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雞傳染性貧血(Chicken Infectious Anemia,CIA),是由雞傳染性貧血病毒(Chicken Infectious Anemia Virus,CIAV)誘發的一類具有免疫抑制特性的疫病。該病毒侵入機體后,會干擾雞的免疫系統正常功能,使得雞群對其他病原體的抵抗力下降,進而容易繼發感染多種疾病,給養雞業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對于該病的診斷主要通過臨床診斷、病理診斷與實驗室診斷結合的方式進行。對雞群做好疫苗接種、飼養管理以及病雞的對癥治療,可有效預防該病傳播以及減少經濟損失。
關鍵詞:雞傳染性貧血;流行病學;診斷;防控
1979年,日本率先報道了CIA,此后,歐洲、亞洲以及非洲等地陸續成功分離出CIAV毒株。在我國,CIAV的分離工作由崔現蘭等人于哈爾濱完成,此項成果為后續深入研究我國雞傳染性貧血的發病機制、防控策略等諸多方面奠定了基礎,對家禽養殖業的健康發展意義重大。該病毒具有較強的抵抗力,對雞的易感性較強,主要通過水平與垂直兩種途徑進行傳播。雞群感染后主要表現為再生障礙性貧血,以及食欲不振、膚色蒼白和生長發育遲緩等為主要臨床特征,病死率通常低于30%。
1 流行病學
1.1 病原
CIAV由于其理化性質與常規的圓環病毒有一定的差異,在1999年,被歸類至新設立的環病毒屬,并且是該病毒屬中獨一無二的成員。這種病毒呈現出二十面體對稱結構,其表面不存在囊膜,病毒粒子的體積頗為微小,直徑大致處于25~26.5 nm。通過電子顯微鏡進行觀測時,可以發現病毒粒子呈現出球形或者六角形的外觀形態,中間凹陷且較為光滑。該病毒對高濃度苯酚相當敏感,暴露于50%的苯酚只需要5 min,即可全部滅活;該病毒對于酸性的抵抗力較強,暴露于pH3.0的環境中,可存活3 h[1]。
1.2 易感動物
CIAV對不同性別、不同品種、不同日齡的雞易感性有所不同,肉雞通常具有生長速度快、養殖密度大等特點,這使得它們對CIAV的易感性相對較高,規模化肉雞養殖過程中,感染概率更大。蛋雞對于CIAV也具有一定的易感性,但相對肉雞,其易感性可能稍低,土雞雖然生活于自然環境中,對于外界的病原體的抵抗力相對較強,但仍能感染CIAV,尤其是在與感染雞群接觸或處于污染環境中時,土雞也容易受到病毒的侵害。
1.3 傳染源與傳播途徑
該病的傳染源涵蓋病雞、隱性感染雞以及帶毒種雞這幾類,病雞在感染病毒后,體內病毒會在多個組織或器官中大量復制,隨后排毒。隱性感染雞不表現臨床癥狀,容易被忽略,增加防控難度,病雞與帶病雞的排泄物、羽毛以及呼吸出來的氣體中含有病毒,會污染環境以及飼料飲水等,是水平傳播的主要傳播方式。帶毒種雞的精液、卵巢以及輸卵管中含有病毒,母雞產下雞胚或進行受精時,可能會導致胚胎感染,使得雛雞出殼時就已攜帶病毒,出生不久即可發病或成為隱性感染者,在雞群中繼續傳播。
2 臨床癥狀及剖檢變化
CIA的最主要癥狀為貧血,病雞表現為雞冠、肉髯、可視黏膜蒼白,其中眼結膜蒼白明顯,嚴重貧血時,病雞的皮膚也變得蒼白,羽毛松亂無光澤、精神沉郁、生長發育受阻、體重明顯減輕。且由于該病屬于免疫抑制性疾病,病雞對其他病原體的抵抗力下降,容易繼發感染其他細菌、病毒性疾病,如大腸桿菌病、新城疫等。部分病雞會出現翅膀、腿部皮下出血,形成紫紅色的出血斑或出血點。剖檢可見骨髓萎縮、顏色變淡、質地柔軟,嚴重時,骨髓幾乎被脂肪組織取代,造血功能嚴重受損。法氏囊在體積、形態等方面出現萎縮跡象,其原本的飽滿度有所下降;胸腺也同樣面臨萎縮問題,無論是組織的緊實程度,還是整體的外觀形態,相較于正常狀態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變。肝臟、脾臟、腎臟有出血點,部分病雞出現心肌變性,心冠脂肪有出血點。
3 診斷方法
3.1 臨床診斷
根據該病的發病特點,詢問養殖人員發病雞群日齡、發病時間、雞只數量、死亡情況等,并觀察病雞是否有雞冠、肉髯以及可視黏膜蒼白等主要臨床癥狀,若雛雞群體發病時,癥狀明顯,應高度懷疑該雞群暴發了CIA。
3.2 病理診斷
對病死雞進行剖檢,重點觀察骨髓、胸腺、法氏囊等器官,同時觀察病死雞的肝臟、脾臟以及腎臟等器官,是否有出血點以及萎縮。采集病變嚴重的組織,制作病理切片,并觀察組織和細胞的形態變化,若發現骨髓造血細胞減少、脂肪增多,法氏囊和胸腺淋巴細胞大量凋亡、組織細胞結構破壞等,可作為確診的證據。
3.3 實驗室診斷
第一,病毒分離鑒定。采集病雞病變嚴重的組織樣本,接種于馬利克病腫瘤淋巴母細胞(MDCC-MSB1細胞)等細胞培養物,然后通過血清學或分子生物學的方法對分離到的病毒進行鑒定,若檢測到CIAV的特異性抗原或核酸,即可確診。在胡明雪等[2]的研究中,利用2份196日齡疑似感染CIA的病雞肝臟樣本,接種于MDCC-MSB1細胞,將傳代5次的病毒液進行PCR檢測,成功分離出一株CIAV并命名為SDNN2022,在之后的分析中,確定了該株病毒已發生突變,進行雞胚感染實驗,可見病死雞胚與發病雞均表現顯著的CIA臨床癥狀,且證明了該變異毒株具有較強的致病性。
第二,分子生物學檢測。通過提取病雞組織中的DNA,設計特異性引物進行PCR擴增,檢測是否存在CIAV的核酸片段,可快速、準確地確診CIA。在孫文杰等[3]的研究中,根據CIAV的流行株HN1415基因組設計、合成特異性引物及TaqMan探針,并建立了檢測CIAV的TaqMan熒光定量PCR檢測方法,利用該方法檢測不同地區的253份樣本,檢出率為41.18%~62.50%,并證明了該方法的快速及準確性。在王冷眉等[4]的研究中,針對CIAV的VP2基因序列設計了特異性引物與探針,建立了低質粒DNA檢測限(1×102" copies/μL),低溫度要求條件(39 ℃恒溫)以及快速(20 min內)的熒光重組酶聚合酶擴增方法(RPA),該方法與多種雞病毒性傳染病無交叉反應,利用該方法對50份疑似樣本進行檢測,檢測結果與qPCR檢測結果相符。
4 防治措施
4.1 治療
對于該病,主要通過抗病毒、抗感染以及強免疫等手段實現。鹽酸嗎啉胍粉劑與水以1:1 000的形式制作溶液,供雞群自由飲用,連用7 d,抗病毒可對病雞肌肉注射1 mL/kg的黃芪多糖注射液,2次/d,連用3 d,另外可按體重添加強力霉素粉劑2 mL/kg在飼料中,連用7 d,預防繼發性感染。其次可用保護性較好且廣譜的混合處方,乳酸環丙沙星口服液、復合氨基酸口服液以及高純度黃芪多糖進行內服,
2次/d,連用10 d。
另外使用卵黃抗體治療,是目前研究的熱點。在方鑫[1]的研究中,利用CIAV-LY08毒株制備免疫原,使用辛酸法提取了卵黃抗體,經檢測該抗體的安全性與無菌性后,對CIAV攻毒后的雞胚使用卵黃抗體治療,結果顯示,治療組的法氏囊和胸腺指數與攻毒組差異顯著,對CIAV有明顯的抑制效果,并提高了53.3%的成活率。在強玉寧[5]的診治報告中,給確診的病雞以1~2 mL/只的劑量注射高免卵黃抗體,連用5 d,并且按體重使用0.5 g黃芪多糖、25 mg環丙沙星與多維葡萄糖混合后,配制成5 g/L的水溶液,2次/d,連用10 d,使用該方法進行治療后,疫情得到控制并愈后良好。
4.2 防控
第一,疫苗接種。對于CIA的防控,常用疫苗種類有很多。其中強毒疫苗可對91~133日齡的雞群以飲水免疫的方式進行首免,種雞在13~15周進行免疫,可以為雛雞提供母源抗體;滅活疫苗以0.2 mL進行皮下接種,可提高IgG水平;亞單位疫苗以10 μg VP1+5 μg rPiIFN-γ+弗氏不完全佐劑進行皮下接種,可提高IFN-γ水平;DNA疫苗以15 μg pBudVP1-VP2進行肌內注射,中間間隔14 d,免疫3次,可提高抗體滴度;載體疫苗,以1×106TCID50/mL進行滴鼻或口服,3周后進行2免,再間隔4周進行3免,可有效提高抗體滴度[6]。
第二,飼養管理。首先,做好消毒措施,為雞群創造一個舒適、衛生的環境,可有效避免病原滋生與傳播,堅持全進全出模式,減少雞群內CIA的感染與傳播概率。其次,雞群養殖過程中需要保障飼料營養全面、均衡,特別是注意維生素C、維生素E以及微量元素的添加,以增強雞群抵抗力和免疫力。最后,建立嚴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對于病死雞,做好淘汰與無害化處理,車輛人員做好限制,避免外源病原侵入造成疫病暴發,種蛋來源嚴格把控,并對種蛋進行嚴格消毒,可用甲醛熏蒸法,以殺滅種蛋表面的病原。
結語
因CIA病原的特殊理化性質,對于常用消毒劑具有較強的抵抗性,且目前還沒有明確的治療措施,給該病的防控增加了難度的同時容易給養殖戶造成損失。現階段,CIA的診斷措施已相對完善,做好抗病毒與預防繼發感染,可提高病雞康復概率。然而,對于大型養殖場來說,及時淘汰病死雞是最有效的手段,從疫苗接種與飼養管理方面入手,能有效減少損失。
參考文獻:
[1] 方鑫.雞傳染性貧血病毒卵黃抗體的制備與應用[D].山東農業大學,2024.
[2] 胡明雪,林雨萌,劉長軍,等.一株雞傳染性貧血病毒的分離鑒定及致病性分析[J].中國預防獸醫學報,2024,46(6):568-575.
[3] 孫文杰,宋亞鵬,劉琳,等.雞傳染性貧血病毒TaqMan實時熒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及應用[J].中國獸醫學報,2023,43(6):1156-1161.
[4] 王冷眉,萬培偉,韓旭,等.雞傳染性貧血病毒實時熒光RPA快速檢測方法的建立[J/OL].中國家禽,1-7[2025-02-07].
[5] 強玉寧.一例蛋雞傳染性貧血與法氏囊病混合感染的診治報告[J].家禽科學,2024,46(5):64-66.
[6] 汪磊,梁琳,羅潤琪,等.雞傳染性貧血病疫苗研究進展[J].中國畜牧獸醫,2025,52(1):341-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