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語文教材中寫景狀物類和說理記事類文言文集中體現了古人的智慧和精神,是中華文化悠久歷史、輝煌成就的重要見證,對于培養學生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具有重要意義。聚焦九年級說理記事類文言文,基于學生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培育的需要,分析統整教學的必要性、要點以及實踐方法。
關鍵詞:文化傳承與理解;說理記事類文言文;初中語文;統整教學
文言文創作歷時久遠、語法獨特、結構個性化,兼部分學生畏難情緒較大及文言知識匱乏,故教學難度較大。然文言文精練含蓄、言簡意賅、載道言志,引導學生研習古人名篇佳作,可陶冶學生情操,豐富學生精神世界,提升學生文化品格,促使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诮y整思維,探究九年級說理記事類文言文教學之法,以明確的教學目標和多元的教學組織形式,指向核心素養培養,既符合文言文特性及學生學情,又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
一、九年級說理記事類文言文統整教學的必要性研究
說理記事類文言文是對初中語文教材中說理類和記事類文言文的統稱,基于統整思維開展說理記事類文言文教學,既能打破單篇孤立教學之局限,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文言知識體系,又能培養學生的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
(一)打破單篇孤立教學之局限
九年級說理記事類文言文統整教學是指將九年級語文教材中的說理記事類文言文整合為一個單元,采取對比與分析、歸納與總結的方法,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說理記事類文言文的語言特點、寫作技巧、文化內涵,打破傳統單篇孤立教學的局限。
(二)建構完整的文言知識體系
常規的文言文教學聚焦于單篇文言文的講解,缺乏對整體文言知識體系的建構。統整教學旨在引導學生將所學的文言知識進行橫向和縱向的聯系,形成系統的知識網絡,幫助學生完善自身的文言知識體系,關注文言文主題思想、情感內涵及其與現實生活的關系,促使學生主動思考文本、融入文本。
(三)培養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
文言文不僅是語言文字學習的載體,還是文化傳承的載體。通過統整學習,學生不僅能夠學習文言文里的字、詞、句,還能深入理解文言文中蘊含的歷史文化、思想道德觀念,逐漸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增強民族自豪感,進而提升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1]。
二、九年級說理記事類文言文統整教學要點
(一)基于文本特點統整教學篇目和拓展學習資源
九年級說理記事類文言文主要在九年級語文教材下冊的第三單元和第六單元。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圍繞人文主題“選擇與堅守”,編入了《魚我所欲也》(議論性散文)、《唐雎不辱使命》(史傳散文)、《送東陽馬生序》(勸學贈序)三篇文言文。其中,?《魚我所欲也》屬于“?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論述了人生的理性抉擇;《唐雎不辱使命》屬于“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學習任務群,敘述了不畏強權的故事;《送東陽馬生序》屬于“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描述了少年求學時的艱辛。該單元的文言文均為傳統名篇,不僅內涵豐富,而且意蘊深刻。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圍繞人文主題“古仁人志士的智慧與責任擔當”,編入了四篇文言文,分別是《曹劌論戰》(史傳散文)、《鄒忌諷齊王納諫》(記敘文)、《陳涉世家》(傳記)、《出師表》(表文/奏章)。《曹劌論戰》《鄒忌諷齊王納諫》《出師表》均屬于“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此外,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提供《讀孟嘗君傳》(王安石)、《寶繪堂記》(蘇軾)、《雜說三首》(歐陽修)等拓展資源[2]。
(二)基于學習任務群統整教學目標和教學主題
通過解讀文本特點,可以明確九年級說理記事類文言文統整教學篇目分別是《魚我所欲也》《唐雎不辱使命》《送東陽馬生序》《曹劌論戰》《鄒忌諷齊王納諫》《出師表》。統整篇目各自所屬的學習任務群有各自的特點,因此,教師需要結合每篇課文的學習任務群歸屬及特點,并圍繞語言技能提升、思維能力培養、文化素養熏陶,確定統整教學目標,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所選的六篇說理記事類文言文均提供了豐富的文言文語言材料,便于學生學習和實踐。從文化傳承與理解的視角來看,所選篇目均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深刻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和思想觀念,傳遞了“士子”精神、?勤奮自勵、智慧聰敏、自省納諫、忠誠奉獻????的核心價值觀。通過學習這些篇目,學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探討其在當代社會的意義和應用價值。綜合考慮統整篇目所屬的學習任務群,教師可確立如下統整教學目標:掌握文言文中的關鍵詞匯、語法和表達方式,提升理解與閱讀能力;學會進行基礎文言文寫作,培養邏輯思維和批判分析能力;激發創新思維,深入理解文本的文化價值和核心思想,并探討其在現代社會的應用,提升文化素養;將文言知識應用于實際,如進行文化交流,同時拓寬知識視野,提高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诖耍y整后得到的教學主題為“深究名士佳篇,體悟語言精粹、核心價值、文化理念”[3]。
(三)基于目標與主題統整教學方法
在統整教學目標和教學主題的基礎上,教師還需要對統整教學的方法進行梳理。由于教學目標聚焦于語言積累、思維發展、文化傳承,教學內容以說理記事類文言文為主,所以在統整教學方法時,教師要注意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本、積累語言、提升思維、感受文化,同時基于學生學情特點、教育規律等采取有針對性的方法。
1.深度閱讀法
深度閱讀法是一種旨在深入挖掘文本內涵,提升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教學方法。在學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階段,教師需要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確保學生既能讀準字音,又能讀出節奏感。在學生熟練感知文言文的階段,教師可采取教師示范、名家誦讀、自由閱讀等形式,讓學生通過熟讀文本而融入文本,疏通文意,解決文辭障礙。在學生再讀感知文言文的階段,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深入文本,解讀寫作意圖,體悟作者情感,感悟作者所傳達的哲學思想。通過初讀、熟讀、再讀,學生可實現對文本文化意象的深入理解,為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2.學習支架法
為了培養學生的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在學生深入閱讀的基礎上,教師需要為學生搭建認知支架。在搭建認知支架時,教師需要進行背景透視和文體變形,幫助學生以新視角審視文本,將新知識解構為熟悉的認知圖式?。在此基礎上,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進行認知遷移,通過視角轉換和情感融通,拉近學生與文本距離,喚醒學生本體感覺和認知經驗?。最后,教師要關注學生的認知產品,采用互文聯讀和語感喚醒策略,促使學生進行知識輸出,監控學生元認知系統,發展學生思維能力?。
三、基于統整教學方法的統整教學實踐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教師可以“楚王托付國事,古韻悠悠啟智思”作為情境主題,進行如下開場導入:“在歷史的長河中,有那么一瞬間,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華夏文明的天空。今天,我們一起穿越時空隧道,回到那個風起云涌的戰國時代,聆聽一則關于‘楚王托付國事’的動人故事。這不僅是一個關于信任與責任的故事,還是一首士子精神與堅守之道的頌歌。”開場白后,教師講述故事,用生動的語言描繪楚國王宮內外的緊張氛圍,講述楚王面對內憂外患,毅然決定將國家大事托付給一位智勇雙全的賢臣,而這位賢臣在接到重托之時,內心經歷了劇烈的掙扎,最終以國家興亡為己任,毅然決然地踏上了守護家國的征途。教師可在故事中穿插對賢臣性格、才情的描繪,以及他面對困難時的不屈不撓的品質,展現他深厚的士子情懷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古代宮廷景象,配以古樸的音樂,營造歷史氛圍,發揮視覺輔助作用。之后,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下列問題:“在這段歷史背后,我們看到了什么?是忠誠與信任的力量,還是個人與國家命運的緊密相連?每一次慎重選擇的背后,蘊含著怎樣的堅守與犧牲?想象一下,如果你是那位賢臣,面對楚王的托付,你會如何抉擇?在你的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的時刻,讓你深刻體會到了選擇與堅守的意義?”教師可將學生分成多個小組,每組分配一篇經典文言文,要求學生深入研讀后分享文中關于選擇與堅守的實例。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以多種形式展示閱讀成果,如情景劇、朗誦、手抄報等,讓學生的學習過程充滿趣味性和創造性[4]。
(二)任務驅動,搭建學習支架
在學生深度閱讀文本的基礎上,教師需要給學生設置任務,將任務作為驅動學生學習的支架。教師可按照“認知支架—認知遷移—認知產品”的邏輯,在每個環節設置相應的任務驅動學生學習,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發展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
1.認知支架
圍繞“深究名士佳篇,體悟語言精粹、核心價值、文化理念”的統整主題,教師可以“孟子論證思路梳理”為切入點,讓學生誦讀《魚我所欲也》,把握文意,對“舍生取義”的邏輯思路與論點,以及孟子在論證時采用的比喻、對比、舉例等方法進行梳理,理解勇敢、正直、無私等關于“舍生取義”的品質,思考其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和意義。如孟子采用了類比法論證“舍魚而取熊掌”,在道理論證中采用了正面論證法論證“所欲有甚于生者”,采用了反面論證法論證“所欲莫甚于生”,在舉例論證時采用了正面論證法論證“一簞食,一豆羹……行道認弗受……乞人不屑”。教師要以語言表達清晰、內容準確貼切、見解新穎獨到、思維邏輯嚴密等為標準,對學生的討論交流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評價。在此基礎上,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閱讀《送東陽馬生序》,對宋濂的求學經歷和精神品質進行梳理,并將該文與《孫權勸學》進行對比。
2.認知遷移
在搭建認知支架的基礎上,為了幫助學生進行認知遷移,教師可要求學生利用在《魚我所欲也》《送東陽馬生序》的學習中掌握的閱讀技巧,自主閱讀和學習《唐雎不辱使命》《曹劌論戰》《鄒忌諷齊王納諫》《出師表》,即歸納文本論點后,運用所學的方法完成文意梳理,總結作者的論述邏輯及每篇文言文中人物的形象、性格和品質。
3.認知產品
在幫助學生生成認知產品的過程中,首先,教師應以?互文聯讀?的方式,讓“仁義禮智信”等傳統文化核心價值觀貫穿于六篇文言文的教學中。對比《魚我所欲也》與《曹劌論戰》,分析孟子的舍生取義與曹劌在論戰中的勇氣與策略;對比?《鄒忌諷齊王納諫》與《出師表》,比較鄒忌的自省與諸葛亮的忠誠;對比?《送東陽馬生序》與《唐雎不辱使命》,對照宋濂的勤奮與唐雎的勇敢。其次,在語感喚醒環節,引導學生反復誦讀,體會文言文的韻律和節奏,如《魚我所欲也》中的排比句式,《出師表》中的懇切言辭,從而增強學生的文言文感知力;引導學生模擬《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對話場景,在角色扮演中感受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語言魅力;鼓勵學生模仿文言文風格進行寫作,如仿寫《送東陽馬生序》,通過實踐加深對文言文語言特點的理解,增強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文化感知力。最后,引導學生進行知識輸出與對學生進行元認知監控,鼓勵學生總結文中哲理,如《出師表》中的忠誠與《送東陽馬生序》中的勤奮,通過寫作、討論等形式輸出,同時監控學生學習過程,提升學生思維能力,實現對學生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的培育[5]。
結語
綜上所述,針對九年級學生對說理記事類文言文的學習需要,教師應改變傳統的孤立教學模式,構建系統化的文言知識架構,促進學生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的發展,同時深入分析文本特征,精心挑選并組織適合統整教學的篇目及拓展學習資源。此外,教師還要依據學習任務群來整合教學目標與教學主題,并基于這些目標與主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教師要運用深度閱讀策略與學習支架,有效提升學生的說理記事類文言文學習效果,培養學生的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
[參考文獻]
呂芯韻.統整視域下文言文教學的梯度設計[J].教學與管理,2023(8):45-47.
楊瑞瑤.大單元視域下初中論說類文言文教學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23.
李嫻.部編版初中語文文言文大單元教學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24.
游曉婷.“一字教學法”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的妙用:以《出師表》教學為例[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4,25(8):27-29.
歐陽偉.聚焦·整合·聯通:文言文學習情境支架的有效搭建[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24(12):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