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提高韌性是企業應對危機、逆勢成長所需的關鍵能力。近年來,國有資本參股為提升企業韌性提供了新契機。通過梳理目前關于國有資本參股與企業韌性的相關文獻,探討二者之間的關系,發現國有資本參股能通過降低民企融資約束、提高內部控制質量,提升企業韌性,助力高質量發展。希望研究有助于豐富國有資本參股與企業韌性領域的研究,為資本市場中如何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國有資本參股;企業韌性;融資約束;內部控制
0 引言
2024年11月15日發布的《上市公司監管指引第10號——市值管理》強調,上市公司質量是上市公司投資價值的基礎和市值管理的重要抓手。而企業韌性作為公司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素之一[1],是一國經濟韌性的微觀基礎,不僅影響經濟主體的生存和活動,而且是經濟可持續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
企業韌性是指企業面對外部不確定性時保持持續經營的風險抵御能力和快速恢復能力[2]。從韌性的能力視角來看,在市場環境大變革和經濟快速轉型的時代,企業韌性能夠促進創新應對環境變化[3],重構符合階段發展需求的競爭優勢,助推企業高質量發展。同時企業所取得的高質量發展成效,能夠進一步促進企業韌性的培育,推動企業能力呈現出螺旋式上升的趨勢。鑒于企業韌性和高質量發展間相互依存關系,在當前經濟與社會發展的背景下,如何更有效地提升企業韌性,推動高質量發展,已成為學術界與實務界共同關注的話題。
作為新興市場的重要參與者,民營企業為我國創新發展戰略提供重要支撐[4]。然而,民營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經常會遇到投資成本回收期長,后期收益不確定的問題,同時也存在著綠色創新主體意識缺位和動力不足等問題[5]。而國有資本為解決民營企業所面臨的困境提供了解決方法。相關研究表明,憑借與政府的密切關系,國企可以起到很好的橋梁作用,促進民營經濟向高質量方向發展[6]。例如,國有資本可以提升被參股企業的名譽和聲望,提高其在資本市場的信任度,緩解“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帶來債務融資便利以及相關的政策傾斜或政府補助。國有資本參股既能發揮其資源效用,遏制公司金融化傾向[7],還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理作用,從而提高企業在戰略層次上的風險承受能力[8]。憑借國有資本所具備的豐富資源與獨特優勢,激發了企業韌性的內在動因,有力地推動了相關企業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邁進。
1 國有資本參股相關研究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混合所有制作為頂層設計的核心組成部分正式提出,并賦予其前所未有的戰略地位與重要使命。混合所有制改革主要涵蓋以下3個維度:其一,通過引入非國有資本,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進程;其二,運用國有資本,對發展前景好的民營企業進行股權投資;其三,積極探索并實施混合所有制企業中的員工持股計劃,以進一步激發企業內部活力與創造力[9]。這一系列舉措共同構成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多維度實踐路徑。
已有研究證明國有股權可以保護民營企業的產權[10]。當企業遭遇經營困境,面臨潛在的破產威脅時,企業所有者往往傾向于尋求外部投資者的介入,以此作為規避破產風險的一種策略。在此情境下,國有資本憑借其雄厚的資源基礎和廣泛的影響力,成為企業所有者尤為青睞的選擇。特別地,對于那些處于關鍵行業領域。對國民經濟具有顯著影響的企業而言,它們更易受到政策導向的影響,從而在特定條件下可能被迫接受國有化進程,納入國有資本的監督與管理體系之中。這一過程不僅體現了政策對企業經營活動的深刻影響,也揭示了國有資本在維護國家經濟安全與穩定中的重要作用。
國有資本具有制度優勢、資金優勢、信息優勢,且可以帶來先進的管理理念,發揮資源效應和治理效應,促進企業價值的提升[11]。
從資源效應出發,首先國有資本參股的企業往往能夠享受到來自政府的支持與隱性擔保。這種政府背書實際上構成了一種附加的信貸保障機制,有效降低了銀行等金融機構向這些企業提供信貸服務時所面臨的風險。一方面,由于國有資本持股的企業與政府相關聯,一般情況下其經營和財務情況比較穩定,經營活動不會遇到很大的現金流問題或債務危機,這讓銀行對這些公司較為放心,愿意給他們提供長期的貸款[12];另一方面,國有資本參股是我國上市公司發展軌跡與國家宏觀經濟形勢相適應的一種體現,在這樣的情況下,與一般的公司相比,銀行和其他的金融機構更愿意將自己的錢投資在國有參股公司。另外,國有資本對企業也有一定的政策傾斜,如政府可以通過向企業提供財政補貼,降低企業成本,保證企業現金流穩定,進而增強競爭優勢;其次政府可以向企業提供政府招標等領域的準入機會,幫助企業快速成長。
從治理效應出發,首先,公眾希望國有資本參股的企業能夠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13],故而國資委及相關政府部門會發布一系列政策指令來促使其實現社會效應;其次,在實現企業自身價值最大化目標的同時,國有資本還履行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和政治安全的責任,作為市場的重要參與者,國有資本的行為往往會對市場產生重大影響[14];最后,國有資本經理人往往受到政治晉升的激勵[15],追求政治進步的國有資本經理人更有動機正確對待企業發展,換言之,他們不但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公司本身的運營結果和現金流上,而且還要滿足公眾對政治的需求。所以,國有資本出于其社會責任、政治使命及自身政治追求等方面的考慮,會發揮其治理效應,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
2 企業韌性相關研究
“韌性”是一個工程材料學角度的術語,它指的是物質在外力作用下的穩定性,后來被廣泛地用于經濟學領域。本文參考并沿用胡海峰等[16]對企業韌性的界定,即企業主體在受到沖擊時具備的緩沖能力及回至均衡狀態的恢復能力。
針對企業韌性的影響因素,從內部和外部兩個角度進行分析。首先企業內部各方面特質對韌性產生決定性作用。管理層特質決定企業在面對挑戰時的應對策略,員工特質直接影響企業在逆境中的應對效果,研究發現管理層危機認知和領導[17]及員工態度[18]都會對企業韌性產生影響;即使在困境,一個優秀的領導者可以帶領員工和企業快速復蘇,使其回到常態;建立一個正向的組織內部關系,可以增強成員之間的信任基礎,提升團隊協作的協同能力和信息交換效率,從而在遇到困境的時候,能夠提供可靠的心理支撐和社交穩定[19],這些因素均有助于塑造和提高企業韌性。二是外部社會因素。企業在面臨困難時,可以借助自身所構建的社會網絡加速其回到最初的穩定狀態[20];企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能夠得到股東們的認同和支持,從而增強他們對沖擊的抵御能力,從而增強企業韌性[21]。
3 國有資本參股與企業韌性的相關研究
如今,國有資本參股是我國混合所有制經濟的重要路徑之一,國資參股的主要目的是促進企業長期發展。而企業韌性是指企業主體在受到沖擊時具備的緩沖能力及回至均衡狀態的恢復能力[22],包括財務韌性、組織韌性等,是衡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素之一。
首先,從國有資本參股帶來的資源效應出發。一方面,在企業內部,企業韌性的提高需要巨大的資本投資,而其產出又是一個高度不確定的過程,這就導致存在資金鏈斷裂的風險,從而導致民營企業對企業韌性的提升意愿比國企要低。國有資本所帶來的政策補貼、政策傾向給予企業更高的市場地位,確保現金流量穩定性,保證經營正常進行。與此同時,通過引入國資,可以激活民營企業的內在資源,促進他們主動地參與到運營中來,從而達到對資源的最優分配,從而達到政府和市場的協同創新。這一過程不僅體現了國有資本在資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也揭示了其在促進企業發展與產業升級中的獨特價值。另一方面,在企業外部,國有資本參股在資本市場中傳遞積極信號[23],吸引投資者關注。民營企業往往采用尋租的方式獲得更多的生產要素資源[24]。在尋租過程中,財務費用的產生是難以避免的。企業在面對資源受限的情況下,通常會減少對自身能力的投入,而將資源投入到外部尋租成本中。得益于國有資本的信譽和社會資源,民營企業尋租的需求也會變得越來越少,節省下來的錢可以用在自己的能力培養上[25]。再者,國有資本參股這種“隱性擔保”有助于企業更好地獲得銀行貸款,降低融資約束,打破財務困境。
其次,從國有資本參股帶來的治理效應出發。國有資本參股有助于民營企業形成有效的多元股權制衡結構和監督機制[26],發揮良好的公司治理效應。由于每位股東所認繳的股份是有限的,民營企業普遍存在著大股東的機會主義行為,例如非法取得公司的核心技術,并將其轉讓給其擁有更大股份的公司,以謀取更大的利益[27]。對機會主義行為進行制約的方式有正式與非正式兩類:一類是以保護股東利益為目的的正式制度;另一類是道德規范、風俗習慣和社會聲譽等。已有研究發現,高社會地位的股東參股能有效地減輕公司對“股東機會主義傾向”的擔憂[28]。
4 國有資本參股對企業韌性的路徑分析
本文在梳理了國內外學者對于國有資本參股與企業韌性這兩個話題,發現存在以下問題:第一,現有文獻對國有資本參股的經濟影響進行了大量研究,但很少將國有參股與企業韌性引入同一個研究框架;第二,目前對企業韌性的研究還不充分,尚未從逆向混改角度思考二者之間關系,而以融資約束、內部治理等為中介,探索國企參股與企業韌性內在聯系的文獻更是少見。本文將在理論上拓展國有資本參股影響企業韌性的相關研究,并對我國資本市場環境下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4.1 緩解融資約束
企業韌性的發展往往需要很長的一段時期,所以一個企業要想生存和發展,就必須有一個穩定的資金流。如果資金鏈斷裂,公司的正常生產和運營就會變得非常困難,更別說提高公司的抗風險能力了。因此融資約束成為抑制其韌性的重要原因。而我國民營企業普遍面臨著規模較小、管理機制不健全以及市場適應性不足等挑戰。由于這些因素,銀行等金融機構在信貸評估中往往對民營企業持有一定的信用偏見,這導致了民營企業普遍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的困境。而對致力于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企業而言,成本較低的長期資金支持是在激烈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的關鍵因素之一。當國有資本進行參股,會向外界釋放積極信號,有助于建立多元化融資渠道,有助于民營企業降低長期資金成本,能夠顯著提升民營企業的商業信用融資水平[29],降低融資約束,滿足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需求。此外,國有資本參股伴隨著政策傾斜和市場地位壟斷,使得企業內部獲取穩定的現金流。融資約束的緩解意味著企業能夠更好地應對突發情況和經濟波動,增強財務穩定性,優化資源配置,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表現出更強的抗風險能力和適應能力,提升企業韌性。
4.2 提高內部控制質量
逆向混改可以提高民營企業內部控制質量[30]。從委托代理理論角度看,以持續經營為目標導向的民營企業希望通過引入國有資本來實現管理協同[31]。國企參股的治理作用,能夠調整并重構企業產權結構,改善企業產權關系與控制權配置,避免出現“用腳投票”“一股獨大”等現象,遏制大股東資產轉移、商業帝國等掏空行為,減輕委托代理問題,避免因信息不對稱、代理成本增加等因素而導致的內控效果下降。內部控制質量的提高增強企業內部管理效率,以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為總體目標,構建并維持高水平的內部控制體系,提升企業韌性。
5 結語
本文立足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背景,從國有資本參股的思路出發,探討了國有資本參股對企業韌性的影響及其內在機制。本文的結論如下:國有資本參股能夠顯著提高企業韌性。基于資源效應與治理效應分析發現,逆向混改通過緩解融資約束和提高治理水平兩條路徑,綜合提升企業韌性。這一分析不僅深化了我們對國有資本參股作用機制的理解,也為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與提升市場競爭力提供了理論支撐與實踐指導。
基于本文的研究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目前中國處于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政府部門要繼續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在關鍵時期引領并推動民企聚焦抗風險能力,發揮好政治屬性帶來的監督治理效能,保障民營企業在迸發經營活力的同時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第二,民營企業應積極引進國有資本,將其在資源和管理上的優勢發揮出來,全面提升自己的整體實力,提高企業韌性,更好地實現企業的長期發展。
參考文獻
[1]侯曼,弓嘉悅,馮海利.組織韌性、企業競爭力對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基于環境不確定性的調節[J].科技管理研究,2024,44(17):168-179.
[2]王強,王哲璇,劉玉奇.數字化轉型提升企業組織韌性的實現機理研究[J].管理科學學報,2023,26(11):58-80.
[3]BULIGA O, SCHEINER C W, VOIGT K I.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towards an integrated conceptual framework[J]. Journal of Business Economics, 2016,86(5):647-670.
[4]毛寧,楊運杰,尹志鋒.“單向混改”還是“雙向混改”?民營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徑選擇對企業創新的影響[J].經濟管理,2023,45(1):85-104.
[5]劉劍民,夏琴,徐玉德,等.產業技術復雜性、政府補助與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激勵[J].南開管理評論,2022:1-21.
[6]于蘇,王竹泉,張龑.地理距離是否影響轄區內的政企互動?:來自國有股權參股民營企業的證據[J].產業經濟研究,2022(5):101-114,128.
[7]錢愛民,吳春天,朱大鵬.民營企業混合所有制能促進實體經濟“脫虛返實”嗎[J].南開管理評論,2023,26(1):134-147.
WANG L.Protection or expropriation:politically connected independent directors in China[J]. Journal of Bankingamp;Finance,2015,55(6):92-106.
[9]張冰石,馬忠,夏子航.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理論研究[J].經濟體制改革,2017(6):5-11.
[10]張鑠,宋增基.國有股權對私有產權保護水平的影響研究[J].管理學報,2016,13(12):1873-1881.
[11]韋浪,宋浩.國有股權參股對民營企業現金持有的影響研究[J].財經科學,2020(9):28-39.
[12]張嬈,楊小偉.國有股權參股如何影響民營企業信用評級[J].審計與經濟研究,2023,38(5):108-118.
[13]魏延鵬,毛志宏,王浩宇.國有資本參股對民營企業ESG表現的影響研究[J].管理學報,2023,20(7):984-993.
[14]田祥宇,杜洋洋,朱麗萍.國有資本參股能提高民營企業股價信息含量嗎[J].會計研究,2023(3):83-97.
[15]謝軍,杜玲.國有資本參股能抑制民營企業違規嗎[J].財會月刊,2023,44(15):146-152.
[16]胡海峰,田一迪,王愛萍,等.內部資本市場能提高企業韌性嗎[J].當代財經,2025(1):56-69.
[17]WILLIAMS T A, GRUBER D A, SUTCLIFFE K M, et al. Organizational response to adversity:fusing crisis management and resilience research stream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als, 2017, 11(2):733-769.
[18]LINNENLUECKE M K. Resilience in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research:a review of influential publications and a research agend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 2017, 19(1):4-30.
[19]KIM Y,LIM H.Activating constructive employee behavioral responses in a crisis: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pre-crisis reputation and crisis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on employee voice behaviors[J].Journal of Contingencies and Crisis Management,2020,28(2):141-157.
[20]WALDMAN A D,RAMIREZ G G,HOUSE J R,et al.Does leadership matter?CEO leadership attributes and profitability under conditions of perceived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1,44(1):134-143.
[21]溫素彬,周鎏鎏.企業碳信息披露對財務績效的影響機理:媒體治理的“倒U型”調節作用[J].管理評論,2017(11):183-195.
[22]胡海峰,宋肖肖,郭興方.投資者保護制度與企業韌性:影響及其作用機制[J].經濟管理,2020,42(11):23-39.
[23]趙彥鋒,王桂禎,胡著偉.國有股權能促進民營企業“脫虛向實”嗎[J].南京審計大學學報,2023,20(1):79-89.
[24]ALLEN F, QIAN J, QIAN M. Law, financ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5,77(1):57-116.
[25]夏后學,譚清美,白俊紅.營商環境、企業尋租與市場創新:來自中國企業營商環境調查的經驗證據[J].經濟研究,2019(4):84-98.
[26]郝云宏,汪茜.混合所有制企業股權制衡機制研究:基于“鄂武商控制權之爭”的案例解析[J].中國工業經濟,2015(3):148-160.
[27]KIM J Y, STEENSMA H K, PARK H D. The influence of technological links, social ties, and incumbent firm opportunistic propensity on the formation of 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 deals[J].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9,45(4):1595-1622.
[28]HALLEN B L, KATILA R, ROSENBERGER J D. How do social defenses work? a resource-dependence lens on technology ventures, venture capital investors, and corporate relationship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14, 57(4):1078-1101.
[29]董小紅,孫文祥,李哲.民營企業引入國有資本能緩解融資約束嗎?[J].管理學刊,2021(4):92-108.
[30]代飛,陳超群,和向朝.逆向混改、內部控制質量與民營企業ESG表現:基于2013-2022年滬深A股民營上市公司樣本的分析[J/OL].昆明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17[2025-03-01].https://doi.org/10.16112/j.cnki.53-1223/n.2025.02.291.
[31]崔宇晴.制造業民營企業“逆向混改”協同問題研究[J].財會通訊,2023(18):105-109.
收稿日期:2024-12-26
作者簡介:
高鵬鈞,男,1999年生,碩士研究生在讀,主要研究方向:財務與會計。
湯琦瑾,女,1974年生,博士研究生,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財務與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