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背影》《白楊禮贊》《昆明的雨》等經典散文的聚焦,深入解析這些文本中的情感內涵與哲學思考,揭示其在讀寫教學中的規律,并提出相應教學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情感哲思;單元教學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情感哲思的培養不可或缺。它不僅關乎學生審美情趣提升,更是促進其形成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途徑。本文將從教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深入剖析《背影》《白楊禮贊》《昆明的雨》等經典散文的教學價值與實施策略。
本單元所選的《背影》《白楊禮贊》及《昆明的雨》等多篇散文,雖題材各異,卻都展現了豐富的情感內涵與深刻的哲學思考。這些作品不僅描繪了生動的生活畫面,更在字里行間蘊含著對人性、家庭、社會及自然的深刻反思[1]。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文本,感受生活美好,理解人生真諦,培養民族情感與人文情懷。通過教學,不僅要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還要促進其全面發展,成為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人文關懷的現代公民。
(一)《背影》:父愛如山的情感與責任擔當的哲思
《背影》一文中,朱自清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父親在車站為“我”送行的情景,尤其是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成為父愛的象征。教學中,應引導學生體會文中蘊含的深情厚意,以及作者對父親復雜情感的細膩表達。除了情感上的共鳴,文章還隱含著對責任與擔當的深刻思考。父親在年老體衰之際,仍堅持為兒子送行,體現了一種家庭責任與父愛的傳承。教學中,可引導學生探討家庭角色中的責任與犧牲,理解個人成長與家庭責任之間的緊密聯系。
(二)《白楊禮贊》:堅韌不拔的精神象征與民族情懷的抒發
《白楊禮贊》的作者通過贊美白楊樹挺拔不屈的形象,展現了對北方農民及中華民族堅韌不拔精神的頌揚。教學中,教師需引導學生感受作者對自然之美的描繪與對民族精神的頌揚之間的巧妙融合。文章深層次反映了作者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對民族精神的敬仰。通過白楊樹的形象,探討了個人與集體、自然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以及面對困境時應有的堅韌態度。
(三)《昆明的雨》:地域文化的個體情懷與人生感悟的心靈抒寫
《昆明的雨》以雨為線索,串聯起作者對昆明獨特地域文化的回憶與眷戀,字里行間透露出淡淡的鄉愁與對過往歲月的懷念。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感受作者細膩的情感波動,體會那份對過往生活的深切懷念。文章不僅是對昆明雨的描繪,更是對人生、歲月的深刻感悟。通過對雨的描繪,作者表達了對生命易逝的感慨及對生活細節的回味。
(一)角色扮演、圖文展示與情境再現
教師組織學生分角色朗讀《背影》課文,通過聲音和肢體語言表達對人物情感的理解。在學習《白楊禮贊》時,教師展示白楊樹照片或畫作,引導學生結合課文進行賞析,加深對白楊樹形象和主題內涵的理解。利用多媒體創設昆明雨季情境,讓學生在《昆明的雨》朗誦聲中放松身心,感受雨中的昆明風情。
(二)情感書寫、創意寫作與回憶分享
讓學生仿照朱自清《背影》片段撰寫自己與父母之間的感人瞬間,鼓勵真情實感的流露。要求學生以“我心中的‘白楊’”為題,仿照茅盾《白楊禮贊》片段寫一則短文,表達自己對某種精神品質的崇敬。結合汪曾祺《昆明的雨》,鼓勵大家口頭分享自己對某一特定地點或季節的記憶,探討這些記憶對自己成長的意義。
(三)小組討論、主題演講與口頭表達
圍繞“責任與擔當”主題,就朱自清《背影》一文分享各自不同角色對家庭、社會責任感的理解。結合茅盾《白楊禮贊》全文,組織“民族精神與我”主題演講,鼓勵學生結合個人經歷,闡述對民族精神的理解和傳承。仿照汪曾祺《昆明的雨》語氣,以“我記憶中的雨”為題,進行口頭表達,要求融入個體情感與人生感悟。
(一)情感哲思概念在讀寫教學的相關規律與難點解析
情感共鳴與理性思考的平衡:如何在引導學生感受文本情感的同時,培養其批判性和邏輯性思維能力,是一大挑戰。
個體差異與深度解讀:學生背景、經歷不同,對文本的理解深度和感受各異,如何促進全體學生的深度解讀是教學難點。
讀寫技能與情感哲思的融合:如何在讀寫訓練中有效融入情感與哲思教育,避免單一技能訓練導致學生出現課堂厭倦現象,是教學實踐中需解決的問題。
(二)情感哲思概念單元教學策略研究
情境教學法:創設與文本相符的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增強情感體驗,促進情感與理智的結合。
個性化閱讀指導:鼓勵學生根據個人經歷和理解進行閱讀,通過小組討論、個人反思等形式,分享多樣化的解讀,促進深度理解。
讀寫一體化設計:結合閱讀文本,設計具有情感哲思深度的寫作任務,如讀后感、仿寫、創意微寫作等,讓學生在寫作中深化對文本的理解和情感體驗。
(一)促進深層理解的教學策略
批判性思維:通過提問、討論等方式,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審視文本的“同與不同”,培養其批判性思維,深化對不同文本深層意義的探究。
跨學科整合:將散文與歷史、藝術等跨學科知識結合,拓寬學生視野,幫助他們更全面地理解文本的文化背景和深層含義。
反思與自我評價:鼓勵學生自我反思,評價自己的學習過程和成果,促進其元認知能力的發展,加深對不同文本的感悟力。
(二)達成教學目標的路徑
通過上述教學策略實施,旨在構建以學生為中心、情感與理智并重、讀寫技能與人文素養并進的語文課堂。最終,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良好審美情趣。
參考文獻:
[1]楊金鋒,冉蘭,趙丹彤.一朵花里見人生: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整體教學設計[J].語文教學通訊,2021(26):6.
作者簡介:江蘇省揚州市朱自清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