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圍繞扎西會議故事及精神為主題,結合當地地域特色文化,開展文化創意類產品創新設計。借助敘事學的視角挖掘云南扎西紅色文化與地域特色的主題與情境,通過文獻調研以及設計實踐深入分析探討紅色文創產品設計的創新方法并提出相應的產品敘事設計方法模型,尋求設計師、產品與用戶溝通聯系路徑,從而引起設計師與使用者的情感共鳴,加強用戶體驗。以敘事設計作為切入點,扎西會議紅色文化作為主題中心點,同時輔以當地特色文化進行文創產品創新性設計,從產品形態、載體、材質3個方面進行分析評價,歸納總結敘事設計與文創產品融合創新的方法與規律,并在實踐中探索其可行性,提取其創新點,搭建文創產品的敘事理論框架。敘事設計方法將為文創產品設計帶來新思路并為其發展與創新提供應用研究與實踐指導,使文化創意產品能夠同時保證其內在含義與功能造型兩大需求,實現傳承發揚傳承紅色文化精神的根本意義。
關鍵詞:敘事設計;紅色文化;文創產品;設計研究;傳承創新
中圖分類號:J52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069(2025)01-0062-04
Abstract:Focussing on the theme of the story and spirit of the Zhaxi Conference, combined with local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e, to carry out innovative design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Explore the theme and situation of Yunnan Zhaxi red culture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rrative, explore the innovative methods of red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 design through in-depth analysis through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design practice,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product narrative design method model, and seek the communication path between designers,products and users, from And arouse the emotional resonance between designers and users and enhance the user experience. Taking narrative design as the entry point, the red culture of the Zhaxi Conference as the centre point of the theme, supplemented by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 culture to carry out innovative design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analyse and evaluate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product form, carrier and material, summarise the methods and laws of narrative design and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and Explore its feasibility in practice, extract its innovative points, and build a narrative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The narrative design method will bring new ideas to the design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and provide applied research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ir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so that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can simultaneously ensure the two major needs of their inner meaning and modeling function, which is conducive to carrying forward the spirit of red culture.
Keywords:Narrative design;Red culture;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Design research;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紅色文化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長期革命斗爭以及社會建設中積淀的文化。在革命進程中,扎西會議的順利召開扭轉了當時革命的被動局面,作為遵義會議的延續,對長征途中的一系列問題進行了重新部署,保證了以遵義會議為標志的中國革命重大轉折的實現,促使中國革命走向新的階段,是光輝的歷史,也體現了共產黨人不屈的精神。當前,紅色文化精神需要傳揚,紅色文化故事需要流傳,習近平總書記對紅色文化傳播作出指示:“堅持政治性、思想性、藝術性相統一,把好導向、聚焦主題,用史實說話,著力打造高質量精品展陳,增強表現力、傳播力、影響力,生動傳播紅色文化。”將文創產品作為紅色文化傳播渠道,將喚醒消費者有關紅色歷史的群眾記憶,實現紅色精神的傳承。
在當下的體驗經濟時代,人們開始更多地關注文創產品背后的文化屬性,關注消費過程帶給人們的體驗與感受[1]。這意味著文創產品的設計要求要從外形美觀的表層設計脫離,轉化為以內涵為主要核心。不僅要在其功能、審美、材質以及載體上進行創新與完善,更要密切關注用戶感受、情感依托等方面。設計作品是設計者傳遞中心設計內容的承載體,是敘述性設計語言的最大化體現。[2]敘事設計是指以敘事作為主題來探討設計的可能性,以講故事的形式向受眾表達設計作品的內涵與意義[3]。將當地地域文化及故事主題作為設計師的創作靈感,借助其設計思想和理念來感染、說服使用者,從而引起設計師與使用者情感上的共鳴。扎西會議的系列文創產品將符號學作為基礎理論,運用產品敘事設計的方法分析云南扎西紅色文化主題與情境探討設計的可行性,在設計過程中有意識地為產品增添溫度。促進設計師,產品和用戶三者的暢通聯系,對設計對象,用戶使用行為與環境因素重新進行整合編排,使產品能夠同時滿足基本功能與內涵精神屬性兩個根本要求。
敘事,是借助語言、文本等再現事件,從而敘述故事。20世紀60年代,有關“敘事”的理論學說開始出現于文學與歷史等領域中,而后開始逐漸擴展。在維坦·托多羅夫在其著作《“十日談”語法》中,“敘事學”一詞被正式提出,而后伴隨著“經典”向“后經典”的轉變,敘事學開始于多學科進行交叉研究,這使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敘事學理論,其討論范疇也因此再一次擴大。
敘事設計是以敘事學為理論指導的一種設計方法[4]。圍繞著以敘事主體為主的設計師、設計載體產品以及設計客體用戶三者展開,主要分為兩個重點,即內容“講什么故事”和方式“如何講故事”。本質是指設計師將敘事看作表達方式,借用產品外觀、功能等實現客體與載體的交流,并以此喚醒用戶客體的深層次情感,深化兩者之間的聯系與共鳴,從而使用戶獲得情感和文化體驗。要求設計師能合理地規劃敘事視角、設計敘事路徑、轉化抽象信息,使觀者按照預定程序透過視覺表象去領略敘事內容。[5]所設計出的產品既要滿足產品的基本功能,又要具有文化內涵精神屬性,使“人”“物”“事”“情”四者做到人借物、物傳事、事喚情的聯系。實現設計師、產品、用戶三者之間的互動,激發用戶根據自身經歷和認知形成自我對事物的理解。
設計師通過對產品形態、色彩、材質等元素的堆砌,遵循“語言藝術”原則,實現產品明喻與暗喻的統一,有益于跟隨時代的潮流,使產品能夠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更能精確表達設計內涵。根據敘事設計特點將敘事理論與產品要素結合而總結出的敘事設計要素主要有以下3點:
(一)敘事主題要素。在敘事學理論中,故事作為發展基本,需要有明確的主題作為基石,而主題就是敘事設計的前提和基礎。明確的主題性設計為產品賦予了鮮明的特點,有效規避了產品同質化、內涵缺失等問題。設計師對故事符號元素進行挖掘整理,而后通過設計手法的表述根據故事的深層意義對符號元素進行轉化,使用戶能夠進一步理解設計的意圖及理念,從而喚醒體驗感受而激發內心深層情感。同時,所設計產品的各個方面應與主題進行關聯,適當的設計元素應用將更好地表達其深層含義,為用戶帶來良好的體驗感受,不可生搬硬套。
(二)敘事情境結構。設計師通過對用戶需求、特征等進行分析研究,圍繞敘述故事梗概,對兩者進行感悟、探究,從而構建敘事設計結構框架,并利用產品語言拉近消費者與敘事主題之間的距離。透過主題故事(故事內容、情境、特點)模擬產品被用戶使用時的情境,透過深層次地挖掘故事主題的時空場景來分析人、產品、主題、情境之間的關聯[6]。從而形成系統性的設計方法與設計目標,創造更容易被理解、被接受的產品。
(三)敘事含義發展。設計師通過探究故事空間及時間的邏輯關系,對產品各要素之間的關系進行梳理,對符號元素重新進行整合,使故事情節及內涵能夠融入產品當中,以更清晰的表達方式向使用者傳達設計主題文化并對其進行創新性設計,使用戶情感產生共鳴,從而提升用戶對文化故事產生認同感,同時與設計師及故事產生聯系,促進用戶更加精準抓握產品所要表達的深層含義。
敘事設計作為一種設計方法,是以敘事學、符號學為主的多學科交叉發展方法,有著獨特的機構與設計程序。紅色文創產品與一般文創產品不同,其往往具有鮮明的紅色文化特征并圍繞著紅色故事內核展開設計,能夠喚醒人們的歷史記憶,具有傳達文化精神,講述歷史故事,促進文化價值實現的功能,是紅色文化傳承與發揚的重要途徑。因此,紅色文創產品的設計應更注意文化元素所代表的內涵,運用敘事設計中“人-物-事-情”的邏輯關系對文創產品進行開發設計。如圖1所示。

(一)明確敘事主題,分析用戶需求。主題是敘事設計的核心,敘事設計自始至終為主題服務[7]。文創產品的敘事設計常應用“借物表意”的設計手法,以此喚醒用戶的物境層體驗,促進用戶對產品的一層解碼。因此紅色文創產品的主題應圍繞當地紅色事件挖掘符號,其次描摹用戶畫像,對多種人群進行用戶需求分析,例如:對于兒童,相較于刻板的解說背誦,動畫和玩具更能吸引他們,實現寓教于樂;對于中老年人,明確的紅色文化符號更能喚起他們的記憶。主體與用戶的整合有助于篩選有意義的、適合的紅色文化符號,并對其從載體、色彩、形態等方面進行符號轉化再設計。
這要求我們做到以下兩點:(1)對于紅色文化符號的提煉首先要做到對紅色文化故事的統籌兼顧以及核心精神的抓取與把握。紅色文化常以實物作為載體,其中包括:紅色歷史遺物、故居等。這些物質符號讓人們能夠近距離地接觸以及感受革命時期的生活情況,使人們穿越時空產生共情的心理,從而對背后的精神符號有基礎認知。另有革命抗戰時期為宣傳紅色文化精神而產生的文化符號雖在當時起到了良好的宣傳作用,但因為已經存在二次創新,所以僅可作為借鑒來參考,不能被選擇為核心元素。(2)對文化符號正確表述以傳達紅色文化精神。將紅色文化符號提取為設計元素,確保紅色文化核心精神的主要地位,進而借用各種形式為大多數群體所接受,更加生動地講述紅色文化故事,傳播紅色文化思想,使消費者能夠通過直觀的外部形態對其有基本的認知,同時確保消費者能夠初步感受到產品的內在含義。
(二)了解故事情境,構建敘事結構。為傳承紅色記憶,設計師需要對紅色文化的理解要保持著客觀真實的態度,正確認識歷史事件所產生的影響,深度挖掘表征形象背后的精神內涵并將紅色文化進行深入的理解,從而建構適應新時代的紅色文化設計元素,由此向廣大人民群眾傳達紅色文化信息。在紅色文化符號設計中,設計師充當著解說人的角色,只有設計師對紅色文化歷史有深度了解,所設計的作品才能準確傳達紅色文化精神。
在設計手法中可以采取文化歷史再現的方式讓人們對歷史產生情感共鳴,以此達到用戶的情境層體驗,做到人、物、環境的結合,促進用戶對產品的二層解碼。另因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這些因為空間跨度而產生的差異性使紅色文化符號更加多元,所提煉出來的設計元素也種類多樣,各具特色。少數民族地區的獨特色彩也無法忽視,每個民族所特有的文化風俗、民族符號合理應用能夠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為紅色文化產品增添獨特性,在發揚紅色文化的同時也對少數民族文化進行了宣傳,也更貼切地傳達了全國各族人民一家親的價值理念。
文化再現形式多樣,而紅色文化符號的設計元素可以用更加直觀簡約的傳播路徑,在視覺上輔助人們對于紅色文化價值、思想、觀念的理解。將紅色文化符號轉化為以圖樣、造型為主的設計元素,可以同時滿足動態靜態的結合、觀賞實用的共存。諸如此類的紅色文化產品,在提高產品價值的同時,也能吸引人們的眼光。另外,對于已經存在的紅色文化圖案等,人們常常對其形成了刻板認知,對于此類符號,可以進行優化處理,融合于產品當中。
(三)促進發展連續,傳達價值內涵。喚醒群眾對于紅色文化記憶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讓人們切實經歷歷史事件,使人們在認知以及情感上有更深刻的觸動,從而達到共鳴的目的。伴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審美已經發生了改變,人們開始偏愛進行新技術、新風格等創新優化后的紅色文化元素。因此在紅色文化設計元素中人們應該對紅色文化本身的顏色以及式樣保持繼承的態度,同時對其做出適應時代的優化,促進以物和情為基礎形成的意境層體驗,使用戶能夠根據個人認知和經驗進行回味和思考,借此與產品內涵形成共鳴。
設計師從色彩與表達形式進行優化處理,從色彩出發,人們見到大紅色、亮黃色就會自然想到紅色文化,因此,人們更加注重色彩的搭配,在亮度和明度上都做出了優化;從表達形式出發,將其轉化為動畫、漫畫、連環畫的形式,并對紅色建筑等則進行簡化的處理,利用少量線條即可描繪出來,也可以考慮紅色文創產品表面凹凸層次感進行表達。同時,借鑒一些優秀設計,例如“新青年”雜志封面,線條簡潔、內容豐富并存在歷史記憶,加以色彩、裝飾的改善也可用作新時代紅色文化傳播當中。精準全面地傳達了紅色文化精神與內涵,客觀事實地講述了紅色文化故事,將先輩們的頑強拼搏、不屈不撓表達得淋漓盡致。
在紅色文化符號轉化為設計元素時要注意飽含紅色文化精神,讓更廣大群眾了解其含義。紅色文創凝結了根據地,紀念遺址,紅色精神元素等于一體,將紅色文化以紅色文創等形式展示,展示革命故事,更好地展現了紅色革命精神,推動傳承紅色文化。[8]中國人口眾多,文化程度、年齡跨度都有一定差異,因此人們所理解、喜愛和接受的事物也就有了偏差。在設計元素的選擇與優化時必須做到更全面地考慮,對不同年齡的群眾做更多樣的優化,在保證審美的情況下,讓更多人能夠直觀理解紅色文化精神內核。
目前,我國政策大力發展紅色教育基地的建設,帶動了紅色文旅的經濟產業鏈條,為紅色文創設計搭建平臺,提升了紅色文創的活躍度。同時,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有益于促進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從而提升當地經濟。在扎西會議文創產品的設計研究中,重點考慮其載體、形態與材質3個方面,致力于運用文創產品的宣傳推廣方式,切實傳達扎西會議精神。
文章結合敘事設計方法,如圖2技術路線圖所示,采取了地域特色與紅色文化相互結合的手法進行設計,圍繞扎西會議核心精神進行相關的紅色文創產品開發設計。深入挖掘扎西會議遺址及開會地址——云南扎西的特色文化符號,并對二者進行融合轉化,使符號能夠融入現代生活當中,以此為根據對紅色文創產品創新性設計。

把握敘事主體,提煉相關符號。扎西會議是紅軍長征的轉折點,其內容以及戰略戰術使紅軍在長征過程中由被動轉為主動,實現軍事突圍,為奪取長征的勝利和全國最后的勝利奠定基礎,有著重要的決定性意義。扎西會議于云南省昭通市威信縣扎西鎮召開,地處云南省東北角,地處滇、川、黔三省交匯處,素有“雞鳴三省”之稱,當地不僅是云南歷史文化名城,還是彝族同胞聚居地,充滿少數民族特色。而扎西會議相關的系列文創產品設計便可將紅色文化與彝族文化元素作為設計依據并對其進行融合,展開設計研究。如表一,整合盤點扎西會議的紅色文化符號資源,首先將目光聚焦于代表了人民接受程度,物質文化以及精神傳承的威信老街,扎西會議會址以及紀念館。并利用設計手法與敘事學理論進行交叉融合實踐,對扎西會議會址及當地特色進行設計轉化,以扎西會議會址大門、建筑,扎西紅色老街以及彝族特色紋樣為紙雕部分的主要具象表達內容,在故事機體將彝族代表光明和希望的太陽紋圖案作為裝飾。分別應用于文創外形和裝飾當中。

在形態上,首先表明了扎西會議召開地址以及其作為遵義會議的延續具有光明轉折點的含義,其次表達了在革命期間中國共產黨人的奮勇拼搏,在尋找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的過程中,縱然身處黑暗但心中仍然保存著光亮。在功能上,故事機滿足了講述紅色故事的功能,紙雕燈則需要光透過一張張相互遮掩的紙,表達了道路艱難但前途仍充滿光明。產品整體能夠切實提升文化自信感,達到了宣揚和傳遞紅色文化故事精神的根本目的。
講述敘事情節,轉化設計語言。敘事情節是圍繞著敘事主題來鋪墊與設置的,分別從行為設置和情感設置兩方面來設置情節。[9]設計師根據敘事情節對符號元素進行設計語言轉化,使用戶能夠獲取文創產品中“物境”“情境”“意境”3種層次的解碼與體驗,加以其個人經歷以及對文化主題的了解而形成獨到的見解。在長征過程中,軍民之間結下深厚情誼,如同一條堅韌的紐帶,貫穿于長征的整個過程,為長征的勝利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云南省屬于多民族省份,在扎西會議召開地便有彝族同胞居住,因此在設計中引用敘事設計方法,將扎西會議符號元素與當地彝族符號元素進行結合,敘述革命時期的軍民魚水情。如表2,深入挖掘當地民族特色,增添文創產品的地域特性,以體現出抗戰時期軍民魚水一家親的和樂氛圍。外部造型對扎西會議紀念館進行了拆解再設計,將整體分為7個部分,即6枚印章和收納底座;內部紋樣將紅色紋樣與彝族紋樣進行組合,在紋樣設計中兩者的配比平均并圍繞設計主題進行適當的設計應用,雖為輔助設計,但這些元素使得整個設計更加生動有趣,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利用設計手法使整體設計具有一定的審美性與功能性,同時紀念館所紀念的不僅僅是扎西會議召開的一系列文件以及物品,更是扎西會議的精神與歷史。扎西會議文化符號的轉化為當地紅色文化教育提供了傳揚渠道,能夠有效避免紅色文化文創產品同質化的問題,使用戶能夠對產品進行解碼,從而達到傳揚精神的目的。
紅色文化作為中國特色文化,其意義非同凡響,能夠引領著中國群眾奮發向上,砥礪前行。近年來紅色文化的大力推廣傳播將紅色文化符號成了傳播橋梁,喚醒了人民群眾有關紅色文化的記憶,也更加深刻地感悟到了紅色文化的核心精神以及價值。敘事設計的設計方法將“人”“物”“情”連接根本目標。文章基于敘事設計與扎西會議精神,對兩者進行了梳理與分析,從主題原色等方面表明了在文創產品的設計過程中要深入研究和了解該文化,從外部形象到精神內核,從地理位置到紋樣色彩,對于載體的選擇也要契合文化內容。文創產品的設計應該避免生硬刻板的現象,而要注重功能,造型,材質等多方面的考慮,從敘事設計的角度,利用敘事設計的方法推動文創產品的發展,設計創新更多具有深層內涵的文創產品。
參考文獻
[1]屠曙光.設計的敘事——論后現代設計中的非物質設計[J],新美術,2008(05):101.
[2]宋美音,李寶龍.敘事性設計在沂蒙紅色文創產品中的運用探究[J],設計,2022,35(21):8-10.
[3]張宗登,魯經文.基于地域文化主題的產品敘事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16,37(24):34-38.
[4]尚必武.敘事轉向:內涵與意義[J].英美文學研究論叢,2016(02):352-371.
[5]肖亦奇.從數據敘事到意義創造紅色信息視覺化設計研究[J].設計,2021,34(08):134-137.
[6]鄭皓華.基于敘事設計的辦公產品情趣化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14,35(20):118-121 +130.
[7]吳衛,李黎俊雄.湖湘紅色文創產品設計中敘事設計的方法與實踐[J].裝飾,2021(09):42-45.
[8]王俊濤,劉維峰.紅色革命精神文創產品設計開發研究[J].設計,2021,34(09):8-10.
[9]王海亞.基于體驗層次的文創產品敘事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20,41(16):330-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