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有這么一種趨勢,一提“反復”或“反復練習”,恐怕許多學前教育人會將其等同為落后的教育觀念。似乎“反復”就是“灌輸”“填鴨”的代名詞,是教師機械落后的教學方式,是幼兒枯燥乏味的學習感受。特別是在教學“新奇特”的潮流下,我們的教學追求創(chuàng)新、追求不同,力求每個環(huán)節(jié)不一樣、每個流程都新奇,似乎只有這樣才有所謂活躍的教學氛圍、凸顯兒童為主的先進理念。我們的課程似乎也在尋求花樣迭出的內容,以新奇刺激幼兒的感官。
而“反復”顯得那么缺乏新意,以至于很多學前教育人認為其忽視幼兒主體的地位、漠視幼兒學習的特點、輕視幼兒感受……學前教育是否也陷入了“快消費”的怪圈?“反復”真的等于落后嗎?
帶著疑問,我們開啟了答案尋求之旅,直至看見《張雪門幼兒教育文集》中的一段話,才讓我們豁然開朗:
從一次行為所得的經驗,是脆弱的;因為感官和神經中樞的接合尚沒有十分堅固。反復練習,是堅固感官和神經中樞接合的唯一辦法。等到感官和神經中樞接合以后,意識便不十分強盛,行為上又成了一種習慣的動作。課程到此,方可算有機的融化。
先生的教育思想闡明了“反復”與“學習”的關系。從幼兒生理機能發(fā)展的特點上來看,幼兒的學習是需要反復的。我們應當回歸兒童,力求成為有一百種理由支持兒童“反復”的老師,就能讓幼兒的“反復”是有趣的、有意義的,是與學習有機融合的。
這一認識的領悟也使我們班內的編織區(qū)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幼兒編織是典型的需要反復練習的活動,之前教師生怕孩子重復編織的動作被打上簡單重復低水平教育的標簽,總是急著讓孩子學習新的編織技法,看到孩子重復麻花編,便不自覺地引導孩子看范例嘗試新編法,以孩子掌握新的技能為最大成就。這樣反而“貪多嚼不爛”,基礎編法的不熟練導致孩子對新編法的學習產生理解困難,教師過多的干涉也使孩子對編織逐漸失去了興趣。幼兒的學習如同吃飯,需要一個咀嚼的過程,一次行為所得的經驗是脆弱的,反復練習才能強化幼兒經驗,這是遵循幼兒學習特點的。而孩子的反復應當是有目標、有進階、有量到質變化的,這才是有質量有價值的反復,是我們支持孩子反復的理由。
我們在墻壁、柜子、椅子上懸掛彩繩和絨線,在桌面和窗臺擺放編織盒子、架子,讓孩子隨處可以發(fā)現(xiàn)編織材料;提供圖示、樣品,讓孩子學習編織動作疊加;通過平面與立體支架、材料,讓孩子自然地從平面編織過渡到立體編織;增加材料內容,從純線編織延伸到棕櫚葉等自然材料編織,甚至加入珠子、黏土等游戲材料開展混合編織……漸漸地,孩子們的編織不再局限于班內教師安排好的編織區(qū),他們開始為自己編,從頭箍、草帽到手串,興致盎然地從頭到腳玩轉全套編織;他們還為他人編,編個手鏈送妹妹,編朵小花送同伴,編條圍巾送媽媽……為家人朋友提供服務訂單,其樂無窮,他們甚至為班級童話劇演出編織道具,為幼兒園運動會編織跑道圍欄。編織在不斷反復,孩子們的成就感也拉滿了。
孔子曰:“學而時習之”。“習”的本義就是鳥反復扇動翅膀學飛翔。“反復”是深度學習的基礎,是從感官感受到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必經之路。正視源自幼兒內心力量驅動的反復、激發(fā)幼兒動力的反復,并將其作為幼兒學習的手段之一,是先生在書中告訴我們的。
幼兒是有一百種語言的幼兒,教師也需要探索一百種支持幼兒學習的“理由”。掩卷有悟:持守教育初心,做有熱情、有智慧、有準備、善思考的教師。愿知而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