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活水,其高質量發展對于推動“雙一流”建設具有重要意義。高質量發展的基礎研究不僅為大學學科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知識基礎,而且通過其創新成果,極大地提升了大學科研水平。文章通過分析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與特征及我國“雙一流”建設的現狀與問題,探討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對“雙一流”建設的推動作用,并提出相關的助推路徑。
關鍵詞 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雙一流”建設;助推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7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6400/j.cnki.kjdk.2025.06.005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Basic Research to
Boost the \"Double First-class\" Initiative
HAN Xue
(Schoo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anshan University, Qinhuangdao, Hebei 066000)
Abstract Basic research is the sourc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t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Double First-class\" Initiative. High-quality basic research not only provides a solid knowledge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disciplines but also greatly improves the university's scientific research level through its innovative achievem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basic research, as well a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China's \"Double First-class\" Initiative, explores the promoting role of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basic research in the \"Double First-class\" Initiative, and proposes relevant boosting paths.
Keywords basic research;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Double First-class\" Initiative; boosting development
2015年10月24日,國務院印發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決定統籌推進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以下簡稱“雙一流”)[1]。“雙一流”建設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工程,需要大量的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而基礎研究是科學研究的基礎,是科技創新的源泉。當前,我國基礎研究正處于從跟跑向并跑、領跑轉變的關鍵時期,但整體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因此基礎研究的高質量發展,正是實現“雙一流”建設目標的關鍵所在。本文通過分析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和特征,梳理“雙一流”建設的現狀與問題,旨在探討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助推“雙一流”建設的重要性及實施路徑,以期為相關研究與實踐提供參考。
1" 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與特征
基礎研究是二戰后逐漸強化并豐富的概念,早期以興趣導向和自由探索為主,后來向應用導向和戰略導向拓展。數字時代,基礎研究的高質量發展模式在傳統的“線性模型”“象限模型”和“循環模型”融合的基礎上,形成了“生態模型”[2]。基礎研究大致可以分為純理論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兩大類,它們在推動科學進步和技術創新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純理論研究為我們提供了深入理解世界的工具,而應用基礎研究則將這些理論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推動了基礎研究的高質量發展。
第一,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的首要特征是創新性。基礎研究應更加注重原創性,創新不僅意味著技術的革新,還意味著思維方式的轉變,要求研究者不斷挑戰傳統觀念,提出新穎的理論和觀點,推動學科邊界拓展。第二,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強調前瞻性。研究者要能夠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掌握國際科技動態,對新興領域和潛在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和引領性原創成果的重大突破。第三,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要求系統性。強化系統性規劃和布局,確保研究的連續性和協同性,避免重復和浪費,同時要促進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還要鼓勵國內外的合作研究,形成完整的科研體系。
2" “雙一流”建設的現狀與問題
我國政府高度重視“雙一流”建設,將其作為國家戰略予以推進。在政策層面,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措施,如加大財政投入、優化資源配置、完善評價體系等。中央財政對“雙一流”建設的支持力度逐年加大,為“雙一流”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在“雙一流”建設過程中,高校在學科布局上更加合理,優勢學科得到鞏固和提升,新興交叉學科不斷涌現,為我國科技創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雙一流”建設過程中我國政府投入了大量資金用于支持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包括設立各類人才基金、提供科研啟動資金等,為“雙一流”建設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使我國基礎研究水平得到顯著提升。
隨著“雙一流”建設的深入推進,我國高等教育正朝著世界一流大學行列邁進。然而,在這一進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需要我們認真面對和解決。第一,學科建設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質化問題。部分高校為追求學科數量擴張,忽視了學科特色和優勢培育。學科交叉融合不足,新興交叉學科發展緩慢,難以滿足國家戰略需求。第二,科研創新能力有待提升。部分高校的科研團隊實力較弱,高水平科研成果較少,且在關鍵領域和核心技術上缺乏突破,與發達國家相比科研創新能力仍存在一定差距。第三,人才培養機制有待優化。在“雙一流”建設過程中,部分高校過于注重學科建設和科研產出,導致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脫節。第四,國際競爭力有待提升。部分高校在國際合作與交流、學術影響力等方面相對較弱,在國際學術舞臺上的地位仍有待提升。我們應繼續加大對“雙一流”建設的支持力度,推動我國高等教育走向世界一流行列,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撐。
3" 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對“雙一流”建設的推動作用
3.1" 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對“雙一流”建設的支撐作用
新時代,學科建設已成為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而基礎研究作為學科建設的基石,為大學學科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知識基礎。隨著全球科技競爭的加劇,我國高校學科建設需要更加注重學科交叉融合,而基礎研究的高質量發展,能夠推動學科交叉融合,促進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產生,從而優化學科布局。學科競爭力是衡量高校學科建設水平的重要指標,基礎研究的高質量發展,能夠為學科建設提供強大的理論支撐和技術支持,推動學科在國內外學術領域取得重要突破,增強學科競爭力。
當前科技迅猛發展,科技創新能力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科技創新水平的重要指標。基礎研究的高質量發展有助于優化科研環境,為科研人員提供更好的研究條件;有助于提升科研團隊水平,為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奠定基礎;有助于推動科研創新成果轉化,為社會提供高質量的公共服務;有助于增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提升高校的國際影響力。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通過提供原創性知識和創新成果,促進我國高校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為“雙一流”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3.2" 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對“雙一流”建設的促進作用
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促進了人才的培養與引進,為“雙一流”建設提供了堅實的人才保障。首先,人才培養是“雙一流”建設的基礎。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更加注重從基礎教育階段開始,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培養科研后備力量;完善研究生培養體系,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更關注培養高層次人才和建設科研團隊,營造良好的科研氛圍。其次,引進人才是“雙一流”建設的催化劑。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能促進高層次人才的引進,為“雙一流”建設注入強大的活力。通過內外雙修,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增加了人才儲備,為“雙一流”建設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對于我國高校提高國際聲譽和學術影響力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通過出版、翻譯等方式,將我國基礎研究成果推向國際舞臺,提高我國在國際學術界的地位;通過參加國際學術會議,與國際同行進行交流,展示我國基礎研究領域的最新進展,提升我國在國際學術界的知名度;通過與國際知名科研機構、高校、企業合作,共同開展基礎研究,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提升我國在基礎研究領域的國際競爭力。基礎研究的高質量發展促進了我國“雙一流”建設國際影響力的提升,為實現科技強國夢提供了強大支撐。
4" 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助推“雙一流”建設的路徑
4.1" 加強基礎研究的頂層設計
在推動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以助推“雙一流”建設的過程中,制定具有前瞻性和針對性的政策與規劃至關重要,這是推動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第一,應提高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和支持力度。雖然近年來政府持續增加對基礎研究的財政投入,但還遠遠不夠,可以鼓勵社會資金投入基礎研究,形成多元化的資金來源渠道。加大投入與支持力度,是推動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的物質基礎。第二,優化基礎研究項目管理制度。建立科學、合理、高效的評審機制,確保項目評審的公正性和客觀性。根據項目類型、研究內容、預期目標等,將基礎研究項目分為戰略性基礎研究、前沿性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等,實施差異化支持政策。第三,完善科研評價體系。建立創新能力、成果轉化、社會效益等多維度評價體系,鼓勵科研人員關注基礎研究,減少對短期成果的追求,推動基礎研究向高質量發展轉變。通過完善政策體系,可以為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保障,進而推動“雙一流”建設取得更大成效。
4.2" 提升基礎研究的創新能力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和先導,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根基和前提。高校應全面加強基礎研究,堅持自信自強、自主創新,把科技發展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3]。高校要想實現基礎研究的高質量發展,就要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第一,強化原創性與前瞻性研究。科研人員應具備深厚的學術功底、敏銳的洞察力和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鼓勵科研人員創新研究方法、關注實際問題,開展原創性和前沿性研究。第二,加強跨學科與合作研究。鼓勵學科的交叉融合,產生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拓寬科研視野,為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動力。第三,推動科研與產業融合發展。加強校企合作,是高校實現內涵式發展、培養基礎拔尖創新人才、保證創新能力、更好更全面地履行社會服務功能的需要[4]。加速基礎研究科技成果轉化,有助于提升我國科技創新能力,為我國的“雙一流”建設提供更加堅實的支撐。
4.3" 優化人才培養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培養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夠成為世界一流大學。辦好我國高校,辦出世界一流大學,必須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并以此來帶動高校其他工作”[5]。人才培養機制的優化是保障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素,是推動“雙一流”建設的關鍵。第一,重視科研人才后備力量的培養。增加基礎學科課程比重,加強跨學科、跨領域知識的融合,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鼓勵學生多參與科研活動,培養學生的科研興趣和創新能力。注重本科生、研究生的長效化、多元化培養,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第二,重視科研高層次人才和科研團隊的共同培養。加強博士后流動站建設,培養高層次科研人才。加強國際人才引進與培養,為我國基礎研究注入新鮮血液。優化科研團隊建設,打造高質量的PI團隊,鼓勵團隊成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第三,培養具備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產學研合作可以為科研人員提供實踐機會,將理論研究與實際應用相結合,從產業中發現科學問題,加速高校科技創新進程。
4.4" 提高國際影響力
基礎研究的高質量發展能提升大學的科研水平和學術聲譽,增強高校在國際學術界的地位和影響力,從而促進我國“雙一流”建設的快速發展。第一,搭建國際學術交流平臺。定期舉辦國際學術會議,邀請國際知名專家學者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促進學術交流。設立國際學術論壇,圍繞基礎研究熱點問題,邀請國際專家進行研討,推動學術前沿發展。第二,加強國際科研合作。鼓勵我國科研人員與國際同行組建跨國科研團隊,共同開展基礎研究。積極參與國際合作項目,共享科研資源,提升我國基礎研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第三,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科研人才。選拔優秀科研人員赴國外知名高校、研究機構進行短期或長期交流學習。鼓勵科研人員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拓寬學術視野。
5" 結語
基礎研究作為科技創新的源頭活水,對于推動“雙一流”建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基礎研究的高質量發展能夠提升學科建設水平、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強化人才保障、提升國際影響力,為“雙一流”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因此,通過加強基礎研究,我國“雙一流”建設必將取得更加顯著的成果,為世界科技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基金項目:2023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助推河北省‘雙一流’建設的實施路徑研究”(20230205142);燕山大學2024年度改革發展研究課題“燕山大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培育體系及創新環境優化研究與實踐”(GJZD202402)。
參考文獻
[1] 王兵,張慧.“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高校與地方政府合作的思考[J].教育與教學研究,2022(12):79-87.
[2] 萬勁波.基礎研究的內涵、模式與高質量發展路徑[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3(11):86-95.
[3] 竇賢康.以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支撐世界科技強國建設[J].中國科學基金,2024,38(5):727-731.
[4] 郭衍良.雙一流背景下研究型大學校企合作探究[J].科教導刊,2018(23):4-5.
[5]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