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理念為小學科學教學提供了全新的發展方向。融合互聯網優勢的新式科學教學模式從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出發,提供教學資源和多元化的信息交互方式,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發展。本文從資源獲取、學習方式、師生交流互動、解決教學難點、滿足時代發展需求等五個不同的角度入手,探討了“互聯網+”理念融入小學科學教學的意義,同時,提出利用微課輔助預習、創設教學情境、科學實驗探究、微信鞏固成長等策略,以期為融合互聯網優勢的新式小學科學教學模式的構建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小學科學;策略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構建以培養學科素養為目標的小學科學教學模式成為教師共識。為了讓學生成長為符合新時代發展需求的優秀人才,教師在積極配合、響應號召、利用互聯網獲取資料的同時,還應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科學教學模式,通過視頻、圖片等形式,將科學理論與思想以直觀、形象、具體的方式展示在學生的眼前,從而使互聯網教育的優勢真正融入小學科學課堂,滿足學生的學習發展需求,解決科教難點,助力學生成長。目前,基于互聯網的小學科學教學仍然存在一系列問題,如教學資源與科學理論結合不緊密、科學教學素材的趣味性和教育性難以平衡等。為了發揮互聯網的教育優勢,教師必須從科學學科特點和學生的真實學習發展需求入手,探索互聯網教育資源的應用渠道,為建設高效的科學教學課堂提供有力支持。
一、“互聯網+”理念融入小學科學教學的意義
(一)優化資源獲取方式
“互聯網+”理念支持下的小學科學教學拓寬了知識的獲取渠道。學生可直接通過網絡查找科學知識,甚至提前接觸課本以外的科學知識。教師可在網絡沖浪時吸收優秀的教育設計理念,積累教輔材料,利用豐富、有趣、形象、生動的教育資源,優化科學課堂的教學設計,讓更加多元化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融入小學科學教學之中,為科學教學創新發展夯實基礎[1]。
(二)適應學生思維習慣和學習方式
互聯網延伸的學習方法對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的建立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學生可利用互聯網自主學習科學知識。教師可將學生日常生活中的科教內容以互聯網資源的形式展示在學生的眼前,從而讓教學內容更加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同時,教師將互聯網資源引入課堂,通過視頻、圖片、動畫等生動、直觀的優秀資源代替傳統靜態的黑板板書,有助于提高學生探究科學知識的積極性,提升科學課堂的教學質量。
(三)促進師生平等互動交流
得益于互聯網的影響,傳統的科學教學模式被打破,教與學的空間限制被打破。教師可借助互聯網優勢開展線上教育、離線教育、課上自主學習等新型教學活動。在此過程中,教師不再承擔傳遞知識的責任,而是作為引導者和組織者的角色,在學生遇到學習問題時及時加以指導。以學生為主體的科學課堂的建立,有助于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學習能力,從而強化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積極性,提升學生對科學課堂的參與熱情[2]。
(四)推動解決科學教學難點
小學科學知識包羅萬象,與現實生活、生物、物理、化學知識相互聯系,卻又有所不同。學生在探究式學習中經常會遇到各種難以理解的科學知識。但受限于個人生活經驗、學習經歷等多種因素,學生難以全面、深度掌握所學知識。互聯網的融合讓豐富的教學理念和多元化的教學方法走進課堂。教師可以自主選擇適合的學習方式解析教學難點,將科學教學難點直觀展示在學生眼前,自主分析突破教學難點,助力學生發展。
(五)貼合時代教育發展需求
隨著時代的發展,建立以學生為主體、以能力素養為目標的小學科學課堂的教育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傳統的教學模式以講授式為主,教師在課堂中占據絕對主導地位。學生按照教師的要求完成學習任務,其個性化發展的需求難以得到滿足,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的成長。“互聯網+教育”的理念滲入小學科學課堂,推動新式教學理念融入小學科學課堂的同時,充分發揮了互聯網在技術支持、信息交互、資源收集等方面的優勢,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學生的自主探究式學習提供助力,保證小學科學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從而為適合新時代人才培養需求的科學教學模式的構建提供有力支持。
二、“互聯網+”背景下小學科學教學策略
(一)靈活運用微課,課前預習所學
微課是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結合的產物,其具有單次教學時間短、學習負擔輕、靈活方便、內容生動形象等優勢,有助于打破學習的時間、空間限制。學生可根據需求,隨時隨地應用微課學習知識。預習是科學教學的重要一環,學生通過預習提前接觸基礎科學知識、觀察科學現象、分析難點問題,為課堂教學做準備,有助于提高科學課堂的教學效率。為此,教師可針對預習環節制作微課,發布預習任務,指明預習方向,讓學生通過微課提前了解課程知識,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微課問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收獲成長[3]。
以教科版三年級科學上冊第四單元“空氣有質量嗎”課程教學為例,為了讓學生真切理解空氣的質量,同時理解質量與物體之間的聯系,教師可在課前發放預習型微課,要求學生自主觀看微課,預習教材內容。教師可將微課分為兩部分,在第一部分中,教師從水的固態、液態、氣態變化入手,設計導引型預習微課。在微課中,教師展示測量固態水、液態水、氣態水質量的過程,并設置問題:“物質是否必然具有質量屬性?”通過這個問題,讓學生在預習環節思考質量的性質,為后續的課堂討論活動做準備。在第二部分中,教師要求學生用三分鐘時間思考問題:“空氣是否具備質量?”教師可以微課中顯示生活中與重量有關的場景,如用天平稱量物體重量,引導學生運用生活經驗、發散思維,分析問題的答案。最后,教師設置思考題:“小明計劃用氣球收集空氣,將氣球放置在天平上,通過觀察天平下沉方向判斷空氣有無重量。你認為此次實驗設計是否存在問題?你能否幫助小明補全設計?請推測實驗結果?!苯柚⒄n提出問題,用問題代替直接講解,有引導學生完成預習目標的同時,能夠激發學生對未知的探索欲望,從而為后續科學教學的開展奠定堅實基礎。
(二)創設教學情境,活躍課堂氛圍
小學科學屬于探究類學科,學科內容多且雜,覆蓋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為了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小學科學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探究式學習中收獲成長,教師需要為學生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使學生主動參與到科學教學之中,從而提升科學教學效率。為此,教師可充分發揮互聯網技術的優勢,從互聯網環境中收集與教學內容和學生日常生活存在緊密聯系的圖片、視頻素材,利用直觀化、生活化的教學素材創設情境,活躍課堂氛圍的同時引導學生調用生活經驗分析教學內容,為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式科學課堂的構建奠定基礎[4]。
以教科版六年級科學下冊第一單元“廚房里的物質與變化”課程教學為例,本節課主要學習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區別。為了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教師可利用互聯網資源構筑直觀化的教學情境。首先,教師可以展示提前錄制的廚房視頻,要求學生將視頻中見到的物品整理出來,如吃了一半的蘋果、生銹的鐵鍋、發酸的剩米飯等,然后提出問題:“上述物質發生了哪些變化?”學生在教師的要求下自行查閱資料,想象物質的變化過程,并以繪畫的形式展示變化。在繪畫實踐中學生發現,部分物質僅僅是外形發生了改變,如蘋果的形狀因外力作用發生了變化,但其本質仍然是蘋果。但鐵銹是鐵鍋遇水形成的新物質。因此,二者的變化并不相同。為了啟發學生思維,使學生深入理解變化的特點,教師可以繼續提問:“水燒開的過程屬于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問題情境與模擬實踐情境相融合的教學方式,在活躍課堂氛圍的同時,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欲望。
(三)活用視頻素材,展示科學實驗
在“互聯網+”背景下,信息的傳遞方式逐漸發生變化,圖片、動畫、視頻等形式,以直觀的圖像代替文字傳遞信息,提升了教學內容的視覺沖擊力,有助于激發學生參與科學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從而保證科學教學的有效性。為了發揮互聯網技術的優勢,建立融合圖片、視頻的新型科學教學模式,教師從小學科學學科的教學方法入手,利用視頻展示科學實驗,讓學生自主觀察實驗過程。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從實驗過程和實驗結果出發分析實驗的目的,并通過適時重播、暫停、放大實驗過程,讓學生反復觀察實驗過程,掌握實驗細節,從而提升科學實驗教學的效果[5]。
以教科版四年級科學上冊第二單元“聲音是怎樣產生的”課程教學為例,為了讓學生通過實驗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教師可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實驗視頻,讓學生從實驗中獲取科學知識。首先,教師導入實驗,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小鳥、汽車喇叭、鳴叫的青蛙、流水聲、歌唱家等的圖片,引導學生分析圖片的相同點,引入“聲音”主題。然后,教師在課上提問:“我們手拍桌子會發出聲音,拍手也會發出聲音,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學生結合生活經驗猜想:聲音來源于物體之間的接觸。接下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證明猜想,并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入演示實驗。其次,教師播放實驗視頻。在實驗視頻中,教師持錘擊打鼓面,學生觀察發現鼓面在敲擊后產生振動。此時,教師暫停視頻并提問:“現在我們發現物體發生接觸之后會產生振動,那么振動與聲音是否有關呢?”學生發散思維,思考用實驗法驗證聲音與振動關系的方式。教師繼續播放視頻,發現按壓鼓面之后聲音分貝迅速降低,此時,教師詢問學生:“現在能否證明聲音與物體的振動有關?”得到學生“仍需驗證”的答案后,教師打開另一段實驗視頻。視頻還原了汽車喇叭、青蛙叫聲響起時的場景,學生觀察實驗發現,每次發出聲音時物體都會振動,但振動幅度和頻率有所不同,從而得以驗證先前的猜想。這種教學方式能為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四)微信線上指導,鞏固日常所學
互聯網為人們的日常交互提供了便利條件。微信是專注于社交功能的軟件,具有普及性、大眾性、操作簡單等特點。為了進一步提高小學科學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將微信融入科學教學之中,充分發揮微信的社交屬性,引導學生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完成知識點的查缺補漏,鞏固日常所學科學知識,從而保證科學教學質量。同時,教師還可利用微信的社交板塊發布拓展性教學內容,如有趣的科學實驗和科學家堅持不懈投身科學研究的故事等,以喚醒學生的科學探究興趣,助力學生的成長。
以教科版五年級科學上冊第六單元“學會管理和控制自己”課程教學為例,為了培養學生的情緒控制能力,保持身心健康,教師改變傳統的作業設計方案。教師可以利用微信功能幫助學生反思、鞏固所學,深化學生對負面情緒不良影響的理解。如教師可在微信公眾號發布文章“壓力——幸福生活的破壞者”。文章列舉了多個生活案例,詳細說明了長期保持壓力對人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的影響。教師讓學生自主閱讀公眾號文章,并鼓勵學生在微信群中交流自己面對學習生活壓力時身體的變化,以及常用的擺脫壓力困擾的方式。讓學生在交流文章閱讀體驗的過程中查缺補漏,鞏固所學。在此過程中,教師觀察微信群中學生的討論情況,發現討論氛圍越發熱烈,為此,教師可將微信作為課堂的延伸,以分享親身經歷的方式推動討論主題向“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轉變,讓學生自主結合生活經驗分享自己控制情緒的方式。最后,教師借鑒文字對話類游戲形式設計特色鞏固類教學活動。具體而言,教師可以給定情境,如小明媽媽與小明因玩游戲的時間發生爭吵,此時小明選擇:
A:與媽媽大吵一架,回到房間生悶氣;
B:摔門離開家中,散步排解情緒;
C:回到房間砸壞電腦;
D:聽音樂放松心情。
教師可讓學生以留言的形式說明自己的選擇。教師根據不同選擇編寫后續的故事,通過多樣化的故事結局讓學生認識到用正確的態度面對沖突的重要性,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從而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有力支持。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推動互聯網與小學科學融合,本質上就是將互聯網作為教學工具和媒介開展科學教學活動的方式。二者結合的關鍵在于優勢互補,即發揮互聯網技術優勢,以滿足科學教學的需求。為此,教師必須從科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期望實現的教育目標入手,充分發揮互聯網技術的優勢,強化科學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傊?,教師要讓互聯網資源服務于小學科學教學,創造符合科學學科特點的互聯網教學模式,從而提高小學科學教學的效率和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施玲杰 常熟市福山中心小學
參考文獻
[1]甘亦來.“互聯網+”視域下小學科學教學的優化策略分析[J].中國新通信,2023,25(07):209-211.
[2]張漢.小學科學微課設計與制作[J].亞太教育,2022,(08):100-102.
[3]劉運鋒.互聯網+視域下小學科學教學策略的創新[J].中國新通信,2021,23(10):214-215.
[4]陳明選,陳金艷.基于互聯網思維的小學科學探究活動設計[J].中國電化教育,2020,(10):97-105.
[5]王映雪.簡析互聯網背景下農村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新思路[J].才智,20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