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學是開啟科學世界大門的“鑰匙”,學習數學知識能讓學生形成創造性、發散性、邏輯性思維,提升智力水平.但是,數學的枯燥感讓學生望而止步,部分學生內心非常抵觸學習數學,甚至存在厭煩情緒,連帶著討厭數學教師.之所以存在該現象,是因為教師的教學模式和思想、方法等過于陳舊,雖然處于新一輪課改環境中,但是并未用好新教材,使教學質量和效果難以得到保證.本文以新教材、新課改為背景,探析革新初中數學教學方法及模式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革新;課堂教學
學好數學知識能支持學生學習其他理科課程,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提升.但是,初中數學的教學現狀并不樂觀,教師的教學模式、方法并未得到創新,忽視了對新教材的解析和理解、運用,也未引入新的理念和手段,導致學生依舊被動學習數學知識,難以掌握數學真理,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比較淺顯.對此,教師必須做出改變,從理念、思想開始,逐步改進傳統的教學模式及方法,帶給學生新的體驗和感受,深度解析新教材,做到活用教材,實現新課改提出的教學目標.
1新教材對教師的要求分析
1.1必須深度研究教材內容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重新編排了初中數學教材,數學教學開始運用新版本教材,新教材對知識框架作出了調整,并增減了內容.作為實施新課改、運用新教材的初中數學教師,必須深度鉆研新教材內容,付出更多的時間、精力,掌握新教材中蘊含的教材理念、知識框架、教學目標等,脫離舊教材的“束縛”,以清晰的頭腦、先進的理念授課,基于學生實際情況提供指導,保證指導的精準性,設計符合學生需求的教學活動.
1.2必須改變傳統教學方法
新教材增加了“新穎”的教學模塊,如觀察、探究、思考、歸納等,教材的編排、設計人員高度關注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注重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為此,在運用新教材期間,教師必須改變傳統教學方法,讓教學不再是教師的“一言堂”,為學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究時間、空間,重點培育學生自學、總結概括、創新等能力,讓學生在民主平等的觀察、探索等活動中獲取新知識,構建新體系.實踐證明,在教師的精準化指導下,學生能產生強烈的探索欲望和興趣,其學習效果能夠得到大幅度提升.
1.3必須注重學生學法引導
新教材不僅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方式的運用,還注重學生信息搜集、處理等能力的培養[1].所以,教師在運用新教材期間,應重點培養學生的信息搜集、處理以及新知識獲取、分析和解決問題等能力,注重學生的學法引導,創設輕松的學習環境,遵循“生本”理念.
例如以“探究”活動為例,教師應引導學生分析現有知識,在實踐、思考中構建新知識體系.比如,教學用坐標展現軸對稱內容“關于直線X=1,直線Y=2對稱”知識點期間,完成作圖后,能夠快速發現對稱點坐標.但是,如果直線X、Y發生變化,學生將難以理解.對此,教師可以利用“看鏡子”的方式指導學生,人保持不動,鏡子向前、向后,鏡子虛像發生移動,所產生的想象比較貼近現實生活,能讓學生輕松掌握該知識,且學的輕松、愉快.
1.4必須自行制作教學用具
新教材中增加了大量有關探究、觀察等活動的素材,要求教師教學實踐中科學運用直觀教具,指引學生制作學具模型,讓學生的感性認知更深刻.受學校限制,教師的教學用具并不充足,且教學用具的類型偏少,制約了教學質量的提升.對此,教師必須自行制作教學用具,通過運用教學用具輔助教學實踐.
例如在三角形全等、等腰三角形等相關知識的教學中,組織學生剪紙,與學生共同探究新知識,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收獲新知識,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以此收獲良好教學效果.
1.5必須加強信息技術學習
新課標教材中出現大量關于信息技術的內容,清晰表明了教育的未來發展方向,提醒著教育工作者必須重點提升信息技術應用水平.所以,在運用新教材教學數學知識期間,教師應主動鉆研信息技術[2].掌握信息技術的運用技巧和方法等,切實發揮新教材的優勢和作用,提高初中數學教學質量.
1.6必須整合教材知識點
新教材中的知識內容非常豐富,要想保證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和質量,教師必須整合教材知識點,深度鉆研教材,正確理解章節,明確知識點的內涵以及教學目標,確定教材編創意圖,以及整體思路和結構等,在整合的基礎上確定教學方向,以此支持學生的數學探究.
2基于新教材的初中數學教學方法及模式革新策略
2.1建立新型師生關系,營造民主愉快學習環境
新型師生關系的建立是新課改實現的前提,也是新課改的核心任務之一[3].有關心理學研究表明,活動的創造條件就是心理安全、自由.和諧、平等、相互尊重、信任的師生關系,能促進師生的情感交流,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發展.對此,教師要想提升初中數學教學質量,科學運用新教材,則應該引用先進的教學理念,努力成為學生的好朋友,寬容、親切地對待學生,鼓舞學生思考、探究,挖掘學生潛能,為學生學習提供合適的環境,使其思維迸發火花.同時,教師要與學生相互分享、積極交流,在互動的過程中共同開發、豐富課程,尊重學生的性格、特點等,讓學生能夠自由地表達,勇敢地提出疑問,成為學習的主人,發展創新精神.
例如“有理數大小比較”教學中,教師可以出示數學題“比較-1000與0.01的大小”鼓勵學生練習該題,有的學生認為-1000>0.01,還有的學生認為-1000<0.01,不同的想法和觀念讓學生“爭辯”起來.這時,教師可以參與學生的“爭辯”過程,與學生相互交流、分享想法和觀點,講清道理和理由,并結合教材中的知識說明.這個過程能幫助學生糾錯,加速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減少常識性錯誤的出現.
新型師生關系的構建比嚴肅、枯燥的知識講解更有趣,輕松、民主、愉快的教學環境,能讓課堂更加有趣、活躍,使教師能夠指引學生分析、品味、記憶,逐步升華其思維、想象,在失敗中總結、提升.
2.2革新數學教學方式,促進學生學習方式轉變
基于新教材的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幫助學生轉變學習方式,鼓勵學生自主思考、探究等,為學生提供小組合作學習的機會,加深體驗和領悟,讓學生在感知、理解中系統化地學習數學知識,掌握結論的原理,理清知識思路,了解知識的關系,將零散知識整合在一起,以牢固的基礎學習新知識,完善知識體系,提升學習能力.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生的學習方式主要為兩種,即接受和發現,兩者都存在重要價值和作用.但是,傳統數學課堂中,大部分學生僅僅只是被動接受數學知識,導致學生的創新受到阻礙,難以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對此,轉變學習方式以此為據,為學生提供“動”的機會,讓學生主動探尋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的知識、情感、技能等實現綜合性發展,促進學生養成良好創新意識,使其滿足當今社會的發展需求.
例如新教材中的“探索日歷規律”課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生活中學生熟知的日歷卡,對學生提出問題:“日歷卡的正方形框中9個數字與正中間1個數存在什么關系?”隨后,繼續提出層次化問題:“存在的關系與其他方框成立嗎?”“是否能用代數表示?”“存在的關系對任何一個月的日歷都成立嗎?”“為什么?方框中9個數字存在什么關系?是否能用代數式表示?”上述問題能為學生留出充足的思考空間,問題的層次越來越深入,學生能在觀察、試驗、探索、找規律等過程中理解數學知識,讓傳統的以教為主的教學模式發生改變,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樂趣,體現數學學科的特點和魅力,讓數學教學不再枯燥無趣.
全新的學習方式包含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教師應明確這些全新學習方式的作用、效果等,讓學生形成深刻的理解,繼而為學生提供精準指導,讓學生不再被動學習,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獨立性,使學生掌握基礎的數學思想和方法,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學習方法,在探索中體驗,在體驗中提升.
2.3讓學生“做中學”,經歷知識發生發展應用
數學教學的關鍵在于學生的創造,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創造過程,實現再創造,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經過教師的指導和培養,學生學會主動學習,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順利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奠定堅固的學習基礎.尤其對于較為抽象的數學概念,教師應關注知識的背景和形成、發展過程,讓學生的數學學習不再機械[4].
例如“怎樣動手制作軸對稱圖形”的課堂中,教師可以指引學生根據生活背景展開活動.部分學生聯想到生活中的剪紙,選擇通過剪紙的方式制作抽對稱圖形.首先,將手中的紙對折,在折痕處剪下一塊,打開后獲得軸對稱圖形.還有的學生想制作墨跡,將墨水滴在吸水性能良好的紙張中,迅速將紙打開、壓平,用手指壓出清晰的折痕,之后將紙打開,以此獲得軸對稱圖形.每個學生的生活經驗都是不同的,從自身閱歷出發,在實踐、交流中制作軸對稱圖形,能讓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理解更深入,主動與同學分享成功的喜悅,共享獲取的學習資料.
2.4基于數學建模角度,闡釋關鍵數學知識內容
數學建模是解決數學問題、運用數學思想的重要過程,也是全新的數學學習方式,能為學生提供充足的自學空間,讓學生在學習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到數學知識的價值和作用,明確數學與生活的關系,利用數學綜合知識解決問題,強化應用意識,點燃學習激情,發展創新思維和能力.數學教學中,數學建模法的應用利于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屬于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對此,教師可以指引學生利用數學建模法處理問題,學習新知識,掌握“實際——理論——實踐”的認知規律.
例如解決應用題“旺旺商店購進了單價為20元的日用品.如果每件日用品按30元銷售,半個月能售出400件.為了提升利潤,商店準備提高商品的銷售單價.經過實踐發現,在原銷售價格的基礎上每提高1元,銷量會減少20件.請問,怎樣提高商品的銷售單價才能獲取最大利潤?獲取最大利潤時,商品的銷售單價為多少?半個月內獲取的最大利潤是多少錢?”在學生理解關鍵的利潤、銷售單價等含義的基礎上,要求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列出關系式,分析不同量之間存在的關系,以此計算出正確結果.應用題教學期間,教師應指引學生閱讀題目,使其理解題意,層次性地解讀關鍵知識和數學符號,將實際問題抽象概括為數學問題,通過求解的過程提升能力,讓“雙基”得到有效結合.此外,教師要適當地變更問題,將“漲價問題”改變為“降價問題”,將具體數字轉化成字母,指引學生建立函數模型,使學生深入理解問題的背景,得到良好的解題訓練,教師應保證應用題的開放性,發展學生創造思維.
3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新課改、新教材的初中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革新傳統教學方法及模式,引用新的教育理念,明確數學教學目標,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為學生提供創造的平臺,幫助學生充實數學知識儲備.同時,要將課堂與生活聯系在一起,讓數學回歸生活、家庭、社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探索欲,讓學生擁有源源不斷的動力挖掘數學知識,掌握數學真理,走進科學世界,成為具備良好數學素養和綜合能力的優秀儲備人才.
參考文獻:
[1]范慧鑫.可視化教學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索——以幾何教學為例[J].讀寫算,2024(33):73-75.
[2]錄紅喜.有效提問,成就精彩——啟發性提示語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學周刊,2024(32):83-85.
[3]嚴雄新,黃韜.大單元視域下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策略——以浙教版“二次函數圖象與性質”為例[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24,46(08):96-102.
[4]宋世平,蔣詩云.基于學生思維發展的“學思課堂”作業設計策略——以初中數學作業設計為例[J].教育科學論壇,2024(22):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