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鳴的八月,上海市楊浦區教育學院附屬中學(以下簡稱“楊教院附中”)收到了人民教育家于漪的題字——“成人成己”。這四個字鐫刻在校門正前方的大石上,到訪者一進來,目光總會不自覺地停留片刻。這是楊教院附中的校訓,意為“成全他人,成就自己”。
多年前,學校發展曾一度陷入停滯,缺乏喚起教育共鳴的價值追求,亦缺乏將教育理念轉化為教育行為的路徑支持與具體實踐。如今,得益于許多深懷教育理想的人做出的長久努力,得益于一場關于“好教育”的變革,“成人成己”已經落地為一張張學生泛起笑容的面孔,和教師向前不止的身影。
探尋何為“好教育”
2018年,為進一步推動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做強做優基礎教育的“腰部”,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決定實施百所公辦初中強校工程。楊教院附中是其中一所。
對口生源流失,學生人數不足300人;教師年齡結構偏大,職業倦怠明顯;學業質量口碑不佳,難以獲得家長認可……彼時,楊教院附中陷入了多重困境。
強校工程實施初期,邵世開被派遣到楊教院附中擔任黨委書記、校長一職。此前,邵世開曾在上海市鞍山實驗中學任校長近14年,在其帶領下,鞍山實驗中學從一所由舊廠房改建、為應對人口動遷的學校,躋身“上海市十大家門口好學校”。
剛到學校履職時,邵世開注意到教師普遍陷入“好生源”和“好教育”綁定的誤區,他們認為,強校工程帶來的優質資源之所以難以轉化,是因為沒有優質的學生。
于是,一場關于“好教育”的探尋開始了。學校以黨組織為引領,開展“什么是好教育?”“什么是好教師?”的大討論。討論得多了,教師們的觸動就多了。有人說,好教育是“因人施育,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收獲”,也有人說,好教育是“在教育教學中多一點換位思考”。
“‘好教育’是主體對教育的感受與期盼,并非用教育自身的屬性來描述要追求的教育樣態。”邵世開說道。在持續、熱烈的討論中,教師的關注點從分數回歸到學生本身,意識到“好教育”不一定是要教“好學生”的教育,而是為學生帶來更大成長增值的教育。
在凝聚共識的基礎上,學校召開黨組織會議,廣泛征求教職員工的意見,形成“成長教育:成就更好的自己”的辦學理念,明確“和而不同,人人成長”的辦學愿景。“成長教育”的樣態逐漸明晰,構建“成趣課程”,為每個孩子成長提供適合的課程;實施“成智課堂”,為生成智慧提供學習支持的教學;探索“成美德育”,為成就美善喚醒自主成長的力量;完善“成長評價”,為每一位師生的成長助力;推進“成全管理”,激發師生成人成才的動力。
強校工程實施以來,新的變化不斷涌現。最直觀的體現是,學生人數由2021年的283人增至2024年的453人。校園面貌也在更新,重新粉刷教學樓外立面,鋪設塑膠跑道,安裝了新的投影儀和可調節高度的桌椅……更為重要的是,教師重新樹立了做“好教育”的信念。
制度外的微光
“難以為繼”,在邵世開決定規范考勤制度時,不少教師曾這么形容以前考勤改革的情形。又一場黨組織會議召開,邵世開解釋了制度規范的重要性,他說:“設想一下,如果學生有事找老師卻找不到怎么辦?我們考勤的目的不是為了管住人,而是為了成全人,為了做好教育。”
學校每一間辦公室的門口都掛著一張外出登記表,教師每次外出時,需詳細記錄時間和緣由。此外,教師每個月都有一定次數的請假機會,特殊情況可以“特事特辦”。負責圖書館管理的教師,臨近退休年齡,家住奉賢區,下班通勤時間長,回到家時天早就黑了。他找到邵世開,申請是否能提前下班。邵世開沒有第一時間給出答案,而是通過民主聽證,讓相關教師共同決定。這既體現出學校管理的人文關懷、教師間的互幫互助,又保障了制度的嚴肅性和公正性。
學校在制度的底線之外,預留了一些柔性空間。因此,推行考勤制度時,沒有教師站出來反對。邵世開解釋:“‘成長教育’是尊重人性,引領成長。所以學校管理應該善待人的天性,順應人的社會性,喚醒人的精神性。”
邵世開嘗試做更多的探索。過去,對教師的激勵大多是評選“師德標兵”“最美教師”。這些稱號“太高”,教師并非是完美的。他更多希望以身邊小事為起點,記錄教師的感人瞬間和溫馨故事,以微小的行動詮釋“好教育”。
一些看似平常卻溫暖的教師事跡傳播開來。比如學生因家庭生活困難,有教師對其噓寒問暖;學生放學不愿回家,有教師耐心地與家長溝通問題到底出在哪里……班主任孫蒙蒙說:“其實這些都是我們工作職責內的事情,但是被校領導肯定,獲得一句表揚,也能開心半天。”細小的日常被頻頻看見后,如微光一樣聚集,并投射到學生身上,如此才能將教育理念和價值追求轉化為教育行動與具體成效。
在更廣泛的實踐里,學校圍繞教師日常的備課、上課、作業、輔導等內容,征集做“好教育”的教師行動,將零星的經驗智慧,分類匯編,概括為具有引領性、可遷移的行動指南,引領教師把“好教育”理念落實到教育教學中。
喚醒學生的成長內能
腐化的手掌、傾倒的水缸以及隱秘生長出的枝葉,絕望與生命、堅韌與脆弱交織纏繞。陶藝館館長李曉波回憶,這個名為《重生》的陶藝作品,是學生安鑫的作品,他學習成績不好,曾一度放棄自我,但接觸學校的陶藝課程后,逐漸在泥土的揉捏中明確了未來發展方向,重獲新生。這是楊教院附中“為每一個孩子的最大成長增值”生動的注腳之一。
如何喚醒學生的成長內能,引領其成長?邵世開率先想到的是增加課程的豐富性,也就是建設“成趣課程”,為每個學生的成長提供適合的課程。
學校圍繞“雙新”“雙減”,落實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以學校特色課程為基礎,形成以陶藝、楹聯為基礎的藝術人文類跨學科課程群,以科學實驗為主線的項目化跨學科課程群;建立綜合德育課程群、勞動教育課程群等,建構育人目標與課程之間的關系,實現特色課程向育人特色迭代升級。以擴展課程為例,學校開設陶藝、蛋雕、書法、手球、象棋等多元課程,從人文藝術、身心健康再到科技創新,只為每一個學生找到合適的生長點。
日常里,“成美德育”流淌于校園的每一個角落。學校頂層架構綜合德育課程體系,落實全員導師制工作,推進成美行為規范教育,完善成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成美勞動教育,優化成美德育評價,初步形成“整體有設計、階段有重點、年級有主題、班級有抓手”的綜合德育特色。
黨支部副書記萬銳來到學校的時間不足一年,她深有感觸地說:“我們很重視學生的行為規范教育,借此在日常生活中喚醒學生的內驅力。”學校在校級、年級、班級三個層次逐層落實學生行為規范教育,細化在不同場合、不同行為的規范禮儀,并通過日常常規教育、儀式教育、主題教育、社會實踐等活動,推動學生從“習慣養成”轉向“激發自覺”,從“自重自律”轉向“成長自覺”。
青春期的學生往往自我意識強烈,對外界敏感、好奇,渴望被關注。“值日班長負責、班級小組自治”的學生自主管理機制在學生群體中激起了層層漣漪。孫蒙蒙介紹,她將班上的學生進行分組,并采取計分制度,每周在班會上及時表揚表現好的小組,激發其集體榮譽感。
除班干部外,孫蒙蒙還設置了值日生管理員、風扇管理員、電燈管理員等職位,將每一位學生納入班級自治,“讓他們自己管理自己,既學會約束自己的行為,又獲得相應的發展,提升責任心”。宋銘(化名)的學習能力落后于同齡人,但他在班級管理中獲得了自信,積極參與學校活動,有一次報名校運會后,他偷偷在操場上練習引體向上。“學校提倡為學生的成長賦能,作為教師,我們不能否定學生,而是要盡可能看到學生的閃光點。”孫蒙蒙說道。
在過去,“三好學生”“積極分子”等稱號是常用于衡量學生表現的標尺,但這樣的評價更多是依賴分數和日常表現。邵世開想,能不能創造出更多的尺,甚至是每一位同學都有一把適合自己的尺,以促進學生發展。于是,學校改變原來限定命名的評價方式,由學生自主命名、個人申報,評選“附中之星”,比如輪滑之星、科技之星、文明之星等。
開學典禮上,邵世開為35位學生頒發了“附中之星”獎。頒獎時,學校沒有讓學生集體亮相,也沒有將其粗糙地分門別類,而是逐一介紹每一位“附中之星”,讓他們有機會站在全校師生面前進行展示。對此,萬銳感慨:“學習成績平平的學生,平常很難站到領獎臺。但是評選‘附中之星’,讓每個學生都有了被看見的可能。”
搭建教師持續成長的學習場
“‘成長教育’既有學生成長,也有教師成長。”邵世開說道。學校以“成長教育”為主線、培育“成愛教師”為目標,將教師日常的各種專業學習平臺貫穿起來,融合政治理論學習、師德師風、師能專業和職業幸福等目標要求,形成“教師成長課堂”的學習場,并落實于崗位實踐。
學校研制學習認知行為分析工具,圍繞“基于學習認知行為分析的教學設計與實踐專題”進行教研研修。“學習認知行為”指的是促進認知發生的外顯學習行為,即基于對學習者學習起點和課程標準的分析,確定預設的學習目標,之后站在學習者的立場,分析從學習起點到學習目標這一過程需要的學習認知行為。
教師進行學習認知行為分析,能夠轉變思維方式,將學習從教師的教轉變為學生的學,“‘成長教育’要求教學必須遵循成長規律和認知規律,教學是為了給學習者學習認知行為發生提供適恰支持”,邵世開說道。
進行教研研修時,學校教師圍繞“基于學習認知行為分析的教學設計與實踐”專題,通過“學習目標設計—學習認知行為分析—學習支持設計—教學設計與實施—課堂觀察評估—案例研討撰寫”等系列主題,將備課、上課、教研、科研等活動貫穿一體,促進課堂改進。副校長彭潔稱,他們會不斷引導教師關注學生真正學習的過程,比如學生在學習時會經歷觀察、標注、分析等過程,教師需分解行為,并且關注到該行為過程中真正要為學生提供什么支持,這樣才能讓課堂教學更聚焦于學生的學習過程。
進行校本研究時,教導處利用學習認知行為分析工具關注教師可能遇到的困難,提供相關支持框架。校長、教研組長、教導處組成專家團隊,跟進教研過程,引導教師學習課標,編制學期課程綱要,進而引導教師學會分析教材、分配課時,形成個性化的評課表觀察學生落實目標的過程。彭潔說:“我們以課堂為抓手,幫助教師學會利用學習認知分析工具,同時也將工具的利用延伸到教師的培養過程。”
借助楊浦區教育學院的資源,學校聘請教研員長期入校聽課、評課、磨課,及時為教師答疑解惑,提供專業指導。英語教師盛永賀是2022年來到楊教院附中的,回顧過去兩年,她將學校形容為一個持續不斷的成長場。第一年,她頻繁參與見習教師培訓。第二年,楊浦區教育學院的教研員祝智穎成了她的帶教教師,深度介入教研過程,全方位提供教學指導。盛永賀感慨:“學校提供的資源以及教研員的指導,讓我成長得很快。”
“好教育”的探尋仍在持續,并常常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擴散、深入每一位師生心中。
萬銳收到過一位初三學生的書法作品,紙上洋洋灑灑地寫著“好教育在附中”幾個大字。她笑著說:“這說明學生也將‘好教育’記在心里。我們十分感動。”
正如邵世開所期待的那般,楊教院附中始終朝著“努力為了每個孩子的最大成長增值,成就每個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而教育”的方向大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