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分析了信息技術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路徑,從微課、多媒體技術、電子白板等技術手段入手,探究如何利用它們更好地服務于初中地理課堂教學,如何讓更多學生愛上地理。
關鍵詞:信息技術;初中地理;教學;應用
一、引言
初中地理知識內容龐雜,涉及的地圖、圖表、圖例等較多,學生在學習時會覺得很有難度。為了更好的幫助學生學好初中地理,教師可借助信息技術,打造初中地理高效課堂,激發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興趣,培養地理學習能力。
二、信息技術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一)有利于增強課堂的趣味性,讓學生愛上地理
在傳統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所能利用的教學資源較為有限,主要依賴板書、粉筆、教材等固有資源,輔以實體地圖、地球儀等相關材料,但學生的學習效果有限。將信息技術融入初中地理教學,能夠顯著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1]。例如,教師借助模擬地理工具,方便學生直觀的了解不同地區的地形、地貌、水文等特征
(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促進發展
在《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指出需要關注學生的四大核心素養,要促使學生更好地建立地理空間思維,形成分析、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2]。例如,借助數字地圖、GIS軟件等相關信息工具,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現象、理解地理空間關系。
(三)有利于增強學生地理實踐能力,實現多維進步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引入信息技術,能夠為教師的教學實踐提供豐富的數據知識和工具支撐,也方便地理與其他學科的融合。這對于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問題解決能力有著重要作用。例如,教師在講解城市化相關內容時,可以配合GIS軟件,帶領學生共同制作數字地圖,聚焦于城市的道路、街區、商業區等元素,開展空間分析,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城市規劃原理和城市化空間布局的深入理解,還能有效鍛煉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提高學生的空間分析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3]。
三、信息技術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實踐
(一)結合微課,直觀展現學習內容
微課視頻內容短小精悍,一般控制在10分鐘以內,且形式多樣,素材豐富。在課前導入環節,教師結合微課進行內容引入,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夠為高質量課堂教學奠定基礎。教師可以在課前將微課視頻上傳至線上平臺,組織學生進行預習,或者在課前幾分鐘,為學生播放相關微課視頻,有序導入本節課的知識。在預習環節,應用微課,能夠讓學生結合自己的預習習慣、預習方式靈活選擇微課,對于不理解的部分反復觀看,做好筆記[4]。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在講解具體知識時,將其與微課視頻相結合,能夠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學習重點。比如,在講授《祖國的神圣領土——臺灣省》這一課時,教師采用微課視頻的方式引入,可以提高學生對這一課程的興趣。首先,老師讓同學們看一部關于臺灣省的微電影,然后針對所學內容設計如下的問題:“看完視頻后,你能否對臺灣省做一個簡單的描述?”臺灣省何以被譽為“寶島”?在這一節的教學過程中,老師會讓同學們透過短片,讓他們對臺灣省的總體發展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同時也加深對臺灣的風俗習慣的理解。同時,通過對臺灣省發展史的回顧,學生也能夠更深刻地體會到臺灣自古即為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份,這有利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里增長知識,充分發揮地理教育的育人功能。
(二)利用多媒體設備,具象教學過程
區域地理認知是一種重要的地理能力。在初中階段,老師要引導學生認識我國的基本地理情況區域特點有充分的認識,并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對國家的歸屬感和愛國主義情懷。教師在教學中運用微課開展教學,能夠縮短空間地理上的距離,使學生們能夠在多媒體中直觀地體驗到各個區域的地貌特征和風土人情,從而提高他們對國家的地形和地貌的認識,為提高他們的地理實踐能力奠定了基礎。在初中地理教學中,一大教學難點在于學生讀圖能力較為欠缺,讀圖意識薄弱,而信息技術的巨大優勢之一就在于能夠靈活多樣地展現各種地理圖表。教師也可以結合希沃白板,將各種圖表、圖例放大對比,通過圈、畫、點、批等形式來啟發學生提高讀圖能力。微課最大的優點就是能通過圖片和圖例等元素,將教材中的知識進行有效的整合和重組。在這一過程中,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情和興趣點,對教材中的內容進行有效的整合,從而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應用地理知識。例如,在湘教版八年級上冊自然資源概況的相關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程開始前,結合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生活中常見的內容圖片。結合生活中的食鹽、大理石,以及大熊貓、海洋魚類、自然風光等,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區分教師所展示圖片中的自然資源與非自然資源,并闡述判斷依據。在教師的提問下,學生需要結合個人經驗和已有認知自行總結歸納自然資源的相關特點。然后,教師再對學生的表述進行點評、分析,并啟發學生認識到人類的生產生活離不開自然資源,自然資源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這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本節課的記憶和理解。此外,教師在講解課程內容時,也可以結合多媒體設備拓展生活案例,豐富教學內容。例如,教師在講解湘教版八年級下冊“東北地區的產業分布”這一課時,可以結合一些博主拍攝的東北集市視頻,以此為導入,帶領學生觀看商販售賣的主要糧食、水果、蔬菜等有哪些?讓學生初步了解東北地區特色農產品,以此為切入,帶領學生了解東北地區優質農產品的自然地理基礎。這種將生活案例與信息技術相結合的形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也能更好地保障教學活動的順利展開[5]。
(三)拓展生活案例,打造趣味地理課堂
地理學科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提高學生對地理學科的學習興趣,能夠加強學生對生活環境的認識,提高他們對現實世界的了解,使他們能夠掌握一些通用的知識,使他們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地理知識,增強學生的生活能力。例如,教師在《兩極地區》在授課環節中,可以使用交互式地圖,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空間思維力及想象力;通過平板拍照呈現答案,方便老師及時答疑,利于學生直觀辨析,促進思維碰撞和激發創意;“投票”選出最想研究的極地材料,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導的課堂。在智慧課堂的輔助下,促進智慧教學,實現了個性化學習。在《兩極地區》教學設計中,教師結合交互式教學工具,開展趣味知識問答活動,巧妙地將隨機選擇,搶答,趣味競賽,拍照回答,在線討論,點贊等多種形式結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深受學生歡迎和深度參與的地理課堂。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有價值的學習內容以及對學生主動行為進行有效的激勵,可以最大限度地優化教師的課堂經營,及時、多樣化的學生數據反饋,能夠為老師們提供準確的參考,提高了教學評估反饋的準確性和時效性。
教師在講解地理知識時,也可以結合目前學生比較熟悉的情景,開展教學實踐。例如,在講解地形與地貌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Vlog博主的游覽過程為主題,帶領學生圍繞旅游博主的視角,介紹自己旅行經過的山脈、河流、平原,并分別說明這些地區的地形地貌特點。教師還可以為學生布置相關任務,例如,以本節課展示的相關圖片或視頻為基礎制作一個簡單的地理模型,選擇一處地區介紹其地形氣候特點。這種教學方式,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也能通過項目式學習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在參與課堂實踐中學到更多知識,獲得更多進步與成長。此外,初中地理涉及眾多復雜的地理現象和空間概念。教師可以結合信息技術,可以將這些抽象內容轉化為直觀的圖像、動畫或視頻。例如,在講解板塊運動時,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工具為學生提供有關板塊漂移、碰撞的動畫,生動展示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過程,讓學生更清晰地理解板塊構造學說。在學習喀斯特地貌時,教師可以利用生成喀斯特地貌的3D模型或視頻。借助視頻,為學生直觀地展示溶洞的形成過程,石筍、石柱的發育等。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觀察喀斯特地貌的奇特景觀,理解其形成與水、石灰巖等因素的關系。在對于山地地形部分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我國不同地區的山地景觀,以“導游”、“地質探險家”等的身份,帶領學生學習不同類型山地(如褶皺山、斷塊山等)的剖面圖和對應的實景圖。教師引導學生對比分析剖面圖中的地層結構和實景圖中的山體形態,幫助學生掌握不同山地類型的特點。借助信息教師,教師能夠為學生提供大量的課外地理資料,如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珍稀的地理景觀等。這有助于拓寬學生的地理視野,加深對不同地區地理特征的了解。
(四)基于信息技術,促進深度學習
微課既可以作為課堂的導入,也可以作為課堂的小結。教師可以利用微課來有效地壓縮一課的內容或者是一單元的內容,讓學生對知識有一個系統性的認識,從而為以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也可以利用微課對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進行講解。比如在《自然災害》這一課中,這一節的教學目的就是要使學生們對我國常見的自然災害有所了解,從而提高他們對環境問題的理解,使他們能夠在全面的情況下,對自己的自然災害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從而提高他們的自我防護能力,使他們能夠樹立起綠色環保理念。在這一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要讓學生明白《課程標準》所規定的內容之外,也要讓他們對當地常見的自然災害有所認識,提高他們對自然災害的反應能力。所以,教師可以組織同學們看一些有關地震的突發和處理的微課,以此來提高他們在地震知識的了解,提高他們的自我防護能力。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一些實際的例子,來證實我國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的特征,從而加深學生對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的認識。另外,教師也可以運用思維導圖對特殊天氣和災害天氣相關的知識進行系統性的梳理,便于學生的記憶和理解。例如,教師可以在介紹各種特殊天氣和災害天氣時,結合該天氣的概念、主要的存在區域、具體表現、應對措施等進行展開。結構化講解既能讓學生對特殊天氣、災害天氣有宏觀上的認識,又能基于具體天氣的成因表現特點有微觀上的掌握,有利于學生實現深度學習和遷移學習。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互聯網平臺拓展教學內容,補充極端干旱天氣、冰雹天氣等特殊天氣的成因、危害和表現。這種教學方式既能夠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又能夠更好地落實分層教學的要求,有利于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
(五)整合信息資源,延伸線上線下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和探究性很強的學科,它涉及到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圖與地理信息技術等多個方面的知識,對于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地理素養和綜合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傳統課堂教學中,由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教師往往難以充分展示地理現象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學生也難以主動參與和體驗地理學習的過程,導致地理教學效果不佳,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和動機不高。基于此,教師可以利用網絡平臺提供豐富多樣的地理資源和活動,讓學生在課前、課后或課間進行自主或協作式的線上學習;同時,在線下課堂上,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線上學習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講解、探究和評價,實現線上線下教學的有效銜接和互動。通過網絡平臺,教師可以獲取海量的地理資源,如圖片、視頻、動畫、音頻、文本、數據等,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同時,也可以利用網絡平臺打破課堂的時空限制,讓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地理學習,拓展教學空間。例如,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平臺組織開展跨區域集體教研研討,邀請其他區域的優秀教師共同就如何上好地理課、如何幫助學生實現地理學科的進步與成長進行研討分析。
四、信息技術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反思
對于初中地理教師來說,在教學中需要認識到信息技術的應用價值,并且,能夠平衡好信息技術的使用頻率。初中地理教師要正確認識信息技術的優點與不足,最大化地發揮出信息技術的優勢,盡量避免信息技術可能造成的弊端,尤其不能用信息技術替代教師教學。此外,教師也要有意識地提高個人信息素養,使信息技術更好地服務于課堂教學,使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夠成為引導學生愛上地理的重要契機。
五、結束語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可創建高效多元的地理課堂,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教學質量,也能為學生創造更優質的學習環境和學習體驗。這對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重要作用,也能夠更好地讓學生愛上地理課。
作者單位:仝麗靜 鄄城縣引馬鎮中學
參考文獻
[1]王惠霞.信息技術在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河南教育(教師教育),2024,(04):20-21.
[2]李念.現代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實踐——以“地表形態與人類活動”為例[J].地理教育,2024,(S1):82-83.
[3]孫守輝.信息技術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摭談[J].新課程研究,2024,(05):74-76.
[4]蔡藝惠.信息技術在地理教學實踐中的應用——以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發育”為例[J].中學課程輔導,2024,(05):36-38.
[5]黃永軍.高質量項目式學習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以“展評平面設計作品”綜合活動為例[J].教育觀察,2024,13(05):1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