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牛傳染性胸膜肺炎是由絲狀支原體引起的一種高度傳染性、經濟損失嚴重的慢性傳染病。本病主要影響牛,引起呼吸系統嚴重損害,表現為發熱、咳嗽、呼吸困難、鼻腔分泌物增多以及胸膜炎癥狀。文章分析了牛傳染性胸膜肺炎的病原學、流行病學及影響因素等發生機制,系統介紹了該病的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和實驗室檢測方法,并提出了針對性的防控措施和治療方案,為該病的早期診斷和科學防治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
關鍵詞:牛傳染性胸膜肺炎;發生;防治
牛傳染性胸膜肺炎是全球范圍內危害較嚴重的牛病之一,主要流行于撒哈拉以南非洲、亞洲部分地區和中東地區。隨著跨境牲畜貿易和全球化發展,該病的傳播風險逐年增加,對畜牧業和區域經濟發展造成嚴重影響。本病具有隱性感染比例高、易復發的特點,防控難度較大。因此,深入研究牛傳染性胸膜肺炎的發生機制及有效防治策略,對控制該病的傳播及其帶來的經濟損失具有重要意義。
1 發生機制
1.1 病原學
牛傳染性胸膜肺炎致病原為支原體科支原體屬絲狀支原體,是一種無細胞壁的原核微生物,其體積小,大小為130~250 nm,形態多見球狀、桿狀、絲狀、球菌樣、分枝狀等[1]。該致病原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弱,主要寄生于牛的呼吸道上皮細胞,通過毒素分泌、黏附因子和免疫逃逸機制破壞宿主組織并引發炎癥反應。干燥、高溫、紫外線條件下均會迅速滅活,但冷凍狀態下可長久保持其毒力。
1.2 流行病學特征
牛傳染性胸膜肺炎主要感染各類牛群,所有年齡段的牛均有可能感染,但以幼牛感染率最高。不同牛種的易感性差異明顯,其中牦牛與黃牛的易感性較強,發病率高于60%,病死率高達50%。病牛及帶菌牛是該病的主要傳染源,即使病牛經過治療康復,仍可能攜帶病原體1~2年,并通過呼吸道、尿液或乳汁等途徑持續排出病原,導致健康牛感染。病菌以飛沫傳播為主,牛群的密切接觸或共用飲水、飼料槽均可能導致病原的傳播?;疾∧概5淖訉m分泌物中也存在病原,產房污染會進一步傳染犢牛。此外,該病可在一年四季發生,具有地方性流行的特點,特別是在高密度飼養環境中更易暴發。
1.3 影響因素
牛絲狀體支原體感染是導致牛傳染性胸膜肺炎的重要病因,此外,該病的發生與牛自身免疫力和外界環境也具有密切關系。飼草料喂養不足、飼料質量差、飼料營養不均衡等,會導致牛身體素質下降、營養不良,對病原菌的抵抗力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飼養環境簡陋、衛生條件差、濕度過大、通風不良等,均會降低牛只免疫力,增加患病風險;低溫冷凍刺激、長途運輸、突然換料、頻繁換舍等刺激因素,會導致牛只出現應激反應,從而降低免疫力,也會增加牛傳染性胸膜肺炎的發生概率。
2 臨床癥狀
2.1 急性型
病牛早期表現為精神沉郁,聲音虛弱無力,體溫迅速升高至40.5~42 ℃,食欲減退甚至完全喪失,呼吸急促且困難,呼吸頻率高于40次/min。臨床上常見干咳,鼻腔分泌物增多,鼻翼煽動,鼻孔擴張,呼吸過程中可能發出異常音,胸部觸診有壓痛感。隨著病情發展,病牛逐漸消瘦,毛發粗糙無光澤,嚴重者聽診時聽不到肺泡音,同時脈搏減弱,腹部脹滿,胸腹部位可見明顯水腫。病牛的糞便狀態不穩定,有時便秘,有時排稀糞。泌乳期的母牛在感染后通常會出現泌乳量驟減或完全停止泌乳。病情惡化至后期,體溫逐漸下降,病牛出現口吐泡沫、極度衰弱等癥狀,最終因器官衰竭死亡,整個病程通常持續15~60 d。小部分牛耐過后進入慢性型病程。
2.2 慢性型
慢性型病牛全身癥狀相對較輕,主要表現為逐步消瘦和虛弱,并伴有間歇性咳嗽。胸部叩診可聞實音,牛只活動減少,疲勞感增加,體溫呈周期性波動,毛發粗糙、光澤消失,胸腔可能出現液體積聚,部分病牛頸部及胸腹部皮下區域可見水腫現象。即使能治愈也會長期攜帶病原體并持續外排,成為潛在傳染源。
3 病理變化
剖檢病死??梢姴∽冎饕性诜尾考靶啬^域。急性病牛常見漿液纖維素性胸膜炎,胸腔積液量較多,胸膜下結締組織呈現漿液性浸潤特征。病程較長的病例,其胸膜與肺組織之間常有明顯的粘連現象。肺部病變通常局限于一側,早期可見小葉性肺炎及小葉間質炎性浸潤,隨著病程發展,肺部病變會逐漸演變為漿液型纖維素性胸膜肺炎,病變肺組織質地變硬,重量增加。嚴重病例的肺部會出現壞死性病灶,局部結締組織增生,形成瘢痕組織。此外,病牛的肝臟顏色會由鮮紅逐漸變為黃色或灰紅色,切面呈現大理石樣的特殊病理特征。
4 實驗室檢測
采用微量凝集試驗進行檢測。實驗時,無菌采集病牛10 mL鮮血,并按照標準操作制備血清作為檢測樣本。使用滅菌處理后的生理鹽水將被檢血清、標準陽性血清和陰性血清按照4:1或5:1的比例稀釋,并于56~58 ℃水浴30 min以滅活。將檢測抗原稀釋成8:1的工作濃度。在酶標反應板其中一個孔中加入25 μL被檢血清,再加入等量稀釋抗原,輕輕搖勻。實驗板需設置陽性對照、陰性對照和生理鹽水對照組,各試驗孔充分混勻后置于4~8 ℃環境中冷藏5~20 h。隨后將反應板從冷藏室取出,輕震反應板,靜置3~5 min,再放置于凝集反應箱內判定結果。
結果判定標準[2]:“+ + + +”為100%凝集;“+ + +”為75%凝集;“+ +”為50%凝集;“+”為25%凝集;“-”為無凝集。當檢測血清結果為“+ +”及以上時可判為陽性,而“+”和“-”則為陰性。
5 防治措施
5.1 嚴格引種制度
養殖場需建立完善的引種管理機制,首先應做好種牛場的疫病流調工作,避免引入病?;螂[性帶菌牛。新引進牛不能立即拉入養殖場內,應先在距離養殖場500 m開外的獨立區域隔離觀察25~30 d。在隔離期間進行全面的病原體檢測,觀察其健康狀態,確認無異常后方可轉入豬場混養。此外,應推行封閉式飼養管理制度,禁止無關人員隨意出入養殖區,以降低病原傳播風險。
5.2 優化飼養管理
保持養殖環境的清潔是減少疫病發生的基礎保障。牛群排泄物、垃圾及其它污物應確保每日清理,以防堆積發酵滋生病原菌并產生有害氣體。針對氣候變化,夏季要做好防暑措施,將牛舍內溫度控制在15~22 ℃,冬季做好防寒保暖管理,將牛舍溫度調整至5 ℃以上,濕度控制在65%左右。犢牛飼養密度控制在4~6 m2/頭,成年牛為8~10 m2/頭。提供高質量的飼草與精飼料,并確保飲水的衛生安全,滿足牛群的生長需求。
5.3 免疫接種
每年7~9月份,養殖場應予以全群牛只接種PGI-Ⅰ系-Ⅱ系牛傳染性胸膜肺炎疫苗1 mL/頭。對于已確診的病牛,成年病??删o急接種2.5 mL/頭,犢牛1.25 mL/頭,間隔3 d再接種1次,可有效緩解病情。
5.4 無害化處理
一旦養殖場發現疫情,需迅速對病牛采取隔離診治措施。對于病情嚴重且無法治愈的牛只,應立即撲殺、無害化處理,并根據重大動物疫病防控規定精準劃分疫區和受到威脅的范圍,全面實施消毒防疫工作。在疫病流行期間,每日使用生石灰對場地噴灑消毒;圈舍和活動場地則應用2%~3%的來蘇爾、2%~4%的氫氧化鈉溶液間隔2 d噴灑1次。料槽、飲水器等設備則用0.1%高錳酸鉀溶液沖洗,1次/d。消毒工作需持續至疫情完全控制,且養殖場內無新增病例后方可停止。
5.5 治療策略
一是西藥治療。
牛傳染性胸膜肺炎對常規抗生素耐藥,可肌注泰樂菌素10 mg/kg·bw,1次/d,連用5 d;或肌注氟苯尼考20 mg/kg·bw,1次/2d,連用2~3次。呼吸困難、咳嗽、胸腔積液嚴重的,可添加速咳停12~15 mg、鹽酸腎上腺素注射液3~5 mL、呋塞米注射液1 mg/kg·bw混合肌注。
二是中藥治療。
在中獸醫理論中,認為該病的發生是由于牛體正氣不足,疫毒侵入肺部,導致肺失宣降,痰濕壅肺,郁積化為熱,血液、氣機通行不暢,脾胃失和而引起的,應予以清熱解毒、滋陰清肺、止咳化痰、潤肺平喘之功效的藥方治療[3]。方取麻黃15 g、浙貝母30 g、瓜蔞90 g、黃柏30 g、葶藶子45 g、黃連30 g、板藍根30 g、百部25 g、黃芩30 g、桑白皮30 g、桔梗30 g、玄參25 g、知母30 g、麥冬25 g、干姜15 g、天冬30 g、紅棗12枚。上述藥材加清水3 L,文火煎熬至1 L,去渣,待湯藥冷卻至適口溫度后分2次內服,1劑/d,連用5~7 d。
對于病程進入中后期出現肺膿腫的病牛,方取魚腥草15 g、葶藶子30 g、冬瓜仁95 g、桃仁30 g、敗醬草30 g,桔梗15 g、葦莖255 g、連翹25 g、薏苡仁125 g、金銀花20 g。之后根據癥狀加減,大便干結的,加瓜蔞30 g、蜂蜜50 g;咳嗽加重的,可加百部15 g、杏仁15 g;痰液增多的,可加貝母20 g、桑白皮20 g;熱象偏重的,可加黃芩25 g、梔子20 g、知母15 g、石膏10 g。以上藥材混勻后研磨成粉,加入600 mL沸水沖泡,混勻并晾至適宜溫度后一次性內服,1次/d,連服5~7 d。
結語
牛傳染性胸膜肺炎是嚴重威脅全球畜牧業的傳染病,其傳播范圍廣、危害性大。應充分了解該病的病原特點、流行特征和致病原因等發病機制,掌握其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及實驗室檢測技術,確診后選用抗生素、中藥方等積極治療,同時采取綜合性防控措施,降低牛傳染性胸膜肺炎危害。
參考文獻:
[1] 楊新周.一起輸入性豬傳染性胸膜肺炎的診斷與治療[J].現代畜牧科技.2025,(1):108-110.
[2] 羅起娟,謝民.豬傳染性胸膜肺炎的診斷與治療[J].養殖與飼料.2021,20(4):63-64.
[3] 于鵬飛.牛傳染性胸膜肺炎的流行和防控[J].中國畜牧業.2024,(22):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