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互聯網+教育”是小學數學課程教學改革的主要實施方向。信息技術可為小學數學課程的多樣化教學活動提供資源和技術支持,并突出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文章通過對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的融合教學價值進行分析,從預習導入、課堂教學、課后鞏固三個環節,深入研究信息技術在教學情境創設、教學內容可視化、合作探究實踐化、促進學生素養發展等方面的融合應用策略。
關鍵詞:“互聯網+”;小學數學;信息技術;融合策略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互聯網+教育”是小學數學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實施方向。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小學數學課堂的多樣化教學活動更加生動直觀。同時,信息技術可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并逐步建構數學知識體系。此外,信息技術還可引領學生參與探究與實踐活動,深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一、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融合教學的價值
(一)豐富學生學習體驗
小學數學課程主要涵蓋數量關系、空間形式兩個方面的教學內容,是非常重要的基礎課程。在“互聯網+”背景下,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的有效融合,不僅能夠為學生呈現豐富的知識形式,還可為學生提供靈活、自主的學習方式[1]。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學生能夠在數學課堂上獲取豐富、多樣、個性化的學習資源,有利于增強數學學習興趣,并積累數學活動的探究、實踐經驗。信息技術通過虛擬實驗、模擬仿真等方式,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
(二)營造趣味化教學情境
在小學數學教學課堂引入信息技術,有助于營造生動直觀、充滿趣味的教學情境。情境有助于調動學生的真實情感體驗,避免其產生數學學習枯燥無趣的心理。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教師可設計數學游戲、模擬實驗、角色扮演等活動,從而幫助學生高效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及公式原理[2]。在基于信息技術的數學課堂上,教師可借助在線教學平臺與網絡資源,組織開展小組競賽類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強化對數學知識的掌握與應用。在信息化課堂中開展情境探究任務,有助于學生發展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創造力。
二、“互聯網+”背景下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的融合策略
(一)微課預習導入,活躍數學思維
在“互聯網+”背景下,實現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融合,需要從預習階段開始,貫穿全部教學環節,使學生順利達成課程教學目標。教師可利用微課進行預習導入、創設情境,有助于活躍學生的數學思維[3]。微課中包含的學習素材非常豐富,如圖片、文字、動畫、音頻、視頻等。通過微課教學,學生可以自主選擇預習的時間和地點。高度的自主性與靈活性有助于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學生對數學課程內容的探究興趣。
1.創設生動情境
教師在課前預習階段有效融合信息技術,有助于創設生動直觀、能夠引發學生豐富情感的教學情境[4]。在設計和制作微課之前,教師可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感興趣的學習方式,合理導入情境圖或者故事游戲等內容,提升學生的思維活躍度。
以人教版二年級下冊“克和千克”課程教學為例,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客觀認識克、千克兩個重量單位,讓學生通過實驗、觀察、比較等數學活動,了解兩種單位之間的換算關系,并根據實際情境和問題選擇合適的質量單位。為了幫助學生初步認知克、千克的質量單位,教師可借助預習階段的微課視頻“輕和重”,引領學生從熟悉的生活物品入手,建立“重量比較”的探究意識。在導入環節,教師可設置如下情境:小林阿姨需要在市場中挑選一些水果和蔬菜,其中水果的數量和重量均比蔬菜多。水果有:蘋果、香蕉、西瓜、桃子等,蔬菜有:西紅柿、黃瓜、胡蘿卜等。請仔細觀察微課視頻中的“盤秤”,小林阿姨在為物品稱重時,每一種物品的數量和重量分別是多少?請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種水果/蔬菜,在筆記本上記錄稱數量和重量。在微課視頻中,教師繪制的動畫角色“小林阿姨”,將不同種類的水果和蔬菜分別放到盤秤上,盤秤用明顯的數字和質量單位展示出稱重結果。學生能夠觀察到某幾個水果/蔬菜用的單位是“克”,其他用的單位是“千克”,從而為學生后續學習克與千克之間的換算關系奠定基礎。
2.引領整體建構
在預習階段,微課可幫助學生直觀理解“克”和“千克”兩種質量單位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頻率。在學生觀看完微課視頻后,教師可鼓勵學生提出問題,例如,“為什么有些水果/蔬菜用‘克’作不質量單位?”教師引導學生將微課視頻中自己看到、觀察到的細節表述出來,并與同學相互分享、交流。在引領學生整體建構“質量單位”等數學概念之前,教師可借助微課視頻,將鏈接生活實際的“稱重”問題,與質量單位的選用結果作比較。
在為學生整體建構“質量單位”的數學概念時,教師可借助微課視頻,與學生共同了解一些常見物品的輕重。例如,一袋鹽約重500(克),1千克蘋果大約有(6)個,微課視頻中小林阿姨購買的蘋果有(4)個,質量是(750)克。在此過程中,學生借助生動直觀的微課視頻,以及教師在教室中展示的盤秤、天平等測量工具,了解到1千克=1000克的換算關系。教師可鼓勵學生將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分別用克、千克兩種質量單位表示,例如1千克香蕉=1000克香蕉,0.3千克西紅柿=300克西紅柿等。學生可以在比較物品輕重的數學活動中,知道比較輕的物品一般用“克”作單位,比較重的物品一般用“千克”作單位,從而整體建構“質量單位”的數學概念。
(二)借助幾何模型,增強空間感知
小學數學課程內容主要包括數量關系、空間形式。將數學幾何模型與信息技術相結合,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幾何直觀和空間觀念。如教師可借助幾何畫板、MATLAB等軟件工具,在數學課堂上向學生動態化演示幾何圖形的運動、變換過程,幫助學生從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邏輯思維。數學幾何模型可為學生探究數學基礎知識、問題解決方法提供新思路,并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空間感知力。
1.教學內容的可視化
在學生深入了解基本幾何圖形時,如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梯形等,不僅需要準確辨別其幾何特征,更需要理清各種圖形之間的關系,例如,長方形和正方形存在包含關系、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正方形存在包含關系等。教師可借助幾何畫板或者MATLAB軟件,將教學內容可視化并呈現在學生面前,便于學生研究幾何圖形的共同特征和區別。
以人教版四年級上冊“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教學為例,該課程的教學任務是,讓學生在認識直線、射線、線段的基礎上,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并探究平行、垂直這兩種常見的圖形位置關系。本單元涵蓋平行與垂直、畫垂線、點到直線的距離、畫長方形和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等教學內容,教師可在遵循“注重直觀教學”原則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幾何模型幫助學生深化認知,引導學生細致觀察可視化的圖像、文字、數學符號等內容。(1)平行與垂直。兩條直線的平行關系,記作 ,兩條直線的垂直關系,記作 。如圖1所示。(2)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叫做平行四邊形,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叫做梯形。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如圖2所示。
2.合作探究的實踐化
在幾何畫板、MATLAB等軟件的支持下,教師可適當發布合作探究的實踐任務,并有效利用數學幾何模型,幫助學生增強空間感知力和想象力。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圍繞平行垂直、垂線、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等知識點,讓學生在實踐中鍛煉自己的學習能力。教師可針對學生存在疑惑的知識點,如平行線間的距離處處相等、正方形的兩條對角線相互垂直、平行四邊形內可以畫無數條高等,發布需要合作探究的實踐任務,調動學生操作軟件參與模擬實驗的積極性。實踐任務設計如下:
實踐1:社區開展垃圾分類公益宣傳活動,現在要給平行四邊形的宣傳欄四周鑲上鋁合金邊框。已知鋁合金邊框總長是6米,其中一條邊長1米,那么另外三條邊分別長多少米?
實踐2:小明用一根鐵絲圍成了一個等腰梯形,它的上底長26厘米,下底長40厘米,一條腰長15厘米,那么這根鐵絲的總長度為多少厘米?
學生在合作探究各項實踐任務時,可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幾何畫板、MATLAB等軟件工具,驗證問題解決思路的合理性、結果的準確性。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學生的幾何直觀、空間觀念及合作意識得到顯著增強。
(三)運用人工智能,鞏固教學效果
在“互聯網+”背景下,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融合,可為教師、學生的高效互動提供媒介。人工智能技術多用于大數據分析、學情分析、評價與實時反饋等教學輔助方向。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小學生能夠在實踐中探究、在實踐中學習。教師需要靈活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在課前、課中、課后的各個教學環節中鞏固教學成果,如教師可依托智能數據分析軟件,在線上測試階段收集教學數據,在反思總結階段評估學生的素養發展現狀等。
1.線上測試收集教學數據
教師可運用“極課大數據”“數學大師”等智能軟件工具,在課前、課中、課后階段內向學生發布線上測試任務,全面收集有助于教學調整的學情和教學數據。智能軟件能夠運用大數據技術,根據教學內容、核心素養目標、學情信息,為學生生成個性化的線上測試卷。因此,利用智能軟件,教師可以全面收集真實的教學數據,并將其作為反思總結、素養評價、學習效果分析的科學依據。
以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小數除法”教學為例,本單元主要涉及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一個數除以小數、商的近似數、循環小數、用計算器探索規律等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在課前預習、課中探究、課后實踐拓展等教學活動中,逐步積累數感、量感、運算能力等核心素養。教師運用人工智能工具發布線上測試任務后,全面收集本單元的教學數據,如學生回答每個問題的時長、正確率、錯誤題目對應的知識點等。在線測試題目設計示例如下:
例1:計算算式 時,可以運用( )運算律進行計算。
例2: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長的紅絲帶包裝禮盒。每個禮盒要用1.5米長的絲帶,這些紅絲帶可以包裝()個禮盒?
例3: 的積是幾位小數? 的商的最高位在什么位上?
在學生完成線上測試任務后,智能軟件工具可自動匯總、分析學生的答題情況,并為學生總結出個性化的“小數除法”易錯知識點,幫助學生鞏固本單元的重難知識點。教師可在全部學生完成任務后,運用大數據技術分析教學效果與預期素養目標之間的差距。
2.反思總結促進素養發展
在人工智能軟件工具的支持下,教師引導學生反思、總結自己在“小數除法”單元中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情況。在“極課大數據”軟件上,教師與學生可以清晰地觀看系統提示,將本單元的易錯點作為反思總結的主要內容。例如,少部分學生在“商的小數點要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的運算環節中產生錯誤;部分學生在轉化小數除法問題時,未將被除數、除數同時擴大相同的倍數。在反思總結的過程中,學生的數感、運算能力得到顯著提高。同時,教師可鼓勵學生歸納商的近似數、循環小數等方面的易錯點,并在智能軟件的引導下,鞏固本單元的重難知識點,從而建構相對完整的知識體系。在人工智能的幫助下,學生能夠通過實踐、探究等方式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并正視自己在本單元學習中存在的不足和問題。反思總結有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持續發展,而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鼓勵學生勇于發現錯誤、反思問題。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互聯網+”背景下,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的有效融合,有助于營造趣味化的教學情境,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在預習導入階段,教師合理運用微課資源,活躍學生的數學思維;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可借助幾何模型,增強學生的空間感知力;在課后階段,教師運用人工智能軟件工具,通過反思總結、線上測試等形式鞏固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王志強 甘肅省平涼市靈臺縣梁原學區官村初級小學
參考文獻
[1]楊靜.聚焦網絡畫板培養幾何直觀——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融合的教學實踐探究[J].新課程導學,2023,(36):27-30.
[2]李彤.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整合運用策略[J].中小學電教(教學),2023,(12):91-93.
[3]黃丹妹.運用信息技術創設小學數學教學情境的實踐策略[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3,(36):74-76.
[4]曹群,鄧秀杰.信息技術輔助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策略探究[J].中小學電教,2023,(11):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