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語文教學實踐中滲透生命教育,教師要努力營造和諧氛圍,確立生命教育理念;找準有效素材,彰顯生命教育價值;進行深入研讀,挖掘生命教育資源;引導寫作實踐,提升生命教育實效。
關鍵詞:高中語文;語文教學;生命教育
高中語文課堂作為人文教育的重要陣地,承載著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重任。將生命教育融入高中語文教學中,不僅能夠豐富教學內容,增加教學深度,更能在學生心靈播下珍愛生命、積極向上的種子。
生命教育的核心在于喚醒學生對生命的敬畏與熱愛,而這一切的起點在于構建一個和諧、包容、尊重的課堂氛圍。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能夠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納,從而更加開放地探索自我、理解他人,進而形成對生命的深刻感悟。因此,教師應確立生命教育理念,將其貫穿教學始終,通過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分享生命體驗,共同營造充滿愛與關懷的學習共同體[1]。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沁園春·長沙》之前,精心策劃了前置任務,鼓勵學生自主探索,搜集毛澤東的生平事跡與時代背景資料。課堂上,隨著“分享時刻”的到來,學生紛紛亮出自己的研究成果,一場關于毛澤東形象的討論熱烈展開。有的學生贊嘆他領導革命、建立新中國的豐功偉績;有的學生則引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作品,闡述其深邃的思想與文采。這場討論,不僅展現了學生個性化的理解,更讓他們深刻體會到學習的主動性與創造性。隨后,教師巧妙地將話題引向深入:“同學們的見解各具特色,展現了毛澤東的多面性。但在這首《沁園春·長沙》中,我們還將遇見一個更加細膩、感性的毛澤東,他將如何以詩的語言,抒發對生命的獨特感悟呢?讓我們一同走進這首詞,感受那份跨越時空的生命共鳴。”
通過這樣的引導,生命教育理念自然而然地融入教學之中,讓學生在品味詩詞的同時,思考生命的意義與價值。而課前的資料搜集,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儲備,更在無形中培養了他們的人文素養。
人們常常使用“生活無常”來形容人生中的跌宕起伏。成功時不自大,失敗時不氣餒,這才是正確的人生態度。教師需要對教材內容展開深入挖掘,發掘能夠展開生命教育的閃亮點,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生命的真諦。
例如,在教學《我與地壇(節選)》時,需要帶領學生了解作者史鐵生的生平及寫作背景。對于史鐵生而言,這一生過于坎坷,三分之二的時光都是在輪椅上度過,但面對苦難,他沒有頹廢,而是在有限生命中創作了無數的佳作,積極探尋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閱讀《我與地壇(節選)》,學生能夠領略作者的心靈旅程,并領會其對生命意義的深刻思考。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塑造正確的生命價值觀。
教育最終的表現就是傳遞生命中的積極信息。因此,教師應當以實踐為基礎,重視并充分利用人文優勢,通過人文主題構建生命特征,并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資源。
例如,在講授《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一文時,教師可以引入相關的寫作背景資料。大多數物理學家通常專注于本學科的研究,而本文作者在研究物理學的同時,還能夠關注教育領域。這并非意味著作者偏離了專業軌道,而是表明在物理學研究的過程中,作者對人的發展有了更深層次的洞察。這體現了物理學家的樸素情感。因此,通過本文的學習,學生能夠更直接地領會到作者對于人的成長以及生命發展的個性化見解和認識。基于這樣的理解,學生才能真正學會尊重生命、珍視生命、注重發展和關注成長。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針對教材資源展開深入挖掘和科學利用,也需要引導學生共同探討與生命相關的話題。這不僅能夠充分豐富教學內容,也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
寫作是表達思想、抒發情感的重要方式,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載體。引導學生圍繞生命主題進行寫作實踐,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更能夠促使他們深入思考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從而增強生命教育的實效性。開展寫作實踐,不僅能夠檢驗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而且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2]。因此對于當前的高中語文教學而言,教師不僅需要準確把握理論基礎,還應立足于實踐推進教學,使學生在實踐中持續提高知識水平。
以“我為何而生”主題寫作為例。教師可以帶領學生立足于實踐生活,在感受生命對個體的意義之后,再回歸文本,利用課本中的知識進行闡述,以深化學生對生命的理解。例如,可以在殘疾學校組織實踐活動,感受他們對生命的渴望;也可以來到街頭,觀察、體會交警在雨雪風霜中始終堅定的崗位精神,從而明確生命與責任的重要意義和價值。以實踐感染和浸潤學生,不僅能夠拓寬他們的知識視野,而且也有助于其對生命產生更深層面的理解,真正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從而達成生命教育的根本目標。
以上教學中,教師巧妙地將寫作實踐與生命教育相結合,通過引導學生圍繞“我為何而生”這一主題進行寫作,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促進了他們對生命意義的深刻思考。特別是通過組織實踐活動,如參觀殘疾學生學習、觀察交警值崗等,讓學生親身體驗生命的堅韌與責任。這種“從實踐中來,到文本中去”的教學方式,極大地豐富了生命教育的內涵,使抽象的生命概念變得具體可感。這種教學模式不僅突破了課堂教學的局限,還讓學生在實踐中深化了對生命的理解和認知,真正實現了生命教育的目標,即讓學生珍惜生命、熱愛生命,并勇于承擔生命的責任。
總而言之,對學生而言,生命教育是其健康成長的內在需求。教會學生如何正確認識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這是每一位高中語文教師不可推卸的職責。
參考文獻:
[1]顏曙萍.生命教育在高中語文課堂上的滲透[J].語文世界(中旬刊),2024(08):62-63.
[2]彭圭玉.語文的教育是一場生命的教育:核心素養背景下的高中語文教學之思[J].語文教學與研究,2024(04):31-35.
作者簡介:云南省曲靖市會澤縣茚旺高級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