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基于文獻資料與邏輯分析等研究方法,該研究聚焦于體教融合視角,旨在探究競技體操后備人才培養過程中面臨的難點與堵點,具體包括政策滯后與認知偏差、資源博弈與利益沖突、學訓矛盾與培養失衡、選拔機制與培養路徑創新不足等問題。據此,該文提出以下策略:通過政策協同與機制創新,構建體教融合的新生態;實施資源整合與優化配置,打造體教融合的新平臺;堅持學訓并重與全面發展的原則,探索體教融合的新模式;優化選拔機制與培養路徑,建立科學、系統的競技體操后備人才培養新體系。
【關鍵詞】 體教融合" 競技體操" 人才培養" 資源整合
【中圖分類號】 G8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813(2025)02-0108-03
Research on Training Strategy of Reserve Talents in Competitive Gymnas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LIAO Huifan
Capital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Beijing, 100191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aiming to explore the difficulties and blocking points in the training process of competitive gymnastics reserve talents, specifically including problems such as policy lag and cognitive bias, resource game and interest conflict, study-training contradiction and training imbalance, and insufficient innovation in selection mechanisms and training paths. Based on this, the article proposes the following strategies: Build a new ecological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through policy coordination and mechanism innovation; Implement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optimized allocation, and create a new platform for the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equal emphasis on learning and training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explore a new model of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Optimize the selection mechanism and training path, and establish a scientific and systematic new training system for competitive gymnastics reserve talents.
[Keywords]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Competitive gymnastics; Talent training; Resource integration
2020年4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其明確提出,通過加強學校體育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協調發展,并發揮社會體育組織、體校等資源的作用,以夯實青少年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基礎.這為競技體操后備人才的培養提供了新思路。事實上,競技體操后備人才的培養一直是國內外體育界關注的重點。在我國,競技體操后備人才的培養主要依賴于“三級訓練網”模式,該模式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曾取得顯著成效。然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其弊端逐漸顯現[1]。針對上述問題,相關學者以體操學校為例,探討了體教融合視域下競技體操后備人才的培養策略[2]。然而,這些研究多集中于某一地區或某一學校,缺乏宏觀層面的系統性分析[3]。因此,本研究旨在全面分析我國競技體操后備人才培養的難點和堵點,并結合體教融合的視角,提出優化策略,以實現我國競技體操后備人才的高質量發展。
1" 體教融合視域下競技體操后備人才培養的難點
1.1" 政策滯后與認知偏差,融合基礎尚待夯實
盡管國家體育總局與教育部聯合印發了相關政策文件,為競技體操后備人才培養提供了政策導向,但在實際操作層面,相關配套政策和實施細則的出臺卻相對遲緩。同時,我國教育體系中存在的重文輕武、重智輕體的傳統觀念,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體教融合的深度推進[4]。部分學校和教育工作者對體育教育的重視程度不足,認為體育只是學生課余時間的活動,而非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導致體育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被邊緣化。此外,當前教育和體育部門在推進體教融合時缺乏有效的協同機制,導致教育資源與體育資源在分配和使用上缺乏統一規劃和協調,資源分散、利用效率低下。
1.2" 資源博弈與利益沖突,融合機制尚待完善
競技體操后備人才培養面臨的首要難點在于資源配置不均衡。教育系統傾向于將資源集中在文化課程上,以確保學生的學業成績;而體育系統則希望獲取更多的資金、場地、設備等資源,以支持競技體操后備人才的專項訓練。這種資源配置的不均衡導致競技體操后備人才培養所需的關鍵資源短缺[5]。此外,體教融合過程涉及多個利益主體,如學校、體育部門、家庭、社會體育組織等,它們在競技體操后備人才培養上存在著不同的目標和利益訴求,容易導致利益沖突。同時,由于教育系統與體育系統之間存在信息壁壘,資源信息共享不暢,容易形成資源孤島現象。
1.3" 學訓矛盾與培養失衡,融合成效尚待顯現
競技體操運動員需要投入大量時間進行專項訓練,以提升技術水平和競技能力。然而,學校為了保證整體教學質量和學生學業水平,對學生在校時間有著嚴格的規定,難以為運動員提供足夠的專項訓練時間。此外,許多學校在推進體教融合時往往將文化教育與體育訓練視為兩個獨立的部分,缺乏有效融合[6]。在評價運動員時,學業成績與競技成績難以平衡的問題也凸顯出來。一方面,學校對學業成績有著嚴格的要求。另一方面,運動員為了追求競技成績需要投入大量時間進行專項訓練,導致其學業成績受到影響。此外,許多學校在培養競技體操后備人才時往往采用傳統的“一刀切”模式,忽視了運動員的個體差異和多樣化發展需求。
1.4" 選拔機制與培養路徑,融合創新尚待探索
傳統選拔機制往往依賴于運動員的現有表現和競技成績,忽視了其發展潛力。這導致具有天賦但尚未充分展現的運動員被忽視,而已經取得一定成績的運動員則可能因缺乏持續發展潛力而被過度培養。此外,許多培養機構在培養過程中往往采用固定的訓練計劃和課程安排,忽視了運動員的個體差異和多元化發展需求[7]。固化的培養路徑忽視了運動員的全面發展需求,過于注重技術訓練和體能提升,而忽視了心理素質、社交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培養。同時,在評價運動員時往往過于注重競技成績和技術水平等量化指標,而評價體系的不完善也導致培養機構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缺乏明確的目標和導向,無法全面評估培養效果。
2" 體教融合視域下競技體操后備人才培養的具體路徑
2.1" 政策協同與機制創新:構建體教融合新生態
首先,政府應發揮引領作用,推動教育部門與體育部門深度協作,共同制定并落實相關政策,以保障競技體操后備人才培養的順暢進行。需建立跨部門的協作機制,明晰職責分工,加強信息互通與協同合作。其次,為發掘更多潛力人才,需革新選拔機制,拓寬選材渠道。建立多元化選拔標準,不僅要關注運動員的當前競技水平,還應重視對其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及發展潛力等方面的評估。選材范圍應拓展至普通中小學、高校等更廣泛領域,通過與社會各界的合作,舉辦選拔賽事、訓練營等活動,吸引更多優秀運動員參與。最后,應根據運動員的實際情況與發展需求,制訂個性化培養計劃,引入先進訓練理念與方法,提升培養成效。
2.2" 資源整合與優化配置:打造體教融合新平臺
首先,需整合教育資源與體育資源,構建資源共享平臺,涵蓋學校教育資源、專業體育訓練資源及科研資源等,以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與高效利用。學校應加強與體育院校、專業運動隊及科研機構的合作,共同開發課程、共享訓練設施、推進科研合作。其次,在資源整合基礎上,需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實現精準對接。根據運動員的實際需求與發展目標,合理配置教育資源與體育資源,為每位運動員制訂最適合的培養方案。通過建立運動員個人檔案,記錄其多方面信息,為制訂個性化培養計劃提供依據。最后,應建立定期溝通機制,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共同探討競技體操后備人才培養的問題與挑戰,制訂應對策略。此外,競技體操后備人才培養的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師資隊伍的素質與能力,因此需強化師資隊伍建設,提升培養質量。
2.3" 學訓并重與全面發展:探索體教融合新模式
首先,競技體操后備人才培養應構建學訓一體化課程體系,實現文化教育與體育訓練的有機結合。通過設計模塊化課程,將文化課程與體操訓練課程穿插安排,形成互補效應,確保運動員在緊張訓練之余,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投入文化學習。其次,應引入動態評估機制,定期監測運動員的學習與訓練效果,及時調整教學計劃,以滿足其動態發展需求。最后,需強化綜合素質培養,拓寬運動員職業路徑。體教融合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具有全面素質的競技體操人才,因此應重視運動員的綜合素質培養,通過開設多樣化選修課程,拓寬其知識視野,增強其社會適應能力。同時,建立與高等教育機構的合作機制,為運動員提供升學深造機會,如設立特招政策、開設運動科學相關專業等,為運動員退役后的職業轉型提供更多選擇。
2.4" 選拔機制與培養路徑:優化體教融合新體系
首先,傳統選材模式往往局限于體校或專業運動隊,限制了選材范圍。因此,應打破這一局限,將選材視野擴展至普通中小學乃至大學,通過舉辦校際比賽、區域選拔賽、全國錦標賽等多種賽事形式,挖掘具有潛力的年輕運動員。同時,利用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建立運動員選材數據庫,對運動員進行全面評估,為科學選材提供數據支撐。其次,針對競技體操后備人才的不同年齡段與發展階段,應實施分階段培養路徑,確保運動員的全面發展。在基礎訓練階段,注重培養運動員的基本身體素質、基本技能和心理素質;在專項提高階段,根據運動員的特長與潛力,進行有針對性的專項訓練;在精英培養階段,則注重培養運動員的綜合素質與競技狀態。最后,加強與普通學校的合作,確保運動員能夠接受與同齡人相同水平的文化教育,避免因訓練而耽誤學業。
3" 結語
在體教融合的視域下,競技體操后備人才培養戰略研究不僅關乎我國競技體操運動的持續發展,更是推動青少年健康成長、促進體育與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實踐。作為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體教融合視域下的競技體操后備人才培養戰略應堅持政策協同與機制創新,構建體教融合新生態。資源整合與優化配置,打造體教融合新平臺;學訓并重與全面發展,探索體教融合新模式。優化選拔機制與培養路徑,建立競技體操后備人才培養新體系,為我國競技體操運動的持續發展和體育強國的建設作出新貢獻。
參考文獻
[1] 彭召方,吳昀潞,國偉,等.我國競技體操發展歷史經驗和新時代展望[J].體育科學,2022,42(7):39-50,97.
[2] 姚瀟治,王子怡,李雅雯,等.體教融合視域下我國競技體操后備人才培養實踐啟示——基于武漢體育學院體操學校的質性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4,58(1):89-96.
[3] 伍冠華.我國競技體操科學研究現狀及對策分析[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2(24):55-57.
[4] 郝東方.中國近代以來中小學中的體育與其他諸育的關系史探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22,34(2):180-187.
[5] 李方方,蔣湘之.體教融合背景下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路徑研究[J].青少年體育,2023(2):60-61,37.
[6] 劉琬婧.體教融合背景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養培養體系構建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4,14(18):131-133,137.
[7] 李勇.體教融合視域下江蘇高校高水平運動隊“三大球”新型人才培養路徑研究[J].武術研究,2023,8(5):122-126.
作者簡介:廖輝帆(1991—),女,碩士,研究方向為體育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