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伴隨著全球知識經濟的深化與發展,我國教育系統處于從增量擴展向質量提升的新階段,推動“三教”協同創新是破解教育資源結構性矛盾的關鍵,也是全面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支柱。面對當前“三教”協同創新發展的困境,文章提出推動多元主體凝識共進、教育體系深度變革、制度體系全面落實等實施策略,促進教育鏈、產業鏈與人才鏈的有機融合,推動我國教育體系邁向更加開放、多元、協作的現代化發展新階段,為實現教育強國目標提供持續動力。
關鍵詞 教育強國;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創新發展
中圖分類號:G712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6400/j.cnki.kjdk.2025.05.010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Three-type Education\" under the Strategy of Building a Strong Education Country
MENG Wenxin
(School of Accounting, Liaoning Finance Vocational College, Shenyang, Liaoning 110122)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e global knowledge - based economy, China's education system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of transformation from incremental expansion to quality improvement. Promoting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three-type education\" is not only the key to solving 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but also an important pillar of comprehensively building a strong education country. Facing the current dilemmas in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ree-type educ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such as promoting multiple stakeholders to reach a consensus and work together, promoting in-depth reforms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and comprehensively implementing the institutional system. These strategies aim to promote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the education chain, the industrial chain, and the talent chain, and drive China's education system to move towards a new modern development stage that is more open, diversified, and collaborative, providing continuous impetus for achieving the goal of building a strong education country.
Keywords strong education country; vocational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continuing education; innovative development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為我國教育事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時代內涵與實踐導向。“教育強國”不僅體現為教育體系內部的質量提升與結構優化,還是與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協同發展的全局性工程,其目標是實現多層次、多領域的教育創新與深度融合,滿足全民日益多樣化、個性化和終身化的學習需求。在此背景下,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和繼續教育協同創新(以下簡稱“三教”協同),旨在將不同教育類型的功能進行互補與融合,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生態體系,助力人才培養模式從單一化走向多元化,為現代化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人力資源保障。
1" “三教”的內涵及其協同發展
職業教育是實現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關鍵,是促進就業、服務區域經濟和產業結構優化的核心支撐。《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明確將職業教育界定為“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1]的教育類型,進一步擴展了職業教育的內涵,提出“大職教”理念,將部分普通教育體系中職業屬性較強的內容納入其范疇,并強調職業教育與社會經濟需求的緊密對接。
高等教育是培養高層次人才、促進知識創新的重要階段性教育,與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相比,其理論性、學術性更強,目標在于推動科學技術進步和社會全面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將其范疇定義為專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同時涵蓋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多種形式[2]。作為教育體系的核心支柱,高等教育不僅承擔著知識傳遞的職能,還通過科研活動直接推動經濟社會創新能力建設。高等教育在長期發展中形成了高度集中和理論導向的特點,在實踐能力培養上相對薄弱,與職業教育的實用性和繼續教育的靈活性存在較大差異。
繼續教育作為一種終身教育制度,與學校教育制度相對應,注重滿足社會成員多樣化、靈活化的學習需求,是建設學習型社會和推動全民終身學習的重要途徑。《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將其界定為“促進公民接受適當形式的教育,推動不同類型學習成果的互認和銜接”[3]。繼續教育涵蓋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等多種形式,覆蓋從基礎教育階段的掃盲教育到高等教育階段的在職培訓。在實踐中,繼續教育多以職業發展需求為導向,其核心功能與職業教育高度重合,部分領域甚至直接由高等教育機構提供。
“三教”雖各具特色,但其交叉與融合使得協同發展成為必要趨勢。在教育強國建設的戰略背景下,“三教”協同的目標不在于邊界的模糊化或統一化,而是通過明確其內涵與定位,理順三者之間的功能關系,形成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現代教育體系。職業教育應強化技能培養的深度與廣度,與高等教育共同探索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模式;高等教育需更多參與社會服務職能,與繼續教育共同滿足社會多樣化的學習需求;繼續教育需依托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資源,拓展終身學習的實現路徑。加強“三教”協同創新,我國教育體系將實現從分散化向一體化轉型,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和實現教育強國目標提供堅實保障。
2" “三教”協同創新發展面臨的困境
2.1" 文化理念與社會認知的矛盾制約協同發展
長期以來,受“重學輕術”固有觀念的影響,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學術功能得到高度重視,而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因其技能導向性而被邊緣化,這種觀念不僅在社會公眾中根深蒂固,還延伸至教育政策的制定與實施層面,導致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難以獲得與高等教育同等的資源投入和社會認可。如職業教育的“類型化”定位與“文憑化”的現實需求之間存在一定矛盾,繼續教育因其靈活性和非主流性,更難在學歷地位和教育收益上得到廣泛認同。另外,社會組織和用人單位對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的支持力度不足,其中一些企業不認同繼續教育的成果,導致員工參與終身學習的積極性受挫;職業院校因社會觀念的偏見和招生困境而難以吸引優秀生源,進一步削弱了職業教育的核心功能。
2.2" 教育體系結構性失衡削弱協同創新的內生動力
我國教育經費的長期投入以普通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為主,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的資金支持相對不足,其資源配置的不均衡,使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難以在體系中獨立發展,成為高等教育的附屬部分,從而喪失了類型化發展的優勢與特色[4]。職業教育在發展中逐漸向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延伸,以獲得與高等教育“平起平坐”的地位,這種“學歷化”路徑雖然提升了職業教育的社會認可度,但也削弱了其技能導向的核心功能。繼續教育因體系機制不完善和開放大學資源有限,逐步與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脫節。高等教育雖然具有學術資源與社會影響力的優勢,但在協同推進過程中更多關注其內部的發展訴求,忽略了與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的融通銜接,該內部結構的不平衡,使“三教”協同創新缺乏穩定的基礎和內在動力。
2.3" 政策落實執行滯后導致協同創新“梗阻”頻現
我國關于“三教”統籌的政策多以宏觀指導為主,缺乏具體的操作細則和配套支持。《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和《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雖然提出了“三教”協同發展的理念,但這些政策更多是原則性倡導,缺乏對地方政府和教育機構的明確指導。地方層面的政策響應也不夠積極,導致中央政策與地方實踐之間存在顯著的執行落差[5]。例如,學習成果互認機制尚未完全建立,繼續教育的培訓成果難以與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學歷教育對接;職業教育的技能培訓與高等教育的學術課程在內容上缺乏銜接標準;招生制度和資源配置仍然嚴重依賴傳統的分級體系,難以適應“三教”協同的需求。
3" 教育強國建設戰略下“三教”協同創新發展的實踐路徑
3.1" 推動多元主體凝識共進,助力“三教”協同創新理念落地
要實現“三教”協同創新,必須加大社會宣傳與普及終身學習理念,將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納入統一的教育框架中,使各類型教育成為服務社會發展的平等組成部分。為此,可依托媒體宣傳、案例推廣等方式,使公眾充分認識到職業技能與終身學習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性。特別是針對企業和用人單位,需要通過行業協會與政府引導,鼓勵其重視繼續教育與職業教育的成果,為學習者技能提升與職業發展提供政策支持和經濟激勵。
職業院校可利用其實踐教學優勢,與高等教育機構合作開發應用型學科;繼續教育機構則可與職業教育共同搭建實訓平臺,為學習者提升職業技能提供支持。企業和行業組織應主動參與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項目,通過校企合作模式提供實習機會與技術指導,并以此推動教育內容與行業需求的緊密銜接。政府應在“三教”協同中建立政策性激勵機制,引導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協同創新,如設立專項資金支持跨類型教育項目,構建多方合作的產教融合基地等。
3.2" 推動教育體系深度變革,從內促進“三教”協同運作發展
“三教”協同創新的核心在于推動教育體系的深度變革,實現內部運作機制的全面優化。以明確功能定位、創新協作機制,促使教育體系突破傳統類型劃分的制約,形成更加靈活高效的協同運作模式,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和國家現代化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一是明確“三教”的功能定位。職業教育應聚焦技能型人才培養,以產業需求為導向,完善實踐教學體系,構建技能與學術相結合的課程體系,同時與高等教育深度合作,將職業教育融入應用型本科和研究生教育,開發面向高端技術領域的職業課程。高等教育應進一步突出其學術性與創新性功能,促進產教融合與職業教育、繼續教育的協同,為職業技術型人才提供科研資源支持。繼續教育需以終身學習為目標,整合社區教育、職業技能培訓和在職教育資源,為多樣化學習需求提供更加靈活的解決方案。基于以上功能定位,以明確“三教”在協同體系中的職責與價值,為內在的協同機制奠定基礎。
二是構建“三教”協同的多層次運行機制。在教學資源的統籌方面,應搭建跨類型、跨區域的教育資源共享平臺,實現課程、師資和教學設施的共建共享。例如,可以利用數字化技術開發國家級“開放教育云平臺”,將高等教育的優質課程資源引入職業院校與繼續教育機構,同時將職業教育的實訓設施與實踐教學方法推廣到高校和社區教育機構,提升資源的利用效率。在人才培養模式上,推進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有機結合,建立學習成果互認機制,為學習者提供跨類型、跨階段的學習路徑選擇。另外,還需推動“三教”之間的招生制度改革,如在高職院校與普通高校之間設立“貫通班”,實現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的無縫銜接,鼓勵繼續教育機構開發開放式學位課程,為在職人員提供提升學歷與技能的機會。
3.3" 推動制度體系全面落實,保障“三教”協同創新穩步推進
教育強國建設戰略下,要強化頂層設計與配套政策聯動,為“三教”協同創新提供全局性規劃與執行指引,涵蓋從教育資源共享、成果互認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等多個領域。地方政府應在中央政策框架內制定區域性實施細則,確保政策執行與地方實際需求相適應。針對區域教育資源分布不均、產業結構差異等問題,地方政府可因地制宜設立區域“三教”協同示范區,通過試點經驗的積累推動全國范圍內的政策推廣。
為促進“三教”協同創新的有序推進,應構建以協同治理為核心的制度運行體系,建立由教育部門、行業協會、企業代表和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的“三教”協同工作委員會,統籌協調政策落地、資源整合與運行監控等工作。在具體運行機制上,可構建學分銀行,為職業教育、高等教育與繼續教育的學習成果提供積累、轉換和認證服務。另外,還需建立動態評估和反饋機制,以制度保障“三教”協同創新的質量與可持續性。評估機制應以目標為導向,圍繞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和繼續教育在協同發展中的貢獻度進行多維度考核。如通過教育資源利用效率、人才培養質量、就業匹配度等關鍵指標,全面評估“三教”協同創新的實際成效。
4" 結語
教育強國建設戰略下推動“三教”協同創新發展,是應對時代挑戰的關鍵舉措,也是優化教育結構、提升教育效能的必然選擇。在實施過程中,通過構建資源共享、功能互補和機制聯動的教育體系,致力于服務國家發展戰略,滿足社會多樣化需求,實現人才培養質量與教育公平的全面提升。
基金項目:2024年度遼寧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建設教育強國背景下‘三教’協同創新的模式研究”(JG24EB104)。
參考文獻
[1] 吳靜.三教協同創新賦能高等繼續教育改革[J].繼續教育研究,2024(6):6-10.
[2] 韓通,郄海霞.統籌“三教”協同創新何以成為國家行動——基于多源流理論視角[J].當代職業教育,2024(2):14-24.
[3] 畢瀅,馬麗華,王淑芳.教育強國建設戰略下繼續教育的創新發展路徑[J].北京宣武紅旗業余大學學報,2024(1):3-9,58.
[4] 祖婉慧.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三教統籌的協同發展之路[J].中國成人教育,2023(9):36-39.
[5] 潘海生,張玉鳳.扎實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新時代教育強國建設[J].職業技術教育,2023,44(12):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