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自信融入工程訓練課程契合時代發展進程中對新工科人才培養的總需求,其在充分適應行業進階的基礎上順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方向,文化內涵的參與也平衡了工科學生文化創新不足的短板。文章分析了文化自信在新工科教育背景下的重要意義,研究了培植工科學生文化自信的現實瓶頸,最終探索出將文化自信高質有效地融入工程訓練課程的四位一體實現路徑,為新工科教育發展提供切實可行的實踐思路。
關鍵詞:新工科;文化自信;工程訓練;人才培養
引言
大學教育的本質是“成人化教育”,其宗旨之一便是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通過加強對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引導,促進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提升其文化自信,實現文化素養的提高,實現自身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文化的學習者與傳承人,也將成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中堅力量,在如今新媒體占據主流時代的全新背景下,如何幫助大學生準確把控信息時代的發展方向以及增強其自身的文化自信顯得愈發重要。
一、文化自信融入工程訓練課程的必然性
(一)高校“新工科”建設發展的迫切需要
1.工程訓練課程在新工科背景下的教學地位
為滿足我國戰略發展全新要求,2016年第一次提出“新工科(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3E)”,確立了為適應國際競爭新情勢、樹人立德高要求為基礎的工程教育全新的改革方向。各高校緊隨其后通過深入研學將其轉化為更適應各自校情的改革內容,如“復旦共識”和“天大行動”等。新工科是工程教育在當今復雜的全球經濟背景中,我國高校面對全新產業革命及全新科技革命挑戰必然的戰略轉型,代表了全新生成及正在孵化的工程學科,體現出我國最新的工程教育發展思路與方向。工程訓練孕育于我國的工業化發展之中,同時工程教育的推進也加快了工業化進程的腳步。其獨有的創新實踐性、綜合系統性等特點決定了工程訓練課程是我國高校工科培養計劃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一環。
2.工程訓練在新工科視野下的規劃思路
更新教學理念,引入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模式。思政內容在工程訓練課程中的滲透持久且貫穿,它會以潤物細無聲的狀態潛移默化地改變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新工科視域下的課程思政著眼點在于構建健康的育人模式。弘揚當代工匠精神及勞模精神,把科學的勞動價值觀融入工程訓練過程,強化實踐動手能力,端正勞動心態,熱愛勞動過程,尊重勞動成果,由此激發大學生為我國成為“制造強國”而努力奮進的理想信念。
(二)提升高校核心競爭力的現實需求
各高校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培養人才質量的競爭。我國有超過92%的高校設置有工科專業,受歷史及現實原因,眾院校在教學能力、辦學層次、服務面向等方面皆不相同。與需要憑借具體經濟力量才能提升的教學硬件條件不同,各高校均可從文化層面發揮自己特有的優勢,形成其在新工科時代下的強大軟實力。在文化軟實力的加持作用下,工程訓練課程將會培養出全方位創新性工程人才,從而提升高校的核心競爭力。
(三)大學生自身全面發展的內核需求
大學之道,在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值得注意的是,工程訓練課程面對的大都為歷史人文素養較為薄弱的工科生,因此在文化自信的培植中需要從他們的實際出發,逐步加強新工科大學生對于文化認同的教育,從內心深處切實認同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在實際行為中踐行對文化自信的認同。
二、培植工科學生文化自信的現實瓶頸
(一)工科學生普遍缺乏對傳統文化的共鳴
1.學科隔離
全球競爭力報告2018年顯示中國在“Availability of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排第17位,新加坡排名第5位[1]。深究其原因會發現在進入大學之前問題便已顯現。高考是我國的人才選拔機制中重要的一環,作為理科的中學生過早接受了分科教育,在這種通識教育不足且過早專門化的教學弊端下,進入高校的工科學生早已形成了較為頑固的“工科思維”,仿佛與人文知識分道揚鑣,極難主動產生對傳統文化“魂”的認同與共鳴,窄化了大學生的知識體系,失去了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根本。
2.專業藩籬
目前“新工科”帶來的教學革新還正處于進行時,大部分工科學生的培養方案依舊受限于缺乏彈性的專業目錄,專業課程大都帶有傳統工業時代烙印,未能及時根據市場需求而做出綜合化的調整,同時入校專業劃分過細也制約了大學生知識面的發展,這些因素共同束縛了工程人才的培養,限制了工程人才的大工程觀,阻礙了工科大學生構建文化自信理想的步伐。
(二)新媒體發展勢頭下外來文化引發的文化迷失
新媒體有多元化的傳播主體、多樣化的傳播手段,直接提高了大學生接觸各種文化的效率。多元化的各種文化與思潮極大豐富了我國的文化市場,增加了文化發展的活力。與此同時,一些別有用心的西方國家也開始通過多渠道利用新媒體實現其文化滲透的目標,向外輸出其憲政、三權分立等政治觀念。對于世界觀還未穩固堅定的大學生而言,無疑會侵蝕他們的思想,動搖其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信念,最終走向文化自卑的結局,將自己困于思想匱乏的文化沙漠[2]。
在這個開放的世界里,各種東西方文化充斥在活躍的大學校園中,其中一些不良思想,如西方文化中的個人主義、享樂主義也會隨著各種媒體方式入侵大學生的思想。在資本的強大力量運作之下,精神生活匱乏的一部分大學生很容易迷戀于這些缺乏精神內涵的非主流文化。一旦陷入由資本煽動的功利主義、拜金主義及快樂至上的文化陷阱,將很難擺脫其產生的精神麻痹力量,這對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將會造成毀滅性的打擊。若未能即時有效制止它們在高校的傳播,重新樹立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道路上將鋪滿荊棘。
三、文化自信融入工程訓練課程的四位一體
(一)院校制度基本保證
1.保障文化環境,整合教學資源
首先學校需要統籌分析校內所有資源,營造健康的校園文化氛圍,提升大學生自覺抵制不良文化的能力。工程訓練中心需要一方面依照專業性原則,保證傳統工程訓練課程中核心工藝課程環節高質量地進行;另一方面按照貫通性原則,依據各教師實際情況適當靈活開發一批文化精品選修實踐內容,擴大學生選擇學習范圍,如茶道、書法、編織等文化實踐內容,拓展工程訓練課程的藝術覆蓋面,課堂的延伸同時培養了工科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形式內容、傳播途徑等創新,深化工科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與尊重,堅定大學生文化自信。
2.更新工程訓練中心發展理念
為適應大經濟時代對于未來新工科人才能力的需求,中心需要探索可以將傳道授業解惑與提高素養能力融會貫通于一體的新時代工程訓練模式,通過實訓課程強化學生實踐能力的同時,切實塑造大學生的精神文化內涵與價值觀,成為培養杰出工程人才的訓練基地,培植工程文化素養的教學始發地,支撐創新創業的學習平臺,成就高水平科研轉化的服務平臺。
新工科視域下,僅僅服務于工程學科課程教學已無法滿足工程訓練中心的可持續發展需求。不論是競賽需求還是個人設計的創新需求,工科類在校生均需要一個強大且穩定的實踐平臺以及一定的師資力量指導其完成課外科技創新的綜合訓練與實踐制作,“賽訓聯合”“雙創拓展”等發展新理念為中心打造成為跨學科綜合性高質量實踐實訓平臺注入了新鮮活力,為大學生架起通向復合型卓越工程師的橋梁。
(二)教學環節更新擴展
1.提升文化體驗,打破教育壁壘,激發大學生文化共鳴
傳統的工程訓練課程教學模式中,教師的授課重點聚焦于如何有效提高學生的工程訓練技能,培訓內容與訓練過程皆缺失文化自信的融入。大學生雖然掌握了該工藝的操作技巧,但對發展背景、人文內涵、工匠精神的理解薄弱匱乏。教師應從這一新需求重新出發,將文化自信的3種內涵有機融入培訓與實訓內容中,通過分享故事、電影片段等方式豐富工程訓練課堂的文化體驗,引導學生在體驗中提升文化價值認同感,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將教師自身的文化積淀以傳道授業的方式引導學生跳出專業壁壘。在單一的短期技藝性培訓之后開放長效溝通機制,加強師生的深度互動,確保由教師堅守的文化陣地可以辯證地吸納外來文化,在課堂外依舊可以將主動學習、主動實踐的精神加以延伸,提高教學效益,激發工科大學生的文化共鳴,從而提高工科人才培養質量。
2.打造工程訓練課文化精品,探索文化自信時代新符號
每個工程訓練項目結束時均要求學生完成相應的工藝作品,如鉗工的鐵錘頭、車工的鐵錘手柄、鑄造的鋁制飛機、激光加工的木板模型等,站在學生視角下這是極富吸引力的個人紀念品。現行訓練項目內容較為陳舊,具有提升其文化內涵的空間,教師可以通過更新項目庫為工藝作品注入文化之“魂”,在保證工程訓練質量不降低的同時,帶領制造一批激發大學生文化共鳴的文化精品。
文化產品不同于普通工程訓練課程的工業作品,其本身具有意識形態、具有民族屬性,可以從精神層面彌補工科大學生的人文社科短板,真正契合新工科時代對大學生的高要求。通過工程實踐制造出屬于自己的文化產品,形成文化行為,提升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文化產品具備二次創新的屬性,可根據不同學生對其的不同理解創造性地賦予其二次生命。
3.創新教學方法,培養“技能自信”
新媒體時代下信息技術的普及極大程度上縮小了知識獲取的障礙,但高考壓力已透支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因此進入高校后學生的注意力成為課堂中的稀缺資源。從加強師生互動的角度出發,創新教學方法以及引入全新模式可以行之有效地提高工程訓練課程的教學效率。
以貴州大學“金屬打標”實訓項目為例,借助工程訓練中心Createview全新VA觸控教學一體機,在課堂上完美實現高清實時投屏,彌補了傳統實訓場所未能即時展示教師手部操作細節的不足,填補了操作訓練過程不支持多位學生同步學習的空缺,保證實踐過程中所有0基礎的學生均可以緊跟教師步驟,學習金屬打標機的調整焦距、標刻檢驗等操作技巧,提高課堂注意力的同時提升了學生的“向學力”,為新工科人才培養注入新活力。
(三)課程標準推行革新
1.更新工程訓練評價標準
在校大學生是一個充滿活力、靈活多變、天真爛漫的群體,他們對于文化自信的接納程度以及創意設計的內涵理念皆處于研究探索階段,特別是對于一貫崇尚科學嚴謹的工科學生而言,鼓勵其大膽創新、勇于創作、積極自信地實現自己對文化的理解與延伸。建立一定范圍內的容錯機制,釋放大學生思想文化內涵方面的全部創新潛力,鼓勵其將文化自信新符號融入自己的工程訓練作品中[3]。
2.建立容錯機制,鼓勵文化創新
要包容地接納帶有文化符號的工程訓練作品,需要更新工程訓練課程質量標準,將文化創意的實現效果納入工程訓練課程的教學目標內。設立類似“全方位卓越工程師培養搖籃”的創新實踐培養項目,或根據各院校實際能力調整原有訓練過程的側重點,增加工匠精神理念的培植。完善各工藝訓練質量的評價環節,不再以單一的技術操作效率效果為唯一參考,對于展現新工科大學生文化自信的訓練作品予以積極認可。根據新工科的發展需求革新工程訓練課程質量評價標準,落實新工科專業人才實踐培養項目,設置全新工程訓練課程教學質量保證體系。對于推動新工科的建設有著積極且具體的實踐意義。
(四)創新課后交流機制,迭代相傳文化自信“底氣”。
健康的交流機制包含了物質交流和思想意識溝通,優質的交流平臺能夠一以貫之地深入文化發展層面。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新工科大學生文化交流機制,累積文化自信的“底氣”。工程訓練中心是一個綜合型教學平臺,通過作品展覽可以從實物層面將優秀的工程訓練作品迭代相傳,通過導師教研室可以從人際交流層面將動人的文化精品薪火相傳,通過獨立的專業實驗室可以順利實現工匠精神的傳承。與此同時,這種開放的擁有良好包容性的溝通也同時體現著院校自身文化自信的姿態。
結語
工程訓練中心作為工程實踐與創新教學的綜合性實踐平臺,必須適應時代發展進程中對新工科人才需求的持續更新,將文化自信融入工程訓練課程是適應工業發展行情以及體現中國特色的必然需求,文化內涵的參與也在一定程度平衡了工科學生創新能力不足的限制情況,完美適配新工科對高素質工程人才的發展需求。通過堅持不懈的研究與實踐,文化自信將更有力地推進工程訓練課程的發展與革新,為新工科教育發展提供充實的精神文明寶庫,為工科類大學生帶來別開生面的工程實踐新體驗。
本文系2024年貴州大學《新工科視域下文化自信融入工程訓練課程路徑的開放實驗》(項目編號:SYSKF2024-031)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學校機械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智能制造工程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
[2]李雙壽.新時代新業態新工科工程訓練教學體系創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01):33-36+79.
[3]王琦.文化自信視閾下思政教學整合地域文化資源的路徑——基于安徽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學改革實踐[J].領導科學論壇,2017,(11):88-89.
(作者單位:貴州大學)
(責任編輯:宋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