篇革命詩文、每一首紅色歌曲的背后都蘊含著革命時期改天換地的時代群像與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紅色教育課題組中的部分語文、歷史等學科教師帶領學生組建“毛澤東詩詞學習社”,研究學習毛澤東詩詞及創作背景;兩位鹽城市“紅土地教師合唱團”成員的音樂教師領銜組建學校“紅歌社”,帶領學生探究《歌唱祖國》等紅色經典歌曲的創作背景,并以“快閃”等方式在七一、八一和國慶等節日慶典上向全校師生展示,傳遞紅色意蘊。革命詩文展現出的革命者堅定無畏的氣勢,紅色歌曲演奏出的鏗鏘磅礴的旋律,對學生的情感具有強烈的渲染、吸附作用。學生對革命詩文、紅色歌曲背后故事的好奇在誦讀、傳唱過程中被激發、被點燃。好奇心引領學生主動、深入了解紅色歷史,在潛移默化中增進紅色理解。
3. 在紅色教育活動中對話紅色歷史
活動以形式的活潑性、參與的低門檻性和負擔的輕量性,高度契合青少年學生的身心需求而廣受歡迎。學校研發“國旗、國歌、國徽故事”“致敬大師(英模)”“邁向中華民族復興偉業”等升旗儀式主題課程,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為主題主線,以抗日戰爭、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各界精英及人民群眾救亡圖存和新中國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穩步邁向中國式現代化中的典型人物、重大事件為主要內容,通過講故事、說故事、演故事、評故事等師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體系化推進愛國主義教育。學?!懊鬟_詩社”多次作為唯一的學生代表隊在全市向抗戰烈士獻花儀式等活動中朗誦詩歌《鐵軍之城,幸福花開》等,向先烈致敬。在校內外紅色故事(詩歌)展演中,學生與紅色歷史開展跨越時空的對話,鏈接形成深厚的紅色情感。
二、情境體驗,感悟“中國紅”,促進“紅色認同”
紅色表達活動是對紅色基因的具象傳承與弘揚,具有重要的顯性功能和隱性功能[3]。用好、用活紅色資源,構筑內容有體系、思想有深度、情感有溫度、現實有力度的“大思政課”育人格局,使歷史的、靜態的紅色文化鮮活于學生生活,是學校教育的重要使命。
1. 以觀影活動搭建對話橋梁
電影作品以獨特的藝術魅力跨越文化界限成為連接心靈的橋梁,誠如電影大師斯坦利·庫布里克所言:“電影是一種夢幻般的藝術,它能夠觸及人心最深處的情感。”
學校與鹽城機電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合作,利用該校的鹽城市中小學影視課程基地及“邂逅光影”電影機館資源與技術,研發并開設五個紅色影視課程群—以《覺醒年代》電視劇剪影為代表的中國道路探索影視課程群,以《建黨偉業》《建軍大業》《建國大業》為代表的建黨、建軍、建國影視課程群,以《長津湖》《長津湖之水門橋》為代表的保家衛國影視課程群,以《士兵突擊》電視劇剪影為代表的忠誠勵志影視課程群,以《戰狼》《戰狼2》《紅海行動》為代表的護航新時代國家發展影視課程群—在高一、高二兩個基礎年級為學生安排定期觀影活動。
五個紅色影視課程群系統、直觀、生動地展示了從紅色中國道路探索到紅色中國建立,再到“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的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開天辟地創偉業的動人故事。學校圍繞每個影視課程群,開設專題寫作課、繪畫課、音樂課等,鼓勵學生以自己的方式再現歷史故事、英雄人物、經典時刻等,引導學生深度了解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認識到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高度統一,堅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信念,激發為祖國現代化建設奉獻青春的不竭動力。
2. 以紅色研學激發情感共鳴
研學活動是“行走中的課堂”,是行思結合的情境式學習方式,是“知性德育和生活德育的結合”[4]。學生生活時代與紅色歷史時空的錯位,呼喚研學活動實境化學習環境的供給。
鹽城是一座具有深厚紅色文化底蘊和光榮革命傳統的英雄城市。全市有市級及以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98處、革命遺址248處、以烈士命名的鎮(村)128個,紅色資源總量、重要資源數量均居全國前列,其中鹽城新四軍紀念館是全國唯一一座全面反映新四軍歷史的綜合性紀念館。學校依托市內豐富的紅色資源,打造“政治理解 紅色足跡”“鐵軍忠魂 生態濕地”“黨性涵育 多彩鄉村”三條紅色研學路線,將見證革命歷史、反映革命傳統的紅色場館、遺址遺存“串珠成鏈”,開展“循跡溯源,紅色鑄魂”研學活動。一幅幅歷史圖片、一個個壯烈故事、一個個英雄人物、一個個歷史物件,在學生與革命先輩間建立起一道跨越時空的橋梁,讓學生深刻感受到身邊鮮活的紅色歷史及其蘊含的革命精神。
秉持正確“研知”、深厚“研情”、堅定“研意”、積極“研行”的研學觀,學校在研學活動中教學不輟,引導學生在參觀互動、采風創作中實現紅色浸潤:活動前,組織學生了解相關館藏和基地信息;活動中,邀請資深導游和革命前輩為學生答疑解惑;活動后,舉辦“穿越時空的對話”活動,鼓勵學生以散文、詩歌、書信、繪畫、攝影以及研究報告等多種形式呈現研學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引導學生跨越時空的浩渺與先輩對話,汲取奮進力量,堅定邁向成為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偉大征程。
3. 以團學活動賡續紅色血脈
共青團是黨領導的先進青年的群團組織,是廣大青年在實踐中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學校,“從誕生之日起,就以黨的旗幟為旗幟、以黨的意志為意志、以黨的使命為使命,把堅持黨的領導深深融入血脈之中”[5]。調研顯示,今天的共青團依然寄托著青少年學生對“先進”向往與追求的情思。
學校緊緊抓住共青團“引領中國青年思想進步的政治學?!边@一特征以及學生對先進的追求,積極開展團校建設,落實書記、校長上黨課制度,研發團校課程,邀請學生喜歡的、有豐富學生工作經驗的教師擔任團校講師,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講好黨的故事、團的故事,增進學生對紅色歷史的了解;組建“紅色經典共讀社”,組織師生共讀毛澤東詩詞、習近平關于青年的講話文章及《紅巖》等經典革命小說,舉辦讀書沙龍分享讀書心得,鼓勵學生積極撰寫書評等,在閱讀寫作中增進“紅色認同”;設置“優秀團員示范崗”,鼓勵人人爭當優秀共青團員;開展“亮身份,展形象”活動,號召全體共青團員常態化佩戴團徽,激發團員青年的政治榮譽感,增強團組織的凝聚力。學校積極探索黨團實踐活動與戲劇教育的深度融合,在鹽城市淮劇團的幫助下,設計了建黨偉業、革命烽火、偉大成就、改革開放、未來宏圖等五個篇章的“戲劇黨團課”,以舞蹈、朗誦、淮劇等形式再現紅色歷程,以紅色故事的內在感召力引領學生在黨史溯源演繹中更加堅定“四個自信”。
共青團在青少年學生政治信念、政治情感和政治行為養成中具有重要地位與作用。學校把學生黨團活動融入大思政教育,在思政教育常態、長效實施過程中,貫穿“學、思、踐、悟”,在說“理”的同時,更注重以“情”與“形”動人,增強紅色教育的感染力、認同感,引導學生把遠大志向落實到具體行動中,讓紅色文化教育走“新”又走“心”。
三、實踐鑄魂,演繹“中國紅”,傳承“紅色基因”
紅色文化得以歷久彌新的重要原因在于其自我發展性[6]。紅色文化以其核心內涵為根本,與時代具體實際相結合,煥發出新的生機。紅色教育的重要一環,便是貫通紅色文化的歷史與現實,實現紅色基因代代傳。
1. 在研究紅色文化中加深“紅色理解”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青少年尤其崇尚英雄。學校堅持以紅色故事中的英雄人物、英雄事跡引領學生堅定紅色理想、樹立遠大志向。國旗班學生圍繞五星紅旗發生的抗戰故事、革命故事、建設故事收集整理資料,千里奔赴北京探訪天安門國旗班,與戰士哥哥交流國旗故事、暢談人生理想。學校以“揭榜”的形式招募學生團隊,收集整理獲評“共和國勛章”及國家榮譽稱號杰出人士的先進事跡和名言警句,并在學生研究資料的基礎上建設“新時代名人墻”。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真切體會到,“中國紅”不只存在于歷史教材、歷史故事、歷史物件中,更鮮活地存在于今天人們的現實生活中,就在我們的身邊。以歷史觀照現實,讓紅色教育從應然走向實然,進一步豐富和深化了學生的紅色理解。
2. 在對話時代先鋒中強化“紅色認同”
學校每年新生軍訓期間都舉辦“紅歌班班唱”拉歌比賽活動,每年國慶常態設置“革命家書我來讀”“情景短劇我來演”等紅色文化節目。臺上,學生真情誦讀關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吳孟超的文章《吳孟超:那里除了生死,都是小事》;臺下,學生及應邀前來觀演的父母感動落淚。首批援鄂醫護人員返回鹽城后,學校及時邀請鹽城市婦幼保健院四名年輕護士來?,F場展演援鄂經歷。視頻影像資料中的長發與現實中的短發,是她們經過內心掙扎毅然決然逆行的見證;濕透的防護服與病人欣慰的笑容,是她們賡續紅色血脈、服務祖國和人民的真實寫照。在與時代先鋒無聲或有聲的對話中,學生堅定了“學榜樣、樹理想、報祖國”傳承紅色基因的理想信念。
3. 在踐行紅色文化中賡續“紅色血脈”
“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青春誓言與行動,是新時代中國青少年應該有的樣子。歷史充分證明,聽黨話、跟黨走,青少年便有了正確的政治方向,才能唱響壯麗的青春之歌。學校把不同時期紅色人物故事融入學生生涯規劃教育,引導學生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勵志圖強、錘煉本領,立足自身能力、興趣和祖國發展建設需要,科學定位,理性選擇學習科目及人生發展方向,把成就個人價值融入報效祖國的行動之中。學校完善國旗、校旗護衛制度,每年8月新生軍訓結束后舉辦國旗隊、校旗隊隊員退隊入隊儀式,同步舉辦換旗儀式,在更換下來的校旗上記載當年校園大事及為國家、為社會、為學校作出貢獻師生的事跡,并由相關師生簽名留念,經書記、校長簽字后存入學校校史陳列室,作為紅色教育重要資源定期展出。把“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的期待轉化成具體傳承紅色基因的實踐,“清澈的愛,只為中國”成為新時代青少年學生發自內心的最強音。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用好紅色資源 賡續紅色血脈 努力創造無愧于歷史和人民的新業績[EB/OL].(2021-09-30) [2024-11-12].https://www.12371.cn/2021/09/30/ARTI1632987860297917.shtml.
[2] 習近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EB/OL].(2024-08-31)[2024-11-08].https://china.huanqiu.com/article/4JFSHBNfz7U.
[3] 趙光輝,程功群.普通高中育人實踐與紅色基因融合的路徑探索[J].教育文匯,2022(5):6-8+16.
[4] 舒鑫.中小學研學旅行的德育意蘊與實踐策略[J].教學與管理,2024(27):63-67.
[5]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EB/OL].(2022-05-10)[2024-12-05].https://www.gov.cn/xinwen/2022-05/10/content_5689538.htm.
[6] 廣州市紅色文化教育實證調查課題組.中小學紅色文化教育實踐現狀及路徑探索——基于廣州市146790 名中小學生的調查分析[J].教育導刊,2021(12):14-21.
(作者系:1. 江蘇省鹽城市明達高級中學高級教師;2.華東師范大學鹽城實驗學校高級教師)
責任編輯: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