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舒茨提出的人際關系三維理論為班主任的師生溝通工作提供了科學的理論參考。基于人際關系三維理論,班主任應全面尊重學生的人際交往需要,充分了解學生的人際關系取向,密切關注學生群體聚散動態,從而切實提高溝通效率,以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關鍵詞】人際關系三維理論;班主任;師生溝通
【中圖分類號】G635.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5)08-0077-03
【作者簡介】張瑩瑩,南京市金陵中學(南京,210005)教師,一級教師。
師生溝通是班主任工作的核心組成部分,它不僅有助于班主任更好地了解和指導學生,也是學生感受關懷、獲得支持的重要途徑。通過有效的師生溝通,班主任可以和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班級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一、人際關系三維理論概述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舒茨提出的人際關系三維理論為班主任的師生溝通工作提供了科學的理論參考,有助于班主任厘清師生關系本質,分析影響師生關系的因素,從而與學生進行順暢高效的溝通。該理論主要解釋了小型組群中的人際關系,分析了人們在組群交往中的三種人際關系需要:包容(Inclusion)、控制(Control)和情感(Affection)。包容需要指個體想要與人接觸、交往、隸屬于某個群體,與他人建立并維持一種滿意的相互關系的需要;控制需要指個體控制別人或被別人控制的需要,是個體在權力關系上與他人建立或維持滿意人際關系的需要;情感需要指個體愛別人或被別人愛的需要,是個體在人際交往中建立并維持與他人親密的感情聯系的需要。這三種人際關系需要各自分為主動表現和被動表現兩種取向,具體見表1。舒茨也用人際關系三維理論解釋了群體的形成和解體,提出了群體整合原則。群體形成的開始是包容,然后是控制,最后是情感,這種循環不斷發生。群體解體的過程相反,先是感情不和,繼而失去控制,最后難以包容,導致群體解體。
二、人際關系三維理論在師生溝通中的運用
師生關系既具有一般人際關系的普遍性,又因為師生的特殊角色關系而存在一定特殊性。班主任在師生關系中需要承擔起教師的責任,在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中起到積極的引領作用。
1.全面尊重學生的人際交往需要
在人際交往中,每個學生都有包容需要、控制需要和情感需要,且不同學生對三種需要的需求程度不同,班主任在開展工作時應根據學生的情況靈活應對。在三種需要中,包容需要是基本需要,也是班主任和學生的日常溝通中不易被忽略的。基礎教育階段的班級和教師相對固定,師生之間有著天然的紐帶,班主任可以在日常的班級生活中或者通過各種班級活動與學生溝通,拉近師生距離,增強班集體的凝聚力。然而,隨著課業壓力的增大,班主任有時會忽略學生其他客觀存在的人際交往需要,并在沖突發生時無法合理歸因。以下是兩則相關案例。
案例1:高一學生小A,初中三年一直是班級數學課代表,深受數學老師喜愛和器重。但小A在升入高中之后,對數學產生了較強的抵觸情緒。班主任在和小A的溝通中,注意到小A對數學老師的異樣情緒,了解到小A曾經在課堂上和數學老師意見不合,最后自己的觀點未被采納。
這是學生的控制需要未被滿足導致的師生關系危機。初中時,教師給了優等模范生較強的自主權,讓小A在師生交往中獲得了充分的控制感。一旦這種控制感減弱,會讓小A在這段師生關系中失去平衡,產生較大的內心沖突。此時,班主任需要引導小A合理歸因,明確不良情緒的實際來源。在小A能夠正視自己之前的行為失當后,班主任可以讓小A負責一些班級日常事務,讓他在過渡階段找回一些掌控感,幫助其逐漸適應。
案例2:高三學生小B是班上的優等生,某次模擬考試之后,班主任表揚了排名靠前的學生。之后,小B連續請假多日,情緒低落。在和小B的電話溝通中,班主任了解到自己當時說了一句“小B同學,毫無懸念,第一名!”這句話讓小B覺得自己努力獲得的成績被班主任認為是輕而易舉、理所當然的。
這是學生的情感需要未被滿足導致的負面情緒。這位優等生感到沮喪的原因是自己的投入和努力沒有得到充分的共情。雖然小B冷靜思考后意識到班主任當時并沒有否定自己的努力和辛苦的意思,但這個案例也在提醒班主任:學習生活節奏越快,學生對于人際關系中的情感需要越高,會更加敏感。因此,在日常和學生的溝通中,班主任應該格外重視學生的情感需要,要抓住機會、創造機會為學生提供情感支持。
2.充分了解學生的人際關系取向
基于人際關系三維理論,主動包容型需要的學生熱心參與班級事務,樂于當教師的小助手。在與這樣的學生溝通時,班主任應當保護其積極性,多給機會,多做回應。被動包容型需要的學生則很少主動與教師溝通,和周圍人保持較遠的社交距離。面對這類學生時,班主任首先要明確,每個學生都有被包容的需要,不能因為這些學生沒有表達出來就忽略其需求。班主任應當在溝通中采取主動策略,如發現學生遇到困難時可以主動詢問是否需要幫助,但溝通時也要注意方式方法,盡量營造相對私密安靜的氛圍,避免溝通被其他人圍觀。
主動控制型需要的學生在師生溝通中表現為愛給教師提意見,或者對于教師的一些安排不配合。這種傾向通常和長期以來的家庭養育習慣有關。這些學生一般自我意識較強,思想不容易受他人影響。一旦在關系中完全失去控制感,他們很容易產生較強的抵觸情緒。被動控制型需要的學生日常比較乖巧順從,不愿意發表意見,在必要的時候也不愿意拿主意、負責任。班主任在與主動控制型需要的學生溝通時,應在關鍵問題上保持教育者的專業性,同時也可以在適當的時候給學生一些掌控感,如讓學生參與班級常規管理,讓學生的控制需要得到滿足;與被動控制型需要的學生溝通時,應做到要求明確、指令清晰,避免給學生造成不必要的困惑,同時也可以鼓勵他們在小事上自己做主,走出“舒適圈”,培養他們的主見和責任心。
主動情感型需要的學生會主動表達對教師的關心和喜愛。他們一般喜歡與教師交流,樂于分享自己生活中的快樂和煩惱,同理心強,能夠和教師維持友善的關系。被動型情感需要的學生雖然在日常師生交往中表現冷淡,甚至會刻意隱藏自己的情感需要,但他們期待他人對自己親密,表達好感,建立融洽的關系。他們有時過度自謙,但也希望獲得表揚。班主任在和這類學生溝通時,應多方面觀察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學生的內心想法,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和進步之處,多給學生正面的情感反饋。
3.密切關注學生群體聚散動態
師生關系形成的開始是包容,然后是控制,最后是情感。在師生關系的建立和維系中,首先,無論是面對學生個體還是群體,班主任都要關注學生的包容需要,不忽視任何一個學生,關注特殊學生的特殊需求,并通過班集體的建設給學生以團體歸屬感、人際交往包容感,這是良好師生關系的前提。其次,班主任要針對學生特點,制定相應的班級規章制度,讓學生獲得一定的參與感和控制感,讓學生在和教師的交往中得到足夠的尊重。在這樣的良性循環中,師生之間會形成相對穩定的情感紐帶,從而形成較強的班級凝聚力。
群體解體過程通常以成員間的情感不和諧為起點,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不和諧逐漸演變成對群體控制力的喪失。當群體成員感到他們的情感需要無法得到滿足,且群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逐漸減弱時,包容性就會降低,最終導致群體的分崩離析。因此,對于班主任而言,理解并預防這一過程至關重要。班主任需要密切關注師生關系中的情感波動,這不僅涉及對個體學生情緒的觀察,也包括對整個班級氛圍的感知。在溝通中,班主任應該及時且正確地識別和歸因師生之間的情感問題,識別是誤解、溝通不暢還是其他更深層次的問題,防微杜漸,在問題尚未擴大之前進行干預。班主任可以通過定期的班級會議、小組討論和個別談話等溝通方式傾聽學生的聲音,理解他們的感受,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導,及時解決潛在的問題,助力學生個人和班級整體的健康發展。
良好的師生溝通是教育成功的關鍵,基于人際關系三維理論的師生溝通策略可以助力班主任及時識別溝通癥結、科學拓展溝通思路、切實提高溝通效率。班主任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可以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靈活運用,以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