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下,向數字化時代知識服務中心轉變成為圖書館服務模式創新的關鍵,從資源能力到服務能力的轉型是現代智慧型圖書館的必經之路,開展圖書館創新服務,推動圖書館快速適應數智時代已成為必然之勢。文章以CNKI為數據源,借助可視化工具構建知識圖譜,從發文量、關鍵詞聚類、關鍵詞突現、文獻引用等角度,對現有研究進行脈絡梳理及深入分析,針對數智化過程中面臨的技術、數據隱私與安全以及人員素質等問題,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和路徑建議。通過優化技術基礎設施、推動數據共享、加強人員培訓等手段,旨在提升圖書館服務的智能化、個性化和高效化水平,提出切勿“始于技術又終于技術”,建立以“數”為基,以“智”為方向的服務理念,更好地滿足用戶日益增長的信息需求,推動圖書館事業的持續發展。
關鍵詞:數智驅動;數智時代;圖書館;服務模式;大數據;人工智能
中圖分類號:G251文獻標志碼:A
0引言
在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數智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其在各行各業,場景化、智能化等方面應用廣泛,同時,各行各業也在積極探索數智驅動下的“數智賦能”可能性。2022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以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興科技快速發展,大大拓展了時間、空間和人們的認知范圍,人類正在進入一個“人-機-物”三元融合的萬物智能互聯時代[1]。可以看出,在數智驅動背景下,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的不斷演進,圖書館以及用戶所依賴的知識創造、傳播與利用環境發生了根本性變化[2]。圖書館不再僅僅是書籍與文獻資源的“館藏地”,從資源能力到服務能力的轉型是現代智慧型圖書館的必經之路,開展圖書館創新服務,推動圖書館快速適應數智時代已成為必然之勢。
在數智驅動的圖書館服務模式中,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和物聯網是三大核心技術。“數”即指以上所提技術及技術環境,“智”則指智能化與智慧環境。這些技術的應用,不僅改變了圖書館的服務方式,還推動了圖書館管理的現代化和智能化發展。圖書館可以應用大數據技術對大量用戶行為數據進行分析,從中發現用戶需求和行為模式,進而提供精準的個性化服務。人工智能技術則可以通過智能推薦系統、智能問答系統等方式,提高圖書館的服務效率和用戶體驗。而物聯網技術則通過智能借還系統、環境監測系統和智能導航系統等應用,實現了圖書館管理的自動化和智能化,為了更好地探究數智驅動下圖書館創新服務這一議題,本文將詳細探討數智驅動下圖書館服務模式的現狀、挑戰和創新路徑,旨在為圖書館服務模式的數智化轉型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
2基于CiteSpace的數智驅動的圖書館服務模式現狀分析
本文基于中國知網(CNKI)學術期刊數據庫,利用CiteSpace[3]科學知識圖譜,對圖書館數智驅動背景下服務模式的現狀及發展脈絡及熱點進行分析。為了提高數據質量,分析文獻限定為北大核心、CSSCI、CSCD、AMI、SCI和EI所收錄文獻,設定檢索式:“SU=(“數智驅動”+“數智時代” +“AI” +“大數據”+“人工智能” +“物聯網”)AND (SU=圖書館服務)”,檢索時間設定為20140101—20240723,剔除與主題不相關文獻,最終得到835篇文獻作為分析數據。
21時間分布
文獻的數量隨時間部分可反映該領域主題研究發展趨勢,如圖1所示。隨著2013年大數據技術的引入,業內開始將信息技術應用到圖書館服務中,高水平研究不斷增長,隨著2017年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4]、2019年5月提出人工智能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學習方式[5],在數智時代背景下,圖書館信息管理、服務流程的變革亟待研究,因此,基于數智驅動下的圖書館服務研究激增,在2017—2021年處于快速增長階段,2018年業內所發表高水平論文達到了100篇,自2022年后雖出現回落現象,但是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迅速發展,尤其是生成式AI大模型的發布,圖書館創新服務模式在不斷創新—變革—轉型下迅速發展,在業內的理論研究成熟的條件下,向實證研究發展。
22研究總體脈絡分析
本文基于CiteSpace知識圖譜構建了圖書館服務模式關鍵詞共現圖譜(見圖2)及時間線(見圖3),圖中呈現了近年來數智大背景下,圖書館服務的基本情況。
從圖2和圖3可看出,圖書館在數智時代背景下,學界從大數據、人工智能、知識服務、智慧服務、學科服務、信息服務等方面展開了圖書館服務創新路徑的應用與探索。其中,在圖書館創新服務基于大數據技術情境下,業界相繼開展了人工智能、用戶畫像、數據分析、學科服務、創新策略、精準服務、信息素養、信息服務等研究;在信息服務研究領域,則多側重于數據挖掘、信息推送、信息保障、決策信息等研究,這說明業界并沒有僅僅依賴于技術,而是向智慧化方向不斷探索,不斷提高自身能力,助力圖書館從單純技術服務向智慧化服務轉型;在知識服務中,圖書館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數字虛擬現實等技術,進行數據分析、用戶畫像、體系構建、主題演化、數據挖掘、智慧閱讀、智庫、情感感知、學科館員能力提升等研究;在閱讀推廣方向,更側重于智慧服務、數據驅動、數字閱讀、數據素養等研究;在智慧服務方向,側重于數智技術、服務模式、元宇宙、數智化、數智賦能等方向的研究。同時,本文列出詞頻≥10的我國圖書館服務創新路徑研究高頻關鍵詞,從高頻關鍵詞列表可以看出,數智驅動背景下,圖書館服務更加側重于智能化、數字化、精準化以及知識服務,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先進的信息技術給圖書館服務帶來的發展以及轉型方向,如表1所示。
關鍵詞突顯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研究領域在一段時間內領域影響力較大的研究主題。在數智時代背景下,圖書館創新服務研究領域關鍵詞分析中共得到27個突顯詞(見圖4),其中,智慧服務(6年)影響周期最長,從依舊在活躍期的區塊鏈(4年)、文獻計量(4年)、元宇宙(3年)、體系構建(3年)、數字孿生(2年)、數字技術(2年)不難看出,以上主題在數智大背景下,都是圖書館創新服務研究領域不可忽視的重要主題。
3數智驅動的圖書館服務模式創新挑戰
31提升圖書館數據服務能力
盡管數智技術為圖書館服務帶來了諸多便利,但其應用仍面臨技術上的挑戰。例如,大數據的處理與分析需要強大的計算能力和技術支持。圖書館在引入大數據技術時,需要建設高性能的計算平臺和大容量的數據存儲系統,以滿足大數據處理的需求。此外,大數據分析還需要專業的數據分析人才,圖書館需要加強對數據分析人員的培訓,提高其數據分析能力和技術水平。
32搭建人工智能評測平臺,使服務可推進、可追溯
人工智能技術的成熟度和應用效果仍需進一步提升。目前,盡管人工智能技術在圖書館中的應用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一些復雜應用場景下,人工智能技術的表現仍不盡如人意。例如,在智能問答系統中,面對一些復雜的問題,系統有時無法給出準確的答案,影響了用戶體驗;AI應答型大模型服務中,在面對科研人員的實際應用時,認為大模型存在以下局限性,如:在長文本及多PDF文件中無法進行全文解析;不能進行規則抽取;返回結果存在隨機性甚至錯誤等,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科研人員對大模型信任度。因此,圖書館在引入人工智能技術時,需要不斷優化和改進技術,按照自身館內需求,不斷訓練、搭建適合本館需求的智能化技術,提升人工智能系統的智能化水平和應用效果。
33硬件設施的跟進與維護人員能力提升
物聯網設備的穩定性和安全性以及用戶信任度也需要加強。物聯網技術在圖書館中的應用需要大量的物聯網設備,這些設備的穩定性和安全性直接影響圖書館服務的質量。例如,如果智能借還系統的RFID設備出現故障,將影響用戶的借還體驗,甚至可能導致數據丟失。因此,圖書館在引入物聯網技術時,需要選擇高質量的物聯網設備,建立完善的設備維護和管理機制,確保設備的穩定運行。同時,還需要加強物聯網設備的安全防護,防止設備被黑客攻擊,保障用戶數據的安全,提高用戶信任度。
34健全數智時代圖書館服務中用戶隱私保護措施與辦法
隨著數據的廣泛應用,用戶數據的隱私保護和信息安全問題日益凸顯。圖書館在使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時,必須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保護用戶隱私,防止數據泄露和濫用。例如,圖書館在收集用戶數據時,需要獲得用戶的明確授權,明確告知用戶數據的使用目的和范圍。此外,圖書館還需要建立完善的數據安全保護機制,采取多層次的安全防護措施,確保用戶數據的安全。例如,通過數據加密、訪問控制等技術手段,保護用戶數據的隱私,防止數據被非法訪問和使用。
35切勿“始于技術又終于技術”,建立以“數”為基,以“智”為方向的服務理念
數智技術的應用對圖書館工作人員的素質和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圖書館需要加強對工作人員的培訓,提高其技術應用能力,以適應數智化服務模式的發展。例如,圖書館可以通過組織技術培訓班、邀請專家講座等形式,提高工作人員的技術水平,增強其對數智技術的理解和應用能力。同時,圖書館還需要鼓勵工作人員積極參與數智技術的學習和實踐,不斷提升其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以更好地服務于用戶,切勿“始于技術又終于技術”,要建立可持續、可回溯、可適應的智慧化圖書服務系統。
4建立數智驅動的圖書館服務模式創新路徑體系
41面對新時代新需求,圖書館需要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創新服務體系
在圖書館場館建設方面,圖書館應加大對信息技術基礎設施的投入,建設高速穩定的網絡環境,配備先進的計算設備和數據存儲設備,為數智技術的應用提供堅實基礎。例如,圖書館可以建設高速光纖網絡,提高數據傳輸速度,滿足大數據處理的需求。同時,還可以購買高性能的服務器和大容量的存儲設備,確保大數據的存儲和處理能力,提升圖書館的信息技術水平。
42構建開放的數據生態系統,實現資源的互通有無和服務的協同創新
圖書館應加強與其他機構和平臺的合作,推動數據共享,構建開放的數據生態系統,實現資源的互通有無和服務的協同創新。例如,圖書館可以與其他圖書館、科研機構、教育機構等合作,共享數據資源,豐富館藏內容,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同時,還可以與各類信息平臺合作,實現數據的互聯互通,為用戶提供更全面、豐富的信息服務。例如,通過與學術數據庫的合作,圖書館可以為用戶提供更多的學術資源,滿足用戶的科研需求。
43建立完善的數據隱私保護機制
采取多層次的安全防護措施,確保用戶數據的安全。例如,圖書館可以通過數據加密、訪問控制等技術手段,保護用戶數據的隱私,防止數據被非法訪問和使用。同時,還可以制定嚴格的數據管理制度,明確數據的收集、存儲、使用和銷毀流程,確保數據管理的規范化和標準化。此外,圖書館還應定期進行安全評估和風險管理,及時發現和處理安全隱患,保障數智化服務模式的穩定運行。
44從被動提供資源向知識能力提升的轉變
圖書館應制定系統的培訓計劃,提升工作人員的技術素養和應用能力。提升其在數據分析、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等方面的專業水平,適應數智化服務模式的發展需求,提升館員對資源建設發展到對信息資源的擴展、追溯和組織能力。提升自身數據挖掘、數據組織能力,以用戶為中心,以問題為圓點,將信息挖掘—擴散—融合—聚焦,為用戶提供咨詢決策、情報分析、潛力挖掘、學科發展比較與分析等服務。
45閱讀推廣的表淺閱讀延伸到知識發現
所謂知識發現是采用各種技術、方法和手段,對數據庫內外的知識進行系統分析、挖掘、發現和利用,擷取隱含、有用、未被發掘、有潛在價值的知識資源的過程[6],閱讀推廣作為圖書館重要的工作,目前大多停留在傳統文化推廣、書籍借閱等方面,隨著技術的發展,在閱讀推廣中,應適當推進數字資源的利用,圖書館可以利用大數據、AI大模型及知識發現工具,推進數字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作用。
46信息素養教育向科學研究結合的教育模式
信息素養不只是信息的挖掘和組織,信息的挖掘只是創新素質教育的基礎,圖書館應該在信息素養教育中加大對創新思維、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培養,通過與學院、科研院所的合作,提高學生、教師對信息的識別和分析能力,挖掘后的組織構建能力,創新、寫作和交流的能力。要將圖書館定位為人才的孵化基地,而不是被動的信息容器。
除此之外,圖書館在服務模式創新的過程中,應積極探索新的服務理念和方法,可跨界、可結合。例如,圖書館可以借鑒企業的客戶關系管理(CRM)理念,建立用戶數據庫,對用戶進行精細化管理和服務。通過對用戶的需求和行為進行分析,圖書館可以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服務,提高用戶的滿意度和忠誠度。此外,圖書館還可以通過社交媒體平臺與用戶進行互動,了解用戶的需求和反饋,及時調整和改進服務。
5結語
數智驅動的圖書館服務模式創新是圖書館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趨勢。業界要正視圖書館的環境變化,積極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的應用,促進圖書館實現服務的智能化、個性化和高效化。盡管面臨技術、數據隱私與安全以及人員素質等方面的挑戰,但通過加強技術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數據共享與合作、提升人員素質與技術能力等途徑,圖書館服務模式的創新將不斷取得新進展,滿足用戶日益增長的信息需求,推動圖書館事業的持續發展。
在未來,圖書館還應積極探索新的技術和服務模式,重塑新型服務能力,要從資源的被動提供者向知識的主動推送和智能回溯發展,要做到以用戶為中心的同時,從人工服務跨越到智慧服務;要從以圖書館為中心向以館員為中心轉變。在數智時代技術迸發的時期,要注重提升館員素養而不是場館的建設;要提升將信息轉化成知識的能力,根據館員優勢,將信息統籌深化,予以輔助科研、學習以及管理等。
綜上所述,通過不斷創新和發展,圖書館不僅需要滿足傳統的資源提供服務,也要隨時更新自身能力,滿足用戶新的服務需求,更好地適應信息社會的變革,成為信息資源的重要提供者和知識傳播的重要平臺。
參考文獻
[1]全國政協科普課題組.深刻認識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兩翼理論”的重大意義建議實施“大科普戰略”的研究報告[EB/OL].(2021-12-16)[2021-12-16].www.cppcc.gov.cn/zxww/2021/12/16/ARTI1639622598437213.shtml.
[2]初景利,趙艷.圖書館從資源能力到服務能力的轉型變革[J].圖書情報工作,2019(1):11-17.
[3]陳超美,李杰. 科學知識前沿圖譜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4]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通知[EB/OL].(2017-07-20)[2024-04-15].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7/20/content_5211996.htm.
[5]新華社.習近平向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致賀信[EB/OL].(2019-05-16)[2024-04-13].www.gov.cn/xinwen/2019-05/16/content_5392134.htm?eqid=f9fd557000093be20000000564620b80.
[6]程鵬. 知識發掘的概念及其相關理論研究[J]. 圖書情報工作,2010(18):111-115.
(編輯何琳)
基金項目:河南省圖書情報研究項目;項目名稱:大語言模型在文獻情報領域中的應用;項目編號:HNTQL-2024-124。
作者簡介:張華靜(1986—),女,館員,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圖書館情報。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ransforming into a knowledge service center in the digital age has become the key to innovation in library service models.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resource capability to service capability is a necessary path for modern intelligent libraries. Carrying out library innovation services and promoting libraries to quickly adapt to the digital age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 The article uses CNKI as the data source and constructs a knowledge graph with the help of visualization tool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ublication volume, keyword clustering, keyword emergence, and literature citation, the existing research is sorted out and analyzed in depth. Specific solutions and path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to address the technical, data privacy and security, and personnel quality issues faced in the process of digitization. By optimizing technological infrastructure, promoting data sharing, and strengthening personnel training, the aim is to enhance the intelligence, personalization, and efficiency of library services. It is proposed not to start with technology and end with technology, but to establish a service concept based on \"numbers\" and oriented towards “intelligence” to better meet the growing information needs of users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library indus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