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公共圖書館作為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公共空間,在推動兒童友好城市建設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基于公共空間理論視角,深入探討公共圖書館助推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內在邏輯與實現路徑,期望為兒童友好城市建設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層面的有益參考。
[關鍵詞]公共圖書館 兒童友好城市建設 內在邏輯 實現路徑 公共空間理論
[分類號]G258.2
1 引言
在當今快速城市化的進程中,城市不僅是經濟活動的中心,更是居民生活、學習與成長的重要場所。隨著社會對兒童成長環境關注度的日益提升,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已成為衡量城市文明與進步的重要標志。兒童友好城市,即為兒童提供安全、健康、包容、有趣成長環境的城市,不僅強調兒童權益的保障,也注重兒童參與機會的增多,還關注兒童友好服務的普及[1]。公共圖書館作為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助推兒童友好城市建設中的作用愈發凸顯。
公共圖書館作為知識的寶庫、文化的殿堂,不僅是成年人獲取信息、提升自我的重要場所,更是兒童探索世界、啟迪智慧的重要窗口。公共圖書館以其豐富的館藏資源、多元的服務形式以及開放包容的空間環境,為兒童提供了一個學習、交流、成長的理想平臺[2]。可見,公共圖書館不僅是物理空間上的存在,更是社會空間、文化空間和心理空間的交匯點,其內涵特征與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目標高度契合。
公共空間理論強調空間的社會性、公共性和包容性,認為空間是社會生活的載體,是不同群體交流互動和共享資源的場所[3]。在兒童友好城市建設中,公共圖書館作為公共空間的一種形式,具有獨特的價值和功能,不僅能夠為兒童提供豐富的閱讀資源和良好的學習環境,還能夠通過組織各種文化活動和閱讀推廣項目促進兒童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增強兒童的社會參與能力和歸屬感。
綜上,探討公共圖書館助推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筆者從公共空間理論視角出發,深入分析公共圖書館助推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內在邏輯與實現路徑,以期為相關實踐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2 理論基礎和研究現狀
自20世紀60年代起,社會科學理論的“空間轉向”逐漸受到重視,其源頭可追溯至馬克思關于地理學和社會關系重組中的空間生產思想。20世紀20年代,芝加哥學派如格奧爾格·齊美爾(Georg Simmel)等人將空間研究與社會學結合,開創了城市研究的新范式。20世紀中期,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的空間權力理論和皮埃爾·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的場域理論進一步豐富了城市空間研究的內涵。20世紀60年代,新馬克思主義學者如亨利·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和大衛·哈維(David Harvey)重新審視城市化、空間生產、社會關系與資本的關系,將空間理論推向高潮。列斐伏爾提出的“空間三元辯證法”(空間實踐、空間的表征、表征的空間)成為解釋社會形態和生產方式的重要工具[4]。
近年來,運用空間理論研究圖書館公共空間生產的議題日益廣泛,呈現出多學科交叉的特點。隨著圖書館高質量發展進程的加快和空間理論的引入,國內學者也開始陸續關注這一問題。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圖書館公共空間的功能和困境
圖書館公共空間作為面向公眾開放、供公眾使用的核心區域,其功能日益多元化,涵蓋了知識傳播、學習交流、信息獲取等多個方面。然而,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公眾需求的不斷變化,圖書館公共空間的“公共性”面臨著一系列挑戰。比如,鄒淑梅等[5]指出圖書館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治理存在諸多現實挑戰,包括文化空間政策供給不足、基層設施布局服務盲區、空間服務內容供給不夠、空間評估制度體系不完善等。
2.2 圖書館公共空間的生產邏輯和動力
圖書館公共空間的生產邏輯和動力機制是學術界深入研究的重點,旨在探討圖書館如何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優化空間布局,提升服務質量,以及推動公共文化的傳播和發展。比如,盧婧[6]深入分析了館店融合模式下圖書館公共空間生產邏輯和動力機制,指出館店融合不僅解決了圖書館服務空間有限的問題,還通過引入書店的商業模式和運營理念,豐富了圖書館的服務內容和形式,提升了讀者的閱讀體驗,為公共圖書館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3 圖書館公共空間的構建策略
學者們通過深入的理論分析和實踐研究,提出了多種構建圖書館公共空間的策略,旨在提升圖書館的服務質量,滿足公眾多樣化的需求。比如,趙秋璇[7]融合場景理論,從技術賦能、場景結合、機制創新3個方面論述了圖書館智慧閱讀空間的變革,并提出了圖書館智慧閱讀空間構建路徑,包括依靠數字技術與虛擬處理技術將實體館藏資源轉化為數字閱讀資源,推進5G網絡服務體系完善以串聯起不同的服務場景,使讀者從實體空間與虛擬場景兩個方面進行智慧閱讀。
3 公共空間理論視角下公共圖書館助推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內在邏輯
在空間社會科學研究中,列斐伏爾的空間生產理論為圖書館公共空間分析提供了有力工具,也是公共圖書館助推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內在邏輯。
列斐伏爾的“空間三元辯證法”包括空間實踐、空間的表征和表征的空間3個層面。空間實踐是指圖書館物理空間的布局、設施等實體形態,是讀者進行閱讀、學習等活動的場所。空間的表征是指政府、圖書館等主體通過政策制定、品牌建設、標準建立等方式塑造的圖書館空間形象,是意識形態層面的空間構建。表征的空間是指讀者在圖書館空間中的日常生活體驗和實踐,包括使用習慣、需求表達以及對空間的感知和反饋。
通過空間三元辯證法分析圖書館公共空間的生產和治理過程,可以揭示政府、市場、社會等不同主體在其中的運行機制和治理邏輯。在這一過程中,3個“空間”相互作用、博弈,最終形成一種動態平衡的治理機制。圖書館的建設、管理、運營和服務等過程體現了政府引導、市場參與和社會監督的多元共治模式,共同推動圖書館公共空間的持續優化和發展,如圖1所示。在公共空間理論視角下,公共圖書館助推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內在邏輯可以從列斐伏爾的“空間三元辯證法”的3個維度進行闡述。
3.1 空間實踐維度的內在邏輯
空間實踐維度聚焦于圖書館物理空間的直接構建與優化,是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基礎層面,其內在邏輯如下。一是設施與布局的兒童適宜性,公共圖書館可以根據兒童生理與心理特點設計閱讀區域、座椅、書架、照明等,為兒童營造安全舒適的環境,也可以設立專門的兒童活動區,配備如多媒體互動設備、益智游戲區等寓教于樂的設施,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二是無障礙環境的營造,公共圖書館可以通過確保空間對所有兒童開放,滿足所有兒童的閱讀權益,也可以通過如輪椅通道、電梯、視覺和聽覺輔助設備等合理的設施布局和輔助工具消除物理障礙,實現真正的無障礙閱讀。三是空間靈活性與多樣性,公共圖書館可以根據不同年齡、興趣和需求的兒童設計靈活性和可變性空間,也可以通過閱讀會、故事會、科普講座等活動滿足兒童的多樣化需求。
3.2 空間的表征維度的內在邏輯
空間的表征維度關注政府、圖書館等主體如何通過政策引導、品牌塑造和文化傳播等手段完善圖書館空間形象,是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外顯表現,其內在邏輯如下。一是政策與規劃的導向作用,政府可以通過制定和實施兒童友好型城市規劃與公共圖書館建設政策,明確圖書館在兒童友好城市建設中的角色和定位,引導資源向兒童傾斜,促進圖書館服務的均衡化和優質化。二是品牌與文化的塑造,圖書館可以通過打造獨特的兒童閱讀品牌,舉辦如讀書節、兒童作家見面會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增強圖書館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形成積極向上的兒童閱讀文化氛圍。三是標準與規范的制定,建立和完善兒童友好型圖書館館藏資源、服務質量、活動組織等方面的服務標準和評價體系,可以確保圖書館服務的高質量和可持續性。
3.3 表征的空間維度的內在邏輯
表征的空間維度強調兒童讀者在圖書館空間中的實際體驗和反饋,是兒童友好城市建設成效的直接體現。表征的空間維度的內在邏輯如下。一是兒童參與反饋機制,建立兒童參與圖書館建設和管理的機制,通過設立兒童意見箱、定期舉辦兒童讀者座談會,鼓勵兒童提出意見和建議,確保兒童的聲音被聽見和重視。二是個性化與差異化服務,根據兒童的個性化需求和特點,提供定制化的閱讀推薦、輔導和咨詢服務,可以滿足不同兒童群體的成長需求,增強服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三是情感聯結與社區融合,公共圖書館不僅是閱讀的場所,更是兒童社交、情感交流和社區融合的平臺,通過組織各種親子活動、社區互動,可以促進家庭、學校與社區之間的緊密聯系,構建和諧的兒童成長環境。
綜上所述,公共圖書館助推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內在邏輯在于通過空間實踐、空間的表征和表征的空間3個維度的相互作用與協同,共同營造一個安全、舒適、富有啟發性且充滿關愛的兒童閱讀和學習環境。
4 公共空間理論視角下公共圖書館助推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實現路徑
4.1 深化空間實踐,打造兒童專屬天地
一是定制化空間設計。在空間實踐中,應為兒童創造一個定制化的、符合其生理與心理發展特性的學習環境。依據兒童身高特點定制閱讀桌椅與書架高度,確保兒童在閱讀與學習過程中能夠保持正確的姿勢,減少身體負擔。優化照明系統,以柔和且均勻的光線保護兒童視力,營造出一個既安全又舒適的閱讀氛圍。設立特色兒童活動區,融入色彩鮮明的卡通壁畫、互動性強的裝置藝術等趣味元素,增強空間視覺吸引力,激發兒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促進兒童全面發展。比如,設計色彩斑斕的“夢幻閱讀角”,采用可調節高度的彩色桌椅,搭配圓形或動物形狀的柔軟坐墊,既符合兒童身高,又增添趣味性。設置互動故事墻,通過觸摸屏技術讓兒童與故事角色互動,參與情節發展,極大地提升閱讀體驗和學習興趣。
二是無障礙環境建設。在空間實踐中,應關注所有兒童的平等閱讀權益。全面排查并消除物理障礙,確保每個兒童都能無阻礙地享受圖書館提供的各項服務。增設低位服務臺、電梯、輪椅坡道等無障礙設施,使得無論是身體健全還是存在特殊需求的兒童都能便捷地獲取所需資源,享受閱讀的樂趣。比如,在圖書館入口處設置寬敞的輪椅通道和自動門,確保坐輪椅的兒童能夠輕松進出。增設低位書架和自助借還機,便于坐輪椅或身高較矮的兒童自行取閱書籍和操作設備。提供語音導覽系統和大字版書籍,以滿足視力障礙兒童的閱讀需求,讓所有兒童都能平等地享受閱讀的快樂。
三是靈活空間布局。在空間實踐中,應采用靈活的空間布局策略。根據兒童的實際需求快速調整空間布局,通過設置可移動隔斷和多功能廳等可變性空間,滿足閱讀、學習、游戲等多種活動場景的需求。提高空間利用率的同時,為兒童提供能夠適應其成長變化、滿足多樣化需求的綜合性學習空間。比如,在兒童活動中心設計中心區域,周圍環繞著可移動的隔斷墻,可以隨時將一個大空間分割成多個小區域,分別用于安靜的閱讀區、活潑的游戲區或小組討論的學習區。設置多功能廳,通過改變家具布置和燈光效果,靈活轉換成劇院、講堂或藝術創作工作室,滿足各種活動的需求。
4.2 強化空間表征,塑造兒童友好形象
一是政策與規劃引領。為塑造兒童友好型圖書館形象,應積極爭取并融入政府政策框架之中,將兒童友好型圖書館建設明確納入城市發展與文化建設的長遠規劃之中。通過制定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發展目標、任務清單及保障措施,保證項目在宏觀層面的科學布局與有序推進。將詳細的建設規劃與實施方案作為項目實施的藍圖,指導各階段工作的具體開展,確保資源高效配置與目標順利實現。比如,可以緊跟政府相關政策,制定相應的規劃方案,積極爭取專項基金支持,同時成立工作小組,負責協調規劃、建設、教育等多個部門,確保圖書館項目順利推進。
二是品牌與文化塑造。品牌與文化是兒童友好型圖書館形象塑造的核心要素,應致力于打造具有獨特魅力和廣泛影響力的兒童閱讀品牌。通過精心策劃與組織讀書節、故事大賽、作家見面會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豐富兒童的閱讀體驗,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注重圖書館內部文化氛圍的營造,通過設置兒童閱讀主題墻、展示兒童原創藝術作品等舉措,構建一個充滿童趣、激發想象的文化空間,提高兒童的閱讀興趣與創造力。比如,圖書館可以定期舉辦“小小故事王”大賽,邀請知名兒童文學作家作為評委,鼓勵兒童上臺分享自己創作的故事。也可以設立“童夢畫廊”,展示兒童的畫作和手工藝品,讓每個孩子都能感受到自己的作品被珍視,從而激發其更多的創作靈感和閱讀興趣。
三是標準與規范建設。為確保兒童友好型圖書館的服務質量與管理水平,應致力于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學、系統、可操作的服務標準和評價體系。通過構建全面覆蓋館藏資源的豐富性、服務質量的保證性、活動組織的創新性等多個維度的服務評價體系,為圖書館的日常運營與管理提供明確指導。加強人員培訓與管理,通過專業化、系統化的培訓機制,提升工作人員的服務意識、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確保每一個兒童都能享受高質量、專業化的閱讀服務。比如,圖書館可以建立一套基于家長和兒童反饋的服務評價體系,定期收集意見并據此調整服務策略。也可以定期組織工作人員參加兒童心理學、閱讀推廣策略等專業培訓,提升其專業素養和服務能力。
4.3 優化表征空間,提升兒童參與體驗
一是建立兒童參與機制。為了實現兒童在圖書館空間中的主體地位,應致力于構建一套完善的兒童參與式管理機制。通過設立兒童意見箱、定期開展兒童滿意度調查,以及邀請兒童代表參與圖書館的管理決策過程,確保兒童的意見和需求能夠得到充分的表達和尊重。鼓勵兒童成為圖書館的小主人,培養兒童的責任感和歸屬感。比如,圖書館可以設立一個“小小圖書管理員”項目,招募兒童志愿者參與圖書整理、閱讀推廣等活動。也可以設立“兒童議事會”,定期邀請兒童代表討論圖書館的活動安排、環境布置等議題,讓兒童真正參與到圖書館的管理中來。
二是提供個性化服務。為了提升兒童在圖書館的閱讀體驗,應注重個性化服務的供給。充分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對兒童的閱讀偏好和需求進行深入分析,并基于分析結果為兒童提供定制化閱讀推薦和輔導服務,確保每個兒童都能獲得符合其興趣和能力的閱讀材料。針對不同年齡段和興趣愛好的兒童,設計多樣化的閱讀活動和課程,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促進兒童閱讀興趣和效果的提高。比如,圖書館可以引入智能推薦系統,根據兒童的借閱歷史和瀏覽行為推送定制化的書單和閱讀建議。也可以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兒童,開設“繪本故事時間”“科普小講堂”等特色活動,讓兒童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新知識,培養閱讀興趣。
三是促進情感聯結與社區融合。為增強兒童的參與體驗,應關注兒童與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交流以及兒童與社會的廣泛接觸和融合。積極組織親子閱讀活動、家庭閱讀日等家庭互動項目,增進家庭成員之間的親密關系和情感溝通,培養兒童的閱讀興趣和習慣。同時加強與學校、社區等外部機構的合作,共同舉辦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項目,為兒童提供更加豐富的學習機會和體驗,促進兒童與社會的深度融合和相互理解。比如,圖書館可以定期舉辦“親子共讀日”,邀請家長與孩子一同參與閱讀活動,通過親子共讀、角色扮演等形式增進親子關系,培養兒童的閱讀興趣。也可以與當地學校合作,開展“小小圖書管理員進校園”活動,讓兒童在實踐中學習,同時促進學校與社區的文化交流。
5 結語
公共圖書館作為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公共空間,在推動兒童友好城市建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筆者借鑒“空間三元辯證法”,構建公共圖書館助推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內在邏輯,提出相對應的實現路徑。包括深化空間實踐,打造兒童專屬天地;強化空間表征,塑造兒童友好形象;優化表征空間,提升兒童參與體驗。
參考文獻:
[1] 沈瑤,劉曉艷,劉賽.基于兒童友好城市理論的公共空間規劃策略——以長沙與岳陽的民意調查與案例研究為例[J].城市規劃,2018(11):79-86,96.
[2] 馮天宇.“第三空間”視閾下的圖書館創新服務再思考[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17(12):21-24.
[3] 陳竹,葉珉.什么是真正的公共空間?——西方城市公共空間理論與空間公共性的判定[J].國際城市規劃,2009(3):44-49,53.
[4] Mathiasson M H,Jochumsen H.Between collections and connections:Analyzing public library programs in terms of format,content,and role and function[J].The Library Quarterly,2020(3):364-379.
[5] 鄒淑梅,龔蛟騰,王鳳姣.圖書館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進展、挑戰與方略[J].高校圖書館工作,2023(5):21-28,81.
[6] 盧婧.館店融合下我國公共閱讀空間發展動力機制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21.
[7] 趙秋璇.融合場景理論的圖書館智慧閱讀空間構建研究[J].圖書館學刊,2022(3):51-55.
殷劍冰 男,1989年生。碩士,館員。研究方向:圖書館學。
(收稿日期:2024-09-23;責編:鄧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