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運用文獻資料法、行動研究法,本研究聚焦結構化“賽事”在學校體育高質量發展中的價值。研究認為:學校體育高質量發展應以“賽”為徑,以滿足學生個性化運動需求。為此要積極建構基于素養培育的全員“賽事”大課間、基于宜人教育文化的“賽事”課堂、基于運動技能培育的“常賽”體育活動課、基于全育理念下的“賽事”課后服務、基于運動習慣養成的“賽事體育作業”整體架構,以全區協同、全校協管式的體育“賽事”,有效打通學校體育高質量發展的路徑。
關鍵詞:結構化;結構化“賽事”;學校體育;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G623.8"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5-2410(2025)02-0020-05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頒發的《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簡稱“雙減”)中指出:要大力提升教學質量,確保學生校內學足、學好;要提高課后服務水平,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要加強個性化作業研究,學習要從“數量、時間”的機械累加轉向“高效、高質量”的價值追求[1]。體育與健康作為“C位”學科,理應肩負“大學科”的重任[2],要從制度層面整體建構,撬動唯成績的“固化思維”,真正落實“教會、勤練、常賽”,以“學以致用”[3]的教學思想,重新優化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以此促進學校體育高質量發展。本文認為,當下,用“以賽啟學”“以賽促練”“以賽導評”的思想來整體優化“大課間、體育課、體育活動課、課后體育延時服務、課后體育作業”等環節,對學校體育高質量發展意義長遠。為此,鎮江市丹徒區“以賽為徑”,大力優化學校體育學習各環節,努力促進學生掌握1~2項運動技能,并在“賽”的環境中促進學生“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4]。
一、基于素養培育的全員“賽事”大課間實踐
大課間是學生身心放松的重要時段,是學生體能、技能發展的重要場所,是學校“一校一品”的孕育之所,展示之地。隨著體育學科地位的凸顯,“陽光大課間”得到社會和學校的廣泛重視,但部分學校仍存在擠占大課間的現象。為真正發掘、優化學校大課間的功能,促進師生身心和諧發展,區域層面應從制度激勵、設計指導、操作規范等方面進行整體優化和落實,以此提升大課間的管理質量、設計水平和實施效能。
“賽事”大課間,是以區域大課間評比活動為依托,以學校大課間內容“競賽化”為指引,以評價“獎勵化”為激勵的一種區域大課間常態化實施樣態。
(一)制度激勵、全員落實
鎮江市丹徒區以“賽事”大課間評比為依托,建立大課間“四個一”制度,即全區每學期開展一次大課間培訓活動(明確如何科學設計、實施、評價)、一次大課間展示活動(學習、取長補短)、一次大課間評比活動(以賽促練、評價促進)、一次大課間經驗交流活動(成果展示、交流分享)。評比以“常態(40%)+現場(60%)”兩個維度展開。常態評價,從學校近3個月的操場監控錄像中隨機抽4天,不落實或落實不到位扣10分。現場評價,依據區室內或室外大課間評價標準進行量化評價,評比結果以學校得分從高到低依次排序,并啟動學校年終考核“加分”機制,真正把“賽事大課間”變成學校的政績工程,以此從制度層面激勵區域大課間的特色建設、科學設計和規范實施。
(二)科學設計、全員管理
“賽事”特色大課間的設計,科學的方案設計是前提,全員的科學管理是保障。通過實踐研究證明,采用“五化、全員管理”的方式,能有效促進大課間的規范化、統一化,并兼顧大課間的個性化。
“五化”指方案設計的五個內容要求,即高效化進退場、科學化跑操、校本化特色操、賽事化班本活動、個性化放松操。高效化進退場——高效是前提。每個班站在什么位置,如何快速到達出操地點或由出操地點快速回班?應以最短時間和所有班級基本同時到達為依據,要根據學校班級、樓層、通道、道路等具體情況,整體設計各班級進退場順序和行進路線;科學化跑操——科學是基礎。跑多快,跑多少,跑什么路線?需要根據人體生理機能適應規律和校園環境情況進行科學化設計,努力做到跑與環境相融合,跑與隊列變換相融合;校本化特色操——特色為追求。特色操應詮釋學校“一校一品”體育特色項目,要成為學生某項運動技能形成的“勤練”之地;賽事化班本活動——比賽是關鍵。要根據學生身心特點和學校場地器材進行整體科學設計,并定期輪換(表1),充分利用學校有限的人力、場地、器材資源,倡導“錯時借位”設計,提高場地器材的利用率,促進學生享受運動樂趣,促進良好情緒,提高合作意識等;個性化放松操——有效是目的。就近區域放松,并設計有針對性的放松動作,動作不追求全校統一,以有效為基礎,同一音樂,根據實際鍛煉肌群,倡導班本特色。
“全員管理”指學校全體教師參與的大課間管理方式,全員是彰顯學校“健康第一”辦學理念的核心。校長是學校大課間的參與者和第一責任人,統籌管理、協調、解決大課間落實中的重要問題,如器材不足的問題、各中層的區域化管理問題等;體育教師是大課間的設計者和指導者,體育教師要根據學校的環境、場地器材條件、班級人數、學校體育特色等具體情況進行科學設計,規范指導;班主任是大課間落實的參與者、指導者、實施者和管理者。大課間落實的效果如何,與班主任的責任心和愛心密不可分;其他任課教師為大課間參與者和管理者。學校班本活動的多樣性,決定了其他任課教師必須了解相關的比賽要求,主動協助班主任進行各種賽事的指導與管理。全員管理的評價方式是促進大課間高效運行的重要舉措,是確保學生運動安全的重要保證。
二、基于宜人教育文化的“賽事”課堂建設
體育課程應落實好“教會、勤練、常賽”精神[5],幫助學生建構結構化運動技能。體育課作為體育課程學習的核心抓手,其設計高度和實施水平對學校體育高質量發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鎮江市丹徒區基于區域“宜人教育”近十年來的實踐探索,聚焦“賽事”體育課堂建設,著力 “建構清晰的賽事目標、創設豐富的賽事活動、采用恰當的比賽方法、進行激勵的賽事評價”,并以此來促進學生“會學、能用、會賽”,培育“精研型”體育師資,促進區域“賽事”體育課堂特色建設,探索學校體育課堂高質量學習路徑。
(一)深研“宜人體育課堂”內涵,以“賽”為魂
“宜”為“適合、應當、當然”之解,“宜人”為適合人的需要、心意之義,“宜人體育課堂”即“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的體育課堂,這樣的課堂需要以全員發展為目標,關注“分層教學”“精準施策”,倡導真實學習情境的創造、真實學習問題的探究、真實比賽環境的運用,以“賽”來促進學生的“深度理解”“主動參與”和“積極學練”。賽承運動之趣、學生之樂;賽蘊進取之心、團結之魂;賽融成功之喜、失敗之憾;賽涵思維之變、行動之實。“宜人體育課堂”,以“賽”為魂,恰如其分。
(二)完善“區域”體育賽事機制,以“賽”為徑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要認真落實“常賽”,要課課、周周、月月、季季、年年有賽,這充分證明了“比賽”在體育學習中的重要地位,教與學的成果最終要在“用”上得到彰顯,因此,區域體育賽事建構意義重大,它是體育課堂教學成果的展示之地,是區域體育課堂教學的價值引領。
“區域聯賽招標制度”是確保鎮江市丹徒區各級體育賽事有序落實的重要基石。區域通過年初的賽事安排、賽事評估、經費預算等進行公開集中招標,擇優錄取合作單位。這一創新舉措既解決了每項賽事舉辦的瑣碎事務,也解決了單項賽事經費反復審批等現實問題,保證了區域各項賽事按時、按量、按質完成。
“區域聯賽獎勵機制”是促進區域學校積極參與各項競賽的促進因素。鎮江市丹徒區對學校各隊伍在“省、市、區”中獲一二等獎均會在區“教體融合資金”中給予相應的資金獎勵,這一舉措在資金層面解決了參賽學校的后顧之憂,極大提高了學校大力發展體育事業的積極性。
“區域學生體育素養提升活動”是促進校級賽事舉辦的有效措施。“丹徒區學生體育素養提升活動”是區教師發展中心和區青少年活動中心聯合舉辦的賽事品牌。區教師發展中心負責比賽項目的研發、組織與實施,青少年活動中心負責活動獎品發放。近年來,丹徒區逐漸形成了每學期舉辦一次全區學生體育素養提升比賽的制度,活動要求全員參加,區級比賽報名均需提供學校比賽的過程性資料(方案、照片、視頻、新聞報道等),最大程度促使“校級賽事”地有效落實。
(三)建構“四賽”課堂教學模式,以“賽”為法
體育課堂“賽”的本質是幫助學生盡快建構“結構化的運動知識和技能”,從而幫助學生從“會”到“用”再到“賽”、最后融入生活[6]。這種“賽”是體育課堂目標的再明確、學習方法的再研究、課堂效率的再提升,真正讓學生“學得樂、學得熱、學得會”。基于此,丹徒區提出“四賽”體育課堂教學模式,即“賽中學、賽中練、賽中用、賽中評”。
“賽中學”,即在賽的情境中學習。這里的“賽”指課堂中真實的比賽情境,但又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比賽”,一般意義上的“賽”范圍更廣,所包含的技戰術更復雜、更專業,而課堂中的“賽”立足真實比賽情境,要依據結構化的學習內容進行真實賽的“片段甄選”,“賽”的邏輯梯度要符合“學”的邏輯梯度,要體現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學習邏輯。如要發展籃球運球能力,低年級可設計“原地運球比賽”,再逐步過渡到“直線或曲線移動中的運球賽”等。這里的賽,可以是“單個技術強化賽”,也可以是“組合技術練習賽”。“賽中學”強調學生在賽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實踐驗證。教學中,教師要適時給予引導與點撥。
“賽中練”,即在賽的情境中練習,有“以賽促練”之意。“賽中練”的關鍵是“如何賽?”賽的方式需要依據大單元和課時學習目標,明確學習主題、厘清學習問題、設計學習任務,在精研教學內容和學情的基礎上,進行有梯度的分層教學。如某一籃球大單元的學習主題是“提升學生籃球傳球意識”,初學者在比賽中可以設計“傳球投籃賽”(規則:2~3人一組,可走步,每傳接5次獲得一次投籃機會),中期可設計“不運球比賽”(規則:3~4人一組,不可走步,每傳接5次獲得一次投籃機會),后期可設計“多打少比賽”或“限定傳球比賽”(規則:小組對抗,正常規則,每傳接5次獲得一次投籃機會),以此來拓展學生的籃球視野,提高學生的空間意識。這種賽的設計,目標明確,指向在“真實賽”中有目的的“勤練”。
“賽中用”,指在“較完整或完整”的比賽情境中“學以致用”。較完整的比賽情境,適合運動技能掌握還不太熟練的學生,如想提高部分女生(水平一般,易緊張)籃球的運控能力,可采用半場2v2,提高女生運控球時間,降低因人員密集而產生的恐懼感,減少失誤。完整的比賽情境,則更適用于技術水平較高的學生。
“賽中評”,指在比賽中,通過“表現型評價”進行的教學評價和學生素養評價的一種方式。賽中評應貫穿“賽”的全程,從“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三個維度進行過程性、激勵性評價,倡導師生、生生互評,其評價結果不但檢驗學生學的結果,更反饋教師教的成果與不足,從而反哺教學。
三、基于運動技能培育的“常賽”體育活動課優化
“常賽”是學生運動技能掌握的必要路徑和有效手段,但“何時賽”是困擾學校的一大問題。近年來,義務教育階段“4課1活動或3課2活動”(1~2年級每周4節體育課,1節體育活動課;3~9年級每周3節體育課,2節體育活動課)逐步成為常態,體育課外活動課的開展得到了廣泛的重視,但師資問題仍然是制約體育課外活動課效能的最大困境。目前,非體育教師上“體育活動課”屢見不鮮,因為專業上的缺失,加上學科本位思想,體育課外活動課的有效開展成為奢望。為此,丹徒區統籌課外活動時間和課程內容,以“常賽”為指引,有效提升體育課外活動課效能。
一是“統籌課時、集中管理”:學校需根據各年級“周賽、月賽”比賽項目安排,統籌規劃同一年級課外活動課時間、地點,讓“體育活動課”變成“常賽”之時、“常賽”之地。課外體育活動課“賽事化”集中管理,有利于學校賽事的整體推進和優化,是落實“班級賽”“校級賽”“區級賽”層級體系的基礎。
二是“課程管理、校賽統籌”:課程“游戲式”開發與應用,是解決體育課外活動課師資不足的有效途徑,是游戲式“班賽”落地的重要保證,其實施步驟有兩步:一是體育教師預先拍攝、建構好“班賽游戲比賽”內容資源包;二是由任課教師選擇使用。這一方式能有效解決非體育教師在課外體育活動課上無內容可上的尷尬,并為“人人常賽、周周有賽”提供可能。另外,學校可在此時段,根據學期初“校賽計劃”有序推進各種賽事活動。學校體育組應做好賽事的開發、管理和評價工作。如鎮江市宜城小學,以“挑戰校園吉尼斯”為主題,設計了60多項體育課外活動挑戰項目。如一分鐘籃球運球賽、30秒速搖等。體育教師把這些項目創編成各種游戲供任課教師使用,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有趣。
四、基于全育理念下的“賽事”課后服務落實
當下,學校體育面臨著“被動體育”勝于“主動體育”的現象[1],其核心原因是學生體育學習動機缺乏,多在達標、評比等因素下“被迫”學習,持續性不強。“賽”作為游戲的升級形式,有著豐富的育人價值,如勇敢精神的培養、合作和安全意識的形成以及賽的情緒價值等,正如荷蘭學者約翰·赫伊津哈所說:“高揚的緊張情緒是游戲行為的伴侶,歡聲笑語和心曠神怡隨之而起。”因此,在一天的文化學習后,在課后服務安排適當的“游戲”時間是非常必要的。
實踐證明,體育教師參與延時服務人數缺失、場地器材不足與全體學生人數之間的矛盾,是制約體育課后延時服務質量的重要因素。一般情況下,學校體育教師大都有“帶隊訓練”的任務,這導致了體育延時服務體育師資的缺乏。另外,學校場地、器材無法一次性滿足大量學生使用,是體育課后延時服務無法高質量落實的又一瓶頸,“投入少、效率高、成本低、效益好”[7]的體育課后服務成為奢望。
“雙大課間”和“2+1”體育延時服務實施策略是鎮江市丹徒區課后延時服務的一個有益嘗試,成效顯著。“雙大課間”指在上午常態化大課間實施的同時,在下午延時服務離校前45分鐘(有利于學生回家后及時的清洗)再開展一次大課間活動。與上午大課間不同,下午大課間重點關注班本“賽事”活動的開展,其活動環節包括:進退場(約5分鐘)、專項準備活動(約5分鐘)、賽事班本活動(約25分鐘)、放松(約5分鐘)。實踐表明,雙大課間能有效解決體育師資和課后延時學習內容問題。目前,丹徒區冷遹中學、丹徒高級中學均采用“雙大課間”模式,下午的“班本賽事”深受學生喜愛。
“2+1”指一個班每周至少參加兩次大課間“賽事班本活動”和一次社團活動(包括體育社團)。為解決場地、器材不足問題,學校可采用“兩批次錯峰”組織(1-3年級,周一周三;4-6年級,周二、周四)。“賽事班本延時服務”以“班級”為單位,以“班級集體微賽”為內容,以“班主任”管理為支撐,從制度層面保障了學生充足的運動時間,解決了體育教師不足的問題,最大程度緩和了場地、器材不足的現狀。
五、基于“運動習慣”養成的“賽事體育作業”布置
當下,體育課外作業的研究成為學界和一線教師研究和爭論的熱點,體育課外作業實施的困境主要有:“家長思想的偏差、體育作業布置不科學、學生怕苦怕累、作業缺乏有效督促與評價、評價與相關考試脫節等”[8]。“有效體育作業”應聚焦體能、技能、體育知識、體育精神、良好習慣、良好心態的發展。體育作業的“可評價”是落腳的關鍵,線上練習,線下比賽,線上線下相互融合,是提高體育課外作業效能的重要抓手。
“線上線下賽事體育作業”是線上線下相融合,作業與賽事相融合的一種作業方式,其流程是:“發布體育賽事活動(線上)—學生完成作業打卡(線上)—統計作業情況(線上)—比賽(線下)—頒獎(線下)”的作業方式,以“打卡次數(線上)和競賽成績(線下)”綜合評定比賽結果。這樣的作業方式,一方面,以賽促練,提高了學生的運動興趣,另一方面,用線上App進行數據統計,提高了過程評價效率,最后,以“線下賽”檢驗作業目標達成,以頒獎激發學生參與熱情。如鎮江市丹徒區茅以升實驗學校的“月賽制線上線下融合作業”,一月一項,月月比賽。2022年,學校低年級“跳繩”和初一“引體向上”在此作業模式下,學生跳繩和引體向上成績提升明顯,在同年區體質素養檢測中,該校各項體測數據均名列前茅。通過學生訪談顯示,這樣的作業方式目標性強,可操作、可評價,有效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意愿。
當下,回答新時代中國學校體育如何高質量發展具有時代意義,在“立德樹人”指導下,學校體育既要回答“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更要回答“怎樣培養人?”[9]鎮江市丹徒區在“新課標”背景下,以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為指向,從體育課程“搶時”和“優化”角度,進行了“結構化賽事”的整體建構和體育課程“賽事化”的有效嘗試,期望未來有更多地區、學校創新實踐,為“五育并舉”真正落地做出務實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專家組.“雙減”政策與學校體育發展[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1,45(11).
[2]于素梅.從“雙減”談體育教育的價值走向與創新發展[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2,56(01).
[3]于素梅.談一體化背景下的體育課堂變革[J].體育教學,2020,40(04).
[4]季瀏.增進學生身心健康是我國學校體育發展的根本和方向: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1(01).
[5]季瀏.突破關鍵,推進新時代學校體育高質量發展[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2,37(03).
[6]于素梅.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22年版)課例式解讀[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2.
[7]韓貝寧,魯長芬.“雙減”政策助推學校體育高質量發展的學科邏輯、現存問題與優化策略[J].體育學刊,2023,30(06).
[8]于麗,查萍,馬立軍,等.學校體育改革新形勢下“體育課外作業”理論與實踐問題探討——兼論“簡單、有趣、有效的體育課外作業”[J].體育學刊,2023,30(04).
[9]燕凌,孫璞,等.教育優先發展視域下學校體育高質量育人的理論意涵與實踐路徑[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24,36(01).
[基金項目:江蘇省十四五重點規劃課題《基于結構化運動技能形成的體育教學體系重構》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T-b20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