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探討初中數學中的三類幾何動點問題,即隱圓問題、費馬點問題和胡不歸模型.通過具體的實例分析,詳細闡述這三類問題的解題思路和技巧,旨在幫助初中學生更好地掌握幾何動點問題的解題方法,提高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和解題能力.
【關鍵詞】初中數學;幾何動點;解題技巧
在初中數學中,幾何動點問題是一個重要的知識點,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之一.這類問題通常涉及圖形的運動變化,要求學生根據動點的位置變化,分析圖形的性質和關系,進而求解問題.由于動點的位置不確定,解題的難度增加,需要學生具備較強的空間想象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1" 隱圓問題
例1" 如圖1,AB是⊙O的弦,點C在⊙O內,∠ACB=90°,∠ABC=30°,連接OC,若⊙O的半徑是4,則OC長的最小值為""" .
圖1
解析" 如圖2,延長BC交圓O于點D,連接DO,AD,過O點作OE⊥AD交于點E.
圖2
因為∠ABC=30°,
所以∠AOD=60°,
因為AO=DO,
所以△AOD是等邊三角形,
因為OA=4,所以AD=4,
因為∠ACB=90°,
所以∠ACD=90°,
因為EO⊥AD,
所以AE=DE,
所以點C在以E為圓心,AE為半徑的圓上,
所以當O、C、E三點共線時,OC為最小.
在Rt△DEO中,DO=4,DE=2,
所以EO=23,
所以CO的最小值為23-2.
點評" 本題為求圓中的最小距離問題,熟練掌握垂徑定理、等邊三角形的性質、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根據定角定弦確定點C的軌跡是解題的關鍵.延長BC交圓O于點D,連接DO,AD,過O點作OE⊥AD交于點E,則△AOD是等邊三角形,再確定點C在以E為圓心,AE為半徑的圓上,則CO的最小值為EO-DE,再求解即可.
2" 費馬點問題
例2" 如圖3,在△ABC中,∠CAB=90°,AB=AC=1,P是△ABC內一點,PA+PB+PC的最小值為""" .
圖3
圖4
解析" 將△APC繞點C順時針旋轉60°得△DFC,連接PF、AD、DB,過點D作DE⊥BA,交BA的延長線于點E,如圖4.
所以AP=DF,∠PCF=∠ACD=60°,
PC=FC,AC=CD,
所以△PCF、△ACD是等邊三角形,
所以PC=PF,AD=AC=1,
∠DAC=60°
所以PA+PB+PC=FD+BP+PF,
所以當B、P、F、D四點共線時,PA+PB+PC的值最小,最小值為BD的長.
因為∠CAB=90°,∠CAD=60°,
所以∠EAD=30°,
所以DE=12AD=12,
所以AE=AD2-ED2=32,
所以BE=1+32,
所以BD=BE2+DE2=6+22,
所以PA+PB+PC的最小值為6+22.
點評" 本題為費馬點問題,解題的關鍵在于將△APC繞點C順時針旋轉60°得到△DFC,將三條線段的長轉化到一條直線上,將PA+PB+PC轉化為FD+BP+PF,當B、P、F、D四點共線時,PA+PB+PC的值最小,最小值為BD的長.根據勾股定理求解即可.
3" 胡不歸模型
例3" 如圖5,在△ABC中,∠BAC=90°,∠B=60°,AB=4,若點D是BC邊上的動點,則2AD+DC的最小值為""" .
圖6
解析" 過點C作射線CE,使∠BCE=30°,再過動點D作DF⊥CE,垂足為點F,連接AD,如圖6.
在Rt△DFC中,∠DCF=30°,
所以DF=12DC,
因為2AD+DC=2(AD+12DC)=2(AD+DF),
所以當A,D,F三點在同一直線上,即AF⊥CE時,AD+DF的值最小,最小值等于垂線段AF的長,
此時,∠B=∠ADB=60°,
所以△ABD是等邊三角形,
所以AD=BD=AB=4,
在Rt△ABC中,∠BAC=90°,∠B=60°,AB=4,
所以BC=8,DC=AD=4,
所以DF=12DC=2,
所以AF=AD+DF=4+2=6,
所以2(AD+DF)=2AF=12,
所以2AD+DC的最小值為12.
點評" 本題考查垂線段最短、勾股定理等知識,解題的關鍵是學會添加輔助線,構造胡不歸模型,學會用轉化的思想思考問題,屬于中考選擇或填空題中的壓軸題.過點C作射線CE,使∠BCE=30°,再過動點D作DF⊥CE,垂足為點F,連接AD,當A,D,F三點在同一直線上,即AF⊥CE時,2AD+DC的值最小,最小值等于垂線段AF的長.
4" 結語
初中數學中的幾何動點問題是一個重要的知識點,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之一.通過對點在線段或圖形邊界上運動的三類問題的分析,可以總結出一些解題思路和技巧,如利用圖形的性質、建立函數關系、運用分類討論思想等.在實際教學中,要注重基礎知識的教學,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引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加強練習和鞏固,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幾何動點問題的解題方法,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解題能力.
參考文獻:
[1]鄒騰.運用“動靜結合”策略解初中數學平面幾何動點問題的探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4(07):149-151.
[2]朱佳煒.對初中數學中兩類動點問題的探究[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22(21):27-29.
[3]盧云,許心迪.初中幾何最值中的“阿氏圓”模型初探[J].中學數學,2022(08):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