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通過整合現代信息技術和互聯網平臺,農村電子商務不僅拓寬了農產品的市場渠道,還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多元化和現代化發展。基于政策工具理論構建二維分析框架,對17份農村電子商務政策文件進行編碼和分析。研究發現,政府在制定農村電子商務政策時,使用了環境型、需求型和供給型等3類工具;其中,對環境型工具的偏好最為顯著,需求型和供給型工具因其操作復雜及資源需求較高,通常被作為補充措施使用。這種工具使用上的偏好反映了政策制定者對宏觀環境塑造的重視,以及在政策實施過程中依賴制度化路徑的傾向。研究結論為深入了解農村電子商務政策提供了依據,也為優化政策工具的選擇與組合提供了理論支持,以期提升政策的有效性,促進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農村電子商務;政策工具;政策目標;環境工具;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F323"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671-0037(2025)2-16-12
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25.2.2
0 引言
2005年,中國政府發布了首個電商領域的政策性文件——《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電子商務發展的若干意見》,標志著政策引導在這一領域的起步。隨著電商在農村地區的普及,農村電子商務(以下簡稱“農村電商”)逐漸成為政策關注的重點。政府陸續推出了《推進農業電子商務發展行動計劃》和《加快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的意見》等文件,制定了支持農村電商發展的具體措施。近年來,隨著“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等專項工作的持續推進,國家在農村電商發展領域的政策措施更加具體、明確。從完善電商供應鏈體系、促進產銷有效對接,到推動示范工作全面開展,政策目標也更加清晰。
在當前農村電商政策實施的背景下,農村電商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效果日益顯著,已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驅動力之一。首先,農村電商政策通過支持農產品品牌建設、完善冷鏈物流體系及優化電商基礎設施布局,顯著提升了農產品的流通效率與附加值,不僅增加了農民收入,還推動了農業產業結構的品牌化和規模化轉型升級。其次,農村電商政策拓寬了農村居民的就業渠道,為返鄉創業與就業提供了政策保障和資源支持,有效緩解了農村地區的勞動力外流問題。再次,農村電商政策通過推動城鄉消費市場的進一步融合,縮小了城鄉經濟差距,激活了農村消費潛力,提升了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最后,在社會與生態效益方面,農村電商政策倡導綠色農業與有機產品的推廣,實現了資源的高效配置,改善了農村生態環境,從而進一步增強了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潛力。如今,越來越多的農民通過電子商務實現脫貧致富,農村電商政策在經濟增長、社會結構優化及生態環境改善等方面取得了多重積極成效,體現出其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大價值。
現有相關研究大多關注農村電商發展的成效及其對社會經濟的影響,較少探討政策工具的設計及其對農村電商發展的決定性作用。王輝[1]認為,政策實施的滿意度較高意味著政策目標的成功實現和政策工具的正確選擇與運用。深入分析政策工具的設計與應用,不僅有助于揭示政府在政策執行過程中對工具選擇的內在邏輯,還能為未來農村電商政策的完善提供理論支持與實踐參考。本研究從政策工具理論出發,通過對我國現有農村電商政策文本的系統編碼與統計分析,考察政府在推進農村電商政策目標時傾向于采用的政策工具類型及其組合特點。本研究不僅揭示了政策工具配置背后的決策邏輯,還對當前農村電商政策體系存在的不足進行了剖析,進而提出針對性優化建議,助力政策工具的合理配置與政策目標的高效實現。
1 文獻綜述和理論框架
1.1 文獻綜述
近年來,政府逐步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積極推動農村電商的發展。中國的農村電子商務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轉變,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推動力量,農村電商不僅激活了農村經濟,還帶動了農民收入的增加和農村產業的升級。在這一背景下,農村電商政策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成為研究的熱點領域。學者們集中探討了政策的實施效果、發展模式、面臨的挑戰以及未來發展方向等,為政策優化和農村電商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
多數研究探討了不同政策對農村電商發展的促進作用。例如,基于“PPP政策”下的農村電商服務創新,DF國際資本管理有限公司通過搭建O2O系統平臺,探索了農村電商市場的創新模式,顯著改善了農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促進了農村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2]。“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政策有效推動了農村電商的發展,提高了農民收入,并對扶貧工作產生了積極影響[3]。同時,政策實施的分位數處理效應曲線呈現正“U”形特征,且處理效應在貧困地區和淘寶村聚集區這兩類地區較為明顯;在人力資本較豐富或信貸約束較寬松的區域,政策推動電商發展的處理效應也更為突出[4]。
此外,研究人員采用了各種方法對政策的實際影響進行評估。汪興東和熊彥齡[5]通過熵權法對農村電商上行扶持政策效果進行了評估,指出政策工具的使用選擇和政策目標的明確性對政策的實施效果具有顯著影響。張欣[6]發現,消費潛力對政策效果起調節作用,且農村電商政策在消費潛力較大的地區表現出更強的推動作用。學者們也發現,不同地區的政策實施效果存在異質性,這些差異同樣影響政策的制定和優化。廣東通過市場化運作和政策扶持,培育了一批具有競爭力的農村電商企業;浙江和甘肅則在農村電商政策制定和執行方面展現出不同的特點[7]。通過對比分析可以發現,政策支持和市場環境對農村電商發展具有顯著影響,不同地區的政策擴散存在自身規律及區域差異[8]。
已有研究表明,盡管農村電商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但這些政策在設計和實施過程中同樣存在諸多挑戰。例如,政策目標不明確、工具使用效果不佳、地區間差異較大等問題都需要進一步研究和優化。鑒于此,有必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健全管理體系,并加大對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以持續推動農村電商的健康發展。通過深入研究已有政策,可以為未來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提供更科學的依據,從而有效地促進農村電商的發展。
1.2 理論框架
政策工具理論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旨在研究和分析政府用以實現政策目標的各種手段與機制,現已成為公共管理領域的重要內容。該理論探討了政府在制定和實施公共政策過程中所使用的具體工具,以及這些工具在不同情境下的有效性和適用性[9]。政策工具理論的核心在于理解這些工具,并對其進行分類,以便更好地設計和評估公共政策。關于政策工具的內涵,學術界有多種不同的觀點。Elmore[10]認為,政策工具直接關系到政策目標的實現與效果評估,選擇適當的政策工具對于政策的成功至關重要。歐文·E.休斯[11]將政策工具定義為政府的行為方式,以及通過某種途徑用以調節政府行為的機制。陳振明[12]認為,“內部管理”“人力資源政策”“網絡管理”等在某種角度上都可以被看作政府工具,但最好是將政府工具限定在實現政策目標或結果的手段這一特性上;并主張將政策工具定義為公共物品和服務的供給方式及其實現機制,即各主體尤其是政府為了滿足公眾的公共物品和服務需求所進行的一系列制度安排[13]。盡管學者們對政策工具的定義存在差異,但總體而言,政策工具可被理解為政府為實現特定政策目標而采取的多種手段,包括措施、策略、方法等,以及人力、資金、設備等的配置,是連接政策目標與政策行動的機制。
隨著政策工具理論相關研究的推進,政策工具的分類方式也在不斷豐富和細化。由于不同學者采用了不同的分類標準,政策工具的分類方式便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Howlett和Ramesh[14]按照國家干預強度,將政策工具劃分為自愿型工具、混合型工具和行政型工具等3類;McDonnell[15]根據所要達到的目標,將政策工具劃分為命令型工具、激勵型工具、能力建設工具和系統變化工具等4類;Schneider和Ingram[16]將政策工具劃分為權威型工具、激勵型工具、象征建議型工具、能力型工具和學習型工具等5類。還有學者按照工具的影響力進行分類。例如:Rothwell和Zegveld[17]將政策工具劃分為環境型工具、需求型工具和供給型工具等3類;李燕等[18]認為,基于“理性人”假設的政策工具可分為權威型工具、激勵型工具、信息型工具、能力型工具、符號型工具等5類。開展政策研究時,需要根據研究問題的具體情況和特征來評估政策工具的適配性與有效性。從理性的角度出發,政策工具選擇是一個最優化選擇的問題,決策者應從目標與手段的意義方面來思考,選擇有利于實現其目的的最佳工具[19]。
為了更全面地評估政策的有效性,不少學者采用了政策工具和政策目標的二維框架進行分析。政策工具作為實現政策目標的重要手段,貫穿于政策的制定、實施和調整的各個階段。工具的選擇是否合理,直接影響政策目標的實現效果。而政策目標則為政策工具的選擇和運用提供方向性指導。在政策設計與實施的過程中,確保政策工具與目標契合,不僅有助于提高政策的執行效率,還能提升政策效果的整體實現度。在農村電商政策的研究中,政策工具與政策目標的關系尤為重要。具體而言,政策目標明確指出農村電商發展的方向和重點,而政策工具則是實現這些目標的具體手段。通過分析政策工具的選用情況,可以了解政策制定者在實現政策目標時的策略和方法,從而評估政策的執行效果和實際影響。基于此,本研究從政策工具(X維度)和政策目標(Y維度)兩個維度對農村電商政策進行研究。通過對這兩個維度的分析及交叉考察,深入探討政策工具的選取是否合理、有效。
1.2.1 X軸:政策工具
目前,學術界關于政策工具的分類存在多種觀點。通過比較分析,發現農村電商政策的文本特征和內容條款與Rothwell和Zegveld[17]所提出的政策工具分類在邏輯結構和實際功能上具有較高的契合度。因此,本文采用這一分類框架,將農村電商政策工具分為3類:環境型、需求型和供給型(見圖1)。其中:環境型工具通過營造有利的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對農村電商的可持續發展起到保障作用;需求型工具通過激勵和示范等措施,直接拉動農村電商的高質量發展;供給型工具從基礎設施建設以及人才、技術和資金支持等方面推動農村電商的高質量發展。
1.2.2 Y軸:政策目標
政策目標體現了政策制定和實施的預期效果。通過對政策目標的深入分析,可以更清晰地把握我國農村電商的發展重點與戰略方向。在相關政策文件中,農村電商政策目標被細化為多個次級目標,從而使政策目標更加明確。通過對政策文本的系統梳理和統計發現,“發展建設現代農業”“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和“提高農民收入”等為政策文本中描述政策目標的高頻詞,顯示了農村電商政策的核心關注點。
若政策目標明確但政策工具選擇不當,可能會影響政策效果;若政策工具豐富但政策目標不清晰,政策實施將缺乏方向性和有效性。因此,在政策制定和實施過程中,必須綜合考量政策目標與政策工具之間的關系,以確保兩者的協調一致。為了揭示農村電商政策工具與目標之間的匹配程度和潛在的優化空間,以推動政策的有效落實并提升其實際效果,本研究采用了“政策工具—政策目標”二維分析框架(見圖2),對農村電商政策文本進行研究。
2 研究方法
2.1 數據來源和搜集
2005年,中國政府發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電子商務發展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05〕2號)。這是中國在電子商務領域的首個政策性文件[20]。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電子商務不僅迅速在城市中普及,也逐步進入農村地區。電子商務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方面顯示出巨大的潛力。2010年以來,農村電商逐漸成為國家政策的關注重點。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78號),明確要求通過推動農村電商的發展來促進農村經濟的轉型[21]。同年,商務部等19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快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的意見》(商建發〔2015〕306號),進一步細化了農村電商發展的總體要求、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22]。這些政策不僅反映了政府對農村電商的重視,也標志著農村電商被正式納入政策議程,旨在通過政策支持和引導,優化發展環境,提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
本研究聚焦于2015年以來國家層面發布的專門針對農村電商的政策文件。為確保樣本的全面性和代表性,在中國政府、商務部、農業農村部等的官方網站以及北大法寶數據庫中,使用“農村電商”“電子商務”“鄉村振興”等關鍵詞進行政策文本檢索。為提高政策文本的針對性,本研究在篩選文本時設定了3個標準:第一,發文機關限定為國家級機關或國家各部委;第二,政策文本內容和條款須明確闡述、直接體現推動農村電商發展的實施手段和措施;第三,政策文本限定為法律法規、意見、決定、通知等指導性決策文件,不包括函和批復等非決策性文件。根據上述標準,截至2024年7月31日,最終選定17份具有代表性的農村電商政策文本作為分析樣本(見表1)。
2.2 政策文本編碼過程
本研究采用質性分析軟件NVivo 14對農村電商政策文本進行編碼分析,旨在深入探討政策工具和政策目標的分布特點,并為政策的進一步優化提供數據支持。
2.2.1 X軸:政策工具編碼統計
具體編碼采用以下步驟:首先,將17份農村電商政策文件逐一導入NVivo 14軟件中。其次,建立3個一級節點,分別為環境型政策工具、需求型政策工具和供給型政策工具。其中:環境型政策工具致力于通過制定規則和提供服務來影響市場的整體環境;需求型政策工具旨在刺激市場需求,通過經濟激勵、信息傳播和合作機制來引導市場主體的行為;供給型政策工具是通過直接介入和資源配置來支持目標實現的。3個一級節點代表了政府在支持農村電商發展過程中所采用的主要策略,反映了不同類型的政策工具。最后,通讀政策文本,在每個一級節點下進一步創建相應的二級節點。例如:在環境型政策工具下,建立公共服務、宣傳推廣、市場監管等二級節點;在需求型政策工具下,建立刺激激勵、合作助力、服務拓展等二級節點;在供給型政策工具下,初步建立基礎設施建設、人才支持、技術支持和資金支持等二級節點。
在編碼過程中,對17份政策文本進行逐字逐句的精細化閱讀與編碼分析,確保每個政策文本中的細節都能得到準確反映。編碼單元可以是一個句子或一個自然段,依據其語義將內容劃分到相應的節點中。例如,若文本中提到“政府將通過財政補貼支持農村電商的發展”,則該句會被編碼為“供給型政策工具—資金支持”;若提到“加強農村地區的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則會將其編碼為“供給型政策工具—基礎設施建設”。在編碼過程中,根據政策文本內容對二級節點進行動態補充和調整。在通讀完所有政策文本后,通過篩選、合并和歸類,確定最終的二級節點,以便準確反映各類政策工具的具體內容。
編碼完成后,對每個政策工具及其子工具的參考點進行精確統計,并記錄其出現的頻次和在文本中的分布情況。為更清晰地展示各類政策工具的分布特征,將參考點的數值進行百分比處理,以展示不同類型的政策工具在農村電商政策中的使用比例和分布特點。
2.2.2 Y軸:政策目標編碼統計
政策目標是政府促進農村電商發展的核心指導原則,是政策制定和實施的預期效果。為了分析政策目標的分布情況,本研究在NVivo 14軟件中建立了政策目標的一級節點;之后,對搜集的政策文本進行通讀,結合政策內容的實際語境,將所提及的目標性內容進行語義分析,識別并歸納出初步的目標類別,創建二級節點。例如,文本中提到“通過發展農村電商提高農民收入”,這一內容會被編碼為“拓寬農民增收路徑”;而“加快發展線上線下融合、覆蓋全程、綜合配套、安全高效、便捷實惠的現代農村商品流通和服務網絡”則被編碼為“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在編碼過程中,反復比對和分析政策文本中不同目標的語義內涵和層級關系,依據政策文本內容動態調整和補充二級節點,逐步形成各目標的典型特征,最終提煉出“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發展建設現代農業”“完善農產品市場機制”“拓寬農民增收路徑”等4個核心政策目標。
具體而言:“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是指通過電子商務技術和現代物流手段,提高農產品的流通效率,解決農產品供銷難題,旨在優化從生產到消費的流通鏈條;“發展建設現代農業”是指通過電商發展帶動農村產業的結構調整和多元化升級,推動農業產業鏈延伸、非農產業發展,以及農村經濟的整體優化;“完善農產品市場機制”旨在通過政策引導和規范市場運作,提高農產品市場的整體效益,確保市場的公平競爭和健康發展;“拓寬農民增收路徑”旨在通過電商發展為農民創造更多元化、可持續的收入來源,使農民在農村經濟體系中具有更高的經濟收益和更強的抗風險能力。
編碼完成后,對每個政策目標的參考點進行系統性統計,并記錄其在各政策文件中出現的頻次。為有效展示各類政策目標的分布特征,將參考點的數值進行百分比處理,并生成政策目標頻數和占比的二維交叉矩陣圖。
3 數據分析和結果
3.1 X軸:政策工具數據結果
隨著農村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政策工具的有效利用已成為支持該領域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通過分析各類政策工具的使用情況,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政府在推動農村電商發展過程中所采取的具體措施。基于對政策文本的編碼與統計分析,明晰了農村電商政策工具的具體分布(見表2)。
如表2所示,促進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措施主要采用了3種不同類型的政策工具,且各類工具在政策文本中的分布情況具有一定差異。其中,環境型政策工具占比最大,共計91個參考點,占比43.3%。這一結果表明,政府高度重視營造適宜農村電商發展的外部環境,認為良好的外部環境是推動農村電商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基礎。具體而言,政府通過多方面的舉措,如組織保障、政策規制、宣傳推廣、公共服務和市場監管等,致力于構建一個有利于農村電商發展的政策環境。例如,政府設立并完善了包括電商服務中心和行業協會在內的組織結構,以確保政策措施的有效落實;通過制定并實施相關法律法規,規范市場行為,保護消費者權益,維持市場秩序,從而為農村電商發展營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還通過多種渠道積極推廣農村電商,提升公眾對電子商務的接受度,從而擴大其市場影響力;此外,公共服務如交通、郵政和金融服務等的改善,為農村電商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而通過強化市場監管,進一步防止欺詐和不正當競爭行為,確保了市場的健康發展。政府對環境型政策工具的重視反映出其對農村電商發展環境建設的戰略性認知,即只有在穩定、有序的環境中,農村電商才能實現持久的健康發展。
需求型政策工具在農村電商政策中同樣占據了重要地位,共計70個參考點,占比33.3%。該類工具主要通過刺激市場需求和增強市場活力來推動農村電商的發展。具體包括:①刺激激勵措施。通過補貼和獎勵機制鼓勵農村居民和企業積極參與電子商務活動,從而提升其市場活力。②合作助力措施。通過推動農村電商企業與其他組織或企業的合作,共同開發市場,增強其市場競爭力,提高市場占有率。③服務拓展措施。通過提供多樣化的電商服務,滿足農村居民和企業的多元化需求,提升服務質量,拓展覆蓋面。④試點規范措施。通過在特定區域或領域開展政策試點,探索有效的政策措施和發展模式,并在條件成熟時進行推廣。
供給型政策工具共計49個參考點,占比23.4%。在供給型工具中,基礎設施建設是使用最頻繁的措施,占供給型工具總數的近一半(10.5%)。政府通過優化農村地區的物流網絡、建設電子商務平臺、完善網絡基礎設施等,為農村電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然而,相較于其他措施,政府在資金支持(1.9%)方面的重視程度相對較低。
通過對農村電商政策工具分布及使用情況的分析,可以看出政府在推進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既注重外部環境的營造,也強調市場需求的刺激和供給能力的提升。未來,如何在這些方面進一步優化政策工具的組合與應用,將成為推動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課題。
3.2 Y軸:政策目標數據結果
農村電商政策文件的政策目標編碼統計結果如表3所示。這些政策目標的設置反映了政府在推動農村電商發展、促進農村經濟增長和實現農業現代化方面的戰略考量。表3中的數據顯示,不同農村電商政策目標的出現頻率存在顯著差異,反映出政策制定者考量不同目標時的優先級和所關注的重點。
在所有政策目標中,“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所占比例最大,共計79個參考點,占比37.6%。這表明政府對于提升農產品流通效率高度重視,并將其視為農村電商政策的核心目標。政府通過建設和推廣電商平臺,促使生產者與市場直接連接,簡化傳統的流通路徑,降低成本,從而顯著提升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附加值。這一政策目標的設定不僅反映出政府對優化流通環節的關注,還體現了政府推動市場結構調整的戰略考量。“拓寬農民增收路徑”這一政策目標共有59個參考點,占比28.1%。此目標的設置直接體現了農村電商政策的民生導向和社會福利導向。通過發展農村電商,政府旨在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增強農民的市場議價能力,進而增加其收入。此外,農村電商的推廣還為農民創造了更多的就業和創業機會,改善了農村生活條件,并有助于縮小城鄉收入差距。這不僅符合經濟增長的需求,也是實現鄉村振興和促進社會公平的重要戰略措施。
此外,“發展建設現代農業”這一政策目標共有42個參考點,占比20.0%。建設現代農業不僅是農業發展的方向,也是農村電商政策的重要目標之一。政府通過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進而實現農業生產方式的現代化,提升農業生產的效率和質量。現代農業依賴于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手段,而電商平臺在推動農業現代化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基于信息化技術,電商平臺在農業生產、流通及銷售全鏈條管理水平提升中起到了促進作用,從而加速了農業現代化進程。這一目標的設置不僅反映了政府對農業生產方式轉型升級的關注,還體現了其對農業綜合發展模式的追求。“完善農產品市場機制”這一政策目標共計30個參考點,占比14.3%。這一目標的設置體現了政府對市場調節功能的重視,并通過制度化手段提升市場的穩定性和透明度。
上述數據結果與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歷程相契合。在過去的幾十年間,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對更高效、更公平的市場機制和更廣泛的銷售渠道的需求日益增長,因而農村電商政策的重點也在不斷調整。大力發展農村電商既能實現農民增收致富,又能推動農村經濟繁榮與農業現代化轉型。
3.3 X軸和Y軸的二維分析
在農村電商政策的制定與實施過程中,政府對不同類型政策工具的使用展現出了特定的偏好和側重點。通過對“政策工具—政策目標”的二維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各類工具在實現不同政策目標時的具體應用情況,從而揭示政府在推動政策目標達成時所采取的傾向性策略。
如表4和圖3所示,政府在實現不同的政策目標時,對政策工具的選擇和使用呈現出差異性。具體而言,在推動“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目標實現的過程中,政府對3類政策工具的使用呈現出相對均衡的態勢。其中:環境型工具包括29個參考點,占比36.7%;供給型工具包括28個參考點,占比35.5%;需求型工具包括22個參考點,占比27.8%。這種相對均衡的工具使用策略表明,政府在推動政策目標實現的過程中,注重綜合施策,平衡各類政策工具的作用,確保政策措施的全面性與綜合性,以提升政策實施的有效性和擴大政策實施的覆蓋面。
相比之下,在實現“拓寬農民增收路徑”目標時,政府在政策工具的使用上表現出明顯的偏向性。其中:環境型工具占據主導地位,包括30個參考點,占比50.8%;供給型工具包括14個參考點,占比23.7%;需求型工具則包括15個參考點,占比25.5%。這一偏向性表明,政府在促進農民增收時,主要依賴于構建和優化支持性環境,進而為農民收入增長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和市場支持。在“發展建設現代農業”這一政策目標下,政府主要使用環境型(21,50.0%)和需求型(17,40.5%)兩類工具。這反映出政府在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時,優先選擇優化外部環境和激發市場需求,較少依賴直接的供給型支持。而在“完善農產品市場機制”這一目標下,需求型工具(16)的使用占據主導地位,占比53.3%,環境型工具(11)占36.7%,而供給型工具(3)僅占10%。這反映了政府在完善農產品市場機制時的優先策略,即通過對需求側的干預來增強市場效能以及優化市場機制,而非通過基礎設施建設或提供直接的供給支持。
總體而言,“政策目標—政策工具”二維矩陣數據結果揭示了政府在不同政策目標下對政策工具的選擇和使用具有明顯的策略差異。這些策略差異反映出政府根據政策目標的具體需求和實施環境,采取了相應的政策工具組合,以確保政策措施的有效實施和政策目標的實現。
4 結論和建議
4.1 結論
本研究發現,環境型、需求型和供給型等3類政策工具在促進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具有各自獨特的功能。農村電商政策對于環境型、需求型和供給型工具的組合使用,體現了政策制定者對多維度干預手段的綜合運用情況,旨在通過建設基礎設施、完善市場機制、加強宣傳推廣等方式,全面推動農村電商的發展。然而,政策工具分布比例的不均衡性也揭示出政策制定者在實踐中對環境型政策工具的明顯偏好。
環境型工具包括制度建設、法律法規和市場監管等。這些措施對市場環境的影響廣泛而深遠,能夠為農村電商這一新興市場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環境型工具在優化外部環境、打破市場壁壘及穩定市場秩序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因此成為政策制定者應對農村電商發展挑戰的首選。這一偏好的背后邏輯是農村電商需要在一個相對穩定、透明的制度環境下才能健康發展,而環境型工具能夠有效滿足這一條件,保障市場公平競爭,減少投機風險。從路徑依賴的角度來看,環境型政策工具的高占比也反映了政策制定者是在既有政策框架和歷史經驗的基礎上作出選擇的。農村電商的發展需要在良好的政策環境中逐步推進,而環境型工具由于其較高的包容性和較廣泛的應用范圍,更容易被整合到現有的政策體系中。因此,這類工具的高使用頻率,也體現出政策制定者在面對復雜的農村電商發展環境時,傾向于選擇熟悉且相對穩定的政策工具。此外,環境型工具的高使用頻率,可能還與政府的組織特性及資源分配模式有關。在政策設計中,環境型工具通常涉及制度性的安排,為跨部門協作和資源整合提供了便利,能夠有效協調各層級政府及行業監管機構的工作。環境型工具的系統性可以確保政策在實施過程中更為穩定且具備長期性,同時可以通過法律法規與市場監管機制,保障農村電商政策目標的實現。
相比之下,需求型和供給型工具盡管在特定情境下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其應用的專屬性和操作的復雜性,往往需要更高的執行能力和更多的資源投入。供給型工具,如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和多樣化的技術支持;而需求型工具則需要準確把握市場需求動態,并靈活調整政策內容。正因如此,政策制定者在面對多元且復雜的農村電商發展需求時,更多地依賴于環境型工具,以降低政策實施的難度和風險。
在環境型、需求型和供給型工具的選擇與運用上,農村電商政策體現了政策制定者基于政策工具理論所作出的策略性選擇。環境型工具的高占比不僅反映了政策制定者對于塑造宏觀環境的優先考量,還揭示了其在政策實施過程中對制度化路徑的依賴。相比之下,需求型和供給型工具則由于其操作復雜性和資源要求較高,更多地被作為輔助性和補充性的政策手段。這一研究結論不僅揭示了當前農村電商政策的實施特點,也為進一步優化政策工具的選擇和組合提供了理論支持。
4.2 建議
基于上述研究結論,政府在優化農村電商政策時,需要進一步增強政策工具的協調性。面對農村電商發展的多樣化需求,政策制定者應統籌考慮環境型、需求型和供給型工具的協同效用,選擇更加平衡的政策工具組合,以提高政策實施的全面性和有效性。這種綜合運用有助于全面推動農村電商的發展,實現更高維度的政策目標。
一方面,政策制定者應深化環境型工具創新。環境型工具在農村電商政策中的高占比,反映了其在優化外部環境和市場條件中的重要作用。然而,隨著農村電商的發展進入新階段,這些工具需要進一步創新,以適應新的發展趨勢和需求。特別是在法律法規和市場監管領域,政府應推動政策工具的更新和優化,確保其在新的環境下繼續發揮有效作用。
另一方面,政府還需要加大對供給型和需求型工具的資源投入力度,并加強相關執行能力建設。政府及其相關部門必須明確自身在農村電商發展中的定位與職責,在進行全面統籌規劃的同時,積極推動落實各項工作。在宏觀指導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策略,將關注點轉向實際操作層面,從而確保政策措施的有效落實和實際效果的顯著提升。具體來說,供給型工具中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需求型工具中的市場監管,均需要政府提供更強有力的支持,使其能夠發揮應有的作用。這將有助于彌足當前政策工具使用中的不足,進一步提高政策實施的效果。
此外,農村電商的發展具有高度的動態性和區域差異性。因此,應賦予地方政府更大的自主權,以便其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靈活調整政策工具的使用。這種靈活的政策執行方式,不僅能夠提高政策的針對性和適應性,還能更好地滿足不同地區農村電商發展的實際需求。通過適時調整和優化,農村電商政策將會更有效地推動農村經濟的繁榮與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輝.政策工具選擇與運用的邏輯研究:以四川Z鄉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為例[J].公共管理學報,2014,11(3):14-23,139-140.
[2] 陳剛.“PPP政策”下農村電商服務民生模式創新[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6(3):130-135.
[3] 盧波濤,孫麗.政策支持下的我國農村電商發展的雙重倍差分析:試析“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政策的經濟效益[J].商業經濟研究,2023(12):92-95.
[4] 易法敏,孫煜程,蔡軼.政府促進農村電商發展的政策效應評估:來自“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的經驗研究[J].南開經濟研究,2021(3):177-192.
[5] 汪興東,熊彥齡.農村電商上行扶持政策效應評估:基于熵權法的文本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4):218-226.
[6] 張欣.農村電商政策對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影響:消費潛力的異質性調節作用[J].商業經濟研究,2022(17):189-192.
[7] 金珺,李詩婧,陳贊.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農村電商政策研究:以浙江、甘肅為對比[J].創新科技,2020,20(2):38-48.
[8] 余傳明,郭亞靜,龔雨田,等.基于主題時間模型的農村電商扶貧政策演化及地區差異分析[J].數據分析與知識發現,2018,2(7):34-45.
[9] 劉迪,陳晶晶,何云峰.我國主要科普政策三維度文本量化分析:基于1994—2022年可獲得政策文本的考察[J].科學與社會,2024,14(2):116-136.
[10] ELMORE R F.Instruments and strategy in public policy[J].Policy Studies Review,1987(1):174-186.
[11] 歐文·E.休斯.公共管理導論[M].張成福,楊崇祺,趙弘毅,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3:42.
[12] 陳振明.政府工具研究與政府管理方式改進:論作為公共管理學新分支的政府工具研究的興起、主題和意義[J].中國行政管理,2004(6):43-48.
[13] 陳振明,張敏.國內政策工具研究新進展:1998—2016[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7(6):109-116.
[14] HOWLETT M,RAMESH M,PERL A.Studying public policy:policy cycles and policy subsystem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80-98.
[15] MCDONNELL L.Alternative policy instruments[M].Rand Corp:Santa Monica,1987:133-152.
[16] SCHNEIDER A,INGRAM H.Social construction of target populations:implications for politics and policy[J].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993(2):334-347.
[17] ROTHWELL R,ZEGVELD W.Industrial innovation and public policy:preparing for the 1980s and the 1990s[M].London:Frances Pinter,1981:19-30.
[18] 李燕,朱一丹,朱春奎.公民政策遵從研究述評:基于“政策情境”與“行為特征”的二元視角[J].公共行政評論,2021,14(4):175-195,200.
[19] 丁煌,楊代福.政策工具選擇的視角、研究途徑與模型建構[J].行政論壇,2009,16(3):21-26.
[20] 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電子商務發展的若干意見[EB/OL].(2005-01-08)[2024-07-12].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5/content_63341.htm.
[21] 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EB/OL].(2015-11-09)[2024-07-12].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9/content_10279.htm.
[22] 農業部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商務部.農業部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商務部關于印發《推進農業電子商務發展行動計劃》的通知[EB/OL].(2015-09-06)[2024-07-12].http://www.moa.gov.cn/ztzl/qghlwjncblh/tongzhi/201711/t20171103_5860332.htm.
Research on Policy Tex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cy Tools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mmerce
Yu Hong, Hu Xingbo, Yu Xinyan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11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current rural e-commerce policy implementation, rural e-commerce has emerged as a pivotal driver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By leveraging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and internet platforms, rural e-commerce not only optimizes the distribution channels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s but also fosters the diversific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rural economies. Investigating th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policy tools in rural e-commerce provides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internal logic of governmental tool selection during policy execution. Such an investigation further contributes to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practical guidance necessary for improving future policy frameworks. Grounded in policy tool theory, this study employs a two-dimensional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policy tools-policy goals\" and utilizes qualitative analysis software NVivo 14 to code and analyze 17 rural e-commerce policy documents.
The study reveals that supply-side, demand-side,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tools each serve distinct and critical roles in facilita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mmerce. Supply-side tools, such as infrastructure improvements, financial support, and technical service provision, enhance resource allocation. Demand-side tools focus on stimulating consumption and expanding market demand, thereby fostering endogenous growth within the rural e-commerce sector. Environmental tools, encompassing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legal regulations, and market supervision, provide a stabl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robust institutional safeguards for rural e-commerce. The coordinated deployment of these three categories of policy tools comprehensively promotes rural e-commerce development, reflecting policymakers' strategic approach to implementing multidimensional intervention.
However, the analysis also reveals an imbalance i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se policy tools, reflecting policymakers' preferences. Environmental tools dominate the policy landscape, suggesting a pronounced reliance on institutionalized approaches to address the complexities inherent in rural e-commerce development. This path dependence underscores policymakers' emphasis on market stability and regulatory frameworks while also showcasing the distinct advantages of environmental tools in optimizing external conditions and eliminating market barriers. In contrast, supply-side and demand-side tools are more commonly employed as supplementary measures due to their operational complexity and resource-intensive nature. This tendency illustrates policymakers' emphasis on shaping the macro-environment and their inclination toward stable, institutionalized pathways in policy implementation.
This study advances the understanding of rural e-commerce policy tool design and application, providing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optimizing the composition of policy tools. By achieving a more balanced application of supply-side, demand-side, and environmental tools, policymakers can enhance policy effectiveness, foster the sustainable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mmerce, and better achieve the overarching objective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rural e-commerce; policy tools; policy objectives; environmental tool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欄目編輯:朱可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