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但是也要講究方式方法。有效的教學策略,可以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形成。在課堂中,教師可以通過朗讀、感悟、思考、想象等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提升學生的審美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審美能力;課堂教學
語文課堂教學要促進學生五育并舉,提高學生的道德情操。當前,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路徑匱乏,且往往摻雜著功利性思想。提高學生語文成績本無可厚非,但是,它卻不是唯一目標。成績獲得的同時,教師還應該關照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在課堂中,教師可以借助朗讀、感悟、思考、想象等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提升學生的審美力。
朗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往往被忽視。因為大多數(shù)情況下,學生都會被要求采取默讀的形式閱讀文本內容。這在節(jié)省時間的同時,也能夠幫助學生提升自主閱讀能力。即便如此,這樣的教學方式也存在著一定的弊端,它忽視了語言的本質之美。語言是用來交際的,如果不能朗讀出來,那么也就無法更好地理解語言的情感[1]。
在《春》這篇課文的學習中,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提升審美能力。本單元學習目標強調朗讀課文的重要性,要求想象文中情景,領略景物之美,同時把握好重音停連,感受漢語的獨特聲韻。朗讀至關重要,它讓學生得以在誦讀中探尋文字背后的情感。比如,“鳥兒將窠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便應讀出一種興奮之感。“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與輕風流水應和著”便應該使學生在想象中體味情感,感受自然之美和聲音之美的融合。朗讀形式多樣,可配樂,亦可讓學生自選方式,個性化的朗讀更能展現(xiàn)文本情感深度。
朗讀,要讀出情感,讀出韻致,這樣,學生便能夠在無形之中感受語言之美。初中語文學習需要朗讀,因為學生通過朗讀,可以更容易體會語言中飽含著的情感,強化思想認知,提升審美素養(yǎng)。
審美情趣的形成,需要一定情感的浸潤。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更要引導學生在感悟中獲得與文本的共鳴。不僅如此,文本當中的主題能夠給學生帶來深刻的啟迪,它既是一種喚醒,也是一種激勵。在欣賞主題之美的過程中,學生能接受到思想的洗禮,這也是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體味主題的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喚醒學生自主品味。每篇文章當中都有一個中心思想值得學生探尋,教師可以利用問題,啟發(fā)學生感悟和思考。
比如,“感悟親情,珍愛生命”是《秋天的懷念》這篇文章的主題思想。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一些問題,引導學生通過關鍵詞句開展思考。問題設計如下:1.請同學們試著在課文中畫出體現(xiàn)作者情感起伏變化的句子;2.探究作者情感起伏的原因;3.思考偉大的母愛是如何照亮史鐵生的后半生,并引導他領悟生活真諦的。在這樣的問題下,學生開展自主閱讀,就會了解生命的價值,了解親情的可貴,增強審美鑒賞能力。
感悟是學生個人的體驗。在語文課堂上,教師的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為中心,幫助他們形成獨立的見解和判斷,才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審美素養(yǎng)。學生能在引導之中獲得,在不斷地獲得之中有所突破,這樣,審美力可以更加個性化。
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鑒賞文本中的形象,不僅可以使學生的審美能力獲得提升,而且能夠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在語文課堂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形象,讓學生在自覺和自知中獲得精神啟迪。形象的分析,依靠方法,比如人物分析需要借助一些描寫手法,景物形象分析需要借助一些表達技巧,事物形象分析需要借助一些情節(jié)分析法。在分析不同形象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共同參與,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分析《紀念白求恩》中的人物形象,體會白求恩的形象之美。首先引導學生整體感知,了解人物事跡,感受人物精神。教師可以設計如下學習任務。1.默讀內容:運用三單元學習到的默讀方法進行整體感知,畫出文中介紹人物事跡的語句,梳理出人物經(jīng)歷。2.默讀勾畫:勾畫作者評價白求恩的語句。比如,“一個外國人,毫無利己的動機,把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當作他自己的事業(yè),這是什么精神?這是國際主義的精神,這是共產(chǎn)主義的精神。”“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表現(xiàn)在他對工作的極端的負責任,對同志對人民的極端的熱忱。”這些句子學生可以很快從課文中尋找到。
分析形象的過程就是觸動學生靈魂的過程。在了解了形象的特征后,學生更容易在內心判斷是非曲直。學生唯有學會分析與判斷,方能逐步培養(yǎng)出審美鑒賞力。
初中生的語文學習,不能離開想象。想象,既是一種學習方法,也是開啟學生審美之路的鑰匙。為什么有的初中學生不能在生活之中感受到美呢?這是因為他們缺乏審美情趣。在課堂上,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拓寬思維邊界,從而培養(yǎng)他們對事物的審美感知能力。
比如,《記承天寺夜游》這篇文章的學習中,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借助想象,感受意境。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如下學習任務。1.請大家誦讀“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想象畫面,感受意境,并思考:文章描寫月、竹柏,為什么描寫竹柏的影子?2.請大家誦讀“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并思考:作者為什么描寫這么普通的景致?“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中的“閑人”的含義。
想象的過程中,充滿著無盡的美感。課堂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想象畫面、意境、過往與未來,能有效助力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尤其在初中生的語文學習中,想象能讓他們窺見更廣闊的世界,進而提升審美力。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力,從多元化的教學活動中尋找培養(yǎng)契機。針對初中生的理解力和思考特點,搭建有效平臺,營造主動學習氛圍,不斷提高他們的審美感受、情感、想象與理解等能力。
參考文獻:
[1]何登華.探索初中語文教學審美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路徑[J].家長,2023(18):183-185.
作者簡介: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qū)第三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