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綜合分析了 “四鏈”融合視角下新質生產力賦能高技能人才培養的相關研究。通過對各領域文獻的梳理,闡述了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四鏈”融合的邏輯機理,詳細探討了在這一背景下無錫高技能人才培養的現狀、問題及路徑。研究發現,“四鏈”融合為高技能人才培養提供了重要機遇,但仍面臨諸多挑戰。未來應加強各鏈條的協同發展,優化人才培養模式,以更好地適應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求。
關鍵詞:“四鏈”融合;新質生產力;高技能人才培養;核心競爭力
在全球科技飛速發展與產業快速變革的背景下,新質生產力已躍升為推動國家經濟增長和增強核心競爭力的有效驅動力。憑借其創新性、高效性及可持續性特質,新質生產力正引領著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趨勢。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并倡導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旨在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國家戰略部署不僅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各地區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指導性原則。
無錫作為長三角地區的重要經濟城市,始終積極響應國家戰略號召,全力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高技能人才作為新質生產力的直接實踐者與推動者,其培養質量和數量直接關聯到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在當下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為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迫切需求,無錫對于具備創新和實踐能力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愈發強烈。近年來,無錫市政府高度重視高技能人才培養工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然而,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升級,無錫在高技能人才培養方面仍面臨諸多挑戰。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有賴于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與教育鏈的深度融合,是實現資源優化配置、信息高效流通以及協同創新有效推進的關鍵途徑。因此,從 “四鏈”融合視角深入探究新質生產力賦能無錫高技能人才培養路徑,對于推動無錫高技能人才培養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協同適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將基于對相關理論和實踐的深入剖析,系統梳理無錫高技能人才培養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針對性的解決路徑與策略,旨在為區域高技能人才培養提供理論支撐與實踐參考。
一、相關理論與文獻綜述
(一)新質生產力的內涵
對新質生產力的內在屬性及其在實踐中的多樣化應用進行系統性回顧與梳理,是開展后續研究的重要基石。新質生產力作為當代生產力演進的高級形態,不僅凝聚了技術進步的豐碩成果,更引領著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趨勢。因此,其興起與發展歷程一直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迄今為止,關于新質生產力的研究成果已頗為豐富,主要聚焦于對其理論內涵的解析和宏觀實踐的探索。
從理論內涵的維度來看,新質生產力是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以及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的綜合體現。蒲清平等 (2024)在其研究中明確指出,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在于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質變,這一過程不僅伴隨著全要素生產率的顯著提升,更標志著生產力發展邁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1]周文等 (2023)進一步闡述了新質生產力的三大特征,即創新性、高效性和可持續性,并詳細分析了這些特征在勞動者素質提升、勞動資料數字化轉型以及勞動對象多樣化發展等方面的具體表現。[2]
在實踐應用層面,新質生產力展現出了強大的經濟社會推動力。石建勛等 (2024)通過實證研究,有效證明了新質生產力在促進經濟增長、提升產業競爭力方面的重要作用。特別是在新興產業領域,新質生產力更是促進了該產業的快速發展和創新,推動了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3]令小雄等 (2024)從資源利用效率和環境保護的角度出發,深入分析了新質生產力在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貢獻;[4]張志鑫等 (2024)的研究也表明,新質生產力的實踐應用能夠促進就業,創造更多高附加值的就業崗位,從而提高勞動者的收入水平。[5]
上述研究顯著深化了業界對新質生產力本質的認識,為職業教育與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的融合,以及該過程中新質生產力的有效賦能,構建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指導。[6]在 “四鏈”融合的框架下,新質生產力成為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通過深入剖析新質生產力的理論內涵,并探索其在宏觀實踐中的應用,可以更精確地判斷其與職教體系的融合點,從而為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的融合提供理論支持,也為無錫等急需高技能人才的區域提供實踐參考。
(二)“四鏈”融合的邏輯機理
職業教育 “四鏈”融合,即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與教育鏈的深度融合,構成了賦能新質生產力的核心邏輯框架。這一融合過程超越了簡單的要素堆砌,展現為一個各鏈條相互依存、相互強化的復雜生態系統。其邏輯機理植根于各鏈條間的動態交互和協同演進,旨在通過資源的優化配置、創新能力的提升以及人才素質的增強,驅動產業升級與發展,為新質生產力注入強勁動力。
產業鏈作為 “四鏈”融合的基石,其發展依賴于創新鏈的關鍵技術支撐,以促進產業升級轉型;依賴于人才鏈提供的高素質勞動力,以滿足產業的多元化需求。同時,其發展更需要教育鏈持續輸送與產業發展相契合的專業人才,為產業鏈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7]在新興產業的崛起中,產業鏈的拓展與深化與創新鏈的科技成果轉化緊密關聯,創新是產業升級的核心引擎;[8]人才鏈的技能人才是產業發展的核心資源;教育鏈應靈活調整,確保專業設置及教學內容與產業鏈需求緊密對接,以實現教育與產業的有效融合。[9]
創新鏈作為 “四鏈”融合的核心驅動力,通過不斷推進技術創新,為產業鏈注入新技術與產品,促進產業升級;為人才鏈搭建創新平臺,激發人才潛能;為教育鏈引入前沿知識與技術,推動教育改革與創新[10]。在科技創新的浪潮中,創新鏈的研發成果能夠直接應用于產業鏈,增強產業競爭力,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相輔相成。[11]同時,創新鏈也為人才鏈提供了科研實踐機會,有利于培育創新人才。其新成果能夠及時反饋至教育鏈,促進教學內容的持續更新與優化。
人才鏈作為 “四鏈”融合的關鍵因素,其發展需依托產業鏈的就業平臺、創新鏈的創新環境,以及教育鏈的教育培訓。人才是創新的主體,是推動產業發展的核心動力。[12]在企業成長路徑中,人才鏈的高素質人才能夠驅動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管理革新,提升市場競爭力。同時,人才鏈也要求教育鏈不斷提供新知和技能培訓,以適應產業與創新的發展步伐。
教育鏈作為 “四鏈”融合的支撐保障,通過培育多元化人才,為產業鏈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為創新鏈輸送創新人才與知識儲備;為人才鏈提供專業教育與培訓。教育鏈的發展需緊密貼合產業鏈、創新鏈與人才鏈的實際需求,不斷調整與優化教育內容和方式。職業教育體系需根據產業鏈需求精準設置專業,依據創新鏈發展動態更新教學內容,根據人才鏈特性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教育鏈應與其他鏈條深度融合,以提升人才培養的整體質量。[13]
二、無錫高技能人才培養的現狀及問題分析
(一)高技能人才培養現狀
無錫作為長三角地區的經濟重鎮,得益于深厚的產業基礎、豐富的教育資源以及政府的積極推動,近年來,在高技能人才培養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根據無錫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發布的官方數據,截至最新統計,無錫全市人才總量達221.5萬人,其中,高技能人才57.1萬人,這一數字充分展示了無錫在高技能人才儲備方面的雄厚實力。
在政策支持方面,無錫市政府積極響應國家關于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號召,出臺了一系列具體且富有成效的政策措施。無錫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與市財政局共同制定的 《關于加強和改進政府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管理工作的通知》 (錫人社發
〔2023〕41號),不僅明確了政府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的職業 (工種)目錄、補貼標準,還通過實行清單式管理、階梯性補貼等方式,提高了補貼政策的精準性和管理規范性,有效激發了勞動者參與職業技能培訓的積極性。
在教育資源方面,無錫市依托本專科職教平臺,構建了多層次、多類型的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職教平臺不僅擁有先進的教學設備和師資力量,還與企業緊密合作,開展產教融合,共同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根據江蘇省職業技能鑒定中心的技術評估結果,江南大學等院校已被納入技能人才評價機構范圍,為無錫市職業技能等級評價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校企合作方面,無錫依托職教平臺積極推動校企深度合作,通過共建實訓基地、開展聯合培養等方式,實現了教育鏈與產業鏈的有效銜接。這種合作模式不僅提高了技能人才的實踐能力和就業競爭力,也為企業提供了穩定的人才來源和技術支持。根據無錫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實訓管理服務中心的數據,截至2022年底,無錫市已有580家企業及第三方職業技能等級評價主體參與校企合作,全年新增職業技能評價取證8.89萬人次,其中新增高技能人才3.55萬人。
(二)高技能人才培養問題分析
1.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不完全匹配
職業教育在部分專業導向和課程內容上,與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存在脫節現象。隨著智能制造、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傳統專業如機械制造、紡織工藝等的就業市場逐漸縮小,而新興專業的人才培養規模則無法滿足企業需求。這一困境的根源在于職業人才培養與行業企業崗位之間信息的不對稱,以及專業設置和課程內容更新的滯后性。市場需求變化迅速,而職業教育的課程設置和教學計劃調整卻相對緩慢,導致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之間存在時差,這不僅影響高技能人才的就業競爭力,也會制約企業的持續發展。
2.創新能力與實踐機會缺乏
職教機構在部分高技能人才培養過程中,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這一問題的根源在于職業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上的傳統和保守,仍然采用傳授式教學模式,注重理論知識的講解,而忽視高技能人才的主體地位和創新能力培養。同時,與企業合作不夠緊密,導致高技能人才缺乏足夠的實踐機會和實習崗位來鍛煉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這種偏重理論、缺乏實踐與創新的教學模式,不僅削弱了高技能人才可持續學習的能力,還限制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與發展。
3.政策支持與資金投入不足
雖然無錫市政府已經出臺了一系列人才支持的政策和措施,但部分政策的執行力度和資金支持仍有待加強。部分職業培訓在資金、設備、場地等方面面臨困難,影響高技能人才培養的規模和質量。特別是新興專業高技能人才的培養項目,由于資金投入不足,難以形成規模和效應。這一問題的產生,主要源于政府對高技能人才培養資金的分配難以均衡,以及部分政策在執行過程中由于資金、人力等資源的限制而難以全面落實。這種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的不足,不僅制約著高技能人才培養的發展速度和質量水平,也會影響無錫市的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
三、“四鏈”融合賦能無錫高技能人才培養的路徑分析
(一)圍繞產業鏈與創新鏈布局教育鏈,增強職業教育服務新質生產力的適應性
教育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深度融合,是提升職業教育對新質生產力適應性的核心所在。鑒于當前經濟的發展態勢,產業鏈的升級與創新鏈的演進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依據產業鏈與創新鏈來規劃教育鏈,具有深遠的戰略價值。
一方面,應精確匹配新質生產力對產業鏈的需求,利用創新鏈來重塑教育鏈。職業教育應緊跟科技創新的步伐,將科技成果、工藝及流程全面整合到教學內容中。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在產業中的普及,職業教育應迅速調整專業設置與課程體系,培養高技能人才掌握前沿技術技能。同時,構建創新學習場景與學習生態,通過引入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創造沉浸式學習環境,使高技能人才能夠深入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知識。此外,還需完善在線課程體系,提供豐富的數字化學習資源,以滿足高技能人才不同學習方式與學習時段的需求。
另一方面,應聚焦于新質生產力的主要產業領域,切實推動產教融合與科教融合。職教平臺應積極推進構建產教綜合體、產教聯合體及產教共同體,加強與企業和科研機構的合作,共同形成協同育人的良好環境。同時,應完善產教融合共同體的長期運行機制,明確各方權責,確保合作的順暢進行。此外,主動融入產業創新體系,為企業提供科技服務,助力企業的技術創新與產品升級。可組織高技能人才參與企業科研項目,協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提升高技能人才的科研和創新能力。
(二)以創新鏈引領教育鏈,加強職業教育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目標導向
創新鏈在引領教育鏈、加強職業教育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目標導向方面具有關鍵作用。以創新鏈為引領,能夠為教育鏈注入強大動力,推動職業教育更加緊密地圍繞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求進行改革和創新。
一方面,應緊握新質生產力創新驅動的核心引擎,加強創新創業教育。職業教育應將創新驅動作為核心理念,將其深植于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構建以創新為核心的課程體系,引導高技能人才掌握創新的方法和途徑,培養其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同時,積極鼓勵高技能人才參與創新項目和科技競賽,為其搭建展示創新成果的舞臺。通過親身參與實際項目和競賽,高技能人才能夠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提升問題解決能力和創新能力。此外,還需完善政策支持,匯聚創新要素資源,為創新創業教育營造優越的環境和條件。
另一方面,應聚焦新質生產力的數智化發展趨勢,加速推進職業教育的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升級。隨著數字和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職業教育應緊跟厚植數字素養和智能技能的人才培養趨勢,構建與產業需求緊密相連的數智化課程體系,融入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興技術。同時,推動數智化跨學科融合,將數字技術與專業課程相融合,培養高技能人才在不同領域中靈活運用數字技術的能力。此外,還需廣泛推廣應用數字教學資源,利用在線教學平臺、虛擬實驗室等數字化工具,引導高技能人才積極利用智慧教育平臺,培養信息素養和數字化職業技能,使之能夠勝任數字化工作環境的需求。
(三)優化教育鏈,部署人才鏈,促使職業教育人才培育契合新質生產力多元化需求
優化教育鏈與人才鏈的布局,是確保職業教育人才培育能夠有效應對新質生產力多元化需求的關鍵策略。在新質生產力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人才需求呈現出多樣化、多層次的特征,這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挑戰。職業教育必須不斷優化教育鏈,以精準對接復雜多變的需求。
一方面,應圍繞新質生產力對人才鏈發展的迫切需求,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職業教育需加速推進職業本科教育的發展步伐,提升人才培養的層次和深度,構建一套清晰的人才培養進階體系,明確各階段的培養目標與課程設置,為高技能人才鋪設一條明確的發展軌跡。同時,積極探索中高職與本科教育的課程銜接及學分互換機制,打破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之間的傳統界限,促進兩者的相互融通與資源共享。通過建立緊密的校際合作機制,共同規劃人才培養方案,確保課程內容的連貫性與遞進性。此外,還需加強職業教育與企業的緊密聯系,根據企業實際需求靈活調整人才培養方向,確保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另一方面,應緊扣新質生產力對高素質勞動者的發展要求,不斷提升關鍵辦學能力。職業教育應致力于構建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契合的課程體系,大幅增加實踐教學環節的比重,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鍛煉的機會。積極推動與產業界的深度融合,建立穩定的實習實訓基地,讓高技能人才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不斷錘煉技能。同時,還應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引進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與教學資源,拓寬高技能人才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此外,職教機構應明確自身辦學特色,結合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及學科優勢,建立與城市發展緊密結合的合作機制,積極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城市的發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四、結束語
本文聚焦于 “四鏈”融合視角,深入探索了新質生產力如何為無錫市高技能人才培養路徑賦能,并據此得出以下核心結論:新質生產力的蓬勃發展是驅動經濟增長與強化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四鏈”融合機制為新質生產力在高技能人才培養領域的應用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南。鑒于此,無錫市應深刻把握高技能人才培養在新質生產力演進中的重要地位,積極促成 “四鏈”深度融合,以期全面提升高技能人才培養的質量與效能。
在研究過程中,我們系統性地分析了無錫市當前高技能人才培養的現狀與挑戰,并基于 “四鏈”融合的理念,提出了針對性的解決路徑和戰略部署。具體而言,通過緊密圍繞產業鏈與創新鏈來規劃教育鏈,能夠顯著提升職業教育對新質生產力的適應性與響應速度;以創新鏈為引領,優化教育鏈配置,能夠確保職業教育更加精準地服務于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目標。同時,優化教育鏈與人才鏈的對接,是推動職業教育人才供給與新質生產力多樣化需求有效匹配的關鍵。
然而,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新質生產力賦能高技能人才培養是一項錯綜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其成功實施依賴于政府、企業、教育機構及社會各界的協同努力。展望未來,無錫市在推進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征途上,需不斷完善政策支持體系,加大職業教育投資力度,深化校企合作模式,以增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此外,還需保持對新質生產力發展動態的敏銳洞察,適時調整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戰略布局與方向,以靈活應對新興發展需求。
參考文獻:
[1] 蒲清平,向往.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內在邏輯和實現途徑: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動能[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45(01):77-85.
[2] 周文,許凌云.論新質生產力:內涵特征與重要著力點[J].改革,2023(10):1-13.
[3] 石建勛,徐玲.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大戰略意義及實現路徑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24(01):3-12.
[4] 令小雄,謝何源,妥亮,等.新質生產力的三重向度:時空向度、結構向度、科技向度[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45(01):67-76.
[5] 張志鑫,鄭曉明,錢晨.“四鏈”融合賦能新質生產力:內在邏輯和實踐路徑[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04): 105-116.
[6] 李政,崔慧永.基于歷史唯物主義視域的新質生產力:內涵、形成條件與有效路徑[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 30(01):129-144.
[7] 劉志彪.“四鏈融合”:一個關于現代產業增長方程的系統分析[J].學術界,2023(03):64-71.
[8] 同[3].
[9] 華平,谷中秀.基于 “四鏈”有效對接的高職院校專業評價設計與應用[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3(17):58-63.
[10] 同[5].
[11] 陽鎮,陳勁.撥開迷霧:“卡脖子”技術的再審視及其破解[J].開放時代,2023(04):79-92+7.
[12] 姜興,張貴.京津冀人才鏈與產業鏈耦合發展研究[J].河北學刊,2022,42(02):170-176.
[13] 楊院,翟慧.研究型大學推動四鏈深度融合的發展對策與治理方式[J].中國高等教育,2023(07):9-13.