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雙元制”教學模式是一種較為有效的教學方式,其為德國的經濟和制造業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以開創“雙元制”教學的鼻祖德國巴登—符騰堡州雙元制大學為例,其“雙元制”教學模式為:學生入學之前向學校雙元制合作伙伴提出申請并被錄用;通過選拔機制,企業基于自身的實際需求和發展戰略培養高素質后備人才;雙元制合作企業承擔操作實踐類的教學任務;為學生日后就業提供保障。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引入“雙元制”教學模式,能夠提高學生對語言的運用水平,為學生提供生活保障和為企業輸送雙語人才。相應地,要求對外漢語教學:教學目標明確,精心選擇教學材料,選取合適的企業合作和構建復合評價體系。
關鍵詞:雙元制;教學模式;對外漢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H19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5)06-0143-04
Exploring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Based on the German “Dual System” Teaching Model
—Taking Baden-Württemberg Dual System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Yu Jingyan
(China Jil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Abstract: The “dual system” teaching model, which emphasizes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s a relatively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 and has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economic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Germany. Taking Baden-Württemberg University, the pioneer of the \"dual system\" teaching model, as an example, its “dual system” teaching model works as follows: Before enrollment, students apply to the dual system partners of the university and are hired. Through a selection mechanism, companies cultivate high-quality reserve talents based on their actual need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Dual system partner companies undertake the teaching tasks related to practical operations. This model provides job security for students after graduation. Introducing the “dual system” teaching model into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can enhance students’ language application skills, provide them with a living security, and supply enterprises with bilingual talents. Accordingly,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should set clear teaching objectives, carefully select teaching materials, choose appropriate corporate partners, and build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Keywords: dual system; teaching model;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雙元制”教學模式起源于德國,是一種較為有效的教學方式。指的是在這種模式下,學生首先以實習生的身份深入企業之中,接受與職業緊密相關的實踐技能培訓。隨后,他們又以學生的身份回到職業學校,系統學習專業理論及公共基礎課程。這種獨特的教育模式不僅將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緊密結合,更讓學生在實踐中深化對專業知識的理解,為其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雙元制”對于德國的經濟和制造業發展起了重大作用,近年來也被許多國家所引用。本文以“雙元制”作為切入,在探討德國“雙元制”教學模式的背景下,研究“雙元制”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應用與實踐,進一步在這樣的教育理念下進行更有效的對外漢語教學[1]。
一、“雙元制”教學模式的定義及其特點
(一)“雙元制”教學模式的定義
“雙元制”指的是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即學校教育與企業實習經驗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學生以實習生身份在企業中接受相關實踐技能的培訓,又以學生的身份在職業學校接受與職業相關的專業理論和公共基礎課程學習,學生既是學習者又是企業的未來員工,企業和學校同時作為學生的培養基地。學生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不僅能夠獲得相關的專業理論,還能在理論運用于實踐中提升自己的實踐水平。以德國第一所“雙元制”院校巴登—符騰堡州雙元制大學為例(以下簡稱DHBW),該所大學采用40%的時間在學校學習、60%的時間在企業實踐的模式,學生入學時會與雙元企業簽訂三年的實習合同,在完成學業和課程后,學生畢業之后會拿到本科或者碩士學歷,以及不同的職業資格證書,還可以選擇在企業繼續工作。
(二)“雙元制”教學模式的特點
“雙元制”教學模式的主要特點體現在以下方面。
1.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雙元制”要求學生不僅要在學校學習相關專業的基礎知識,還要求學生到合作企業進行實習。因此,能夠較好地將理論運用于實踐,便于加深學生對專業理論的理解,而不是“紙上談兵”。
2.增強學生學習積極性。“雙元制”教學模式比起照讀課本、PPT的死板教學方式來說顯得更加靈活,并且能夠讓學生在課后及時復習和回顧,找出自己的紕漏。學生能夠自己糾錯,從中獲得成就感,形成良性循環,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便于學生日后就業。由于新冠疫情的影響,現今經濟不斷下行,對于學生來說,學習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個人能力的提升,也是為了尋找一份好的工作。“雙元制”教學模式能提供給學生就業實習機會,有利于學生在正式進入社會求職之前完成“熱身”,明白自身的優勢和短處,在邁入職場前積累一定的經驗[2]。
二、巴登—符騰堡州雙元制大學“雙元制”教學模式
提到“雙元制”教學,就不能不提到開創了“雙元制”教學的鼻祖:德國巴登—符騰堡州雙元制大學。作為一所老牌的公立院校,DHBW有著超過40年的雙元制職業培訓經驗。DHBW與約9 000家企業和社會機構有著合作關系,擁有經濟、技術、教育、社會學和衛生保健等專業領域的學士及碩士學位授予權。DHBW的雙元制教學模式具體如下。
(一)學生入學之前向學校雙元制合作伙伴提出申請并被錄用
如果學生想進入DHBW就讀,需要向DHBW的雙元制合作伙伴提出申請,并得到雇傭。被雇用的同時也就進入了DHBW就讀。在雙元制大學本科教育體系中,教育企業占據了招生過程的主導地位,擁有顯著的話語權。對于申請雙元制大學本科學習的學生而言,除了需要持有高中畢業文憑(即具備大學入學資格)外,還需與教育企業簽訂教育合同,這構成了進入雙元制大學學習的先決條件。每一個雙元制大學都伴隨著一些特定的雙元伙伴,即與之合作的教育企業。在教育企業的招生過程中,它們和社會機構會采取一系列選拔機制,來自主挑選適合的學生。這種選拔方式不僅賦予了雙元伙伴更大的自主權,讓它們能夠根據自己的需求和標準選擇最適合的學生,同時也為申請者提供了更多機會,使其能夠找到與自身職業規劃和興趣相契合的雙元伙伴[3]。
(二)通過選拔機制,企業基于自身的實際需求和發展戰略培養高素質后備人才
這不僅有助于企業構建穩定、高效的人才梯隊,也為學生的職業發展提供了更為明確和有力的支持。因此,雙元制大學本科教育模式不僅注重學術知識的傳授,更加強調實踐能力的培養和職業素養的塑造,為學生和企業的共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如圖1所示,為DHBW的學習合同。
(三)雙元制合作企業承擔操作實踐類的教學任務
學生在就讀期間,以三個月為一個周期,輪換在學校和雙元制企業之間,這樣做可以確保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能夠快速運用到實踐中去,而實踐中所學的內容會反過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并培養學生將來正式就職后所需的行為能力和社會能力。作為雙元制合作企業的雇員,雖然沒有寒暑假,但有正常年假和節假日。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都有月薪可以領取,緩解了經濟不寬裕學生的生活壓力,如圖2所示,為DHBW的雙元制合作企業的工資,根據不同專業有所變化。
(四)為學生日后就業提供保障
在DHBW就讀的學生,85%都會選擇畢業后繼續在企業工作。在培訓關系結束后,教育企業會正式為學生頒發結業證書。這份證書詳細記錄了培訓的形式、周期以及培養目標,同時涵蓋了學生在培訓期間所積累的知識、技能和職業實踐經驗,以及對其管理績效的綜合評價。而雙元合作企業也會給DHBW的學生提供更為方便的入職體驗和薪資待遇,給學生的就業提供了相應保障。
三、“雙元制”與對外漢語教學相結合
由上文可知,“雙元制”教學模式具有一定的優勢,可以根據我國的國情合理借鑒其有益經驗。因此,筆者認為,“雙元制”教學模式可以本土化,與對外漢語教學相結合,給對外漢語教學課堂帶來了許多變化。
(一)我國對外漢語教學模式的現狀
我國的對外漢語教學時間不長,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并且教學方式仍然比較傳統,采取的是老師講、學生聽的方式,還存在以下問題。第一,培養的主要場所仍然是學校,企業的參與度明顯不足,這導致企業在人才素質方面的期望未能充分融入人才培養過程中;第二,當前課程設置與實際工作領域脫節,尚未建立起能夠有效支撐人才培養的完善課程體系;第三,對學生的評價方式和內容顯得單一,尚未形成以能力為導向的全面評價體系。傳統的課堂教學多是填鴨式教學。教學模式一般是教師機械輸入,學生被動接受,這種封閉式的教學方式難免乏味,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很難集中興趣學習[4]。一開始教學內容比較容易的時候,學生還能有興趣聽講,當教學難度逐漸加深,尤其是講述“把”字句等晦澀的語法點時,學生會因為難度而學習興趣下降,久而久之對學生學習不利。
(二)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引入”雙元制“教學模式
對于對外漢語教學來說,本土化的“雙元制”教學模式,最重要的是給學生課堂以外的語言環境,增加一定的可理解輸入。第一,加強校企合作,構建“雙主體”育人模式。企業應該成為育人主體,參與培養的全過程,可以通過“引企入校”“引校駐企”等多種形式開展校企合作,支持引導企業承擔實踐教學任務。舉例來說,中國的學生在本科臨近畢業期間,會選擇去實習找工作,對外漢語教學也能采取同樣的教學模式,采取“邊上課邊實習”的辦法,讓漢語學習者擁有合適的空間在課堂外與說漢語的人進行交流。第二,在學業評價體系的構建上,我們需要將其細化并映射至各科目中的具體能力,確保這些能力成為評價的核心目標。我們需要從多個維度出發,設計出既具有整體性又富有綜合性的評價任務,以便全面評估學生的行動能力[5]。
在評價方法的選擇上,我們既要保留傳統且行之有效的考核方式,如筆試、作業和論文等,更應引入以職業能力培養為導向的評估形式。例如,項目實踐、專題展示等,這些方法能夠更為精確地評估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時的創新能力、自我審視的敏銳性、語言表達與呈現的技巧,以及團隊協作與溝通協調的能力[6]。
(三)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引入“雙元制”教學模式的原因
1.能提高學生對語言的運用水平。與在課堂上死板跟讀不同,學生在參與實踐的過程中,能迅速增加語言的輸入,避免了閉門造車的尷尬。學生能夠立足于自己的實際漢語學習水平,利用自己在日常生活和工作所處的漢語環境,以和自己關系親密的漢語母語者進行更有目標和方向性的不斷互動,這樣就使得他們在認識到自己的實際漢語水平后,激勵他們在原有基礎上優化學習,更好地學以致用。
2.能為學生提供生活保障。不斷上漲的學費和生活費使學生承擔巨大的生活壓力,許多學生需要通過打工來維持自己的生活。在“雙元制”教學模式下,學生不僅能夠在實踐中鍛煉自身能力,也能夠領取一定的工資用以保障生活上的需要[7]。
3.為企業輸送雙語人才。由于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我國大多數企業有一定比例的外資,此時迫切需要既掌握漢語又掌握另一門語言的人才。在“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下,專業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企業中度過,專注于實踐技能的培訓。這種緊密結合企業實際需求的教學模式,確保學生在完成培訓后能夠迅速適應并勝任工作崗位,體現了教學的針對性和實用性。經過系統學習后的學生能更快適應雙語環境和本土員工更好溝通。
四、“雙元制”教學模式下對外漢語教學的要求
(一)教學目標明確
語言是一種交際工具,對外漢語教學的目標不應該局限于學生在試卷上答滿分,而是朝著“高分高能”的方向,在教學過程中要明確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即全面培養學生“聽、說、讀、寫”四種技能以及與人交際的能力。確保學生不僅學會基本的語言溝通,還能運用于實際生活,為學生日后打下基礎[8]。
(二)精心選擇教學材料
由于“雙元制”教學模式中,在課堂上的學習時間相對于傳統教學模式來說較為短暫,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選取表現中國特點、體現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價值觀的語言材料,更為本土化,在“雙元制”職業教育中,我們需進一步豐富教學內容,特別是在語言材料的選取上。為增強學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我們應確保在教學內容中融入多元化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元素。這包括但不限于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介紹,以及現代中國社會的風貌。在讀寫材料的選取上,我們可以引入一些生活在中國的外國人的文章,或者選擇來華旅游的外國游客所寫的游記,以此來呈現不同視角下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風貌。同時,在聽力素材的編排中,應加入介紹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紀錄片和旅游片,讓學生通過聽的方式直觀地感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舉個例子來說,作為高語境文化國家,中國人在說話、做事方面習慣迂回,這樣的文化外國學生有時難以理解,教師在課堂上教授時要著重提出。
(三)選取合適的企業合作
紙上得來終覺淺。在課堂上學習語言難免有限,將理論運用于實踐,才是最快掌握知識的方法。對外漢語教學中,應該跟一定的企業合作,確保學生在放假期間能親身體驗中國的文化環境。對于對外漢語教學來說,選取教學機構、中小學校等較為合適。企業定期對實習生進行測評考核,根據學生表現進行打分,最終打分和期末成績相關[9]。
(四)構建復合評價體系
授課質量評價應遵循導向性、科學性與可行性相統一的原則,評價方法亦要簡單易行,主要采取綜合量表評價法和分析法相結合的方式。科學可靠的評估體系是教師獲取教學反饋信息、改進教學管理、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依據。傳統的對外漢語教學課程打分機制略顯單一,教師評價主觀性較強,并且沿用傳統的打分模式。除了考試成績外,還需要關注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例如,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溝通能力、創新思維等都應成為評價的重要指標。此外,學生的課外活動、社會實踐等也應納入評價范圍,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綜合素質。
五、結束語
“雙元制”教學模式在培養學習者的綜合能力上具有很大的優勢,能使抽象的漢語教學變得易于理解,調動學習者的學習動力。雙元制大學教學模式更具特色。由于雙元制教育的實施,學生的學習過程在兩個不同的場域進行,學生得以沉浸在真實的職業氛圍中,從而獲取寶貴的實踐經驗。這種環境使學生能夠親身經歷實踐與學習,并培養出相應的社會能力、職業態度和行為方式。這種雙重學習模式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全方位、多角度的學習平臺,有助于他們更好地適應未來的職業挑戰。以期通過對“雙元制”教學法的分析能夠促進其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與發展。
參考文獻:
[1]賴黎捷,李浩然.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雙元制”教學模式應用研究:以重慶新聞學院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22(15):15-17.
[2]鐘慧.基于德國“雙元制”的旅游英語專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探究[J].科教導刊,2022(8):7-9.
[3]張雪華.德國“雙元制”教育模式下的英語教學改革探究[J].職業,2013(35):30-31.
[4]董亞力,張自然,董海亮.德國雙元制師資培養經驗對我國應用型大學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的啟示[J].珠江水運,2021(12):32-33.
[5]楊續來,張光洲,仇多洋,等.雙元制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與思考[J].邢臺學院學報,2021(2):153-156,162.
[6]ARNE PAUTSCH,陳穎.巴登—符騰堡州雙元制大學:德國雙元制高等教育的“典范”[J].應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20(4):42-47.
[7]張潔,董博,魏冬.雙元制教學模式的概述及其在我國的應用[J].藝術家,2020(11):152.
[8]賀珊婷.基于德國“雙元制”教學模式的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探究[J].校園英語,2019(42):11.
[9]劉鑫.獨立學院設計類專業“雙元制”教學模式的探索 "以華南農業大學珠江學院為例[J].藝術教育,2016(5):244-245.
作者簡介:余璟妍(1998—),女,漢族,廣西北海人,單位為中國計量大學,研究方向為漢語國際教育。
(責任編輯:張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