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信息技術作為一種輔助教學工具,以其直觀、生動、趣味性等特征,拉近了學生與化學課程之間的距離。文章通過對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優勢進行多角度分析,從課前導入、教學活動組織、課外實踐延伸等方面入手,詳細闡述教師借助信息技術整合信息資源、分層布置實踐任務等方面的教學實踐策略,供相關人員參考。
關鍵詞:初中化學;信息技術;輔助教學
《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初中化學課程是一門自然科學課程,具有基礎性和實踐性,應大力開展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活動。其中,核心素養是確定課程教學目標的依據。在初中化學課堂上,信息技術作為重要的輔助教學工具,在降低知識理解難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等方面優勢顯著。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能夠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提供支持。但是,如何最大化發揮信息技術的輔助作用,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亟須解決的問題。
一、信息技術的輔助教學優勢
(一)增加教學趣味性
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優勢,集中體現在降低學生學習難度,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直觀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等方面[1]。利用信息技術,教師可以將抽象、枯燥的課程內容,以形象、具體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例如,經過渲染之后的3D模型,可為學生了解微觀、宏觀世界搭建橋梁。此外,信息技術支持多元化的應用場景,教師在線上和線下課堂教學活動中均可靈活運用,從而充分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興趣,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質量。
(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信息技術可廣泛應用于對重難知識點的講解、演示、實踐驗證等教學環節,有助于加深學生對學科知識的理解,幫助學生完整建構課程知識體系。信息技術的輔助教學作用,與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相適應,教師可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解決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存在的各項問題[2]。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整合與課程有關的信息資源與工具,與學生共同探究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在增進學生對知識內容的理解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因此,學生對課程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是教師判斷信息技術應用效果的依據。
(三)縮短化學實驗時間
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初中化學課堂的實驗時間能夠大幅度縮短,從而為學生預留充足的思考、交流、探究時間,為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奠定基礎。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很多化學實驗受限于場地、設備、材料等因素而無法有效開展[3]。但是,在信息化實驗平臺上,教師能夠引導學生根據實驗主題和目標開展虛擬實驗,從而在提升實驗教學效果的同時,突破傳統化學實驗教學的缺陷。借助數據分析軟件,學生能夠從復雜、繁瑣的數據處理中解脫出來,縮短實驗時間,從而更專注地觀察實驗現象、思考實驗過程、歸納實驗結論。
二、運用信息技術輔助初中化學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借助信息設備,優化課前導入
在初中化學課堂中,教師可借助信息設備,優化課前導入環節。教師在引領學生探究宏觀世界、微觀世界的化學物質與科學現象時,需要適當降低難度,充分利用投影儀、移動終端設備等,向學生展示生活中常見的化學物質與化學反應過程。在課前導入環節中,教師可通過有趣的化學小故事、引人深思的生活場景與問題,激發學生的化學學習興趣。信息技術與信息資源,能以生動、直觀、形象的方式支持教師的課前導入環節,幫助教師有效引導學生思考化學與生活、化學與社會之間的關系[4]。以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空氣和氧氣”課程教學為例,本單元主要包括三個課題、一個實驗活動、一個跨學科實踐活動。其中,三個課題分別為:我們周圍的氧氣、氧氣、制取氧氣;實驗活動為氧氣的實驗室制取與性質;跨學科實踐活動為微型空氣質量“檢測站”的組裝與使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向學生展示信息設備上的多媒體素材,即與空氣、氧氣有關的場景,如氧氣瓶、空氣壓縮裝置的使用場景等。在課前導入環節,教師可以圍繞“空氣”與“氧氣”兩個核心概念,引發學生的一系列思考。如教師可圍繞“空氣”的概念,以實例分析的方式推演氧氣在空氣中的主要作用;教師還可鏈接地理、物理學科的相關知識,如地球上方的大氣層、空氣與氧氣在加熱之后的運動情況等;教師可將導學案/學歷案中預設的檢測任務,通過移動終端設備共享給全體學生,使其初步了解本單元的主要學習內容,并根據自己感興趣的方式,初步搭建單元學習框架;教師可設計生動直觀的化學小故事和小游戲,讓學生意識到氧氣是空氣中至關重要的、支持生命的、能夠推動化學反應的一種氣體。教師也可圍繞學科核心素養,設計本單元的課程教學目標,并在課前導入環節借助投影儀為學生演示:
1.化學觀念:形成物質的組成和性質的觀念,了解空氣和氧氣的性質和用途。
2.科學思維:通過實驗探究和數據分析,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推理能力。
3.科學探究和實踐:學習氧氣的制取實驗,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
4.科學態度和責任: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環保意識。
同時,在課前導入環節,學生可通過信息設備和軟件,了解本單元學習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1.空氣的組成和性質是什么?2.氧氣有哪些性質和用途?3.如何制取氧氣?
在信息設備、多媒體素材、情境圖等資源的支持下,學生在課前導入環節,不僅可以了解“空氣和氧氣”單元的課程內容、核心素養目標與核心問題,還能對“空氣”“氧氣”產生濃厚的探究興趣。
(二)整合信息資源,優化教學活動
在初中化學課堂中,教師應圍繞課程內容、核心素養目標、核心問題與任務、學生的實際需求等,高效整合高質量的信息資源,進而優化教學活動的組織實施過程。微課、思維導圖、虛擬實驗平臺,均屬于初中化學教學中應用頻率比較高的信息資源[5]。根據九年級學生的化學知識理解與掌握情況,教師可向學生分享不同難度級別的學習任務清單,并在上述信息資源的支持下,提高學生的化學學習效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為學生預留充足的時間和空間,使其充分利用信息資源和平臺,深刻理解重難知識點和實驗原理。
1.發揮微課、思維導圖的輔助作用
微課具有短小精悍、生動形象、主題明確的特點,將其應用在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中,可以激發學生的化學學習興趣,并幫助其快速消化新知識。思維導圖是一種有助于強化學生思維邏輯的分析工具。思維導圖繪制軟件可以支持學生在空白畫布上建構全面的知識網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思維導圖并結合具體實例或者實驗活動,能夠有效增強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在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揮微課和思維導圖的輔助作用,創新教學課堂,提升教學效率。
以人教版九年級上冊“自然界的水”課程教學為例,本單元涉及電解水反應公式2H2O+O2→2H2↑+O2↑、生石灰溶于水的化學反應公式CaO+H2O→Ca(OH)2↓、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反應公式H2O+O2→H2O3。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應首先讓學生了解水資源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情況,并結合實例分析水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方式。然后,教師引領學生從宏觀世界轉換到微觀世界的科學探究視角,幫助學生了解水的組成及其物質組成的表示方法,最后,教師通過組織開展實驗教學活動和跨學科實踐教學活動,發展學生科學探究、化學觀念等核心素養。在課題1“水資源及其利用”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可向學生展示微課視頻中的動畫,詳細介紹地球上水資源的分布現狀,水資源在人類生活、農業生產、工業生產中的廣泛應用,以及我國部分地區面臨的水資源短缺和水污染問題。學生在課前觀看微課之后,能夠初步形成保護水資源的意識,并勇于提出生活中遇到的水資源浪費和污染問題。在課堂教學階段,教師可引領學生觀察、分析電子圖表中的數據,并結合實際案例,讓學生充分理解合理利用水資源的重要性。同時,教師可組織開展小組活動,讓學生探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節約水資源、避免水資源被污染?!睘榱嗽鰪妼W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在學生在觀看微課視頻之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思維導圖軟件上繪制本堂課的主要知識點。在繪制思維導圖時,學生可適當添加標注或者案例數據等輔助信息。圖1所示為學生繪制的思維導圖。
2.發揮虛擬實驗平臺的輔助作用
在初中化學課堂中,教師在組織開展實驗探究活動時,應充分發揮虛擬實驗平臺的輔助作用。NB化學實驗平臺,是一款比較適合九年級學生開展化學實驗探究活動的信息化平臺。在虛擬實驗平臺上,學生可以同步教材上的實驗活動主題,按照導學案或者實驗報告清單錄入實驗目的、實驗器材等詳細信息,并修改實驗器材和材料的使用數量等參數。
在實驗活動“水的組成及變化的探究”中,教師可引領學生開展“氫氣燃燒”“電解水”兩個化學實驗,讓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結果,客觀認識水的組成,進而幫助學生構建研究物質組成的一般思維模型。氫氣燃燒的化學反應式為:2H2+O2→2H2O,電解水的化學反應式為:2H2O→2H2↑+O2↑。教師通過帶領學生分析兩個實驗現象,能夠逐步發展學生的證據推理素養。在虛擬實驗平臺上,學生需要自主選擇水電解器、燒杯、帶尖嘴的玻璃導管、直流電源、酒精燈等實驗器材,修改軟件默認的器材數量參數,并將硫酸鈉溶液或者氫氧化鈉溶液移動到實驗界面上。在NB化學實驗平臺,如果學生的某個實驗操作步驟不準確,或者某個實驗器材的位置不準確,軟件會以彈窗的方式予以提示。同時,軟件可全程記錄學生的實驗操作過程和時間,引導學生完成全部實驗步驟,并記錄實驗現象和數據,避免手工處理數據和實驗結論耗費時間和精力。
(三)分層延伸課外,豐富實踐形式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信息技術的輔助作用不僅體現在課前和課中,更體現在課后。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分層延伸課外的各項實踐活動,為學生鞏固所學知識、遷移解決實際問題提供資源支持。部分初中化學課程選用“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所運用的信息技術工具與資源非常豐富,并可支持學生收集與課程內容有關的課外實踐項目。
以人教版九年級下冊“金屬和金屬材料”單元課程教學為例,本單元涉及金屬材料的定義與分類、金屬的化學性質、金屬資源的利用和保護等課程知識點。在課前和課中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了解純金屬與合金在功能用途、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等方面的區別,并在探究金屬多種化學性質時,總結歸納了置換反應、金屬活躍性順序等重難知識點。在金屬資源的利用和保護層面,教師引導學生推斷出鐵的冶煉原理、金屬的銹蝕及保護方法等。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實際學習情況,教師選用分層延伸課外的實踐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樹立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和金屬資源保護相關的環保實踐項目。教師可設計小組合作項目任務,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完成分層實踐項目:垃圾的分類與回收利用。分層任務如下:
1.A小組:(1)了解垃圾及其處理的意義;(2)認識垃圾的主要分類標準;(3)了解不同城市的垃圾回收利用方式。在課外實踐中,A小組需要共同繪制思維導圖,梳理有關垃圾分類的政策規定、法律條文、城市管理部門的相關舉措,旨在增強學生信息收集、案例資料分析、數據處理等方面的跨學科實踐能力。
2.B小組:(1)收集互聯網平臺上的垃圾分類信息資料,如新聞報道和環保部門的數據圖表;(2)從化學、生物等學科的視角,客觀推斷并分析垃圾分類及處理與化學反應、物質轉化等方面的關系。B小組需要前往環保部門、市政部門收集訪談資料,在組內探討垃圾分類、金屬廢物治理等方面的主要問題,并結合網絡平臺上的信息資料,總結歸納與問題對應的解決方案。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引入信息技術,對于增強化學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加深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有效縮短化學實驗的時間等方面效果顯著。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借助信息設備優化課前導入環節,并高效整合信息資源,優化組織課堂教學活動。教師可分層布置延伸課外的實踐活動,利用信息技術豐富實踐形式,促進學生發展科學思維和科學探究等核心素養。
作者單位:韓賀濤 潁上縣第八初級中學
參考文獻
[1]邢美麗.探究信息技術背景下初中化學課堂的教學策略[J].中學課程輔導,2023,(34):96-98.
[2]劉紅宇.信息技術背景下初中化學小組合作學習的實踐與研究[J].試題與研究,2023,(27):38-40.
[3]羅玲.信息技術與初中化學教學融合探究[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3,(26):122-124.
[4]吳志勇.初中化學課堂運用信息技術的教學策略[J].中小學電教(教學),2023,(06):40-42.
[5]唐祥梅,張秀松.信息技術與初中化學教學深度融合的實踐研究——以“構成物質的微粒(Ⅰ)——分子”為例[J].中學教學參考,2023,(08):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