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活動是幼兒園重要的活動組織形式,教師會根據幼兒的興趣、年齡特點、能力水平等,投放豐富、適宜且多層次的活動材料。但在區域活動中,幼兒往往缺乏整理區域及材料的意識和能力。
一、發現問題,分析原因
1.整理時沒有分類擺放材料
今天,建構區里有兩個男孩子在合作搭建一艘軍艦。這艘軍艦用積木作打底輪廓,上面還放了水管和雪花片等小型材料搭成的武器。整理時間過后,我走過去一看,原本應該分類擺放的材料筐里混雜著各種材料,水管和雪花片等組合材料沒有被完全拆開并分類收納,看上去零亂無比。
幼兒園區角的材料種類豐富、數量繁多。幼兒在區域中游戲時,會同時用到多種材料,如積木、紙杯、易拉罐等。他們在游戲結束收材料時大多往材料筐里一扔了事。這樣一來,不僅需要教師花費更多時間整理,也不利于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
2.整理指令不夠清晰
區域活動快要結束了,老師提醒幼兒:“請整理好各自的區域材料?!庇谑牵蠹覠峄鸪斓卣砥饋???晌í毥淌伊硪欢说谋硌輩^還傳來激昂的走秀音樂。一個整理完建構區的孩子跑過來喊:“你們怎么還在玩!我們都整理好啦!”這時,小演員們才如夢初醒地說:“我們都沒聽到!”
通常開始整理的指令由教師把握和決定,如教師說“可以收起來了”,幼兒便開始整理。但是,這種慣用指令有一個弊端:不能吸引幼兒注意,且信息不夠清晰。因為不是每一個沉浸在游戲中的幼兒都能第一時間接收到指令后便能快速行動,尤其是一些無法安靜操作的區域,如表演區。待他們反應過來開始匆忙整理,或許剩下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3.留給整理的時間不夠長
婦女節那天,每個孩子都準備為媽媽做一份禮物。孩子們先選所需材料,再涂涂畫畫、剪剪貼貼,忙得不亦樂乎。不多時,孩子們陸陸續續完成了禮物制作,開始整理區域。沒過多久就到了放學時間,孩子們與家長很快離開了教室,老師無奈地看著滿桌滿地的材料和垃圾……
幼兒園一日活動中,各個環節的安排都較為緊湊,留給幼兒進行區域整理的時間也十分有限。幼兒整理需要的時間和其進行的活動有關,如幼兒在美工區玩涂鴉,那么結束后則需要清洗畫筆、顏料盤,需要脫下倒背衣并掛好,還需要收掉墊過的報紙,卷起桌上的桌墊放好等。如果教師留給幼兒整理的時間過少,就容易導致幼兒整理不到位。
4.幼兒缺乏責任意識
今天的閱讀區有些反常,幾個孩子想看書卻猶猶豫豫不進去。 我走過去問:“你們遇到了什么問題嗎?”他們說:“里面太亂了,剛才看過書的小朋友沒整理好。”于是我說:“請把前面的小朋友喊過來,一起把這里整理干凈吧!”可是,他們卻一溜煙跑去別的區域了。
從這一案例可以看出,幼兒在主觀意識上缺乏責任感,沒有意識到游戲后的整理工作也是活動的一部分。除此之外,教師發現:有些幼兒在進入整理環節時習慣“偷偷逃離”,或者是“渾水摸魚”,只是象征性地收拾一下,缺少足夠的耐心。
5.缺乏整理方法和技巧
今天的美工區熱鬧非凡,為了裝扮生日派對,孩子們決定自制一些裝飾物……到了整理時間,貝貝將手工繩揉在一起放進筐里,但繩子很快散開了,他又拿出來用力揉了揉,再次塞了進去;小蔡把桌上的紙迅速攏到一起,也不管是不是廢紙,統統放回了柜子;晴晴抱起一大塊花布塞進了材料筐……
每個物體都有其固有的形態,或方或圓或扁或不規則。教師應引導幼兒根據材料的形狀特點進行擺放,進而讓它們看起來更整潔有序、方便取放。比如,同樣整理繩子,用“揉”和用“卷”的方式所取得的效果就大不相同。若幼兒沒有掌握正確的整理技巧,則會直接影響整理效果。
鑒于以上現狀,我們在班里開展了“我是整理小能手”的系列活動,旨在借助多種方式幫助幼兒養成整理的責任意識與能力。
二、對癥下藥,解決問題
1.細化區域整理措施
(1)制作材料擺放圖標,明確擺放位置
首先,我們就分類整理混亂的問題展開了討論,鼓勵幼兒思考解決辦法。樂樂說:“要把相同的東西放在一起?!鼻迩逭f:“從哪里拿來的就放回哪里。”嬌嬌說:“可以在原來的位置做一個記號,這樣玩完之后就放回那個位置?!苯涍^討論,大家分區行動起來:通過畫出各類圖標,貼在相應的材料筐及玩具柜上,便于大家在收拾整理時一一對應擺放,使整理環節更加有序。
(2)設置固定的整理音樂,明確整理指令
針對指令不明顯的問題,我們進行了集體討論。點點說:“我們在表演區玩的時候,有時候音樂太響了聽不見,所以老師說的時候聲音可以大一點?!眿蓩煞瘩g道:“那老師的喉嚨要啞掉的呀!”熙熙說:“我們可以讓其他小朋友去提醒一下!”小寶說:“要不就像晨間鍛煉一樣,當音樂響了大家就開始整理。”其他幼兒紛紛表示同意。
為了讓幼兒更好地把控時間,音樂必須是幼兒耳熟能詳的,這樣幼兒便能大概判斷自己整理的時長。于是,我們就商定使用晨間鍛煉的音樂作為提示音,每當固定音樂響起,就表示區域整理活動開始;當音樂結束,就表示整理時間已告一段落。
(3)預留充分的整理時間,把握整理節奏
經過一段時間的試驗,我們又發現了新問題:各區域整理所需時間不同。往往一首歌放完了,有的區域整理好了,但有的區域還沒有整理好。面對這個問題,豆豆說:“我發現如果是在美工區,因為要洗顏料盤和畫筆,就來不及,在建構區和閱讀區的時候,時間就夠了?!鼻迩逭f:“很簡單,音樂放兩遍,只有美工區可以在第二遍音樂結束時整理好。”這個建議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同。果然,這一規則試用一段時間后,幼兒的整理節奏控制得更加游刃有余了。
2.加強幼兒整理意識與能力
(1)自主討論定計劃,形成整理小公約
面對“如何讓每個區域看起來整潔有序”的問題,我們在班級開展了談話活動,分小組討論各區域的整理小妙招,并把討論結果畫下來,最后各小組向大家介紹討論成果。比如,表演區小組說:“我們覺得衣服要掛起來,這樣又方便又整齊。材料筐可以全部放到旁邊的柜子里,不能放到衣柜。衣柜里只能掛衣服、放帽子和頭飾。”……每個小組經過介紹、討論,最后匯總形成班級整理小公約,讓整理變得更得心應手。
(2)巧編整理小兒歌,整理方法速掌握
兒歌作為語言藝術的一種,相比故事更精練,更易于幼兒欣賞、接受和效仿。在幼兒總結了各個區域的整理方法后,我們一起創編了一些兒歌,如美工區的兒歌是:“絲帶卷一卷,紙張攤攤平。亮片、珠子收罐中,分類整齊擺放好?!眱焊璧膭摼幙梢栽谡勗捇顒又杏蓭熡坠餐瓿?,并讓幼兒用圖畫的方式記錄下來,最后張貼在展板上用以提醒大家。
(3)設立區域小組長,互相監督不懈怠
活動期間,教師發現總有幼兒在整理過程中不時告狀:“老師,×××偷懶不整理!”針對個別幼兒責任意識薄弱的問題,我們商討了解決對策,即每個區域選舉一位小組長,由組長負責監督該區域。隨后,我們對于小組長的選擇和職責進行了商討細化,總結為以下幾點:整理能力強;富有責任心,會關心每個區域的整理問題;每天需檢查區域的整理情況。這不僅激發了幼兒主動整理的意識和參與欲望,也讓他們在活動中獲得了自信心與成就感。
(4)設立激勵小機制,長期堅持好習慣
為了幫助幼兒養成及時與定期整理的好習慣,我們在班里開展了區域星級評比。即每次區域活動后由幼兒投票評出最干凈整潔的區域,依次獎勵1星到5星不等,每周五統計一次。獲得星星最多的區域,教師會為該區域內每人頒發整理小明星獎狀,并請獲獎者分享自己的整理心得。適當的激勵使幼兒充滿了自信與動力。
3.促進家園合作共育
(1)家長以身作則,樹立好榜樣
除了在幼兒園開展系列活動,我們也借助家園合作的力量,如通過家長會、微信群、家園欄等形式,讓家長重視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并參與幼兒良好整理習慣的培養。我們還鼓勵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則、發揮榜樣,使家園教育目標一致。
(2)幼兒參與家務,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幼兒能夠養成愛整理、會整理的習慣不在一朝一夕,它需要教師、家長的共同督促和幫助。我們利用家訪、宣傳冊、家長半日開放活動等,使家長意識到培養幼兒良好整理習慣的重要性,讓幼兒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有意識地在家里提供幼兒整理的機會,如讓幼兒自己整理房間、圖書、玩具等。這不僅能培養幼兒的責任意識和動手能力,還能解放家長的雙手,一舉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