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應創(chuàng)設豐富多樣的閱讀情境,促進學生獲得閱讀體驗、理解文本內涵、建構主題意義。在新課程標準背景下,文章探討情境化閱讀教學在培養(yǎng)學生深度閱讀能力方面的實踐意義和價值,提出一系列實施策略,并結合教學實例分析其應用效果,為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深度閱讀理解能力提供有效參考。
關鍵詞:初中語文;情境化;深度閱讀;教學策略
閱讀是學生學習知識、拓展視野的重要途徑,也是深化理解和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的關鍵過程。然而,傳統(tǒng)初中閱讀教學中,學生往往被動接受知識,缺乏主動思考和深度理解。情境化閱讀教學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方式,通過構建多樣化的閱讀情境,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促進對文本的深度理解與思考,已成為培養(yǎng)學生深度閱讀能力的重要手段?!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創(chuàng)設真實而有意義的學習情境,凸顯語文學習的實踐性”,為情境化閱讀教學提供了理論支持。本文將闡述情境化閱讀教學在培養(yǎng)學生深度閱讀能力方面的實踐意義和價值,并探討其在教學中的有效實施策略。
一、初中語文情境化閱讀教學的特征
情境化閱讀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jù)閱讀的文本內容,構建情感豐富、形象具體、富有強烈感染力的教學情境,通過合作探究、問題解決等教學活動,促進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內涵,培養(yǎng)深度閱讀的能力。其教學方法具有以下三個主要特征:
1. 激發(fā)情感共鳴,引發(fā)學生強烈的情感體驗,觸動學生心靈深處。情境化閱讀教學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產生強烈的情感體驗,從而加深對文本的理解。例如,在閱讀朱自清的《背影》時,教師可以播放一段輕柔的背景音樂,教師用深情的語言描述父親蹣跚地穿過鐵道為兒子買橘子的畫面,引導學生閉上眼睛,在腦海中想象這個場景。然后讓學生分組進行角色扮演,一位學生扮演父親,一位學生扮演兒子,通過對話和動作來展現(xiàn)父子之間深沉的情感。在這樣的情境中,不僅能讓學生更真切地感受到父親對兒子的愛以及兒子內心的感動,而且有助于他們體會文中蘊含的父子深情。
2. 深入解析文本內容,實現(xiàn)與作者的有效互動,以促進學生閱讀思維能力的提升。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文本情境和生活情境,情境化閱讀教學能夠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培養(yǎng)鑒賞概括與批判性思維等思維能力。在學習《孤獨之旅》時,學生通過閱讀故事,能夠直觀地感受到孤獨是成長過程中無法回避的體驗。不僅僅如此,教師還可以圍繞“孤獨與成長”,設置辯論會情境,學生根據(jù)課文內容和自身經歷論述成長是否一定孤獨。通過辯論,教師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入理解課文主旨,鍛煉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表達能力。學生的思維是多元的,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能為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提供契機。通過辯論,能夠幫助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審視問題,正視孤獨,辯證地看待孤獨與成長之間的關系。
3. 突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局限,創(chuàng)新構建生動且富有趣味性的教學方法,以增強學生對閱讀活動的興趣。情境化閱讀教學能夠打破傳統(tǒng)閱讀教學的單調乏味,通過生動有趣的情境創(chuàng)設,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樂于閱讀。例如,在學習《皇帝的新裝》時,教師可以在閱讀過程中,創(chuàng)設一些問題情境,如“為什么皇帝和大臣們看不見衣服卻都說能看見?”“小孩為什么能說出真相?”等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也可以設計一些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小游戲,如“猜猜誰在說謊”“尋找真相的線索”等,通過游戲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欺騙和真相。這樣的課堂設計,不僅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梳理故事情節(jié)和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
二、初中語文情境化閱讀教學在深度閱讀中的教學實踐策略
心理學家萊夫對“情境”有深刻理解,認為它不是孤立的,而是個體與環(huán)境互動的結果。教學應與真實社會實踐緊密相連,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學習。學習是社會互動的過程,包括師生互動和學生間的合作。新課標強調核心素養(yǎng),涵蓋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和審美創(chuàng)造。深度閱讀能力是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要求學生深入理解文本。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和審美評價,以提升他們的核心素養(yǎng)。因此,初中語文情境化閱讀教學策略可以分為三類。
(一)構建有助于感知和體驗的情境
在初中階段,學生的情感體驗較為豐富,易于與文本中的情感產生共鳴。然而,初中生在語言深度分析方面的能力尚顯薄弱,缺乏深入分析文本的能力,導致其理解深度受限。對于復雜情感的理解,初中生仍需依賴教師的引導與啟發(fā)。鑒于此,教師在進行語文閱讀教學時,應考慮學生當前的閱讀能力特點,構建教學情境與生活情境之間的聯(lián)系。這種做法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情感體驗。因此,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情境創(chuàng)設應立足于學生的感悟與體驗,通過建立教學情境與生活情境的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對整本書或整篇文章的閱讀動機,進而培養(yǎng)其深入的閱讀體驗。教師可利用背景圖片、相關音樂和文藝視頻等創(chuàng)設導入情境、預測情境和閱讀情境,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形成深切的閱讀體驗。例如,在教學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時,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工具展示如綠山、排列有序的房屋和悠然自得的農夫等田園風光圖片或視頻,營造出寧靜的氛圍。然后讓學生閉眼聆聽柔和的音樂,想象自己是那個意外發(fā)現(xiàn)桃花源的漁人,沿著溪流探索,目睹一個與世隔絕的美麗景象。通過這樣的視覺和聽覺輔助,學生能更深刻地理解文中所描述的理想社會,并感受到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又如,在教學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教師可以先播放同名歌曲《明月幾時有》作為課程的引入。這首歌曲基于蘇軾的原詞,通過旋律和歌詞傳達了對家人的深情思念和對生活的積極態(tài)度。例如,“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句,詞人借助明月表達了對遠方親人的祝福,希望他們即使身處異地也能一同欣賞美麗的月色。歌曲還展現(xiàn)了詞人面對逆境時的樂觀精神,以及對人生哲理的深邃思考,如“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句,用月亮的盈缺比喻人生的起伏,傳達出一種對命運的接受和理解。通過這首歌曲,學生能夠更深入地理解詞中的意境和情感,同時歌曲的引入有助于營造情感共鳴,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二)建立有助于思考和理解的情境
教師應基于文本情節(jié)、語言和觀點等,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賞析情境和辯論情境,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文本內涵,培養(yǎng)邏輯推理、鑒賞概括和評判性思維等思維能力。在教學朱自清的《背影》時,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例如提出問題:“文中父親為兒子買橘子的場景中,哪些細節(jié)描寫讓你感受到父愛的偉大?”引導學生分析父親的動作,如“攀”“縮”“微傾”等動作描寫的詞語賞析,讓學生體會細節(jié)描寫對情感表達的作用。詞語的賞析活動經常會在課堂上產生,它不僅能夠讓學生理解人物動作,還能深入地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把握這種動作背后的深厚的父愛。教師還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朱自清先生的生平背景和寫作背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情感基調。然后,教師引導學生賞析文章中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如“背影”這一核心意象的象征意義。還可以組織學生在文本閱讀理解以后進行一個小辯論,論題設定為:“在現(xiàn)代社會,父愛是否應該像文中父親那樣含蓄而深沉?”通過辯論,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理解父愛的表現(xiàn)形式,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在教學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教師可以這樣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如提出問題:“魯迅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生活分別帶給他怎樣的感受?這種感受的變化反映了什么?”這些問題的提出,能夠引導學生找出并賞析文中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環(huán)境描寫,通過環(huán)境的對比,讓學生感受到作者童年無憂無慮的快樂自由的生活,與在封建教育制度下的讀書生活。通過小組合作討論之后,學生會進行深入思考,理解作者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和對封建教育的批判。還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畫面,引導學生賞析文中富有童趣的語言,如“百草園的泥墻根一帶”“三味書屋的先生”等。還可以組織學生辯論“在現(xiàn)代社會,傳統(tǒng)的私塾教育方式是否還有其價值?”通過辯論,學生可以思考教育方式的優(yōu)劣,培養(yǎng)評判性思維。
(三)營造促進建構與表達的情境
在教育實踐中,初中生由于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的限制,閱讀理解時往往帶有主觀性。他們可能基于個人偏好或情緒狀態(tài),對文本內容進行片面的詮釋,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進行客觀分析的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扮演著關鍵角色,需要通過精心設計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問題。教師應適時對學生的討論成果進行歸納總結,對所探討的問題進行梳理,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具有啟發(fā)性的問題,以促進學生思維的進一步發(fā)展。
在文本內容梳理完畢后,教師的引導作用并未結束。相反,教師應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思維,鼓勵他們將所學知識與個人體驗、社會生活情境以及學科認知情境相結合,進行知識的拓展與遷移。這種教學方法不僅有助于學生構建知識的意義,而且能夠有效提升他們的表達能力。通過這樣的教學實踐,學生能夠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進一步發(fā)展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從而在學習過程中實現(xiàn)知識與能力的雙重提升。
文本所闡述的是作者在特定背景下的生活體驗,折射出作者當時的生活態(tài)度。為了使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必須引導學生深入到文本所描繪的時代與地域之中。鑒于學生與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及地域文化存在顯著差異,甚至可能產生較大的認知鴻溝,教師有必要構建相應的閱讀情境,以便學生能夠更好地融入作者的生活環(huán)境,或者至少縮小兩者之間的理解差距。這解釋了為何即便是一些優(yōu)秀的課文,學生也可能缺乏興趣?!杜_階》中描述的農村父親為建房付出努力的故事,對城市學生來說可能不太熟悉。學生可能難以領會文中描述的農村生活細節(jié)和象征意義,例如“三級青石板”和“高臺階”。教師在教學時應幫助學生理解這些背景,通過多媒體展示農村生活場景和播放相關音樂,幫助學生更貼近作者的生活環(huán)境。通過朗讀和分享情感體驗,鼓勵學生表達閱讀時的感受,從而增強情感共鳴。結合個人和社會生活情境來教授《臺階》,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興趣,并促進他們意義建構和表達技巧的發(fā)展。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組織戶外觀察活動以提升學生閱讀興趣。例如,在教學《昆蟲記》時,帶學生至植物園觀察昆蟲,記錄生活習性,并與書中描述對比分析,加深理解。這種活動不僅促進實踐學習和表達,還能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求知欲及對自然的興趣。
三、結論
在新課程標準的實施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學中采用情境化閱讀教學法,有效提升了學生的深度閱讀能力。該方法通過創(chuàng)造富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閱讀熱情,進而加深了學生對閱讀材料的理解。情境化閱讀教學法不僅增強了學生的閱讀技巧,還全面提升了學生的整體素質。展望未來,我們應繼續(xù)深化對情境化閱讀教學法的研究與實踐,不斷優(yōu)化閱讀教學的策略,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隨著情境化閱讀教學法的不斷推進,我們堅信學生將能在閱讀中體驗到更加豐富和深刻的學習,自由地在知識的海洋中飛翔,擴展他們的視野,提高他們的理解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余文森.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課堂教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3]李松林.深度教學的四個實踐著力點——兼論推進課堂教學縱深改革的實質與方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31).
[4]尹新城.強化學生閱讀體驗,構建閱讀教學新樣態(tài)[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7(20).
[5]劉大鵬,廖聰文.情境任務中的批判性思維訓練實施探索——以統(tǒng)編教材《勸學》注釋研讀為例[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23(11).
[6]魏本亞.閱讀學習情境創(chuàng)設的實踐策略[J].語文建設·上半月,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