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高校不斷深入推進創新創業教育的教學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和突破。但是對標現階段傳媒行業需要的人才需求,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還有很多缺失和不足。近年來遼寧科技大學將“以賽促教”理念融入日常教學中,并從中找到一條將創新創業教育和傳媒人才培養深度融合之路。
關鍵詞:“以賽促教” 創新創業 人才培養 教學模式
“以賽促教”的教學理念積極響應了國家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意見精神,加快推進了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建設。根據學校復合型人才培養的目標,遼寧科技大學積極探索創新創業型傳媒人才培養新模式,以創新創業教育為落點,以專業競賽為導向,不斷深化和拓展學生課程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該高校對課程體系進行了革新,將專業競賽融入日常教學中,建立以競賽為導向的設計課題課程體系,并完善相對應的激勵政策和校企融合的建設。
一、創新驅動與實踐賦能
近年來,我國高校教學改革不斷深入,而傳媒類專業始終是教學改革的前沿陣地,并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不可否認的是,很多教學改革都淺嘗輒止,大多會停留在立項申請、試點實踐等階段,沒有一個完整的結果;一些教學改革成績顯著,但是背后的成功經驗又沒有大范圍推廣,最后束之高閣、不了了之。因此在人才培養這條道路上,還有很多空白需要被填補。
1.政策導向。2015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出臺,同年8月,遼寧省政府正式在遼寧省大學生創新創業平臺發布第一則通知,2018年開始組織學校舉辦專業競賽,2020—2024年舉辦的競賽以及參與的師生逐年上升。遼寧科技大學數字媒體動畫專業積極響應政策,教師帶領學生以小組制進行參賽,通過參與競賽中發現的問題,及時調整教學模式,再次參賽,從而達到良性循環,實現“以賽促教”。
2.就業導向。傳媒人才培養的初衷與目的從來不是紙上談兵、單學理論,而是把理論知識更好地去應用于社會、融入社會、奉獻社會。但想要迎合市場就業的需求,學生除了理論基礎扎實外,還應該具備更新、更多的實操能力,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對知識進行創新、能動的轉化,達到學以致用。
在校學生受渠道限制,對就業市場需要怎樣的人才不甚了解,而一些優質的全國性競賽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如“未來設計師·全國高校數字藝術設計大賽”中的創新創業賽道,行業龍頭企業入駐平臺與參賽者直接對接,以最直觀的方式告訴學生目前市場需要什么樣作品,怎樣的能力。學生在接收到直觀的市場人才需求后,根據自身興趣愛好,會自發、主動地學習相關知識與技能,長此以往學校為社會輸出的傳媒人才可以直接上崗,節省了中間培訓基礎技能和適應社會的時間。
二、傳媒人才培養的三重嬗變
盡管傳媒專業就業前景的調查數據持續呈現不樂觀態勢,畢業即失業被頻繁視為談資,但企業聘用到優秀的傳媒人才一直是一大難事。當前,我國傳媒行業在人才供需兩端均存在較大矛盾,矛盾核心在于供給側。在新媒體形態迅猛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傳媒產業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轉型與變革,這對傳媒人才的能力結構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這一變革之下,傳媒行業也迎來了嚴峻的挑戰。
1.當今時代的變化與挑戰。隨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智媒時代已經到來。智媒是以技術為導向的一種媒體形式。伴隨新興技術的發展,如算法、AI、物聯網、VR/AR等技術推動新聞生產智能化的同時,也推動了新一輪媒體生態的重新構建。智媒時代的來臨讓身邊的很多事情變得方便快捷、唾手可得,如之前學生查找競賽信息,需要一個一個文檔進行閱讀和整理,在算法加持的今天,可能只需要輸入關鍵詞,AI會幫助你找到想要的結果。
方便快捷的同時也出現了新的挑戰,海量的信息讓人們的大腦超負荷運行,面對繁多的信息,不管從時間還是精力來看人們都逐漸不再認真甄別。尤其是學生在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建立還未穩定的時候,容易迷失在這信息世界。同時智媒時代的今天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媒體行業的專業壁壘,門檻變低就意味著更多的人都可以在這個行業試上一試,也代表著高校傳媒人才面臨著更大的就業壓力,非專業人員在短視頻領域的一夜爆火、直播帶貨更是屢見不鮮。來勢洶涌的智媒時代,高校傳媒人才的傳統培養模式明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創新創業型傳媒人才的培養更是刻不容緩。
2.課堂主體人物的變化與挑戰。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改變,課堂的主體人物也發生了變化,過去是重“教”,現在是重“習”,傳統課堂關注教師的教學行為,現在更關注學生的課堂“創造”,即打破過去將學生作為知識容器的教學習慣,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新知。學生開始成為課堂的主人,有更廣闊的空間發揮主觀能動性,訓練自己的創新思維。
但在身份轉變之后也出現了新的問題:一是學生剛剛成為課堂主人,略顯局促,長期以來的被動學習讓學生養成了等待接收任務的習慣,缺失發現問題、尋找問題的能力,偏離了翻轉課堂的初衷;二是師生相互配合并不理想,雙方都沒有明確自己的定位,學生擁有太多自主權之后并沒有把精力放在知識本身上面,教師也沒有積極參與、引導學生的創造,沒有起到引路人的關鍵作用。
3.行業標準的變化與挑戰。推動媒體融合向更高層次發展,人才是決定性因素。唯有建立起與時代步伐、社會需求及傳媒變革相契合的融媒體人才庫,才能開創并推動融媒體事業邁向新的高度。在信息洪流席卷的當下,傳統媒體的信息采集與傳播模式正經歷深刻變革,這對傳媒人才的能力素質提出了更為嚴苛的要求。
通過對遼寧省招聘信息進行統計研究,發現具備新媒體思維、精通新媒體運作流程、擅長新媒體操作的人才在報業市場中備受青睞。這些人才大都需具備以下三項核心能力:第一,應熟練掌握微博、抖音、B站等新媒體平臺的運營規則與策略;第二,需具備一定的編導素養,熟悉短視頻制作流程,同時精通燈光調控、導播操作及演播室綜合管理,能熟練運用音頻視頻編輯軟件;第三,需具備一定的圖片與動畫處理能力,擁有出色的造型與色彩感知力,能夠獨立承擔創意設計任務。新時代也帶來了新的標準,這就對學校培養傳媒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更難的挑戰。
三、實踐中探索優化新路徑
從2021年的人才培養改革方案開始,遼寧科技大學數字媒體動畫專業將原有設計課程的48學時增加至64學時,分兩學期修完。主要針對“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未來設計師·全國高校數字藝術設計大賽”“兩岸新銳設計競賽·華燦獎”等全國性競賽進行課程設置,使學生對社會需要怎樣的人才有了更加清晰明了的認知,教師也能從中發現教學缺失并再次進行調整。2023—2024年度, 遼寧科技大學數字媒體動畫專業(共103人)共獲得21項國獎、124項省獎,充分說明學院的教學改革是有成效的,分析起來優化策略共有以下三點。
1.優化人才培養機制。優質的教育是人才培養的基礎,因此,必須要有一套科學、全面、系統的人才培養機制。“以賽促教”理念下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形成創新創業的精神,進而對創新創業進行實踐。數字媒體動畫專業共從如下角度探索、調整、優化人才培養的新機制。
首先,從管理制度入手。建立了規范的教師績效考核與學生創新創業學分累計與轉化制度,對師生雙方都進行規范,在制度的約束下,學生和教師會自覺地產生創新創業的意識。此外,為完善激勵機制,學生的畢業要求相應調整為和創新創業學分相關。
其次,形成創新創業精神。規章制度始終是被動接受,因此將被動化為主動形成創新創業精神是重中之重。學校新建了創新創業學院,由創新創業學院牽頭進行改變。一方面,由校園廣播入手,廣播定期宣傳一些競賽咨詢以及獲獎者的經驗分享。另一方面,是在學校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宣傳相關事跡,傳播相關專業知識,從而營造出有利于形成創新創業精神的環境氛圍。
最后,進行實踐。創新創業學院為學生提供了實訓基地,以保障學生的實踐機會。實訓基地為學生所需的軟硬件設施條件和教師資源,并由指導教師帶領同學定期參加專業競賽進行實踐。學生在實踐過程中不僅可以夯實自己的基礎,還能夠對自身的能力水平進行科學評估,進而能夠不斷奮進,不斷提升,最終增強自身的市場競爭力。
2.完善競賽課程體系。在之前的課程體系中,理論課程在整個課程體系中占比高達80%左右,忽視了學生們的一些訴求,一直進行單方面理論輸出,缺少互動環節。經過反思,教師們意識到之前的教育已經與培養傳媒人才的核心目標出現了偏離。智媒時代的傳媒人才需要的不只是理論基礎,還需要有對傳媒行業的深入了解、創新思維,對傳媒技術熟練應用的能力以及對傳媒項目的實際操作能力。因此在修改課程體系后,數字媒體動畫專業增加了以競賽為導向、以項目為導向和以技術為導向的課程。在以競賽為導向的課程上,國內學科競賽數量非常之多,而含金量良莠不齊,因此需要教師對這些比賽進行摸底鑒別、歸納整理和明確等級劃分,最終確定競賽名單;在以項目為導向的課程上,則以項目為載體,教師負責整體項目引導,學生負責項目的研究過程(包括小組分工、創意想法、制訂方案和對接甲方等),學生得以在提升團隊協作能力的基礎上獲得實踐經驗;在以技術為導向的課程上,學生所用到的專業軟件有80%來自國外,受限于語言以及使用習慣的不同,為此增加了以技術為導向的課程來提升短板,避免出現學生在想表現作品畫面時“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現象。
參加學科競賽不僅可以使學生開闊視野,還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可靠的實踐平臺。教學方面,“以賽促教”能夠促進課程體系改革與完善,又能與企業更緊密對接,更快更新地了解市場需求,“理論教學+競賽指導”雙管齊下,讓學生進行多維學習;學習方面,學生與市場實現了實時互動,與企業負責人進行溝通,實踐能力也得到了鍛煉,解決了長期以來教學與市場脫軌的情況。在一次次競賽中,無論結果是成功或失敗,都能從中發現不足、汲取經驗。
3.探索實踐能力培養。實踐能力是創新創業型人才中非常重要的一項能力,其直接決定了學生畢業后能否順利就業。為了提升實踐教學質量,完善競賽指導教師的培訓體系,鼓勵教師前往企業掛職鍛煉,鼓勵并增設與企業相關課程,以此提升相應的專業能力。教師在企業實踐期間獲得的新技術和新知識,應盡可能地融入課堂教學,確保學生在校園內學到的知識能夠直接應用于未來的工作崗位。此外,可以邀請當地企業的專業人員來校,為競賽項目提供深入的分析、技術指導,并參與參賽作品的評估和選拔。這不僅能夠為學生提供更貼近實際的指導,還能加強學校與企業的聯系。學生也應不定期地參與到與企業的合作項目中,如項目調研、大賽觀摩和企業參觀交流等,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企業運作,提升他們的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相關企業則可以利用學科競賽這一平臺,對學生的專業水平進行全面考察,并從中選拔出優秀人才,讓其進入相關的實習實踐基地,這種合作模式既有助于企業篩選到合適的人才,又能夠為學生提供寶貴的實踐機會,進一步提升他們的實踐能力。
四、結語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傳媒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并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而是一項任重道遠的任務。“以賽促教”不僅突破了專業局限與地域性的教學限制,更使“教”與“習”兩端都獲得了新的體驗與提升。讓教師的教學能力在指導競賽中不斷提升的同時還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專業技術,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能動性,更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實踐平臺,拓寬了學生的專業視野,使學生在學校就能接觸一線企業的實際項目,進而培養出適應市場需求的創新應用型人才。
(作者系遼寧科技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
本文系2022年度遼寧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遼寧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創業教育評價體系建設與實踐”、2021年度遼寧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研究優質教學資源建設與共享項目“以競賽為導向的《影視廣告創意》跨校修讀課程建設”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謝姬.“以賽促教,賽教結合”的視覺傳達設計課程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J].西部皮革,2021(23).
[2]趙子銘.新文科背景下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路徑探討[J].傳媒,2023(13).
[3]李望秀,李華新,李麗華.“互聯網+”背景下創新創業型影視傳媒人才培養探析[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6(03).
[4]秦晉,霍楷.“以賽促教”模式下藝術類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生態構建研究[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3(05).
【編輯:錢爾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