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對當前高校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現狀進行了調查分析,揭示了影響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形成的諸多因素。基于此,文章提出了一系列以培養體育鍛煉習慣為核心的大學生體能素質培育路徑。這些路徑從個人、學校和社會三個維度切入,旨在改善大學生的體育鍛煉習慣。具體而言,在個人層面,大學生需樹立正確的體育觀念并制訂科學的鍛煉計劃;學校層面,則需優化體育課程設置并營造積極的體育鍛煉氛圍;社會層面,應加大體育設施投入并營造濃厚的體育文化氛圍。上述措施的最終目的是提升大學生的體能素質,促進其全面發展。
【關鍵詞】 體育鍛煉習慣" 高校大學生" 體能素質" 培育路徑
【中圖分類號】 G80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813(2025)02-0175-04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Path of Physical Fit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Oriented by Physical Exercise Habits
LIU Dechen
Jilin Police College, Changchun, Jilin Province, 130117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and analyz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physical exercise habit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reveals many factors affecting the form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exercise habits. On this basis, a series of cultivation paths for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fitness with cultivating physical exercise habits as the core are proposed. These paths take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individual, school and society as the starting points, aiming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exercise habits. Specifically, at the individual level, college students need to establish correct sports concepts and develop scientific exercise plans; Schools should optimize curriculum settings and create a positive atmosphere for physical exercise; Society should increase investment in sports facilities and create a strong sports culture atmosphere. The ultimate goal of the above measures is to improve the physical fit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promote their all-round development.
[Keywords] Physical exercise habits;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fitness; Cultivation path
在社會不斷發展與進步的進程中,人們對健康的重視程度日益提升。大學生作為國家的未來棟梁與希望,其體能素質水平不僅關乎個人成長與發展,也直接關系到國家的繁榮與富強。然而,當前高校大學生的體能素質現狀令人擔憂。一方面,從身體機能角度看,不少大學生耐力不足,在中長跑等項目中表現欠佳,稍進行強度稍大的運動便氣喘吁吁、疲憊不堪。另一方面,力量素質薄弱,引體向上等力量型測試項目中,許多學生難以達標,甚至有學生無法完成一個標準的引體向上。此外,大學生的柔韌性普遍有待提高,在瑜伽、體操等需柔韌性的運動中,動作顯得僵硬不自然。同時,身體協調性也存在問題,球類運動或舞蹈等活動中常出現動作不協調、不流暢的情況??傮w而言,大學生的體能素質現狀不容樂觀。因此,如何以體育鍛煉習慣為引領,培育高校大學生的體能素質,成為當前高校體育教育面臨的重要課題。
1" 高校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現狀分析
目前,高校大學生的體育鍛煉習慣呈現復雜態勢。第一,部分大學生具備一定的體育鍛煉意識,主動參與體育活動,如定期操場跑步、打籃球、踢足球,或參加學校體育社團活動。他們認識到體育鍛煉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性,能在鍛煉中獲得樂趣和成就感。第二,仍有相當比例的大學生缺乏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一些學生因懶惰心理,課余時間更傾向于在宿舍沉迷于電子產品,不愿進行體育鍛煉。即使有體育課,也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只是敷衍了事。還有部分學生雖有鍛煉想法,但因缺乏毅力和自律性,難以長期堅持。另外,部分大學生對體育鍛煉認識存在偏差,認為只有空閑時間或應付考試時才需鍛煉,未將體育鍛煉融入日常生活??傮w而言,當前高校大學生的體育鍛煉習慣不容樂觀,具體情況表現如下。
1.1" 體育鍛煉參與度不高
我國當代大學生肩負著振興中華民族和提高綜合國力的艱巨任務,其體能素質與國家繁榮發展密切相關[1]。在高校中,大學生體育鍛煉參與度低下的情況較為普遍。學業壓力、社團活動等使學生更多時間用于學習和社交,忽視了體育鍛煉。同時,學生缺乏對體育鍛煉重要性的深刻認識,缺乏主動參與的動力。雖然學校要求和考試壓力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學生參與體育活動,但這種被動參與難以形成長期習慣。部分學生因未找到感興趣的運動項目,對體育鍛煉缺乏熱情,進一步降低了參與度。
1.2" 鍛煉時間不足
大學生雖擁有相對充裕的課余時間,然而用于體育鍛煉的時間卻嚴重不足。在學業方面,繁重的課程作業和考試復習任務占據了大量時間。在社交活動方面,參加社團活動、聚會等也讓學生分身乏術。部分學生沉迷于電子設備,在娛樂中消耗了大量課余時間。對于缺乏時間管理能力的學生而言,他們往往不能合理規劃時間,導致時間分配不合理,從而使得體育鍛煉時間被大幅度壓縮,難以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
1.3" 鍛煉項目單一
大學生鍛煉項目單一的現象較為突出。一方面,跑步、籃球、羽毛球等常見運動項目在校園內較為流行,場地易獲取,且學生們在中小學時期已有一定接觸,因此更傾向于選擇這些熟悉的項目。另一方面,對于瑜伽、攀巖、滑板等新興體育項目,學生們缺乏了解渠道。學校的體育課程和宣傳對這些項目涉及較少,導致學生不了解其樂趣和益處。此外,部分學生可能存在畏懼心理,擔心新興項目難度大、不安全,不敢輕易嘗試,從而局限于傳統鍛煉項目,難以拓展體育鍛煉的豐富多樣性。
1.4" 缺乏科學的鍛煉方法
大學生在體育鍛煉中缺乏科學方法的情況較為普遍。當前,高校體育課程往往側重于基礎運動技能的教授,對科學鍛煉方法的講解不夠深入全面。同時,大學生自身也缺乏主動學習科學鍛煉方法的意識。很多學生不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和運動能力,僅憑熱情和一時興起而鍛煉。例如,一些身體瘦弱的學生盲目進行高強度力量訓練,容易導致肌肉拉傷;部分學生在跑步時未掌握正確姿勢,長期下來可能造成膝蓋損傷。此外,缺乏專業人士的指導也會導致學生在遭遇問題時無法及時獲取正確的建議與糾正措施。
2" 影響大學生良好體育鍛煉習慣形成的因素
2.1" 個人因素
在影響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形成的個人因素中,興趣愛好占據關鍵地位。鍛煉行為跨理論模型認為,鍛煉行為是一個包含前意識、意向、準備、行動和保持等五個階段變化的過程[2]。首先,興趣是促使大學生積極投入時間和精力的關鍵因素。例如,熱愛籃球的學生會主動約同學打球,在不斷參與中更易形成鍛煉習慣。其次,自我效能感同樣重要。它指的是個體對于自身能否成功實施某一行為的主觀判斷。當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感較高時,會堅信自己能通過體育鍛煉達到預期目標,從而充滿動力堅持鍛煉。如認為自己能通過跑步改善體質的學生,更有毅力持續進行。最后,時間管理能力不容忽視。當前大學生的課余時間相對自由,但若缺乏時間管理能力,則難以合理安排時間進行鍛煉。部分學生因不會規劃時間,被娛樂活動占據大量課余時間,而忽略了體育鍛煉。因此,提升時間管理能力有助于大學生更為合理地分配時間用于體育鍛煉。
2.2" 學校因素
學校因素對大學生鍛煉習慣具有重要影響。首先,學校主導的體育課程設置起著關鍵作用。課程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涵蓋各種熱門和新興體育項目,能夠激發大學生的興趣,促使他們積極參與。相反,單調乏味的課程會讓學生失去鍛煉的熱情。其次,學校體育設施的完善程度同樣重要。齊全、先進的體育設施能為學生提供良好的鍛煉條件,吸引他們主動進行體育活動。而設施匱乏或陳舊則會限制學生的鍛煉選擇。再次,體育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方法也影響著學生的鍛煉習慣。專業的教師能夠給予學生正確的指導,激發他們的潛力,增加鍛煉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最后,學校營造的體育文化氛圍也不容忽視。濃厚的體育文化氛圍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激發他們的競爭意識和鍛煉熱情。
2.3" 社會因素
新時代的育人質量不僅體現于人才的知識技能水平,更體現于健康的體魄和健全的人格[3]。在影響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形成的社會因素中,家庭環境起著重要作用。首先,若家庭注重體育鍛煉,父母則會以身作則,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給孩子帶來積極影響。例如,在一個家庭中,父母熱愛跑步、登山等運動,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受到熏陶,認識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從而更有可能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相反,若家庭中缺少運動氛圍,孩子很可能也難以對體育鍛煉予以重視。其次,社會輿論導向同樣是重要因素。當社會大力宣傳和引導體育鍛煉,營造出重視體育鍛煉、崇尚健康生活的氛圍時,會激發大學生的鍛煉熱情。例如,官方媒體經常舉辦全民健身活動,宣傳體育明星的勵志故事,能讓大學生感受到體育的魅力和價值,促使他們積極投入到體育鍛煉中,進而推動體育鍛煉習慣的形成。如果社會輿論對體育鍛煉缺乏關注和引導,大學生可能會更傾向于將時間投入到其他活動中,而忽視體育鍛煉的重要性。
3" 以體育鍛煉習慣為導向的高校大學生體能素質培育路徑
3.1" 強化個人管理,形成自律素養
首先,大學生應樹立正確的體育觀念,充分認識到體育鍛煉對身心健康的重要性。體育鍛煉不僅能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還有助于緩解學習壓力、提升心理素質。需摒棄“體育鍛煉浪費時間”等錯誤觀念,將其視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次,制訂合理的鍛煉計劃。根據個人興趣愛好和身體狀況,選擇適合的體育項目和鍛煉強度??擅恐馨才殴潭ㄥ憻挄r間,例如每周三次,每次一小時左右,并循序漸進,避免過度鍛煉導致受傷或失去信心。再次,可尋找鍛煉伙伴。與同學、朋友一同鍛煉,既能增加樂趣,又能互相監督、鼓勵。嘗試自發組建體育鍛煉小組,共同參加體育活動,營造良好的鍛煉氛圍。最后,學會自我激勵至關重要。在鍛煉過程中,應及時肯定自己的進步和努力,設定小目標并給予適當獎勵,同時克服懶惰和拖延心理,堅持鍛煉。
3.2" 優化校內課程設置,做好基礎設施保障
在以體育鍛煉習慣為引領的高校大學生體能素質培育路徑中,優化體育課程設置是首要任務。首先,需豐富課程內容。體育課程應涵蓋傳統的田徑、球類、體操等項目,為學生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納入新興的瑜伽、攀巖、滑板等項目,以滿足不同學生的興趣和需求。對于追求時尚和挑戰的學生,攀巖和滑板項目可激發其熱情;對于注重身心平衡的學生,瑜伽則是理想選擇。其次,創新教學方法對提升教學效果至關重要。體育教師應采用多樣化教學手段,如:游戲教學法,讓學生在輕松環境中學習體育技能,增強鍛煉的趣味性;情境教學法,通過創設各種體育場景,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合作學習法,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與競爭意識。此外,教師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引導學生在課后自主鍛煉,制訂個人鍛煉計劃,并定期檢查與反饋。最后,強化理論教學環節同樣重要。體育課程應適當增加運動生理學、運動心理學、運動營養學等理論知識,幫助學生了解體育鍛煉的科學原理和方法。掌握運動生理學知識,有助于學生根據自身身體狀況合理安排鍛煉強度與時間;了解運動心理學,有助于學生克服鍛煉中的心理障礙,保持積極心態,提升鍛煉效果[4]。
在體育設施建設方面,學校應根據學生人數和需求合理增加體育設施數量。除增加傳統的籃球場、足球場、羽毛球場、乒乓球臺等以滿足日常鍛煉需求外,還應考慮學生多樣化興趣,配備攀巖墻、滑板場等新興體育設施。攀巖墻可吸引喜歡挑戰和冒險的學生,滑板場則能夠為追求時尚和刺激的學生提供鍛煉場所。同時,提高體育設施質量至關重要。學校應加強對現有設施的維護和管理,定期檢查設施安全性,確保學生鍛煉安全。此外,引進先進的智能化健身器材,為學生提供更科學的鍛煉指導,提升鍛煉效果。
3.3" 引入社會因素,助力習慣養成
體育鍛煉是增強體質、增進健康的重要手段[5]。
第一,校方應積極吸引社會資源,營造積極的體育文化氛圍。社會媒體應加大對體育活動、體育明星以及普通人通過體育鍛煉改變生活的宣傳力度,利用電視、網絡、報紙等渠道傳播體育的價值和魅力,以激發大學生對體育的熱愛和向往。根據屬地原則,有條件的地方政府可舉辦各類體育文化節、體育展覽等活動,讓大學生在濃厚的體育氛圍中感受體育的魅力。
第二,應增加公共體育設施的投入。政府和社會應加大對公共體育設施的建設力度,在高校周邊及城市社區設置更多的體育場館、健身步道、籃球場、足球場等設施,為大學生提供便利的鍛煉條件。
第三,鼓勵企業參與體育事業。企業可通過贊助體育賽事、舉辦企業內部運動會等方式,為大學生提供參與體育活動的機會,并為其提供體育實習崗位,讓他們在實踐中了解體育產業,增強對體育的興趣。
第四,嘗試建立體育志愿服務體系。社會可組織體育志愿者隊伍,為大學生提供體育指導、陪練等服務。志愿者可來自體育專業人士、體育愛好者等,他們的幫助有助于大學生更好地掌握體育技能,提高鍛煉效果。
第五,要加強體育產業與高校的合作。體育企業可與高校合作開展體育培訓、體育科研等項目,為大學生提供專業的體育服務。同時,體育產業的發展也可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激發他們對體育的熱情和投入,最終養成科學的體育鍛煉習慣。
4" 結語
以體育鍛煉習慣為導向的高校大學生體能素質培育路徑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努力。研究結果表明,通過學校、個人及社會三方面形成共同合力的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高校大學生的體能素質,促使他們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為未來的個人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梁昊.高校大學生體育訓練中體能素質的培養[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2(2):24-26.
[2] 唐芳武,王偉強.大學生心理韌性對體育鍛煉行為的影響機制:基于習慣控制及抵制誘惑的視角[J].體育學刊,2024,31(5):53-61.
[3] 龐紹儒.高校大學生自我健康管理的引導機制探析[J].田徑,2021(6):46-48.
[4] 李小蘭,肖瑤,楊利紅.高校舉辦體能挑戰賽對大學生體育鍛煉的影響[J].四川體育科學,2021,40(3):128-131.
[5] 莫樹燕.高校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與健康生活習慣相關性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4,14(12):155-158.
基金項目:吉林省體育科學研究課題2024年度立項課題(項目名稱:基于體育鍛煉習慣養成下的高校大學生體能素質提升路徑研究——以吉林省高校大學生為例,項目編號:202441);吉林省高教學會高教科研課題2023年度立項課題(項目名稱:新工科背景下刑事科學技術專業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體系的構建研究,項目編號:JGJX2023D636);吉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2023年度立項項目(項目名稱:拉曼光譜技術結合化學計量學的朱墨時序識別模型研究,項目編號:JJKH20231084KJ)。
作者簡介:劉德臣(1986—),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刑事科學技術、公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