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詩歌教學既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人文素養,更要引導其把握好詩情、詩語和詩美。面向當下高中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需要,誦讀詩歌教學可以運用設置有效情境以激發誦讀興趣,把握主要意象以引導詩歌品讀,進行有效點撥以促進反復誦讀等策略。
關鍵詞:高中語文;詩歌誦讀;教學策略
核心素養視角下的高中語文教學,關注學生的語文思考能力的提升,對于學生的語言運用、審美和探究能力也提出了深層次要求。現階段的詩歌教學既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人文素養,更要引導其把握好詩情、詩語和詩美。傳統詩歌教學多為逐字逐句的解釋和文本結構的分析,把鮮活的內容理論化、抽象化,毫無生氣可言。教師應從誦讀、賞析和感悟三個角度切入,探尋高中詩歌的教學方法,以期培養學生體會美和感悟美的能力。然后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領悟詩歌是如何運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在特定的韻律和節奏中反映人類社會現實狀況和表達作者豐富情感的,在以讀品詩中增強個人的文化素養。
相關心理學研究證實:直觀化情境能將抽象的知識變得具體,形象,幫助學生形成感性認識,促進理性認識的生發。激發學生情感共鳴是詩歌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之一,詩歌中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包括對人生、自然、國家等方方面面的感悟和表達,這些情感能夠觸動學生內心深處的共鳴[1]。教師可以將這一心理規律運用到誦讀詩歌的教學中,創設良好的情境,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吟誦詩歌。如,在教學詩歌《念奴嬌·過洞庭》(部編版普通高中教科書《語文》必修下冊,下同)時,就通過播放與詩歌主題相關的視頻,讓學生充分調動視覺感官和聽覺感官,體會詩歌中濃烈的激情與磅礴的氣勢,感受詩歌帶來的強烈沖擊力與感染力。
同樣,教師也可以借助音樂的感染力,引領學生感受詩歌中的深遠意境。如,在對詩歌《游園》進行教學時,就可以通過一段有感染力的音樂,為學生營造情感氛圍。學生一邊聽一邊感受幽怨而低沉的音樂,情感也被逐漸感化,自然就調動起誦讀欲望。
適當運用多媒體創設詩歌情境,是一種值得推薦的方式。教師可以提前制作好相關課件,在課堂中運用多媒體為學生模擬詩歌情境,增強現實感,進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對詩歌《登岳陽樓》進行教學時,就根據詩歌中的內容,收集相關的風景圖片制作成課件,并配以一首古曲。讓學生在悠揚的樂曲中,通過眼睛感受岳陽樓的景色,這樣可以豐富個人的情感體驗,進而滿懷情感展開詩歌閱讀,品味作者的語言特點,體會詩中的綿綿情意。從節奏的感知,到文字的咀嚼,再到情感的把握,這便是達成詩歌教學效果的必由之路。
在“品讀”教學階段,要求學生通過形象感知把握作者的情感,具體說來,就是根據詩歌中的形象特征,進一步揣摩作者用意,進而把握詩歌的思想情感。感悟形象是賞析詩歌的關鍵[2]。一般而言,詩歌中的形象主要分為人物、景物以及事物這三大類。與小說中的人物形象不同,詩人本身偶爾也會作為詩歌中的人物形象出現;詩歌中的景象,往往通過草木山河等事物來體現,寓情于景;詩歌中的物象展現并非簡單的客觀描摹,而是通過多重藝術手法實現的意象化呈現。
例如,教師在對宋詞《桂枝香·金陵懷古》進行教學時,就緊扣人物形象,引導學生細細品讀。教師將教學內容進行了適當延伸,為學生展示了創作背景,進而引導學生在誦讀中感受詩歌的深遠寓意,并將人物的形象特征轉化為情感揣摩。在對詩歌《登岳陽樓》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抓住關鍵詞,引導學生通過事物分析,品味作者情感,如“從首聯看,你感受到作者登樓的感情是怎樣的呢?如將‘水’改為‘湖’好不好?”以讓學生以詩歌中的物象化的詞語作為賞析的突破口,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體會作者筆下美好的景觀,進而實現審美的提升。
示范朗讀要求教師具備較高的誦讀水平。教師在進行示范朗讀時,不僅要保持標準普通話讀音,更要能夠將詩歌內容與情感進行有效傳達。示范朗讀能夠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引領學生走進詩歌的情境之中,品味詩歌用語。著名教育學家劉國正曾回憶自己的詩歌啟蒙教學:這種教詩文的方法十分獨到。在對詩歌的含義進行大致講解后,教師開始進行示范誦讀。每當讀到精彩之處便停下來,稍作夸獎,卻又不明示妙在何處,以此引發學生自主思考,并與教師一起將情感融匯于詩歌的情境之中。由此可見,優秀的范讀能拉近學生與詩歌的距離,從而產生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對張孝祥的《念奴嬌·過洞庭》進行教學時,一位教師就通過引導學生反復誦讀逐步體會作者深意。詩歌中有這樣一句“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教學中就可以基于高中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讓學生結合這一句去建構起對整個詩歌更為豐富的理解,并理解詩歌中的深層含義。
在上述教學片段中,為了加深學生的情感體會,教師還可以適當進行寫作背景的延伸,讓學生在積累語文知識的同時,聯系社會實情體會作者對于信仰的追求與渴望。最終,學生可透過文字體會到作者對黑暗、腐敗社會的憎惡,和對美的追求與渴望。
每首詩歌的背后,都有其獨特的韻律和情感體會,因此,不是每一首詩歌、每一句詩句都可以通過講析就能讓學生理解的。
綜上所述,真正指向核心素養發展的詩歌誦讀教學,應當通過以讀品詩,讓學生在誦讀詩歌的過程中感受詩情、詩語以及詩美,在誦讀中真正感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中的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等,同時這也能夠開拓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的空間。而所有這些目標的達成,要求教師巧妙創設誦讀情境,激發學生誦讀熱情;引導學生品味詩歌形象,豐富情感體驗;還要進行適時點撥,以情誦讀,熏陶學生的情感素養。
參考文獻:
[1]劉傳菠.誦讀·賞析·感悟:中學古代詩歌教學方法芹獻[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19(02):14-16.
[2]于俊英.經典詩歌誦讀對高職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作用:鑒于語文經典誦讀探討[J].語文建設,2014(27):59-60.
作者簡介: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石港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